文化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大问题,在日常生活和理论方面也是一个重大问题。
什么是文化?西方学者定义之多,令人陷于“定义困境”,中国学者也是诸说杂呈。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克鲁伯和克拉克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探讨》中就统计有160多种文化的定义。20世纪80年代,美国集中大批专家编写的《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中的“文化”条说:文化是由思想和行为的习惯模式所组成,文化包括价值、信仰、行为规范、政治组织、经济活动等,实际上,文化包括社会中的一切。这是一种所谓大文化,或称之为广义文化。梁启超认为,文化这个名词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包括政治、经济;狭义的仅指语言、文字、宗教、文学、美术、科学、史学、哲学等。
我一直坚持文化是观念形态,是理论世界、价值世界、意义世界。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涉及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建设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建设、思想道德建设,以及哲学、道德、文学、艺术等,并没有把党的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统统称之为文化建设。如果这样,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的建设,统统归入文化建设,这不仅在理论上不可思议,在实际上也必然陷于混乱。
为什么人们都讲文化,可又没有人能明确地说出什么是文化呢?这是由文化的特性决定的。文化具有广泛的渗透性,每一个领域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给文化下一个定义,形成了文化多元化的、各具特色的定义,使得文化很难给予一个统一、确切、一致赞成的定义。我只能对现在所有的文化定义概括一下,用“一、二、三”这样的数字来概括学者们对什么是文化的看法。
“一”是指一元化的文化定义。这个定义现在有很多人在用。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人化,凡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不同于自然界的东西都是文化。它表现在物质里面,就叫作物质文化;表现在人的组织和行为里面,就叫作制度文化;表现在人的观念里面,就叫作观念文化。总而言之,文化就是人所创造的一切,不同于自然界的都叫作文化。我个人是不同意这个定义的。这个定义有它的优点和缺点。优点是它指明了文化的本质特点,文化是人所创造的,它不同于自然存在物。这个定义最大的缺点是区分不了文化与社会、文化与文明。如果文化按种类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文明也可如法炮制,划分为物质文明、制度文明、观念文明。文化与文明,是一物二用,没有区别。如果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制度文明、观念文明,文明的内涵与社会等同。文明与社会重叠,就没有必要区分社会与文明。
文化无所不包的定义有两个缺点:第一,它说明不了文化是从哪来的。既然一切都称之为文化,那么文化只能来源于文化自身;第二,它无法把文化、文明、社会区分开来,因为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文明可以这样划分,社会结构也可以这样划分。既然在理论上存在文化、文明、社会三个概念,总是因为三者存在区别,否则何必区分呢。
文明和文化是有区分的。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概念,是表明社会进步的一种尺度,它是与野蛮、蒙昧相对应的。例如,物质文明,指的是生产工具的进步或产品优良程度;制度文明,指的是政治制度的优劣和行政效率;精神文明,指的是社会公德和人的素质。而文化是社会结构的概念,表明社会结构存在一种要素是文化。物质文化指的是其精神内涵而不是其效用,制度文化是制度的精神内涵和学说理论支撑,精神文化则是各种各样的精神文化形态。文化与文明不能画等号。文明大体上沿着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变化,是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的前进的上升的过程。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文明、奴隶社会文明、封建社会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可是文化不能简单地按社会形态分类。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就像万里群山,有高峰有低谷,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是高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是那个时代的高峰。各有高峰,后人很难超越,也难以复制。当代文明发展程度远远超过中国古代,但是我们不敢说我们的哲学思维比老子、庄子的思维水平更高;我们的五言、律诗水平高于“李杜”,词作水平堪比“苏辛”。长篇超过《红楼梦》,短篇胜过《聊斋》,好像如今我们还没有看到这种情况。文化和文明不是同步的。文明发展的程度高,不见得文化发展的程度就高。
“二”,比较简单。整个社会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文化是上层建筑,这就是“二”分。这个定义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简单明了,指明了文化的上层建筑的性质。缺点是比较狭隘,排除了非上层建筑的属于文化形态的东西,包括逻辑、语言、科学、技术等。
很长时期以来,我们使用的是三分法——政治、经济、文化。从马克思到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基本都是三分法,文化是不同于经济、政治的观念形态,政治、经济不等于文化,但是文化必然会渗透到政治、经济之中。三分法的优点是结构比较清楚,指出文化是不同于经济和政治的观念形态。这样我们可以理解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的本质,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观念形态,能理解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所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
“一、二、三”说起来好像很多,实际上就是二分。一个是广义的文化“一”,是大文化观。“二、三”属于一类,都是把文化看作是观念形态的东西,这是我们通常讲的狭义的文化观,即小文化观。
大文化观就是把人类所创造的一切都称之为文化。过去经常有人这样说,梁启超就持这样的观点。他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这基本上是大文化概念。小文化观是把文化限制在观念形态。西方有名的人类学家泰勒提倡小文化观念的定义,认为文化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以及人的其他一些能力。陈独秀讲的也是小文化观,他认为文化就是文学、艺术、美术这一类的事。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的文化也是小文化观。
大文化观、小文化观从功能来说,各有其用。大文化观对于人类学、考古学来说是有用的,像考古学里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实际上讲的是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总的状况的概括,包括生产工具、生活工具,也包括附着在生产工具、生活工具表现出的观念。而狭义的文化观或者小文化观,是把文化限制在观念形态上,对于哲学、社会学的研究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能区分整个社会的结构。社会是怎样构成的,其中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大文化观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无法使用,你穿衣服不能说穿文化,吃饭不能说吃文化,喝酒不能说喝文化。所以要区分社会结构、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区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必须是小文化观。只有这种小文化观,才能指导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究竟是要建设什么。我们不能把修高铁包括在文化建设之中,它是经济建设。小文化观念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说,应该是有效的指导原则。要培养民族精神、建设精神家园必须发挥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的作用,不能用无所不包的文化概念。文化,只有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只有作为精神,才能显示文化的重要性,才能显示文化对于经济、政治的渗透性和反作用。我一直坚持着小文化观,认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属于精神领域。
根据文化唯物史观的观点,文化应是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应与一个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相结合才能组成一个社会形态、一个社会结构。这样才能把文化与文明、与社会区分开来。
我们经常使用“文化底蕴”这个词,这表明文化是一种精神内涵。人与动物不同。动物只有一种需要,就是生存的需要。人既需要有物质生产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又需要有文化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所以才有文化和物质之间的区分问题。如果把一切都叫作文化,那就混淆不清了。马克思一再强调,人是按两种尺度来建造的。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种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所以动物只有一个世界,那就是它所依赖的自然世界,或者说是物质世界;而人是有两个世界的,既有客观的自然世界,也有人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人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世界,即艺术世界、精神世界、文化世界,这是人化的世界。人化的世界既包括物质形态的人化自然,也包括人从改造世界中所创造出来的文化形态、观念形态的艺术世界。
我们说文化是观念形态,是精神领域,是意识世界,但绝不意味着文化是一种纯粹的观念,是只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东西。文化是精神,但它离不开物质,必须有物质载体,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比如树根不是文化,根雕才是文化;石头不是文化,但石雕是文化;沙土不是文化,但沙雕是文化;冰雪是自然物,但冰雕是文化。这是因为各种雕塑、各种艺术品都要人类对自然物进行加工,加上自然界本身没有的东西,多出来的一点东西就是人的文化观念、人的审美情趣的对象化,所以自然界不是文化,但是文化离不开人对自然的改造,离不开自然的物质。
在文化里,有对于自然物的改造所形成的文化观念,也有一种虽然不对自然物进行改造,但是可以通过对自然物的审美把握,形成具有象征性、符号化的文化观念。这种象征性的文化也不能离开物质的载体,是对自然物的一种把握。比方说,人们知道夕阳、芳草都是自然物,但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就变成了具有诗意的文化观念。它借助夕阳、芳草、黄昏这些人人可见、人人常见的自然因素,可形成并非人人都能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袁枚的《随园诗话》讲了这个问题,“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是绝妙词”。只要你能理解它,都是绝妙好词,这就是对对象的一种文化把握了。再比如山、水,都是自然物,不是文化,但变成山水画就是文化。山水画是中国绘画里非常重要的内容。天下的自然物,花鸟虫鱼都是自然物,但是艺术化以后,都变成了文化。花是自然物,但在中国文化里被拟人化、艺术化。莲花代表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代表一种气节,杨柳代表送别,这都表现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象征,可这种文化象征又不能够离开自然物本身的属性。莲花的确出于淤泥,牡丹的确大红大紫,菊花的自然特性的确能傲霜斗雪。这一点说明文化虽然是观念的,但决不能把它归结为内心世界,它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离不开人对自然物的自然特性的确切把握。文化不仅是一种审美观念,一种文学艺术,还包括各种实践的理论升华,哲学、道德、法律、宗教、风俗习惯等都是文化。
总而言之,文化的观念世界是精神世界,但它是以物质为载体的一种观念世界,而不是单纯的内心世界,所以文化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者说离不开人对自然的改造,离不开人对自然的艺术加工,离不开人对自然的审美把握,也就是说没有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就不可能产生文化。文化不仅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离不开社会关系。既然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一种精神世界,表达的是人的情感、理性、精神,可是为什么同样具有理性、具有精神、具有观念的人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文化观念呢?这是因为文化离不开每个时代的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也就是说,文化是不能用人性来解释的,每一个时代的文化只能由它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来解释。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特别强调观念性的文化是作为政治经济的一种反映。这就是说,文化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观念形态,但是它离不开物质载体,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更离不开人与人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