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现有社会保障情况

现有社会保障情况

时间:2024-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迄今,中国已取得的社会保障成就是巨大的。根据公布数据,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已达约1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已达全国人口的95%以上,养老等其他保险和接受低保、直接救助人群规模也在扩大,中国已建立起全球最大的社保覆盖网。同时,由于经济转轨,现有社保还存在国民接受的保障待遇因身份而不平等及其他遗留问题。

迄今,中国已取得的社会保障成就是巨大的。一是多层次的保障制度体系成型。实施了包括社会保险法在内的一批法律法规,发布关于住房公积金和保障房的规范性文件,建立起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企业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医疗救助、各种优抚安置和社会福利等整套制度及运作方法。二是受保障人群显著扩大。根据公布数据,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已达约1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已达全国人口的95%以上,养老等其他保险和接受低保、直接救助人群规模也在扩大,中国已建立起全球最大的社保覆盖网。三是保障待遇持续提高。随着财政收入提高和物价上涨,加大了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力度,持续提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工伤保险金、生育保险金以及救助抚恤生活补助给付标准和待遇,扩大基本药物目录内容、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并开始推进大病二次报销。此外,社保基金投资运作和保值增值实现情况也较良好。

在建设社保制度的过程中,中国大量借鉴了国外社保建设的经验教训,尤其是看到了高福利国家出现的财政负担过重问题及其增加个人分担内容的改革方向,注重控制社保的筹资方式和支付比例。如在2012年,按财政部“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和“住房保障支出”两项口径加总,合计支出16988亿元,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13.51%,而2010年、2011年分别是12.77%和13.74%。各国发展阶段和支出权衡不同,不需就该比例进行国际比较,但保持稳定甚至会较前一年稍微下降,说明社保是按照普通经济手段来管理的,流程从财政开始,按财政增速同比例做计划,收入多就多投点、少就会少投点,缺乏价值倾向性和要实现一定目的的决心,意志传达性不强。笔者感到,这使得社保实施都认为好,农村居民认为实惠较多,但城市居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缺少情感共鸣,对住房保障问题多怨言。

财务审慎是重要的,但在社会性强的事务上先“向钱看”并不妥当,不仅不适应需要鲜明主张的政党营销需要,而且极易导致改革内容出现偏差。医改、房改过程就先后出现类似问题,淡化了社会公平属性,负面影响流传至今。同时,由于经济转轨,现有社保还存在国民接受的保障待遇因身份而不平等及其他遗留问题。基于社会主义价值观所需要内涵完整度和人群均等性等条件,笔者将目前情况归纳成如下图表:

表1社会主义价值观视角的社会保障情况表

划分为特定、非特定性支出的意义在于,特定性支出以获得医疗、药品、住房等服务或实物才最终实现,因此该保障涉及供给侧的改革,试想若供给侧的医院、地产漫天要价,相关保险怎么报销都跟不上。而非特定性支出则是发放货币,其实主要是个储蓄和补贴计划,不存在供给侧问题。

由表可见,加强中国社保的社会主义属性将主要有四个关键决心:一是提高各保障的内涵完整度;二是抹平人群“多轨制”,实现国民待遇均等化;三是医疗和住房改革,实现特定性支出保障的廉价和优质供给,同时还具备一定效率;四是确保非特定性支出的资金足额,随通胀提高给付标准。对该决心的保证即成为一个政治意志,为此在所有公共财政支出项中有高度优先级,受到倾斜,占总支出比只增不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