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官民双向传感体系(Sensing System)
传感体系不同于常见的预警机制,后者的出发点是“早发现早遏制”,是一种单向的、被动的应对,前者则要建立有力的官民互感机制,官方在决策前就能知道民众反对,而不是决策后对民众的反对搞预警。
一是民办听证会。官办听证会成了“涨价会”或走过场,已很难起到传递民意、制约决策的效果。需要进行改革,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前由媒体、社团组织等民间力量负责组织听证会,决策单位一把手参加,公开直播和辩论。通过这种可能遭遇“暴风骤雨”的批评和质疑的机制,逼迫决策者做充分的调研和准备,并“亲身”提前感受可能遭遇的反对声浪。
二是干部营销团。带有技术可行性研判的决策越来越多,若民众不能充分了解有关情况,便极可能转而相信传闻和谣言。政府机关必须要像企业做市场调查和街头推销一样,派遣掌握情况的干部走出去到田间地头、农贸集市、社区、写字楼和市民广场,口头、面对面的向群众做讲解,回答有关提问,并把出现的各种反应带回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依据。这个过程对官民互相了解真实想法、拉近双方距离、争取民众支持等会起到预想不到的好效果。
(二)快速响应(Speed First)
应对危机和突发情况首在一个“快”字。唯快可以早临一线找到问题,早控制事态防止局面升级恶化,早发布真相防止谣言四处散播。
一是有经演练的处置预案。这是快速响应的基础。预案必须是真正的行动方案而不是一个分工任务书,要有场景设想和经分解的具体步骤,事态一发生整个响应体系要“闭着眼”都能就位。预案所需的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必须充分,各大城市还应指定区域性应急救援中心。
二是市民定期演习。要加强城市居民应对各种灾害和恐怖袭击的生存技能和救护流程,目前,城市企业和白领们对应急疏散、消防救援等演习极不重视,必须加强教育宣传,各写字楼和工厂必须定期进行火灾疏散演练,违者接受行政处罚。火灾固然无法杜绝,重在人员安全保障,总是大火灾之后再紧急排查于事无补。
三是第一时间公布所获得的信息。体现透明度和权威性,避免信息不畅带来的猜疑和谣传。
(三)直指核心问题(Straight to the Point)
处理危机就是来解决问题的,而且最好现场就能拿出办法,否则可能“走不脱”。这虽依赖于领导干部的个人知识水平、把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但更需要政府部门长期的情况积累和体系行动,能迅速提供参考、直达问题实质。
一是电子资料系统。在政府各部门所辖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危机应对的数据接口和操作平台,使决策者及处置单位(如应急办)能迅速以电脑、手持移动设备等调出所需信息,如群体性事件发生背景、事件参与人员情况、有关项目决策过程、施工设计监理方责任人等,以及查询技术资料如水文地质情况、气象条件、建筑结构等。
二是专家咨询系统。领导干部不可能事事都是专家,必须建立由科学家、社会问题研究者、技术专家、律师等组成的联络咨询系统,有突发事件时,其能通过专用系统实时联络、共享和掌握一线信息,为决策者及时提供过往案例、各种方案的优劣比较等咨询,以免盲目拍板。
(四)灵活机变的应对(SmartWays)
维护稳定是硬任务,但是不存在硬方法,一旦绝对化了,一线决策者很容易盲目追求高压或轻率做出表态(比如立即表示项目不上了),而实际上要解决核心问题肯定需要时间,快处理不一定有最理想效果,吃猛药有副作用。
一是考核评价机制改革。使处置官员在实践中有充分的灵活度,能宽限把握时间,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工作艺术,追求事件整体最理想地解决,而不是图一时稳定或在上级严令下尽快把人群遣散了事。
二是社会力量协调机制。芦山地震中进一步提出这个问题,大批民间组织和志愿者自发加入增加了人手但却因组织无序、不专业、信息不足反而降低了救援效率,在未来灾害处置中,政府有必要设立特别工作组,专司协调民间参与的人员、装备和物资,使其能及时投入真正被需要的地方。
(五)有实质结果(Substantial Result)
无论现场办公即时下决断,还是事后拿出解决方案,一定要有实质结果,已发生的众多无后续、不了了之甚至在“应对得当”的自我表扬中收尾的事件留给民众大量的不信任。
一是后续信息发布。突发事件并不因人群散去而万事大吉,此后抓方案落实、真正解决关切才是防止该类事件重演的关键,同时要定时、主动地向社会通报事件后续进展、调查结论和涉案人员问责情况,不要总等舆论追问。
二是勇于认错。如果是政府错了,就真诚道歉。每个人都可能有掩盖问题的主观动机,现体制也容易出现瞒报或谎报,但须时刻记得人们会原谅一个人的错误,但不会原谅一个人说谎,公权力更是如此,公信一旦失去,偏见很难消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