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日本的影响

对日本的影响

时间:2023-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①美国对日本的自由贸易政策促进了日本的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复兴。到1965年美日双边贸易中日本首次转为贸易顺差国,此后日本对美贸易顺差连年攀升,成为美日贸易摩擦的导火索。③日本产业结构调整不彻底,为将来美日贸易摩擦埋下隐患。日本在加入国际组织后,在美国的庇护和纵容下,并没有完全遵从GATT的自由贸易体制的规则,仍然利用关税壁垒对绝大部分产业实行保护性政策,在经济上歧视其他成员国并实行关税管制。

①美国对日本的自由贸易政策促进了日本的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复兴。日本于1955年9月10日正式加入GATT。加入关贸总协定后,日本对其他GATT缔约方特别是美国的进口产品实行大幅度关税减让(表3—2),日本也得到了较多的关税减让,增加了日本的出口机会。

表3—2 日本对其他GATT缔约方进口产品的关税减让

注:日本实际进口额是1954年的数字。
资料来源:日本《海关调查月报》1955年9月,8(7):6。转引自付伯昕.关贸总协定对日本产业结构的影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45

从1960年开始,日本开始进行真正的贸易自由化,因此1960年是日本的“贸易自由化元年”。1960年1月,日本政府设置了“贸易、外汇自由化促进阁僚会议”,同年4月岸信介内阁决定了《贸易汇兑自由化计划大纲》,计划3年后达到自由化率80%(煤炭、石油为90%)。1961年7月18日,池田内阁进一步提出于1962年10月实现自由化率90%的目标,并于9月26日制定了以此为内容的《贸易汇兑自由化促进计划》。到1962年10月自由化率由1960年10月的44%提高到88%,到1963年8月实现92%。[37]

随着日本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发展,日本国内的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贸易自由化是有选择的,日本非常注重对中小企业和农业实行贸易保护,防止因贸易自由化过快而给相关部门和产业造成重大损失与冲击。比如在实施《中小企业金融公库法》等优惠措施基础上,又于1963年制定了《中小企业振兴资金等资助法》、《中小企业近代化促进法》、《中小企业基本法》等,作为增强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措施。具体政策手段涉及金融、税制、补助金、规制、信息提供、产品优先购入等许多方面。而就日本农业而言,政府不但对农业投入大量资金,而且采取高额关税,限制国际进口。日本贸易自由化率从1963年就达到93%,在所保留的155项进口限制品目中,矿产品占87项、农产品占68项。1974年贸易自由化率实现了97%,30项进口限制品中农产品占22项。到了1975年,日本非贸易自由化项目中只剩下27项,其中工业品5项、农产品22项。[38]

图3—2 日本出口市场分布(1949—1960年)

资料来源:Economic Statistic of Japan 1960,Statistics Department,The Bank of Japan,Tokyo,1961.Quote from William S.Borden,The Pacific Alliance:United States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and Japanese Trade Recovery 1947-1955[M].Madison,Wis: University ofWisconsin Press,1984:228

在美国关税减让的刺激下,从1949年到1960年,日本对美出口增长了12.68倍,远远高于对亚洲增长的6.39倍和对欧洲的7.8倍(图3—2)。“日本的经济增长奇迹主要是由于国民生产和贸易的高速增长。1960年至1970年间,日本的真实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超过11%,其中商品出口增长得更快:60年代平均为每年增长17.2%,1970年至1982年平均为8.5%。日本出口占世界出口的比例从1960年的3.5%增加到1985年的约8.3%”。[3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美国的帮助下,经济逐渐复苏并得以快速发展。1955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1956年日本发表《经济白皮书》,着重强调,“现在已经不是战后,我们正在面临一个新时代,恢复阶段已经结束,今后经济赖以增长的将是现代化。”日本大量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速增长的奇迹。崛起中的日本产品竞争力不断提高,大量向美国出口。到1965年美日双边贸易中日本首次转为贸易顺差国,此后日本对美贸易顺差连年攀升,成为美日贸易摩擦的导火索。

②日本取得了外交上重大胜利,为以后日本经济的腾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美国帮助日本加入了一系列的地区和国际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和远东经济委员会、科伦坡计划、关贸总协定、联合国、湄公河工程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使之重返国际政治经济舞台。如果没有美国的大力支持,日本是无法加入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的。1956年2月,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公布了《关于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的影响的调查》,其中涉及到加入关贸总协定和1955年关税谈判的功与过,调查认为,其“功”有:其一,可期待被减让税率的品目扩大出口;其二,得到了就贸易关税上的各种问题与各国进行正式交涉的场所;其三,能够正确地捕捉到各国贸易关税上的各种问题与情报;其四,增大作为国际组织正式成员的信用。其“过”有:其一,考虑到日本现行的已经是低税率,及今后必须发展重化学工业的问题,而由于加入关贸总协定,原则上就得放弃提高现行税率的权力,这必定对今后的贸易带来很不利的影响;其二,尽管与战前相比,日本贸易的进出口都处于极低的水平,但今后也很难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出口;其三,美国减让税率的品种几乎都是轻工业品,与此相反,日本减让税率的品种却是重化学工业品,这本身就是个大问题。[40]但总体来说,国际组织的加入特别是GATT的加入,其“功”远远大于“过”,它为以后日本的经济腾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获得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对外贸易迅速发展。1955年,日本的出口贸易额仅占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2.4%,1960年增至3.6%,1970年则增加到了6.9%,对外贸易的发展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济提供了雄厚资金和经济腾飞的条件,日本逐渐步入复兴的快车道,不久便迅速成长为世界经济大国。

③日本产业结构调整不彻底,为将来美日贸易摩擦埋下隐患。日本在加入国际组织后,在美国的庇护和纵容下,并没有完全遵从GATT的自由贸易体制的规则,仍然利用关税壁垒对绝大部分产业实行保护性政策,在经济上歧视其他成员国并实行关税管制。入关后的日本发展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关税体制,该体制具有如下特征:[41]其一,对初级产品的低税率,对工业制成品的高税率;其二,对资本商品的低税率,对消费类商品的高税率;其三,对不是当前制造的或很可能将来在日本制造的产品的低税率,对那些被日本制造的或能够被日本制造的产品的高税率;其四,保护新生工业;其五,保护那些雇用很多工人的产业,即使它们正在衰落或停滞;其六,对日常必需品的低税率,对奢侈品的高税率;其七,对特殊商品,例如用于教育、文化目的或医疗保健物资的低税率。这种关税体制一方面阻止了发达国家的竞争,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日本也未能及时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继续实行外向型出口发展模式,致使同美国之间的贸易出现大量顺差。这不但加剧了美日之间的贸易摩擦,也给日本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冲击。

【注释】

[1]巴格瓦蒂(Bhagwati,1991)认为历史上真正实行过单边贸易自由化的只有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

[2]美国政治理想包含三大特征:首先是这些理想认同的广度。与欧洲大多数社会相比较,美国在基本政治价值和信仰方面存在着、而且过去一直存在着广泛的共识。这些价值和信仰往往被称为“美国信念”,从历史上看,它正是美国民族认同的独特根源。其次是这些理想的实质。与大多数社会相比较,美国信念的价值观是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民主主义、平等主义,因而从本质上是反政府、反权威的。其他意识形态赋予既成统治权威和体制以合法性,而美国信念则否定任何等级的、强制的、专制的机构合法性,这种否定对美国的机构亦不例外。第三是美国人信仰这些基本理想的强度。这种强度是变化的,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不同,一个团体和另一个团体有别。引自[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端译.失衡的承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4

[3]徐泉.美国外贸政策决策机制的变革——美国《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述评[J].法学家,2008(1):157

[4]金灿荣.国会与美国贸易政策的制定:历史和现实的考察[J].美国研究,2000(2): 22

[5]徐泉.美国外贸政策决策机制的变革——美国《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述评[J].法学家,2008(1):158

[6]数据来源于[美]I·戴斯勒.美国贸易政治[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11

[7]徐坡岭.俄罗斯经济转型轨迹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59

[8][美]I·戴斯勒.美国贸易政治[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7

[9][美]约瑟夫·斯托里,毛国权译.美国宪法评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313-319

[10]徐泉.美国外贸政策决策机制的变革——美国《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述评[J].法学家,2008(1):158

[11]G.John Ikenberry,Conclusion: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 to American foreign economic policy[J].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Winter,1988,42(1):238

[12]导致制度由均衡转向不均衡的因素大致有四个方面:制度选择集合改变,技术改变,制度服务的需求改变,其他制度安排改变。这四个原因中的每一种原因本身又分别由不同的因素组成。详细参见林毅夫.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A].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下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61-264

[13]造成市场自发制度供给不足的原因主要是,制度作为公共产品不具有排他性的权利特征,理性经济人的行为原则是行动的净收益,即收益大于成本,由于存在交易成本以及集体行动中搭便车行为,因此导致制度供给的集体行为不能发生或者滞后。

[14]内容部分参考[美]I·戴斯勒.美国贸易政治[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32-37

[15]金灿荣.国会与美国贸易政策的制定——历史和现实的考察[J].美国研究,2000(2):18

[16][美]I·戴斯勒.美国贸易政治[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34

[17]“自行车理论”:贸易体制像自行车一样,需要不断前进(即不断自由化),否则它会“倒下”,屈服于新的进口限制,它不会站在原地不动。引自[美]I·戴斯勒.美国贸易政治[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18

[18][美]I·戴斯勒.美国贸易政治[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37

[19][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225

[20][美]戴斯勒.美国贸易政治[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31

[21][美]戴斯勒.美国贸易政治[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31-32

[22]屠新泉.党派政治与美国贸易政策的变迁[J].美国研究,2007(4):73

[23]屠新泉.党派政治与美国贸易政策的变迁[J].美国研究,2007(4):74

[24][美]I·戴斯勒.美国贸易政治[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6

[25]张德明.东亚经济中的美日关系研究(1945—200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6

[26][日]有泽广巳.日本的崛起:昭和经济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344

[27]邓峰.美国对日本经济复兴政策的演变[J].美国研究,2002(2):53

[28][日]吉田茂.十年回忆(第一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6:154

[29]邓峰.美国对日本经济复兴政策的演变[J].美国研究,2002(2):59

[30]邓峰.冷战初期美国对日本的贸易政策[J].现代日本经济,2005(5):60

[31]张德明.东亚经济中的美日关系研究(1945—200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8

[32]邓峰.冷战初期美国对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的外交政策[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6):123

[33]赵瑾.全球化与经济摩擦[D].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2

[34]赵航.多边贸易体制与美国的霸权权力[D].博士学位论文,外交学院,2008:39-40

[35]廉慧.论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对日美关系的影响[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24-25

[36]邓峰.美国对日经济复兴政策与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1948—1955年)[D].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2:139

[37]高淑娟.日本贸易自由化的过程及启示[J].日本学刊,2000(5):58-59

[38]高淑娟.日本贸易自由化的过程及启示[J].日本学刊,2000(5):62

[39]赵航.多边贸易体制与美国的霸权权力[D].博士学位论文,外交学院,2008:52

[40]日本通产省.日本通商产业政策史(第6卷)[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199

[41]邓峰.美国对日经济复兴政策与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1948—1955年)[D].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2:1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