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20世纪70年代早期到90年代中期的美国对日本贸易政策是否成功,不仅要从美日两国之间签订的贸易协定的结果来分析,而且要看美国贸易政策是否解决了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问题和美国政府是否得到了国内广泛的政治支持。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美国对日本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从谈判结果上来看,效果非常显著。
日本学者名嘉宪夫把美国对日贸易谈判成功设定为四个标准,即协议文本是否包含明确的数值和时间期限,最终协议文本与美国最初的要求在多大程度上吻合,美国谈判者如何评价协议,其他方面如何评价协议。[47]
Amy Searight和Christopher R.Way认为,如果贸易摩擦被看做是一个主权国家要求另一个主权国家改变贸易现状,则判断贸易摩擦中施加的外部压力是否有效就要评估该国对贸易现状的改变程度:“失败”意味着与贸易摩擦发起国的期望相反,原状得以维持;“中等失败”指贸易争端的目标国同意对原状进行细小的改变,但仍与发起国的要求相去甚远;“中等成功”是指目标国同意对原状进行较大幅度的改变,但仍未完全达到发起国的要求;“成功”则意味着目标国基本同意发起国的所有要求。[48]
贺平认为,对贸易协定和美国外压的评判不仅要对比协议实际内容和外压受动国作出“承诺”和“让步”与施动国的初始要求,而且也要分析协议前后相关贸易领域的流量变化,并考察因签署协议而产生的实际经济变动,只有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对贸易摩擦的效果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估。[49]
对美日双边贸易协定的评估主要分为两大路径。其一是通过对政府官员和相关行业人士进行访谈、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等形式进行的定性分析;其二是基于贸易流量变动的定量分析。[50]
美国和日本的大部分学者和政府官员都认为美日贸易协定的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美国贸易代表认为,美国贸易政策“对国内出口商和其他提供竞争性产品和服务的参与者”在扩大日本市场准入方面,取得了积极的、令人满意的效果。
而Gold and Nanto(1991)在国会研究服务报告中使用1985—1990年间双边贸易数据来评估跨产业特别是美日双边贸易协定的影响。他们发现,在大部分领域中,同一时期内美国对日出口的增长高于美国对外出口的整体增长,因此认为日美双边贸易协定对双边贸易流动有积极的影响;同时美日贸易协定迫使日本在铝制品、汽车及零部件、皮革类鞋类、医疗器械、卫星、半导体、电信设备等领域降低了市场壁垒,五年间美国在上述领域对日出口从15亿日元增长至56亿日元,增长幅度高达275%。
Parsons(2002)利用系统为基础的时间序列方法对1980—2000年美日贸易协定如何改变进口模式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半导体贸易协定,促进了半导体进口增长的趋势。这符合双方研究人员和业界专家们的意见,至少在纯粹的重商主义者来看该协议是成功的。1992年贸易协定后汽车零部件和1986年和1994年贸易协定后医疗产品的进口促进了收入增加和价格弹性的增长,纸张和木材产品并没有对贸易协定产生纯粹的积极影响。[51]
澳大利亚日本研究中心的Jayant Menon(1997)认为,在1986—1991年间,超过半数的日本多边贸易的增长和日美双边贸易的全部增长均来自于产业间贸易的增长,而大部分产业间贸易的增长来自于净出口产业的进口增长,这一结果与美国要求日本开放本国市场的压力是一致的。[52]
美国阿肯色大学的政治学教授曾卡为证明美国通过威胁性贸易外交来实现其政策目标的程度存在着对象国别差异,对美国1975—1995年间所完成的301条款调查案进行了初步分析。根据Thomas Bayard与Kimberly Ann Elliott对301条款的有效性评估以及Elliott与Richardson[53]更新过的数据,并把“完全不成功”的调查案赋予0分,并依次类推,把“很大程度上成功”的调查案赋予3分,然后计算出美国主要贸易伙伴对美国做出让步的平均率。结果发现,与中国台湾、韩国、加拿大、欧盟、阿根廷、巴西、中国、印度八个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相比,美国对日本在经贸问题上施加的压力更为有效。在对日本进行的14件301条款的调查中,美国有5次取得了“很大程度上的成功”,5次取得“部分成功”,另有4次获得了“象征性的成功”,日本成为对美国压力让步最多的国家(表4—11)。
表4—11 美国主要贸易伙伴对美国平均让步率
资料来源:曾卡.贸易结构与美国单边威胁性贸易政策的实效性[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4):57
日本美国商会(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Japan,ACCJ)也使用相关方提供的信息来评估美日两国在1980—1996年16年间45个主要双边贸易协定的结果(ACCJ,1997)。随后又包含近几年另外18个贸易协定(ACCJ,2000),从而评估63个贸易协定的有效性。评分对象被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内容评分(Content)、实施评分(Implementation)、结果评分(Results)和综合评分(Overall),每一评分总分为10分。其中,9分和10分表示完全有效(Fully Sueeessful),7分和8分表示大部分有效(Mostly Sueeessful),5分和6分表示部分有效(partially Sueeessful),3分和4分表示仅在一两个方面有效(Sueeessful in only one or two ways),而1分和2分表示无效(Unsueeessful)。评分结果如表4—12,总体来看,美日贸易协定效果非常显著。
表4—12 日美商会问卷调查评分标准及结果
资料来源:The 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Japan,Making Trade Talks Work: An On-the Ground Analysis of US-Japan Trade Agreement[R].Tokyo:ACCJ,2000: 48,257
日本方面认为日美贸易协定签订前后日美纺织品、NTT采购、钢铁、半导体、烟草制品、工作机械、超级计算机进口手续、牛肉和柑橘、计算机制品和服务采购、纸制品等协定中,贸易协定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表4—13)。
表4—13 部分美日主要贸易协定的具体成果
资料来源:贺平.外来压力与内部改革——日美贸易摩擦及其国内后果的政治学分析[D].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8:118
但一些经济学家却对此持不完全赞同,甚至是相反的意见。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美国贸易政策并没有美国贸易代表渲染的那么有效。美国经济学家Theresa M.Greaney(2000)[54]用1980—1995年的产业层面的贸易数据评估了15个来自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日本制造业进口的美日贸易协定的影响。Greaney改善了Gold and Nanto(1991)的方法,为了更好地进行比较,第一,他使用更加全面的产业层面贸易增长数据而不是总体数据;第二,真实贸易增长数据而不是名义贸易增长数据;第三,更长的时期(1980—1995年),而且对每个目标产业都分为协定前和协定后时期。另外,Greaney也对贸易增长路径的不稳定进行了正式测试,使之更加符合双边贸易协定的签订。研究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数据显示贸易协定对日本特定制造业产品的进口影响有限,特别是美国。事实是在很多部门,日本从美国进口的特定产品在贸易协定签订很长时间后才能有所增长,只有汽车和半导体部门对双边贸易流动有积极的影响。在1987年的日美汽车协定签订以后,美国对日汽车出口的增加事实上得益于欧洲对日汽车出口的贸易转移效应,而不是贸易创造效应。另外,在大多数情况下,贸易协定的细节使贸易协定和贸易移动之间很难得出必然的联系。但要注意的是Theresa M.Greaney关注的只是日本是否扩大了美国制造业产品的进口,没有涉及其他产品和诸如农产品、规制改革、非关税壁垒等其他问题。
Noland(1997)利用美国双边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数据,使用重力模型回归的残差来衡量贸易和投资壁垒的措施。他发现双边贸易行动对贸易壁垒的水平和变化上没有显著的影响。Noland(1997)和Gold and Nanto (1991)对有关美国贸易政策有效性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最终政策目标的不同假设。Noland假设美国目标是降低隐形(implicit)贸易壁垒,而Gold and Nanto则假设提高美国出口的更直接的、重商主义的目标。
尽管从贸易协定的结果上来,美日双边贸易协定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日本在很多领域都按照美国的意图进行了改革,基本上符合了美国对日本“数值指标”的期望。日本对外贸易结构和工业品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日本出口贸易中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比例大幅下降,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例却持续上升。而进口贸易中技术密集型产业比例却呈现下降趋势(表4—14和4—15)。但是并不能由此得出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美国对日本的贸易政策非常成功的结论。美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纠纷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市场进入和市场封闭性问题,而是日本本身固有的国内经济政治体制问题,这在短期内甚至在长期内都是很难解决的,也许日本永远也无法实现美国给其设定的目标和要求。另外,美国对日本的贸易政策并没有解决美国国内的经济问题,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而且越来越大。贸易逆差问题的凸显,不但助长了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而且更降低了美国国内特别是国会对行政部门和总统的支持率。如果美国不能很好地解决美国的国内问题,而只是简单地寻找国内社会矛盾的“替罪羊”,则美国的社会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从而更加难以解决。
表4—14 日本对外贸易的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Peter A.Petri,Market Structure,Comparative Advantage,and Japanese Trade Under the Strong Yen[A].in Paul Krugman,ed,Trade with Japan:Has the Door Opened Wider?[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64
表4—15 日本工业品的出口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贺平.外来压力与内部改革——日美贸易摩擦及其国内后果的政治学分析[D].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8:5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