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美国的外压,日本国内也采取了各种措施并实行了多项改革,来缓解美日之间的贸易摩擦,并下定决心解决国内的政治经济体制问题。
1.促使日本政府进行大规模的国内改革
在美日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和美国的巨大压力下,日本进行了一系列国内改革,从20世纪60和70年代的产业结构升级到80年代中期的日元汇率改革,都对日本国内政治经济体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使日本从一个重商主义的封闭型社会不断向自由主义的开放型社会转变。
80年代中期美日摩擦继续升级,1985年9月,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与日本在纽约“广场饭店”签署《广场协定》,采取政府干预手段大幅度降低美元对日元和德国马克的比价。《广场协定》后,日本政府进行了汇率改革,日元迅速升值,由1985年的1美元兑238.47日元升值到1986年的1美元兑16835日元,1988年再次上升至128.17。日元升值对经常项目收支和财政与货币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日本长期经济萧条和泡沫经济埋下了祸根。
另外,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日本政府在铁路、电信、航空、电力等传统国有垄断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减少政府直接干预,逐步开放市场。日本电电公社、日本专卖公社、日本国铁等三大公社实现民营化。
1986年,中曾根首相任命日本银行前行长前川春雄成立“为实现国际经济协调的经济结构调整研究会”。1986年4月和1987年4月先后发表了“前川报告”和“新前川报告”,前川报告在日本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前川报告强调日本对外贸易和经常收支的巨额顺差,是经济周期性循环等因素的产物,也是日本对外依赖型经济结构的必然结果,因此有必要通过开放市场,扩大进口、促进对外直接投资、改革税制、推进国际经济合作等方式对日本的国内结构和经济政策进行根本性改革,使之从外需主导型转向内需主导型。
20世纪80年代,日本没有及时对产业结构进行重大的结构性调整和改革,而是试图通过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改革来解决日本当时存在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大量资金集中流向日本国内的股票、房地产等市场,资产泡沫急剧膨胀。日本希望通过金融市场化和国际化来达到开放市场和减少失业的目的,但是对金融产业的转向使日本逐渐丧失了传统制造业优势,也没能抓住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契机,日本的金融市场化改革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
1993年细川护熙首相实行了放松规制改革,并发表了《关于放松规制》的研究报告,也称“平岩报告”。报告把建立透明、具有创造性和活力、生活者优先和与世界调和共鸣的经济社会作为改革的四大目标。1994年1月,细川内阁成立了“行政改革推进本部”,主要通过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等政策,全面促进流通、电气通信、建筑等领域的规制改革,并再次强调建立内需主导型社会的政策目标。
1995年3月日本政府建立“规制缓和推进计划”,对1091个项目实施规制缓和。1996年桥本龙太郎执政以后,提出“桥本六大改革”,包括行政改革、经济结构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结构改革、财政改革和教育改革。
在规制改革的推动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各个行业的规制缓和程度明显加速。2002年与1970年相比,批发零售业、金融保险业、电信电话业的规制水平分别降低了28%、33%和39%,电气、煤气、自来水行业降低了17%,原先规制程度相对较低的制造业和建筑业也分别降低了1%和8%。[55]
2.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缓解美日经济摩擦
为了避免与美国的贸易摩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就采取了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20世纪50和60年代日本重点发展了针对发展中国家的、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为主导的对外直接投资,投资数量很少;70年代石油危机后,为了防止贸易摩擦和扩大市场战略,日本扩大了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制造业的投资,发展速度较快;80年代为了应对日元升值和缓解贸易摩擦,日本加大了对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保险、商业领域的投资和亚洲的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90年代前半期,为了削减成本和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要,日本扩大了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表4—16)。
日本在美国直接投资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日本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余额上看,1980年日本对美国直接投资余额只有47.2亿美元,1985年增加到193.1亿美元,到1990年更是上升到830.9亿美元,较1980年增长了16.6倍,年均增长率为33.2%。1991—1995年为稳定发展阶段,投资余额由951.4亿美元扩大到1050.0亿美元,年均增幅为2.5%。1985年日本对美国投资占对外直接投资余额的43.9%,1995年为44%,2000年上升为58.1%,2001年后有所下降,美国作为日本第一投资东道国的地位日益稳固。[56]
②从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来看,1980年日本的投资余额仅占美国吸收外资余额总量的5.7%,为第六大投资国,落后于荷兰、英国、加拿大、德国和瑞士;1985年日本投资余额占美国吸收外资余额总量上升到10.5%,仅落后于英国和荷兰,位列第三;1990年为21%,排名第二; 1992年上升到23.1%,成为第一大对美投资国。但是此后其份额开始有小幅下降,从1995年开始又被英国超过,排名第二。其后的几年,排名不变,但份额下降(图4—6)。
③从日本在美国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来看,从1980年到2001年,日本在美国直接投资的前三大行业主要集中于批发、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房地产和机械等几大行业。
④从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上看,主要以并购方式为主,涵盖范围包括娱乐业、制造业、媒体、能源、房地产、金融等诸多领域,具有并购数量多、金额大、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从1988—1992年,日本公司对非日本公司的收购数量每年都在250个项目以上,1989和1990年分别超过400个项目。从1987—1989年,日本在美国收购大型企业及银行11家,其中最大收购金额超过600亿日元,并购企业也有很多是在美国具有重要地位的大型企业,如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威斯汀饭店集团、洛克菲勒中心等。
⑤从资本流入的构成上来看,在日本对美国直接投资的资本流入中,股权投资、利润再投资和公司间债务三部分的比重差距悬殊,其波动呈现明显的波动性(图4—6)。日本对美国直接投资中资本流入的构成特点,主要是日本的宏观经济形势、美国的经济周期以及汇率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实力迅速膨胀,资金供应充沛,对美国的股权投资不断增长。特别是1986年以后日元对美元的大幅升值,极大地刺激了日本跨国公司在美国投资的积极性,股权投资流入额大幅上扬;而且由于日元的高汇率,从日本融资可以取得较高的汇兑收益,因此1986年以后公司间债务中的净借入额明显增加,这一时期利润汇回的金额也相对较小。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国内公司资金压力增大,美国也陷入了短期性的经济衰退,因此这段时期不仅股权投资大量减少,利润汇回也明显增加。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与强劲增长,日本公司的股权投资又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所获利润主要用于再投资。[57]
表4—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的变化
资料来源:通产省《1996年通商白皮书》,第38页。转引自马文秀,陈军贤.日本化解贸易摩擦的对外经贸战略[J].日本问题研究,2006(1):10
图4—6 日本对美国直接投资余额及其占美国吸收外资余额的比重
资料来源: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Catalog of Product,FDIUS:Balance of Payments and Direct Investment Position Estimates.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July 2002
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对外直接投资。20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放松了金融管制,推行了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日本银行建立了全球性的经营网络和大量海外分支机构支持日本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投资,并向私人海外投资提供优惠贷款;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为企业提供信息和情报服务,帮助海外企业防范政治经济风险等。
3.促进本国进口措施
日本还陆续采取了一系列促进进口的措施,涉及行政指导、辅助性预算分配、税制改革、金融支持、制度改革和机构调整等诸多方面。这些措施涵盖了财务省、大藏省/经济产业省、国际合作银行、日本银行、中小企业金融金库、贸易振兴机构、日本进口促进会(MIPRO)、日本政策投资银行、国民生活金融金库、海外贸易开发协会、相关省厅、驻外使馆、贸易振兴机构、贸易保险机构等涉及经济事务的主要官厅和机构。
4.促进日本市场开放措施
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放开日本国内市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1986年日本对1800多种进口产品实行降低20%关税并免除进口税;1987年修改特惠关税制度,取消33个低税进口商品的进口税;1990年取消1004项商品的关税;使进口制成品中进口关税的取消率从42%提高到56%。
针对美国提出的日本国内有大量非关税壁垒的指责,如存在农产品进口限制、进口检验手续复杂、标准众多且不统一等问题,日本采取措施减少非关税壁垒。日本从1980年开始逐步放松柑橘类和高级牛肉等农产品进口限额;1983年决定促进规格、标准国际化,实行对本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待遇相同的“内外无差别原则”,并修改了相关17个法律法规;根据1984年1月对外经济政策,要求积极利用外国检验机关的检验结果等。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日本已经成为世界上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都非常低的国家。从表4—17和表4—18中可以看出,日本单个进口类别的平均关税率和非关税壁垒下降程度很大,效果非常明显。
表4—17 日本单个进口类别的平均关税率(%)
注:这些比率是按照每个日本财政年度计算得到的。日本财政年度是从每年的4月1日开始到第二年的3月31日结束。月度价格和贸易数据已经进行相应的调整
资料来源:Byron Gangnes,Craig Parsons,Have U.S.-Japan Trade Agreements Made a Difference?[R].SUM Economics&Statistics Working Paper Series,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Paper No.08-2004:23
表4—18 美国、日本、欧盟非关税壁垒(%)
资料来源:马文秀,陈军贤.日本化解贸易摩擦的对外经贸战略[J].日本问题研究,2006(1):12
5.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为了规避美日贸易摩擦,日本积极推进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促进东亚地区经济合作。日本为防止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将国内淘汰的某些传统工业生产转移到东亚,把东亚地区作为日本工业制品的重要销售地,创造了雁行模式,不但加快了国内产业的升级,还增加了与东亚人民的交流,减少了与美国的贸易摩擦。
1985年日本向东亚地区出口的比重为24%,1994年增加到38.6%,超过美国,东亚地区成为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场(表4—19)。日本向美国出口的比重由1985年的37.1%下降为1994年的29.7%。日本在美国对外贸易逆差中的比例由1991年65.1%下降到2004年的12.3%。
表4—19 日本出口地区构成的变化(%)
资料来源:周泽红.日本应对贸易摩擦的经验及启示——以日美贸易摩擦为例[J].现代日本经济,2006(1):28
1989年11月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的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宣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立。随着APEC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通过这种经济一体化形成的广大市场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日本对美国巨额贸易顺差的压力。
6.利用行业协会进行沟通与协调
行业协会具有协调同行、避免过度竞争以及自主对外沟通的功能。日本行业协会一方面是日本政府管理对外贸易的外延,协助政府,发挥政府难以起到的灵活管理外贸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是企业利益的代表,为企业提供高水平的服务,协助企业解决贸易纠纷,进行贸易仲裁,协助企业和政府开拓并调整对外贸易关系,缓解国际贸易摩擦。[58]日本行业协会分为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综合性的如日本商工会议所、经济团体联合会、日经联、同友会等,专业性的如日本汽车工业协会、日本电子工业协会等。行业协会为企业搜集、获取情报和信息,与以通产省、贸易会议、大藏省等为核心的对外贸易管理服务机构配合,共同为日本企业进行国际贸易摩擦预警,[59]提供必要的信息及法律服务;协调企业的立场,实行统一的对外经济战略,制定并实施大量的技术标准方案和产品质量认证合格评定程序,避免或减少国际贸易摩擦;做政府和企业的协调者和中介人,并帮助政府实施公关等策略来处理与美国之间的贸易纠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