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早期的犹太定居活动

早期的犹太定居活动

时间:2023-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阿利亚运动的继续,犹太移民的不断拥入,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定居点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对犹太人而言,这时修建基于安全目的的犹太定居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正是通过“栅栏和水塔”式的犹太定居点活动来贯彻对巴勒斯坦土地的占领。看来,犹太人的定居点活动是有渊源和传统的。

第三节 早期的犹太定居活动

一、定居活动的肇始

为了实现犹太复国主义的领土目标,在阿利亚运动推进的同时,流散地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定居活动也开始了。

流散地犹太人向巴勒斯坦地区移民并进行定居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初期。当时法国犹太人的一个慈善和文化组织——世界以色列联盟,在雅法附近建立了一所农业学校并命名为米克维-以色列,意即“以色列避难所”。[32]这实际上是近代以来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的第一个正式的犹太定居点。几年之后,亦即1878年,一群匈牙利籍犹太人在雅法以北不远处又建立了一个农垦区,并命名为佩塔提瓦克,意即“希望之门”。随后,第一次阿利亚运动时的罗马尼亚犹太移民在雅法以南建立了济赫伦·亚库夫、罗西·平那、格德拉、里顺·其翁(又称为列雄·来西安)等犹太农业定居点。1883年和1884年,第一批阿利亚运动中的犹太移民还在加利利附近分别建立了耶佐德·哈马阿拉和密什玛尔·哈雅尔登两个农业定居点。到19世纪末时,又先后新建了一些犹太定居点,它们是1890年建造的雷赫沃特、1891年建造的莫察和哈德拉、1896年建造的梅图拉和哈尔图夫。[33]到1897年,犹太移民自近代以来已经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18个犹太农业定居点。

随着阿利亚运动的继续,犹太移民的不断拥入,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定居点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1910年11月,第二次阿利亚运动中的犹太移民在巴勒斯坦北部地区的太列巴建立了第一个集体农业定居点德加尼亚基布兹(当初称为克武察)。[34]这种类型的犹太定居点是第二次阿利亚运动时期犹太移民的一种创新。到1914年,巴勒斯坦地区一共建立了12个基布兹,与此同时,各种类型的犹太农业定居点的总数也已经达到43个。[35]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尽管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复国主义事业遭到了比较严重的打击,但这期间,仍然建立了4个新的基布兹定居点,其中包括克法尔·吉拉迪和阿耶利特·哈沙哈尔。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1917年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巴勒斯坦地区共计建立了57个各种类型的犹太定居点。

到了20世纪20年代后期,分散的基布兹定居点实现了联合。如1927年联合基布兹莫伊哈德建立,1927年阿尔奇联合基布兹成立。

由前述可知,1929年以前,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定居点活动的进展一直相对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用于购买土地和定居者装备的资金十分匮乏。例如在1927年,有一半以上的犹太所有土地尚未分配给定居者使用。而在已经分配给定居者的土地当中,也只有80%的土地处于耕种状态。其次,在预定建造的犹太定居点的类型上仍然存在着意识形态争论和分歧。例如在1929年,尽管进行新一波犹太定居点活动的条件已经成熟,但大部分农业土地仍然集中在私人部门手中。不仅如此,还爆发了遍及整个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大起义。对犹太人而言,这时修建基于安全目的的犹太定居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最后,英国托管当局对犹太农村部门的资助和发展活动行将结束。

二、定居点活动加速进行

到了1935年,第一阶段的农村合作定居点活动已经接近尾声。此时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各种类型的犹太定居点的总数已经达到131个,其中39个是犹太殖民点(这其中有19个是1908年以前建立的),48个是莫沙夫,43个是基布兹,外加1个集体基布兹。[36]

从1936年起,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区获取土地的速度开始加快,这为犹太定居点的迅速扩张提供了空间和可能。从犹太人的角度看,在划定和保卫未来边界问题上,犹太定居点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当时的犹太人就提出了“定居点N”计划——即在沿着约旦河谷,假兹里谷(Jezreel Valley)到沿海平原的关键地带修建犹太定居点的计划。按照本·古里安的话说,“不是一个宣言或程序,而是事实上形成——这就是我们政策的目标”[37]。正是通过“栅栏和水塔”式的犹太定居点活动(就是一夜之间建立小型的犹太定居点)来贯彻对巴勒斯坦土地的占领。值得一提的是,1967年“六五”战争之后犹太人在阿拉伯尤其是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修建的许多“非法”前哨定居点与之有着惊人的相似。看来,犹太人的定居点活动是有渊源和传统的。

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到1947年,所有类型的合作犹太定居点即基布兹的数量已经达到211个,占当时巴勒斯坦地区犹太定居点总数的80%以上,其也是增长最显著的犹太定居点类型。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时永志不忘英国人在《贝尔福宣言》中对犹太人的承诺即“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民建立一个民族家园,并将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尽最大的努力”[38],在犹太人为他们的生存和权利而努力的同时,他们却有意无意地忽视(甚至无视)了宣言中对上述承诺的限制性条款,即犹太人“民族家园”的建立“绝不应该使巴勒斯坦现有的非犹太社团[39]的公民权利和宗教权利受到损害”[40]这一点。更有甚者,1967年“六五”战争以后以色列在被占领土上的犹太定居点活动更是对该宣言彻底、公然的藐视和破坏。

【注释】

[1]“六五”战争之前和之后的犹太定居点活动的一个根本性的区别就是:“六五”战争之前的犹太定居点活动发生在国际社会承认或默认属于以色列的土地上,而“六五”战争之后的犹太定居点活动则是发生在国际社会认为属于“被占领土”的土地上。

[2]Aharon Kellerman:Society and Settlement—Jewish Land of Israel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3,P35.

[3]有关犹太人流散的历史,可参阅[美]纳达夫·萨弗兰,北京大学历史系翻译小组翻译《以色列的历史和概况》,人民出版社,1973年12月第1版,第23~32页。

[4]1791年9月27日,法国国民大会赋予法国犹太人以国家公民身份进行宣誓的权利。参见[以]阿巴·埃班著,阎瑞松译《犹太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243页。

[5]“隔都”又译为“格托”,是Ghetto一词的音译,意为隔离区。Ghetto一词来源有二:一是来源于希伯来语ghet(隔离);二是来源于意大利语getto(铸造厂)。16世纪初,在威尼斯的一座铸造大炮的工厂旁边有一个犹太区。可能在犹太人居住之前,这里就叫隔都。这里成为犹太区之后仍然沿用此名。参见[以]阿巴·埃班著,阎瑞松译《犹太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203页。

[6]Edgar S.Marshall(ed):Israel:Current Issues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Nova Science Publishers,Inc.,New York,2002,P93.

[7]例如在1800—1810年,居住在德意志各君主国中的犹太人有10%,其中包括门德尔松的四个孩子,选择了洗礼作为自己的出路。参见[以]阿巴·埃班著,阎瑞松译《犹太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249页。

[8]参见[以]阿巴·埃班著,阎瑞松译《犹太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314页。

[9]有关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形态,读者还可以进一步阅读沃尔特·拉克著,徐方、阎瑞松译《犹太复国主义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12月第1版,第103~214页。

[10]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东欧的发展不同于其在西欧的发展,因为其不仅要对付犹太人的悲惨境地而且还要处理犹太教危机。这样,尽管其是世俗主义的,但东欧犹太复国主义仍然重视犹太教提到的在巴勒斯坦的犹太教圣经家园。

[11]即在巴勒斯坦建立小型犹太定居点,目的在于在现代世界里复兴犹太精神和文化。根据文化犹太复国主义者的愿景,一小部分熟谙犹太文化和希伯来语的犹太骨干将定居巴勒斯坦。阿哈德·哈姆相信通过定居在古代的土地上,宗教犹太人将以一种新的希伯来文化复兴取代他们对圣地的抽象情感。巴勒斯坦和希伯来语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它们的宗教意义,也因为它们是犹太民族历史和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阿哈德·哈姆的文化犹太复国主义中固有的就是对异教徒世界深深的不信任,其在否定赫茨尔的说法即世界上的国家将支持和鼓励犹太人移民并建立一个犹太国的同时,认为只有通过犹太人的自助和仔细准备,犹太复国主义计划才能够取得成功。尽管阿哈德·哈姆的想法——由先进的文化精英在巴勒斯坦建立据点,有点堂吉诃德式的味道,但其主张——在巴勒斯坦进行零星定居点和犹太复国主义基础设施建设,却成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2]Edgar S.Marshall(ed):Israel:Current Issues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Nova Science Publishers,Inc.,New York,2002,P100.

[13]肖宪:《中东国家通史——以色列卷》,商务印书馆,2001年3月第1版,第66页。

[14]Edgar S.Marshall(ed):Israel:Current Issues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Nova Science Publishers,Inc.,New York,2002,P140.

[15][美]纳达夫·萨弗兰著,北京大学历史系翻译小组翻译:《以色列的历史和概况》,人民出版社,1973年12月第1版,第117页。

[16]有关比卢运动的详细情况,读者可以进一步阅读沃尔特·拉克著,徐方、阎瑞松译《犹太复国主义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12月第1版,第92~102页。

[17]肖宪:《中东国家通史——以色列卷》,商务印书馆,2001年3月第1版,第66页。

[18]赛法拉迪(德)犹太人,从字面上讲是指“西班牙人”,实际是指被西班牙撵出的犹太人以及他们与之混合的地中海沿岸所有的犹太社团的人。

[19]东方犹太人是指在犹太人第二圣殿被毁坏以前就一直生活在东方的犹太人社团,特别是指也门和伊拉克的犹太人。

[20]阿希肯纳兹犹太人,从字面上讲是“日耳曼人”,实际是指西班牙驱逐犹太人以前在基督教统治下生活的犹太人。

[21][美]纳达夫·萨弗兰著,北京大学历史系翻译小组翻译:《以色列的历史和概况》,人民出版社,1973年12月第1版,第121页。

[22]Edgar S.Marshall(ed):Israel:Current Issues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Nova Science Publishers,Inc.,New York,2002,P101.

[23]这个组织成立于1907年,当时叫做巴尔·鸠拉(公元1世纪犹太—罗马战争中犹太自由党领袖、耶路撒冷的保卫者,后被梯特带到罗马杀死),后改名为警卫(哈朔梅尔)。这支早期的民兵由农场工人组成。他们在农业定居区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并且保卫了那些被怀有敌意的阿拉伯人包围的、遥远的前哨定居点。参见[以]阿巴·埃班著,阎瑞松译《犹太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367页。

[24]犹太工总即犹太工人总工会,1920年12月在海法成立。总工会的目的是鼓励移民,建造农业居民点,发展工业和社会福利工程。在实际活动过程中,总工会成了无所不包的“工人王国”,里面有零售机构、建筑公司、工人银行、工人公司、报纸《话报》。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总工会已渗入巴勒斯坦犹太社会的每一个领域,其权威几乎无可挑战。1942年,犹太工人总工会成为代表巴勒斯坦四分之三犹太工人的组织,也是巴勒斯坦地区最大的生产部门。它一直是组织世界各地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的重要机构。以色列国家创始人本·古里安、摩西·夏里特、埃利泽尔、约瑟夫·斯普林扎克,以色列最有争议的人物平哈斯、拉冯都是总工会执委会里最早的一批成员,他们都是巴勒斯坦移民社会的关键人物。以色列国成立后,犹太工人总工会改名为以色列总工会。总工会成为以色列工人、合作社员、自由职业者结合的最大的组织,是以色列最重要的经济团体。总工会执委几乎包括以色列各政党的代表,总工会除具有工会组织的职能以外,还负有经济开发、社会福利保障以及教育文化方面的职能。总工会控制了劳动市场的官方就业局,通过农业定居点,控制了大约70%的混合耕作,通过控股公司,它直接控制以色列25%的工商企业以及某些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读者还可以进一步阅读[美]纳达夫·萨弗兰著,北京大学历史系翻译小组翻译《以色列的历史和概况》,第九章《犹太工人总会:国家中的劳工国家》,人民出版社,1973年12月第1版,第229~264页。

[25]Gwyn Rowley:Israel into Palestine,Mansell Publishing Limited,London,1984,P31.

[26]莫沙夫是一种农村定居点,在那里,每户种自己的地,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过去,他们合作进行购销;现在莫沙夫的农民已愿意在经济上更独立些。以色列全国共计有452个莫沙夫,而莫沙夫的农民总数约占以色列总人口的3.0%,它们提供以色列大部分农产品。

[27]肖宪:《中东国家通史——以色列卷》,商务印书馆,2001年3月第1版,第86页。

[28]Gwyn Rowley:Israel into Palestine,Mansell Publishing Limited,London,1984,P31.

[29][美]纳达夫·萨弗兰著,北京大学历史系翻译小组翻译:《以色列的历史和概况》,人民出版社,1973年12月第1版,第125页。

[30]例如当时的波兰财政部长格拉布斯基,针对波兰境内的犹太人制定了收取重税的政策,这沉重打击了波兰的犹太中产阶级,迫使他们大量迁出波兰。参阅宋全成《犹太移民归回以色列国》,载《文史哲》2003年第2期(总第275期)。

[31][美]纳达夫·萨弗兰著,北京大学历史系翻译小组翻译:《以色列的历史和概况》,人民出版社,1973年12月第1版,第126页。

[32][美]纳达夫·萨弗兰著,北京大学历史系翻译小组翻译:《以色列的历史和概况》,人民出版社,1973年12月第1版,第118页。

[33]沃尔特·拉克著,徐方、阎瑞松译:《犹太复国主义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12月第1版,第94页。

[34]沃尔特·拉克著,徐方、阎瑞松译:《犹太复国主义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12月第1版,第356页。

[35]肖宪:《中东国家通史——以色列卷》,商务印书馆,2001年3月第1版,第69页。

[36]Aharon Kellerman:Society and Settlement-Jewish Land of Israel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3,P54.

[37]Aharon Kellerman:Society and Settlement-Jewish Land of Israel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3,P56.

[38][以]阿巴·埃班著,阎瑞松译:《犹太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338页。

[39]笔者认为这里的非犹太社团实际上主要是指巴勒斯坦人,当然也包括其他居民。

[40][以]阿巴·埃班著,阎瑞松译:《犹太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33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