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年战争与被占领土问题

年战争与被占领土问题

时间:2023-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有关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及被占领土问题的具体情况如下文。然而此次战争并没有解决阿以之间的问题和矛盾。由于苏伊士运河战争并没有真正解决阿以之间的问题和矛盾,所以,战后双方都一直在为下一次的交火扩军备战。毫无疑问,以色列在“六五”战争中取得的胜利是巨大而辉煌的。

第二节 1967年战争与被占领土问题

其实在第一次中东战争(又称为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之为独立战争)之后的近20年里也存在“被占领土”问题。由于第一次中东战争是周围的阿拉伯国家首先向新生的以色列宣战[13],所以尽管在战争最终结束时以色列占领了根据联合国“分治决议”划给“阿拉伯国”的4 850平方公里土地(也有国内学者认为,以色列在这次战争中侵占的“阿拉伯国”的面积约为6 000平方公里)[14],但在联合国242号决议被普遍接受后,国际社会就默认了这些“被占领土”属于以色列领土的组成部分。

而在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为苏伊士运河战争,以色列称之为西奈战役)中,首开战端的是以色列,是以色列首先发动了对埃及的侵略。所以,尽管以色列在此次战争中仍然取得了胜利,并伙同英、法两国一起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但在国际社会,尤其是美、苏两国的谴责和压力之下,英、法、以三国被迫先后于1956年12月和1957年3月16日撤离了西奈半岛。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和其他西方国家称之为“六日战争”)同样也是以色列首开战端,并且在战争结束时又占领了大量的阿拉伯领土。然而这次中东战争之后美国约翰逊政府并没有像第二次中东战争时期艾森豪威尔政府那样,强迫以色列从其所占领的埃及领土上撤军。这两届美国政府的中东(抑或对以)政策为何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异?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世易时移”。因为对于约翰逊政府而言,其政策的目标是利用以色列对阿拉伯领土的占领,要求阿拉伯国家在政治上做出妥协,彻底放弃他们恢复巴勒斯坦的要求,而这一问题曾经是在此前20年中阿拉伯国家所宣称的其活动目的之所在。美国的这一态度一直延续到尼克松政府时期,直到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爆发。[15]这样“被占领土”问题就出现了。有关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及被占领土问题的具体情况如下文。

一、第三次中东战争的背景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先发制人,进攻埃及西奈半岛,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然而此次战争并没有解决阿以之间的问题和矛盾。战争之后,阿以矛盾处于一种表面上相对稳定而内部激流涌动的状态。英、法两国(被迫)退出了中东的政治舞台,苏联则借此在中东站稳了脚跟并加强了同埃及等阿拉伯国家间的关系,纳赛尔也在阿拉伯世界声名鹊起。为了扩大和增强自己在中东的影响力,也为了遏制苏联在中东咄咄逼人的攻势以及纳赛尔主义的扩散,美国抛出了“艾森豪威尔主义”[16]。身处阿拉伯世界之中的以色列出于现实利益之需要,也对美国提出的“艾森豪威尔主义”予以支持,并表明自己愿意帮助美国维护和促进其在中东地区的利益。这样,基于相互需要,美以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战略合作关系。与此同时,苏联和以色列间的关系却渐行渐远,而和阿拉伯国家间的关系则日益紧密。

由于苏伊士运河战争并没有真正解决阿以之间的问题和矛盾,所以,战后双方都一直在为下一次的交火扩军备战。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解放运动(即通称的“法塔赫”)[17]及其领导人阿拉法特的刺激和挑战之下,纳赛尔在阿以问题上的态度逐渐强硬起来并联合其他阿拉伯国家承担起“消灭以色列、解放巴勒斯坦”[18]之责任,并不断采取行动打击和削弱以色列。1964年夏天以色列全国引水工程的完成、1966年11月4日叙利亚和埃及军事协定的缔结,外加美苏各自支持一方,使得阿以之间业已存在的紧张关系进一步激化,并最终引发了第三次中东战争,即“六五”战争。

二、第三次中东战争的进程

尽管以色列一直在扩军备战,积极购进美式先进武器[19],军事实力也进一步增强。并且自第一次中东战争之后其军费开支也逐年递增。然而,对于在一场与所有相邻的阿拉伯国家之间交战的全面战争中能否取胜,以色列并没有把握。[20]有鉴于此,以色列艾希科尔政府还是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不断升级的阿以局势。因此当1967年5月20日联合国紧急部队撤离西奈半岛,埃以军队处于直接接触状态后,以色列总理艾希科尔便于5月22日建议埃以双方部队从西奈边境撤军,裁撤中东集结的军队。不过艾希科尔也同时警告说,以色列将视封锁蒂朗海峡为一种宣战。[21]遗憾的是,艾希科尔总理的这一警告不仅无助于缓和业已存在的紧张气氛而且还有激化矛盾之嫌。在以色列的警告和一些阿拉伯国家的要求之下,纳赛尔总统于当日就宣布关闭蒂朗海峡,封锁亚喀巴湾,禁止以色列船只以及为以色列运送战略物资的外国船只通行。埃及此举在阿拉伯国家中间获得了积极的响应和支持[22],同时,当然也置以色列于进退维谷之尴尬境地。看来,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艾希科尔的优柔寡断招致了以色列公众的普遍不满。在国内舆论的压力之下,一些具有丰富军事作战经验的主战派成员开始加入内阁[23],从而完成了战争的准备工作。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内阁批准了由国防部长摩西·达扬和总参谋长伊扎克·拉宾拟订的军事作战计划,并决定先发制人,主动开战。

当日,以色列空军倾巢出动,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的空军基地以及导弹、雷达通信等军事设施实施“闪电”袭击,从而掌握了制空权,这为以色列地面部队的后续进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空袭中,阿拉伯各国顷刻间损失了416架飞机,其中393架是在地面上被摧毁的[24],而以色列只损失了26架飞机和21名飞行员。在拥有绝对的空中优势之后,以色列的地面部队兵分三路大举进攻埃及的西奈半岛,同时还向约旦河西岸进军。由于失去空中掩护,而且缺乏准备,阿拉伯方在短时间内就处于失败境地,最后只好接受有关各方提出的停火要求。这样,前后仅进行了6天的第三次中东战争就以以色列的辉煌胜利和阿拉伯各国的惨败而闪电般结束。由于此次中东战争始于6月5日,并且前后仅进行了6天就结束了,所以又被称为“六五”战争,以色列一般称之为“六天战争”。

三、第三次中东战争的结局与被占领土问题的出现

毫无疑问,以色列在“六五”战争中取得的胜利是巨大而辉煌的。它夺取了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戈兰高地和西奈半岛,总面积约为81 600平方公里。这个数字是其原来20 850平方公里领土的4倍;[25]以色列还侵占了耶路撒冷旧城,“在更大的规模上恢复了犹太帝国……以色列在中东已经成为继土耳其之后最强大的军事大国”[26]。当然,也正是以色列的此次军事胜利,尤其是其对阿拉伯有关各国领土的占领,成为后来阿(巴)以关系中的核心问题。

“六五”战争之后,在随后召开的第十二届联大会议上,中东问题成为优先讨论和处理的问题。经过激烈的争论,在11月20日的安理会会议上,通过了由英国驻联合国代表卡拉登提出的一项议案,这就是联合国安理会242号决议。[27]由安理会的15个成员国一致通过的联合国安理会242号决议是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美苏和其他国家解决中东问题的各种主张或建议的折中、妥协的产物。联合国安理会242号决议的基本内容如下[28]:

1.不允许冲突中任何一方通过战争获得领土;

2.以色列武装部队撤出在最近冲突中所占领的领土;

3.终止一切领土要求或交战状态,尊重并承认该地区所有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尊重并承认它们在安全的和被承认的边界内免受武力威胁及和平生存的权利;

4.公正解决难民问题;

5.保证该地区国际水道的自由通航。

由于联合国安理会242号决议的文本行文模糊[29],所以就给阿以双方按照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进行文本解读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双方在文本解读上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就联合国安理会242号决议文本中要求“以色列军队撤离其于最近冲突中所占领的领土”来说,阿拉伯方面认为这理所当然地指所有被占领土;而以色列方面则认为,虽然决议文本中要求以色列撤离其于最近冲突中所占领的领土,但是文本中并没有强调全部撤离,因此是允许作某些领土“调整”的。

2.就文本中提到的“尊重和平生存的权利”而言,以色列认为这是指阿以之间签订和平条约,实现国家间关系的正常化;而一些阿拉伯国家则并不认为必须与以色列签订和约,实现关系正常化。[30]

3.阿拉伯方面认为,以色列撤离是直接谈判和实现阿以和解的先决条件,以色列方面则坚持,只有通过直接谈判,才能讨论撤军问题。

此外,联合国安理会242号决议只提及难民问题,而没有提及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民族权利。这显然是无视巴勒斯坦人的正当民族权利要求,而将之过度简化为一个难民问题,这是不公正的,阿拉伯国家不能接受。这也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31]长期不接受联合国安理会242号决议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以上的叙述和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联合国安理会242号决议认定了“被占领土”问题这一客观事实的存在,另一方面,又由于联合国安理会242号决议的文本行文模糊,使得双方各自有利己的解读空间。正是这种利己解读空间的存在使得双方在文本解读上存在着诸多分歧甚至是矛盾,也使得长期以来联合国安理会242号决议一直未能得到真正的贯彻和执行,而这又使“被占领土”问题长期存在下来。本书主体部分所讨论的犹太定居点问题就是在“被占领土”问题的基础上由于以色列的单边行动而出现的一个新问题。因为这个新问题的存在,“被占领土”问题亦更加复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