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新一届拉宾政府的定居点政策
一、拉宾政府在定居点问题上的政策
在沙米尔政府与巴勒斯坦方进行的谈判中,涉及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自治问题。而这与执政联盟中的两个右翼政党(泰西亚、莫莱德)的政治理念相矛盾,因而遭到了上述两党的反对。最终这两个政党便以退出内阁表示抗议。这样,沙米尔政府便出现了执政危机。为了摆脱这种执政危机,沙米尔只好提前举行以色列议会大选。
1992年6月23日,以色列历史上的第13届议会选举拉开了帷幕。在大选中,工党取得了胜利,于是拉宾便作为新一任总理于1992年7月走马上任。由于在大选中工党所取得的44个席位尚处于微弱多数地位,所以拉宾可以组建一届中左联盟政府而无须同利库德集团联合去形成一届中右民族联合政府。这种政治局面给了工党政府在诸如被占领土及犹太定居点问题上更多一些的政策操作空间。
由于拉宾在竞选纲领中曾明确宣示:将给予(以巴)和平进程以优先权和推动力,改变以色列国的民族拓殖和发展的优先顺序,在扩张现存犹太定居点的同时暂停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修建新的犹太定居点。所以在以色列新工党政府成立后仅三天即1992年7月16日,财政部部长肖哈德、住房和建设部部长本·埃利泽就联合提议:“除大耶路撒冷和约旦河谷地区之外,将暂时冻结被占领土上新的犹太定居点的修建,并且也不扩张现存的犹太定居点。”这一提议实际上就成了以色列新政府针对被占领土上犹太定居点活动的新政策指导方针。住房和建设部部长本·埃利泽还下令暂停签订犹太定居点的修建合同。在紧接着于19日召开的第一次内阁会议上,新工党政府决定中止前政府关于在被占领土上修建犹太定居点的所有决定,取消伊扎克·沙米尔政府行将结束时由当时的住房和建设部部长阿里尔·沙龙提出的总数达6 681套的住房建造计划,其中包括没有签订合同的3 136套,已经签订合同但还没有开工建造的3 545套。[53]同时,拉宾总理也宣布他将采取决定性的行动以推动和平进程,甚至承诺在未来12个月内同巴勒斯坦人达成和平协议。
二、拉宾政府在定居点问题上的实际行动
拉宾领导的新一届工党政府在犹太定居点问题上的政策指导方针和公开宣言听起来的确让世人对以巴和平充满了希望和信心。但以色列在犹太定居点问题上的实际行动并没有遵照上述逻辑前行!尽管拉宾政府在一定意义上讲已经遵守了承诺即不修建也不允许修建新的犹太定居点,但随后四年里在被占领土上所发生的一切绝不能被描述为以色列已经冻结了在被占领土上的犹太定居点建造和扩张活动。
新一届工党政府对犹太定居点活动新政策指导方针的第一个突破,就是扩大了在最终解决框架下对以色列“至关重要”地区的范围,如在大耶路撒冷地区,将其最北端推进至埃齐翁集团北部地区,最南端则推进至拉马拉和拜尔赫(al-Bireh)地区外围。除了以色列和西岸交接处的单个犹太定居点之外,大部分犹太定居点的建造和拓展都集中在这一区域。第二个突破就是在已经在建的总数达12 000多套的住房建设项目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犹太定居者住房建造计划。[54]需要指出的是,仅完成这12 000多套住房项目就将使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的犹太定居者的数量增至大约150 000人。
在这些住房项目完工之后,拉宾政府在1995年1月17日又宣布了一个新的、为期三年的住房建设计划:在东耶路撒冷地区,即在皮斯盖特·泽夫(Pisgat Ze'ev)、利维·亚科夫(Neve Ya'acov)、盖鲁和哈·霍马山(Gilo and Har Homa)建15 000套住房[55];在耶路撒冷地区,即在马拉·埃杜米姆(Ma'aleh Edumin)、吉外特·泽夫(Givat Ze've)、贝塔(Beitar)、吉翁(Givon)、哈·埃德和埃夫拉特(Har Adar and Efrat)(需要指明的是,这些区域处于1967年6月被合并到以色列的土地的外围。)建造13 000套住房;在约旦河西岸的其他地区建造3 000套住房。[56]
拉宾政府设计和提出这个如此规模宏大的犹太定居点住房建造计划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在预定于1996年5月举行的巴以最终解决问题谈判中增强以色列谈判的姿态和筹码。同时,拉宾政府的这个计划也旨在实现既成事实的最大化,借以影响巴以谈判议程中双方对以下两个议题的决定,即确保以色列对整个耶路撒冷的控制以及最终解决中的边界问题。
此外,在约旦河西岸地区建设的道路设施同样存在掠夺阿拉伯人的土地,甚至包括那些不经常耕种的私人土地之现象。约旦河西岸地区的道路建设是《奥斯陆协议》的结果。伴随着以色列国防军从约旦河西岸人口稠密的巴勒斯坦城市的撤离,这些道路被敷设以服务于犹太定居者并允许他们在几乎完全同阿拉伯人分离的道路上通行,这样他们就无须驾乘穿过已经移交给巴勒斯坦当局管理的阿拉伯城市和乡村。
明眼人都清楚以色列这些扩张性行动的真正意图。但以色列在采取这些行动时,几乎没有遭到来自巴勒斯坦方面的大规模的、强烈的抵制和抗议。原因何在?依笔者之见,似乎有两点原因可以对此做出注解:首先,以色列的犹太定居点房屋建造行动采取了经典的“马帕伊”模式,即注重实实在在的行动而非空谈、吹嘘以及媒体的虚张声势。其次,也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就是巴以和平进程中的合作、进步和对巴以和平前景的乐观态度和预期超越了以色列在被占领土上实施的具有挑衅性的犹太定居点建设活动。然而,一旦和平进程出现停滞,在被占领土上的这些犹太定居点活动又必然成为巴以冲突的新导火索。
好景并没有持续太久。1995年11月4日拉宾遇刺身亡、1996年二三月间巴勒斯坦人为了反抗以色列占领而实施的自杀式炸弹袭击、以色列决定提前举行的议会和总理选举,所有这一切都“终结”了这一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