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加沙地带犹太定居点的撤离

加沙地带犹太定居点的撤离

时间:2023-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05年9月12日上午7时左右,以色列国防军完成了自1982年入侵黎巴嫩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从加沙地带撤出了以色列国防军士兵和犹太定居者。虽然从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北部犹太定居点撤离的定居者至少有8 000人左右,但是,移入约旦河西岸其他地区的犹太人要远远高于这一数目。

第七节 加沙地带犹太定居点的撤离

2005年9月12日上午7时左右,以色列国防军完成了自1982年入侵黎巴嫩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从加沙地带撤出了以色列国防军士兵和犹太定居者。[77]以色列撤离加沙着实让巴勒斯坦人,尤其是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异常兴奋,毕竟持续了38年之久的、艰辛而痛苦的被占领状态下的生活终于熬到头了。然而是什么原因驱使阿里尔·沙龙在国内巨大政治压力之下,依然决定单边撤离所有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北部地区的部分犹太定居点呢?我们又能够从以色列的这次单边撤离行动中得到哪些启示呢?

一、以色列撤离加沙地带的原因

以色列国自成立以来,所实施的单边行动已经不止一次了。1987年12月8日,在加沙与以色列交界地带发生的一起交通事故引发了整个巴勒斯坦地区的““因特发达””运动。[78]此后不久,拉宾政府就实施了单边行动——修建了围绕加沙地带的隔离墙。2000年5月,以色列在同黎巴嫩或者叙利亚没有任何协议的情况下,单边撤出了驻扎在南黎巴嫩地区的武装力量。[79]2002年4月,沙龙政府正式批准了以色列国防部制订的新的单边行动计划——隔离墙计划。[80]此计划目前仍然在继续进行当中。除了单边撤离南黎巴嫩地区之外,以色列政府的上述其他单边行动计划基本上都是在所谓为了保护以色列犹太人安全的名义下,尽可能多地去攫取巴勒斯坦人的土地。而2005年9月12日已经完成的单边行动——撤离加沙——与以色列政府以前在巴勒斯坦土地上的单边行动有很大不同,因为这一次的单边行动是从巴勒斯坦人的土地上撤离而不是去侵占更多的巴勒斯坦人的土地。沙龙此举就让人产生了疑惑:是什么原因驱使沙龙在国内巨大政治压力之下,犹太定居者的强烈反对声中仍然坚持撤离加沙?

第一,这是以色列的以退为进的战略需要,目的在于通过放弃对加沙地带的占领,来加强和确保其对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地区的控制。以色列领导人很清楚,在和平成为整个世界潮流的大趋势下,长期、完全占领整个巴勒斯坦地区,是不现实的,当然更不会被巴勒斯坦人以及整个阿拉伯世界所接受。这无异于把以色列国置于巴勒斯坦地区民族运动的熊熊烈火之上,甚至置于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愤怒和谴责声中。这势必会导致整个巴勒斯坦地区爆发旷日持久的反以活动,而且还会造成以色列在整个国际社会的孤立。就是其最亲密的盟友美国也决不会去冒整个阿拉伯世界之大不韪而去为它的这种非法的占领背书。然而,完全放弃1967年“六五”战争中所占领的巴勒斯坦土地又不符合以色列国内鹰派和以“大以色列计划”作为其奋斗目标的犹太极端主义分子的意愿。为了平息国际社会对其长期占领巴勒斯坦地区的批评,更重要的是出于以色列的战略考虑,沙龙政府在2004年6月6日批准了以色列单边从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撤离的计划。[81]2005年9月,在巨大的阻力之下,沙龙仍然将该计划付诸实施。就在人们把赞许的目光投向以色列以及其在加沙地带的撤离行动时,以色列已经开始在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地区进行新的土地攫取行动——扩充和新建犹太定居点。

虽然从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北部犹太定居点撤离的定居者至少有8 000人左右,但是,移入约旦河西岸其他地区的犹太人要远远高于这一数目。如从以色列内政部公布的数字显示,已经有大约18 000名犹太人迁入到约旦河西岸的犹太定居点里。他们主要居住在阿里·埃尔、古什·埃齐翁、阿杜米姆等定居点社区。[82]

2005年8月18日,以色列的一纸军事命令就征用了位于东耶路撒冷附近一巴勒斯坦村庄的1 600杜纳姆(约160公顷)土地去建造围绕阿杜米姆定居点的隔离墙。阿杜米姆定居点位于以色列占领的约旦河西岸内部,面积4.5平方公里,有30 000名定居者。为了再容纳1 000名犹太人,以色列政府已经批准在该犹太定居点新建2 100套住房。[83]

以色列的用意很明显,就是通过在扩大的阿杜米姆定居点周围修建隔离墙以把原来连成一体的西岸分成两个不相连的部分,把东耶路撒冷同巴勒斯坦腹地分开。从而使巴勒斯坦人把未来的巴勒斯坦国的首都定在东耶路撒冷成为不可能。这实际上也就否定了几年前以巴双方曾经达成的阿布迪斯方案[84]

毫无疑问,以色列试图取得对整个东耶路撒冷及其郊区的独占地位只能损害这个城市脆弱的稳定,只能激化和增加这两个积怨已久的民族之间的冲突和仇恨。不仅巴勒斯坦人,就是以色列的一些亲密盟友也不会容忍这种情况的出现。

要建立一个与以色列毗邻的、与之和平相处的、稳定的巴勒斯坦国,基本和必要的条件就是要有一片与东耶路撒冷在政治和地理上连在一起的土地。如果缺少这一点,那么解决巴以问题的唯一可供替代的方案就是在约旦河和地中海之间成立一个双民族国家。然而这个双民族国家方案极有可能“终结”当初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宗旨和目的——与非犹太人分离,建立一个犹太人自己的民族家园(国家)。[85]

第二,安全考虑而非人口压力。许多中东问题的专家、学者都认为,沙龙政府单边撤离加沙地带主要是出于人口方面的考虑。目前,在加沙地带约36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130多万巴勒斯坦人。而加沙所有定居者在2004年只有7 826人。[86]所以,以色列如果真的吞并加沙地带的话,这一百多万充满仇恨和敌意的巴勒斯坦人确实对以色列自从立国以来一直努力保持的犹太民族特性产生巨大的冲击。但是,笔者认为,沙龙单边撤离加沙的最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此,而其单边撤离的真正动因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原因有二:其一,假如沙龙真的关注巴勒斯坦人口对以色列国犹太特性的冲击的话,他会迅速地同巴勒斯坦人进行谈判以撤离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地区的犹太定居者。因为即使没有加沙地带130多万巴勒斯坦人,以色列仍然控制着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地区的200多万心存不满、渴望自由和独立的巴勒斯坦人。所以说,对巴勒斯坦的占领产生的怨恨仅仅依靠放弃加沙是难以抚平的。相反,他却通过扩大犹太定居点和修建隔离墙来加强对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的控制。其二,众所周知,加沙地带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该地的主要居民是一些在历次巴以冲突和战争中被迫逃离家园的巴勒斯坦难民,约占巴勒斯坦地区难民总数的四分之三。由于以色列在加沙地带建造的犹太定居点和连接各犹太定居点的高速公路时不时地征用巴勒斯坦人的土地,不断破坏当地本已处于崩溃状态的经济。而且这些犹太定居点和高速路已经把整个加沙地带分割成3~4个孤立的被包围圈。这使得当地本已糟糕的经济更是雪上加霜,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困苦。因而一谈到加沙地带,许多巴勒斯坦人就以“加沙监狱”冠之。这种状况正是产生绝望、仇恨和报复的温床。因而加沙地带为反对以色列的占领而进行的斗争也就特别激烈。尽管他们斗争的方式有时是不恰当的,并且应该予以谴责。但是,难道以色列就没有责任吗?可以说正是以色列自己为巴勒斯坦激进势力在加沙地带培养了群众基础。从2000年9月28日到2003年8月26日,在加沙7 556名犹太定居点者中就有22人在巴勒斯坦激进组织的反抗袭击中丧生,死亡率约是千分之二点九,而同期,在西岸224 669名定居者中,在巴勒斯坦激进组织的反抗袭击中丧生的只有168人,死亡率约是万分之七点四。[87]通过对加沙和西岸两地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加沙地带犹太定居者的安全性远远低于西岸地区。因此沙龙单边撤离加沙地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地犹太定居者的安全。

二、以色列撤离加沙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既成事实并不一定能够达到目的,也不是不可改变的。1967年后的一段时间内,包括沙龙在内的许多以色列人和他们的西方支持者认为以色列已经在巴勒斯坦领土上实现了一种“温和”的、低成本的占领。为了使这种占领永久化,以色列在被占领土上疯狂地兴建和扩张犹太定居点以造成一种既成事实。时至今日,在西岸和东耶路撒冷地区的犹太定居点扩张活动仍然在继续。

毫无疑问,当初,在修建加沙犹太定居点时,以色列政府希望,定居者们也相信他们能够永远待在那里,将永远占有那片土地以作为“大以色列计划”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形势尤其是中东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化,以色列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推行的既成事实战略也面临着新的挑战。38年后,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源于何种动力,以色列终归是撤离了加沙。这说明既成事实并不一定能够达到目的,以色列的既成事实战略并不是不可改变的。

不知其他犹太定居者是否想过,既然加沙地带的犹太定居点可以撤离,那么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的犹太定居点就不能保证一定可以永远存在下去,它们一样有可能被撤除,只是时机没有成熟而已。

第二,加沙撤离标志着以色列事实上已经承认在没有犹太定居点和军事占领的情况下,以色列同样可以确保自身的安全。以色列当时在加沙地带修建犹太定居点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其军事占领名正言顺,能够获得以色列民众的支持。因为没有需要保护的犹太定居点的存在,军事占领就不可能持久。然而以色列1982年从西奈半岛撤离以及2000年从南黎巴嫩的撤离已经挑战了以色列当初的战略:在没有犹太定居点和军事占领的情况下,以色列同样是安全的。加沙撤离应该是这种逻辑的延续。

第三,要正确看待以色列国内在撤离问题上的态度。撤离时,犹太定居者同以色列国防军士兵的热泪拥抱和亲吻以及各种夸张的情感表露让人感觉到这个国家真的有点不情愿撤离。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在以色列国内,60%~70%的以色列人是赞成撤离加沙的。[88]真正反对撤离的极端势力只占少数。在奥斯陆和平进程处于高潮的时候,一位著名的犹太定居点运动领导者当时警告一位巴勒斯坦高级官员:以色列对犹太定居点的相关政策在没有得到犹太定居者支持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被执行的。然而到现在,以色列政府中的这种政治公理已经被削弱了。尽管在利库德集团内部反对从加沙撤离的呼声很高,但是除了正统宗教右翼势力呼应外,其并没有在普通民众中产生共鸣。拉比们对那些实施撤离的人员的宗教裁决、警告和诅咒也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恐慌。

不管出于何种目的或者出于何种原因,最终以色列是撤离了加沙。以色列的决策者和普通民众绝不是不惜一切代价地撤离加沙,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讲,只要以色列权衡到撤离被占领土上的犹太定居点和定居者对其而言是得大于失,甚至有时是为了避免付出更大的代价,撤离就是必然的。

【注释】

[1]Shlomo Gazit:Trapped Fools-Thirty Years of Israel Policy in the Territories,Frank Cass Publishers,2003,P240.

[2]Shlomo Gazit:Trapped Fools-Thirty Years of Israel Policy in the Territories,Frank Cass Publishers,2003,P241.

[3]有关弥赛亚运动的内容详见徐新《犹太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168~171页。

[4]有关犹太人“选民”思想参见徐新《犹太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92页。

[5]现在看来,即便是达成了普遍的和平协议,以色列也不会完全撤出其在“六五”战争中占领的巴方领土。

[6]Shlomo Gazit:Trapped Fools-Thirty Years of Israel Policy in the Territories,Frank Cass Publishers,2003,P242.

[7]Shlomo Gazit:Trapped Fools-Thirty Years of Israel Policy in the Territories,Frank Cass Publishers,2003,P249.

[8]Reuven Pedhatzur:The Victory of Confusion,Beitan and Yad Tabenkin/Yad Tabenkin:Galili Institute,1996,pp.190~193.

[9]Shlomo Gazit:Trapped Fools-Thirty Years of Israel Policy in the Territories,Frank Cass Publishers,2003,P250.

[10]Howard M.Sachar:A History of Israel From the Rise of Zionism to Our Time,Alfred A.Knopf,New York,1989,P680.

[11]笔者注:这里指的就是犹太定居点。

[12]笔者注:阿隆在这里实际上是换一种说法来强调在这一地区修建犹太定居点。

[13]Meron Benvenisti and Shlomo Khayat:The West Bank and Gaza Atlas,West Bank Data Project,The Jerusalem Post,1987,pp.63~64.

[14]Shlomo Gazit:Trapped Fools-Thirty Years of Israel Policy in the Territories,Frank Cass Publishers,2003,P250.

[15]有关纳哈尔的相关问题,读者可以进一步阅读[以]哈伊姆·格瓦蒂《以色列移民与开发百年史》,何大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7月版,第五章。

[16]殷罡主编:《阿以冲突——问题与出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5月第1版,第338页。

[17]有关《埃以和平条约》文本的内容,读者可以参阅殷罡主编《阿以冲突——问题与出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5月第1版,第26页。

[18]有关逾越节的详细情况参见徐新《犹太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215~217页。

[19]Shlomo Gazit:Trapped Fools-Thirty Years of Israel Policy in the Territories,Frank Cass Publishers,2003,P254.

[20]这些定居者以及一些以色列人以族长市代称希伯伦。

[21]在以色列对希伯伦进行军事管制时期规定,没有以色列军事当局的明确、逐一允许,以色列公民不能在那里停留超过24小时。

[22]在希伯来语中把犹太宗教学校叫做依希瓦。相关详细内容见范雨臣、张零贵《生活在约旦河西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102~106页。

[23]Shlomo Gazit:Trapped Fools-Thirty Years of Israel Policy in the Territories,Frank Cass Publishers,2003,P255.

[24]笔者注:当时的交换率是1美元兑换0.42以色列镑。

[25]参阅杨曼苏主编《以色列——谜一般的国家》中“大以色列还是民主”一节,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26]Shlomo Gazit:Trapped Fools-Thirty Years of Israel Policy in the Territories,Frank Cass Publishers,2003,P257.

[27]Shlomo Gazit:Trapped Fools-Thirty Years of Israel Policy in the Territories,Frank Cass Publishers,2003,P257.

[28]笔者注:说白了,肯定是要在被占领土上大规模地购买土地,但不是由犹太定居者个人说了算,一切得由以色列政府最终拍板。

[29]Washington Post,Editorial,August 28,1973.

[30]Haaretz,Editorial,September 4,1973.

[31]Gwyn Rowley:Israel into Palestine,Mansell Publishing Limited,London,1984,P62.

[32]Gwyn Rowley:Israel into Palestine,Mansell Publishing Limited,London,1984,P63.

[33]Gwyn Rowley:Israel into Palestine,Mansell Publishing Limited,London,1984,P66.

[34]笔者注:德罗布莱斯在这里使用了“权利”一词是指犹太人根据《圣经》里所谓“应许之地”而得来的权利,笔者对这种说法不能苟同。

[35]Drobles:Master Pla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ttlement in Judea and Samaria,Jewish National Fund,Jerusalem,1978,P2.

[36]Nisan,M.:Israel and the Territories:A Study in Control 1967-1977,Turtle-dove Publishing,Ramat Gam,Israel,1978,97.

[37]笔者注:也就是联合国分治决议中预定要成立的巴勒斯坦国。

[38]Shlomo Gazit:Trapped Fools-Thirty Years of Israel Policy in the Territories,Frank Cass Publishers,2003,P268.

[39]Shlomo Gazit:Trapped Fools-Thirty Years of Israel Policy in the Territories,Frank Cass Publishers,2003,P268.

[40]Yehezkel Lein,Eyal Weizman,Laid Grab-Israel's Settlement Policy in the West Bank,May 2002,ISSN 0793-520X,P14.

[41]Meron Benvenisti and Shlomo Khayat:The West Bank and Gaza Atlas,West Bank Data Project,Jerusalem:The Jerusalem Post,1987,P65.

[42]Geoffrey Aronson:Creating Facts:Israel,Palestinians and the West Bank,Washington:Institute for Palestinian Studies,1987,P71.

[43]Geoffrey Aronson:Creating Facts:Israel,Palestinians and the West Bank,Washington:Institute for Palestinian Studies,1987,pp.72~74.

[44]我们在伊扎克·拉宾政府的政策中就能够看到这种结果。在《奥斯陆协议》以及后来《开罗协议》、《塔巴协议》的谈判中,拉宾坚持不撤离定居点或者定居者。他的确相信在面对以色列公众态度时他没有政治能量通过这项决定。

[45]Shlomo Gazit:Trapped Fools-Thirty Years of Israel Policy in the Territories,Frank Cass Publishers,2003,P271.

[46]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the Settlement Division of the World Zionist Organization,Master Plan for Settlement for Judea and Samaria,Development Plan for the Region for 1983-1986,Jerusalem,April 1983.

[47]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the Settlement Division of the World Zionist Organization,Master Plan for Settlement for Judea and Samaria,Development Plan for the Region for 1983-1986,Jerusalem,April 1983,P9.

[48]Meron Benvenisti:Lexicon of Judea and Samaria:Settlements Administration and Society,Jerusalem:Cana,1987,P152.

[49]如由伊加尔·亚丁教授领导的达什党(Dash),其在以色列议会拥有15个席位。

[50]即前述的“将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以立法形式大张旗鼓地并入以色列”。

[51]Shlomo Gazit:Trapped Fools-Thirty Years of Israel Policy in the Territories,Frank Cass Publishers,2003,P281.

[52]以色列最高法院作出这种法律裁决的依据是:国际公约还没有预想到一个军政府待在一个地方长达30多年之久这种情况,因此原来的当地法律不能够被盲目保持。

[53]阎瑞松主编:《以色列政治》,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第238页。

[54]根据相关研究(Jeoffrey Aronson,the settlements and the israeli-palestinian negotiations,the Institute of Palestinian Studies in Washington,1996.),约旦河西岸地区有9 850套住房,加沙地带有1 200套住房,戈兰高地有1 200套住房。

[55]在国际社会和以色列议会中阿拉伯议员的激烈反对下,拉宾政府被迫宣布推迟霍马山工程,但在内塔尼亚胡上台后很快就重启该工程,后文有述。

[56]Shlomo Gazit:Trapped Fools-Thirty Years of Israel Policy in the Territories,Frank Cass Publishers,2003,P284.

[57]肖宪:《中东国家通史——以色列卷》,商务印书馆,2001年3月第1版,第282页。

[58]潘芳:《浅析西岸和加沙犹太人定居点》,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第16页。

[59]Municipality of Jerusalem:Press Release,March 3,1997.

[60]殷罡主编:《阿以冲突——问题与出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5月第1版,第346页。

[61]Rassem Khamaisi,Settling the Land:A Pattern in Domination,Palestine-Israel Journal,vol.Ⅶ,No.3&4,P83.

[62]该党是当时利库德集团的执政联盟伙伴。

[63]1998年10月23日,经过巴以双方9天的艰苦谈判,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白宫签署了一项临时和平协议,即怀伊协议(曾译:怀河协议或怀河备忘录,Wye Agreement)。协议的要点如下:以色列将放弃约旦河西岸30%的领土;以色列将释放被其关押的3 000名巴勒斯坦人中的数百人;巴勒斯坦将加强在约旦河西岸的反恐怖措施,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监督下,在时间表规定的期限内逮捕恐怖嫌疑分子和收缴武器;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和其他团体召开会议讨论取消《巴勒斯坦宪章》中的反以条款,美国总统克林顿将出席会议;加沙的巴勒斯坦机场将开放;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共同商讨以色列的进一步撤军计划;在双方政府批准临时和平协议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将开始就包括耶路撒冷地位在内的问题举行最后阶段谈判。巴以签署和平协议后,国际社会反应积极。埃及外长穆萨向新闻界发表谈话说巴以新协议是“在正确的道路上迈出的一步”。与此同时,约旦首相塔拉瓦奈也发表声明,欢迎巴以签署临时和平协议。他说,这一协议的签署对中东地区的所有国家来说都是重要的。同一天,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第53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奥佩蒂分别通过发言人发表声明,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刚刚达成的“以土地换和平”的临时协议表示祝贺。

[64]Shlomo Swirski:The Price of Occupation,The Adva Center,2005,P52.

[65]Basic Guidelines of the 28th Government of Israel,Communicated by Israel Government Press Office,July,1999.

[66]殷罡主编:《阿以冲突——问题与出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5月第1版,第347页。

[67]Herb Keinon,“guarding the hills”,The Jerusalem Post,International Edition,November 12,1999,P7.

[68][以]奥里·丹著,郗文译:《莎草行动——签署戴维营协议的前前后后》,载张辛民主编《以色列内外》,新华通讯社《参考消息》编辑部,1986年12月,第230页。

[69][以]奥里·丹著,郗文译:《莎草行动——签署戴维营协议的前前后后》,载张辛民主编《以色列内外》,新华通讯社《参考消息》编辑部,1986年12月,第234页。

[70][以]奥里·丹著,郗文译:《莎草行动——签署戴维营协议的前前后后》,载张辛民主编《以色列内外》,新华通讯社《参考消息》编辑部,1986年12月,第233页。

[71][以]奥里·丹著,郗文译:《莎草行动——签署戴维营协议的前前后后》,载张辛民主编《以色列内外》,新华通讯社《参考消息》编辑部,1986年12月,第255页。

[72]《圣经》,《出埃及记:19-20》。

[73]徐新:《犹太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112页。

[74]在放弃巴勒斯坦这一首选目标之后,赫茨尔曾向英国官员内森·罗斯柴尔德递交了他关于在西奈半岛(与巴勒斯坦接壤)艾尔-阿里什建立犹太居民区的计划。罗斯柴尔德似乎被赫茨尔的话感动了,于是促成了赫茨尔与当时的英国殖民大臣约瑟夫·张伯伦会谈。由于埃及的反对以及埃及和土耳其政府间的分歧,艾尔-阿里什计划才以失败而告终。参见[以]阿巴·埃班著《犹太史》,阎瑞松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317~318页。

[75][以]阿巴·埃班著,阎瑞松译:《犹太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318页。

[76]Baruch Kimmerling:Zionsim and Territory-the Social-Territorial Dimensions of Zionist Politics,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83,P169.

[77]Graham Usher,“The Israelis take their leave of Gaza”,Middle East International,September 16,2005.

[78]P.S.Link(ed),Middle East Imbroglio:Status and Prospects,Nova Science Publishers,Inc.New York,1996,P1.

[79]Khalil Shikaki,“How Sharon and Abbas Can Both Win”,Jerusalem Post,Opinion,August 16,2005.

[80]Catherine Cook,“the Middle East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Project”,September 3,2003.

[81]《沙龙单边行动计划“变脸”过关》,《参考消息》,2004年6月8日。

[82]Graham Usher,“The theatre of disengagement”,Middle East International,September 2,2005.

[83]“Jerusalem in the Shadow of the Disengagement from Gaza”,http:// www.fmep.org/analysis/articles/jerusalem_in_the_shadow_of_the_disengagement_from_gaza.html.

[84]1995年10月31日,《奥斯陆协议》的总设计师、时任以色列副总理的约西·贝林(Yossi Beilin)和时任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总理的穆罕默德·阿巴斯达成阿布·马赞—贝林计划,其中就有关耶路撒冷问题,双方同意:在东耶路撒冷郊区的小镇阿布·迪斯(Abu Dis)建造巴勒斯坦议会大厦,以此表示双方同意把该地作为未来巴勒斯坦国的首都。

[85]肖宪主编:《1945年以来的中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382页。

[86]“Settlements in the Gaza Strip”,http://www.fmep.org/settlement_ info/stats_data/gaza_strip_settlements.html.

[87]“Settlements in the Gaza Strip”,http://www.fmep.org/settlement_ info/stats_data/miscellaneous/israeli_civilians_killed_2000-2003.html.(死亡率是本文作者根据引用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的。)

[88]“Israel split over settlement retreat”,http://www.guardian.co.uk/israel/Story/0,2763,1334914,00.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