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色列在犹太定居点问题上的经济代价

以色列在犹太定居点问题上的经济代价

时间:2024-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占领那一刻起,以色列在被占领土上的犹太定居点活动的开支就一直在增加。因为从一开始,以色列在被占领土上的犹太定居点活动就遭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甚至包括美国的严厉谴责和批评。那么以色列在犹太定居点问题上大致花了多少钱呢?考虑到这些犹太定居点的成本明显更高,所以本文的分析就集中在犹太定居点住房和其他项目的额外开支上。

第四节 以色列在犹太定居点问题上的经济代价

自占领那一刻起,以色列在被占领土上的犹太定居点活动的开支就一直在增加。起初,这种开支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在战后的第一个十年里,亦即1967年至1977年间,工党政府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修建的犹太定居点并不是很多,而且大部分位于巴勒斯坦人口稀少的约旦河谷地带,因而也就不需要在基础设施和安全防护上进行大量投入。到利库德集团上台执政之后,由于犹太定居点活动成为以色列政府的一个主导性的,并且致力于大规模推进的工程,所以被占领土上的犹太定居点的数量就急剧增加。不仅如此,这一时期修建的犹太定居点大都位于巴勒斯坦人口稠密地带,而这就要求以色列对犹太定居点的基础设施和安全方面也进行大量的投入。

一、以色列定居点活动总的经济代价概述

以色列究竟在被占领土上的犹太定居点活动过程中花了多少钱?已故的拉宾总理生前的亲信丹尼·亚托姆(Danny Yatom)说:“世界上没有人知道犹太定居点开支的所有情况,很多这方面的支出情况都被做了手脚以掩盖实情。”[30]亚托姆并非胡言乱语,他之所以如是说,是因为犹太定居点活动的资金既来自以色列政府的相关部门,也来自私人的捐赠。而以色列政府部门在编制预算时,又没有将其预算支出分别以“以色列”或“定居点”之名编制。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他们甚至不按照地区或社区编制其预算支出。此外,在犹太定居点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国防部并不公开其预算支出情况。国防部也不将其预算方案提交给以色列议会进行年度讨论和表决。其只向由以色列议会财经委员会、外交部门和防务委员会成员组成的分委员会提交预算案数字。如果这还不够的话,以色列政府还通过各种手段,尽一切可能来隐瞒其在犹太定居点活动上的开支以模糊这个问题的实质。因为从一开始,以色列在被占领土上的犹太定居点活动就遭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甚至包括美国的严厉谴责和批评。

那么以色列在犹太定居点问题上大致花了多少钱呢?1984年,一个由马龙·本弗尼斯基(Meron Benvenisti)主持的世界银行信息项目计划估计,在1967年到1983年,以色列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犹太定居点活动的公共投资总额达到15亿美元(以2004年的可比价格计算,相当于29亿美元或者说是130亿新谢克尔)。[31]这还是比较保守的估计。2003年,以色列《国土报》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估计,在1967年至2003年期间,以色列政府向被占领土上的犹太定居点活动额外提供的资金——也就是说,拨付的资助资金超出以色列政府向境内的犹太定居点活动提供的资金数额——达到450亿新谢克尔。[32]经济学家佐尔·兹班(Dror Tzaban)估计,就2001年这个单一年份里,被占领土上的犹太定居点和定居者获得的额外拨款总额就达到18亿新谢克尔。[33]工党元老西蒙·佩雷斯估计,仅从1977年利库德集团执政以来,以色列在犹太定居点问题上就已经花了大约500亿美元,而以色列相关部门的一些高官则认为这种开支高达600亿美元,而且这还不包括以色列在叙利亚戈兰高地上32个犹太定居点的花费。需要指明的是,并非所有这些数字都具有可比性:本弗尼斯基考虑被占领土上总的政府投资,而国土报和佐尔·兹班估计的是额外拨款,马龙·本弗尼斯基和西蒙·佩雷斯对被占领土上犹太定居点开始进行估计所选的时间段也有所不同。

二、对以色列犹太定居点活动经济代价的详细考察

下面是对以色列在犹太定居点活动过程中所付出的额外代价(成本)的更详细描述和考察。这种额外成本既可以看做是以色列政府给予犹太定居点的偏爱,也可以视为基于犹太定居点的地理位置(比如这些犹太定居点位于因其而起的有敌意的巴勒斯坦人口当中或一些交通不便的区域)而需要的更大的开支。

额外资金这一概念是基于这么一种假设即大部分犹太定居点本身不过是没有什么真正经济价值的住宅区。从这个角度看,大多数犹太定居点(或许不包括那些位于约旦河谷或加沙古什·卡提夫的犹太定居点)不同于早期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定居点事业,比如基布兹和莫沙夫。大部分这种基布兹和莫沙夫是在1948年以色列建国之前或稍后建立的。建立基布兹和莫沙夫的目的除了旨在扩张那些处于犹太复国主义控制之下的土地之外,它们还是各地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心。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建立的犹太定居点,也不同于以色列境内的发展城镇,以色列建设这些发展城镇的目的就是使其成为周围农业定居点的城市服务中心。马龙·本弗尼斯基在谈到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的犹太定居点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特性时说:这些犹太定居者背离了传统的先驱定居点模式,因为这些犹太定居点实质上是那些乘车到附近城市上班的白领们的寓所。[34]

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占领土上的犹太定居点是没有任何经济附加值的定居者居住地,如果没有这些被占领土上的犹太定居点,以色列也需要在其境内对其进行安置,所以在对它们的公共成本进行分析时比较合理的方式就是将以色列政府在犹太定居点上的开支同其在“绿线”内以色列社区的开支进行比较。考虑到这些犹太定居点的成本明显更高,所以本文的分析就集中在犹太定居点住房和其他项目的额外开支上。

以色列政府部门对犹太定居点的额外拨款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就是住宅的建立和维持成本,第二部分是政府在犹太定居点上的专门活动成本,比如防务活动、保持军事存在,道路网,等等。有关犹太定居点享有以色列政府的财政补贴远远高于“绿线”内的以色列社区的相关详细情况,具体如下:

1.市镇预算补贴。数年以来,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的以色列地方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犹太定居点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一直享受着以色列中央政府的慷慨资助。20世纪80年代早期,由马龙·本弗尼斯基主持的约旦河西岸数据项目第一次对以色列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犹太定居点的额外市镇预算开支问题进行调查时发现,在1983/84年度,该区域的特别社会服务预算项目——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福利和宗教服务明显高于“绿线”内同等地位和规模的以色列社区的相关预算。[35]

在以色列内政部和中央统计局现在正式公布的以色列地方当局(包括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的犹太定居点市镇)预算报告的基础上,爱德弗研究中心形成了一份比较以色列不同社区如富裕地区(就是以色列政府不对预算赤字进行补贴的15个城市)、发展城镇、阿拉伯城镇以及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犹太定居点的年度研究报告。这份研究报告指出:第一,从中央政府对地方当局正常预算补贴拨款上看,被占领土上的犹太定居点地区获得的预算补贴额明显高于任何其他区域。1990年至1999年,被占领土上的犹太定居点享有的年度人均财政补贴是3 679新谢克尔,而同期“绿线”内的以色列地方政府享有的年度人均财政补贴是1 458新谢克尔。第二,被占领土上的犹太定居点居民通过市镇税收来分担地方政府部门预算的水平明显要低于所调查的以色列境内的任何类型的社区。这有数字为证,从1990年至1999年,被占领土上的犹太定居者平均年度人均分摊是1 732新谢克尔,这远远低于“绿线”内的以色列地方政府机构所需要的人均2 348新谢克尔的分摊数额。[36]第三,在1990—1999年期间,通过比较发现,约旦河西岸地区、加沙地带和戈兰高地这三个地区的地方政府机构收到的额外政府援助总计达到23亿新谢克尔。[37]

2.住房和公共设施建设投入。以色列政府在被占领土上的犹太定居点住房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扮演着主要角色。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以色列政府在被占领土上的犹太定居点住房问题上的额外开支一直在11亿新谢克尔以上。那时,虽然犹太定居点总数有限,但是以色列政府提供的特别补贴和赠款数额和类别却非常多。据统计,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以色列在被占领土上共计开建了32 560套新住房,投资总额高达115亿新谢克尔。其中,大约65%的住房建设启动资金和大约50%的住房建设总投资是由以色列政府的公共资金负担的。而同期在以色列境内,这个数字分别是38%和25%。不仅如此,在整个90年代,在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由公共资金启动的建设项目的数量和规模也远远超出了以色列境内的水平。此外,以色列政府还给被占领土上犹太定居点的房地产开发商50%的地价折扣。这意味着每套小户型单元房的折扣高达4万~7万新谢克尔,而一套售价低于45万新谢克尔的多居室单元房的折扣高达90 000新谢克尔。以2002年为例,这一年约有1 000套位于犹太定居点的住房在房地产市场上售出,每套住房的平均补贴为7万新谢克尔,以政府需要为此支付7 000万新谢克尔。[38]

在2003年12月中旬以前,为了鼓励更多的犹太人移居到被占领土上的犹太定居点,以色列住房和建设部规定,任何购房者在购买犹太定居点住房时都享受2.5万新谢克尔的购房补贴。

除此之外,还优先安排位于被占领土上的犹太定居点的、由以色列政府支持的建设项目,尤其是大规模的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如学校和幼儿园等。而且提供公共资金的规模也要明显高于以色列境内同类项目。[39]当然,这也是以色列政府意欲支持犹太定居者的明显例证。

3.税收减免政策优惠。除被占领土上的犹太定居点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市镇预算上获得以色列政府的慷慨援助之外,犹太定居点的居民也享受到了以色列政府给予的实质性税收减免和政策优惠。

从1975年开始,以色列政府决定给予居住在其认定为“民族优先区域”里的居民以5%的税收减免优惠以刺激以色列经济的均衡发展。1978年,贝京领导的利库德集团上台执政后,将这种税收减免优惠的幅度提高到了7%,这种优惠措施一直持续到2003年。[40]尽管这些好处也给予那些住居在以色列境内的“民族优先区域”里的居民,但就被占领土上的犹太定居点而言,这项政策性优惠几乎覆盖到所有的犹太定居者(当然,紧邻“绿线”的极个别犹太定居点不在此列),所以这可以看做是给予被占领土上的犹太定居者的一项集体福利

对于实行这项税收减免的政策性优惠,以色列政府也给出了自己的理由:“因为他们位居新边疆社区,远离中心城市,尤其是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基础非常薄弱。”[41]如果是针对以色列境内的一些地区如内格夫沙漠地带,以色列政府实行的这项政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且他人更是无可厚非的。可问题的关键是,这些政策性优惠也几乎覆盖到所有被占领土上的犹太定居者,这就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了!原因有三,首先,被占领土是现在被以色列占领的,但不属于以色列所有的土地。那么,以色列实行此项政策的用心不能不让人怀疑!其次,退一万步讲,姑且承认以色列此项政策是针对被占领土上的犹太定居点和定居者的,但被占领土上的犹太定居点也并非属于“新边疆社区,远离中心城市或是因为它们的社会经济基础薄弱”之列。因为被占领土上相当大一部分犹太定居点社区紧邻以色列中部的城市中心。再次,被占领土上的许多犹太定居点的经济情势好于以色列国内的平均水平,有些犹太定居点的情况甚至更好。

税收减免细则规定,月收入低于10 000新谢克尔的犹太定居者都享有这种政策优惠。这样,每个犹太定居者每年就可以被减免8 610新谢克尔。根据以色列2001年的国家收入报告显示,仅这单一年份,犹太定居者的个税就被减免了1.6亿新谢克尔。享受个税减免优惠的犹太定居者共计有36 320人,其中约旦河西岸地区34 430人,加沙地带1 980人。[42]

新千年以后,由于以色列中央政府出现了新的财政危机,所以以色列不得不在2003年7月1日对中央财政预算进行削减。被占领土上犹太定居者的所有税收减免优惠也处于被削减之列。不过,这只是公开的消息。因为根据以色列《国土报》的报道,就在媒体披露这则消息的几天以前,以色列交通运输部部长厄维格多·利伯曼和议员泽维·赫恩戴尔(顺便指出,这两人都是犹太定居者)在7月以前已经与以色列财政部高官达成了一项秘密协议:保留60个犹太定居点和前哨定居点继续享受税收减免政策优惠,并且这种税收减免政策优惠的幅度大幅提高,增至13%……仍然享受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的犹太定居点名单由以色列国防部编制,因为其也是这项协议的创议方。以色列为这60个犹太定居点继续享有税收减免政策优惠给出的理由是,这些犹太定居点“对恐怖主义袭击具有脆弱性”,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以色列境内的三个严重遭受暴力恐怖袭击的城市——耶路撒冷、内坦亚和哈代拉却没有被包括在内。

4.医疗卫生体系投入。由于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的犹太定居点的分布异常分散[43],也由于相关政策规定,即便是在非常小的犹太定居点也要建立医疗诊所并提供医疗服务,所以为被占领土上的犹太定居点提供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运作成本就特别昂贵。以色列《国土报》的调查文章显示,尽管从以色列财政的实际状况以及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这有些荒唐,但以色列仍然在被占领土上那些即便是只有50~100名定居者的犹太定居点建立诊所,提供医疗服务。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只有在犹太定居点才会需要的其他成本。由于面临可能的来自当地巴勒斯坦人的反占领暴力抵抗,所以需要装甲车,以及运输医务人员、医疗器械的装甲巴士,保护医疗诊所的安全,在犹太定居点工作的一线医务人员更高的薪水。[44]

根据医疗保健专家们的估计,犹太定居点公共医疗卫生系统的年度开支约为7 500万新谢克尔。这主要包括以色列卫生部的开销、四个医疗卫生保健组织、梅京·戴维·埃杜姆紧急医疗救援中心(Magen David Adom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和以军医疗卫生部门的开支。2003年,以色列《国土报》根据其从以色列健康维持组织(HMOs)和以色列红色大卫盾组织(the Israeli Red Mogen David)获得的数据进行估算,自1967年以来,对犹太定居点的额外医疗卫生开支高达17.5亿新谢克尔。[45]

5.犹太定居点的教育体系投入。被占领土上犹太定居点里的教育系统享受着好几种形式的额外资助和补贴。相关资料显示,以色列政府在犹太定居点的教育系统上的年度额外开支高达1亿新谢克尔。而以色列《国土报》新闻记者瑞丽·瑟艾尔(Relly Sa'ar)的估计也证明这一点,他估计就2003年这一年,以色列对犹太定居点教育的资助和补贴总额高达1亿新谢克尔。这些额外开销主要包括延长犹太定居点各学校的授课时间产生的费用、小班授课的额外成本以及给在犹太定居点地区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人员的特殊补贴(因为所有的犹太定居点几乎都属于以色列规定的“民族优先区”)的成本等等。具体如下:

(1)延长日教学时间。根据被占领土上犹太定居点地方教育联合会的透露,2002年至2003年,为了将犹太定居点里的小学和幼儿教育体系的教学时间延长到下午3点半,以色列教育部给犹太定居点里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体系提供4 000个学时的额外补贴。以色列政府为此的额外开支约2 000万新谢克尔。在以色列境内,通常只会给予那些处于边远地区或者经济条件糟糕区域的学校以延长教学时间补贴,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来缩小经济和社会差异。很多犹太定居点一方面既不处于边远地区,另一方面也不处于经济糟糕状态。2003—2004学年,以色列教育部给被占领土上犹太定居点地区的小学和幼儿教育系统2 900个学时的额外补贴。[46]

(2)延长学年的教学月份。位于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的犹太定居点的学前儿童有资格享有额外一个月的学校教育。他们的夏季假期开始于8月份而不是以色列国内一般实行的7月份。此外,以色列教育部还给予一些犹太定居点里的早期儿童教育学费全额减免优惠。这样,以色列政府得为被占领土上的大约650个幼儿园的延时教学支付1 040万新谢克尔。[47]

(3)实施小班授课。因为许多犹太定居点本身的人口规模就非常小,所以学龄儿童数量相应的也就更少了。这样,在犹太定居点里有大约40%的初等教育教学班级是“不完全班级”,即班级人数少于21个学生。许多学校的学生规模也只有100多人。这必然造成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而在以色列国内,按照标准,每个教学班里的学生数量是30人,如果不足这一数目,教育部通常实行合班教学以节约教育教学资源。

(4)实施学费减免。以色列教育部还向那些孤立的犹太定居点的幼儿教育提供学费减免。约550名儿童享有每人每月850新谢克尔的补贴。这样,以色列政府每年又需开支400多万新谢克尔。

(5)实施薪水奖励。在2004年以前,因为这些犹太定居点里的教育工作者(幼儿园和班级任课教师、校长、犹太定居点中心的教育顾问和教育心理工作者)是在被定为“国家优先发展区域”里工作,所以他们的收入要比以色列境内他们的同行高出12%~20%。此外,他们还可以报销75%的学历提升费用和80%的租房补贴。仅薪水补贴方面以色列就需要开支1 500万新谢克尔。

(6)增加心理和教育顾问。在一些被认定为高危险的地区,例如犹太定居点,以色列教育部就提供额外的心理学教育工作者和学校顾问。在以色列境内,这种情况很难实现。仅2002年一年,以色列教育部就为被占领土上犹太定居点的学校教育系统额外安排了10个心理学教育工作者岗位和20个顾问岗位。显然,这些额外工作岗位需要以色列政府额外开销巨资。

(7)实施校车服务补贴。2002年,以色列教育部为被占领土上犹太定居点里的学龄儿童的校车服务提供全额补贴。与之相对应的是,在以色列中部的学校,教育部只提供50%的补贴,在农村地区也只提供90%的补贴。如果是私人公司使用装甲运输工具运送学生将收取双倍的费用。[48]

6.成本高昂的自来水供应系统。正如前面已经指出的,以色列从其对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所有水资源的控制中获益匪浅。犹太定居点居民作为以色列公民必然要求以以色列而非巴勒斯坦人的用水标准来进行供水。由于被占领土上犹太定居点的分布极其分散,要达到以色列国内的用水标准,必然需要以色列政府投入巨资才能够将水引入这些犹太定居点。

根据以色列《国土报》的专门调查,在过去十年中,为了给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的犹太定居点供水,供水基础设施的投入已经高到5亿新谢克尔。这笔开支主要包括沟渠开挖、钻探、敷设管道、修建抽水站、挖掘储水池和设备采购。虽然有些供水基础设施也向巴勒斯坦社区供水,但我们完全可以作出假设,即如果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的犹太定居点不存在的话,以色列就不可能修建这些供水基础设施。基于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犹太定居点的数量粗略进行一下估计,这些年来,在犹太定居点供水基础设施修建的总成本已经高达12亿新谢克尔。

对被占领土上犹太定居点进行供水的水利基础设施造价之所以要远远高于以色列国内的水平(可以以人均每米管道的成本作为考查指标),主要原因有如下三方面:

其一,修建这些基础设施时的安全考虑。为了防止巴勒斯坦人搞破坏,为犹太定居点供水的所有管道都被埋在地下,而以色列国内的这种管道一般都位于地上。显然,将管道埋在地下每米的成本要更高。

其二,犹太定居点分布的分散性特征的影响。犹太定居点的广阔地理分布以及需要将管道修建到最小、最偏僻的犹太定居点也要求更高的投入。按照《国土报》的说法,有时候为了向总共不超过5~10户家庭的犹太定居点供水,以色列国有的麦克洛特自来水公司就需要敷设一条几公里长的供水管道。

其三,被占领土上犹太定居点所处区域的地质地表特征多为山地,而且多石块,这使得修建供水基础实施的工程成本剧增。而且,在麦克洛特自来水公司将水资源引入到犹太定居点门口后,内部的供水管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就由以色列住房和建设部负责,资金由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定居点部负责提供。[49]每个犹太定居点在这方面的平均投资大约是300万新谢克尔。需要供水的犹太定居点假如以140个计算,那么总投资就高达4亿多新谢克尔。这个数字还不包括耶路撒冷地区的大型定居点阿杜米姆和吉怀特·泽夫(Givat Ze'ev)耗资3 000万新谢克尔的供水系统。[50]

7.成本高昂的交通基础设施。以色列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进行犹太定居点活动过程中另外一个高额的支出就是道路敷设投入。即敷设被占领土上犹太定居点之间的道路、被占领土上犹太定居点与以色列境内城市和城镇之间的道路。《奥斯陆协议》签订以后,以色列开始修建一些允许犹太定居者穿行于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但不同巴勒斯坦人发生接触的道路系统。

整个20世纪90年代,以色列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的道路建设的幅度和广度要明显高于以色列境内的任何地区,定居者的人均道路拥有量达到了17.2米。而以色列境内的人均道路拥有量还不到定居者的三分之一,只有5.3米。[51]

按照以色列《国土报》的公开估计,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总长1400公里的道路中,以色列敷设或拓宽了400~500公里。每公里道路的造价如果以1 500万~2 500万新谢克尔计算,这些年来,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犹太定居点的道路建设和维护上共计投入了高达100亿新谢克尔。

道路敷设和维护的成本由以色列国防部和以色列公共工程局共同承担。以色列国防部负责敷设绕开巴勒斯坦居民点的旁道(by-pass roads)。2002年2月,新闻记者泽维·斯齐福(Ze'ev Schiff)在以色列《国土报》上披露:自《奥斯陆协议》签订以来,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旁道敷设上的花费就已经超过了12.5亿新谢克尔。[52]

从主干道到犹太定居点之间的道路敷设和维护成本同样高昂,因为将犹太定居点(有些时候还非常小)同现存道路系统连接起来通常需要在非常糟糕的地质地表特征上建设施工,而且距离相对较长,这样成本自然相对较高。

8.没有任何经济效益的工业园区。为了解决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大量犹太定居者的就业问题,以色列政府花费巨资在被占领土上建立了一系列工业园区。截止到2003年,已经建成的这种工业园区共计有17个。像犹太定居点的住房一样,犹太定居点里的工业活动对以色列国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几乎没有丝毫贡献。原因何在?这是因为犹太定居点里的工业园区的位置选择并不是源于什么特殊的经济区位优势,如临近自然资源或者交通枢纽,而是源于犹太定居者的就业需求,并且由于欧盟国家反对以色列在被占领土上的犹太定居点扩张行动,所以就禁止进口原产地是被占领土犹太定居点的以色列产品。[53]从这个角度讲,大部分工厂如果建在以色列境内现存的工业中心里,就不会对以色列经济造成损失。

负责研究工业园区建设投入问题的学者佐尔·兹班(Dror Tzaban)在对以色列政府对被占领土上工业园区投入的资料进行整理后得出:1997年到2001年,以色列在这方面的投入总额达到2.37亿新谢克尔,而这个数字占当时以色列政府对以色列境内工业园区预算投入的22%。[54]

9.以色列农业部对犹太定居点的投入。犹太定居点不仅从前面提及的政府部门——财政部、住房和建设部、卫生部和教育部等部委——获得资金,而且还从以色列农业部获得资助。根据以色列政府的部门分工和管辖范围之规定,以色列农业部还受托服务于少许犹太定居点。以色列农业部通过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定居点局向犹太定居点转移资金。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定居点局的特征在以色列财政部的预算计划书中描述得很清楚: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定居点局负责在“绿线”外发展犹太定居点,从以色列农业部预算中获得资助……定居点局在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框架下运作,由以色列农业部提供特别预算拨款。因此,从实质上说,定居点局的整个预算资源都是以色列政府预算……

在2004年,定居点局掌握着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180个新农业和非农业犹太定居点,其主要在犹太定居点的前期建设和定居点生产活动的前期基础设施建设上提供帮助。

根据以色列《国土报》的披露,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定居点局在2000年向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共计投入了1.32亿新谢克尔,2001年投入了1.14亿新谢克尔,2002年投入了1.12亿新谢克尔。《国土报》估计,自1990年以来,以类似的投入水平,定居点局总计已经投入了15亿新谢克尔(以2003年价格计算)。[55]

其中一些资助是由定居点局以贷款的形式提供,即生产贷款、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等。按照以色列国家总审计长2003年财政审计报告的说法,数年以来,对上述贷款的偿还“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或者根本就不存在的”。定居点局不过是拿农业部的钱送给这些犹太定居者而已。

10.代价高昂的定居点撤离。40多年来,以色列政府已经在犹太定居点上投入巨资。虽然代价如此高昂,但以色列并没有同巴勒斯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平,以色列也没有实现他们所想要的真正意义上的安全。要实现上述目标,撤离绝大部分犹太定居点就成为必然。然而,仅为了撤离加沙地带的21个犹太定居点和约旦河西岸北部地区的4个犹太定居点,沙龙政府就付出了高昂的经济代价。根据以色列议会通过的相关法案,以色列政府给那些被撤离的犹太定居者以高额的赔(补)偿:[56]

其一,对被撤离的犹太定居者,给予一次性的撤离补贴。三口之家获得的补贴是2 100美元;四口或者五口之家获得的补贴是3 200美元;六口及六口以上的家庭获得的补贴是4 200美元。

其二,给予被撤离的犹太定居者为期6个月的租房补贴。一个三口之家每月415美元;四口或者五口之家每月约为470美元;六口及六口以上的家庭每月是520美元。

其三,原撤离法案规定:凡年满21岁及以上的犹太定居者,如果其持续在犹太定居点居住和生活了5年以上,他就可以申请每年560美元的补贴。新法案将申请年限放宽到更小一些的犹太定居者,并把补偿标准提高到每年1 100美元。

其四,被撤离的犹太定居者如果愿意定居在加利利或者内格夫地区,他们将获得3万美元的奖励。新的赔偿法案又规定,移居到阿什凯隆(Ashkelon,地中海沿岸一地方)也将获得类似的奖励。

其五,犹太定居者的土地以每杜纳姆50 000美元的标准给予补偿。由住房和建设部建造的预制结构住房的补偿标准为每平方米620美元;由住房和建设部建造的非预制结构住房或者私人开发商建造的住房每平方米补偿780美元;自建住房每平方米补偿935美元。最新的赔偿法案又把补偿标准每平方米提高100美元。

其六,因撤离而失去工作的犹太定居者将获得为期6个月的失业补偿,标准从每月770美元到每月3 200美元不等。此外,年龄在50~55岁的工人可以得到一年的薪水赔偿,55岁以上的将获得按照普通标准发放的养老金,直至其67岁为止。说白了,承担了被占领土上犹太定居点建设绝大部分成本的以色列政府不仅将补偿给那些犹太定居者很大部分源于国库的定居点投入,也将在他们移入以色列境内新居并且保持较高生活水平上给予援助。

这样,根据新的赔偿法案,一些人口较多的家庭将获得750 000美元的赔偿。而一般人口规模的家庭将获得从350 000美元到440 000美元不等的赔偿。[57]

以色列究竟为撤离这些犹太定居者付出了多大的经济代价?以色列议会第一次批准了总额为38亿新谢克尔(约合8.7亿美元)的撤离费用,由于后来又提高了对犹太定居者的补偿标准,在2005年9月19日又追加拨款15亿新谢克尔(约2.5亿美元)。

此外,“撤离—赔偿”法案的成本并不包括撤离并安置以色列国防军相关部队的费用。2004年11月2日,以色列国防部部长扫罗·莫法兹(Shaul Mofaz)在以色列议会外事和防务委员会会议上指出:“在实施撤离过程中所涉及的防务开支总额将达到22亿新谢克尔。”[58]

而且,这里援引的数字只是涉及犹太定居者中的很小一部分。如果作一个合理的假设,在未来,随着中东尤其是巴以和平进程的推进,还将有更多的犹太定居点被撤离,即便是保留一些较大的犹太定居点区,尤其是那些围绕耶路撒冷的,还有几十个拥有数千定居者的犹太定居点需要撤离,国家需要更多的资金进行补偿和重新安置。

不知道以色列人是否思考过:谁应该为此付出代价?为何为此付出代价?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