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时间:2023-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履行爱国的责任或义务,是对祖国母亲的报答。文化传统作为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正是在爱国精神的激励下,我们伟大的祖国才能历尽沧桑,排除内忧外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正确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弘扬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但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人们对爱国主义都有不同的理解。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重要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列宁曾说:“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这句话指明了爱国的三个层面:其一,爱国是爱“自己”的祖国;其二,爱国主义是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其三,爱国主义是由于各自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爱国是爱“自己”的祖国。爱国所指向的祖国不是抽象的“国家”,而是自己所归属的那个特定的祖国。爱国不反对也爱他国。爱“己国”而少爱甚至不爱“他国”,是爱国的首要特征。但是,爱国并不意味着只爱己国,不能爱他国,更不意味着要必须“排斥”和“仇视”他国。因此,爱国不是极端的自私主义,也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要在社会中生存,都要获取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都要寻求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这一切首先得之于祖国。“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这看似平常的话语,道出了最深刻的爱国的理由:国家是小家的寄托,更是个人的寄托;国家是物质利益的寄托,更是精神家园的寄托。失去祖国母亲的护佑,人们就是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爱国之所以成为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履行的责任或义务,是因为我们的身心血肉、成长发展,离不开祖国母亲。履行爱国的责任或义务,是对祖国母亲的报答。

现在我们说的“祖国”,是一个有着领土、民族、制度的社会共同体,一般称民族国家。国土、国民和国度是构成祖国的三大实体要素,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就“国之不国”。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有以下方面。

(一)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祖国的河山在人们的心中占据着至高至尊的地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祖国的山山水水滋养哺育着她的子孙。“禾苗离土即死,国家无土难存”,祖国的大好河山,不只是自然风光,而且是主权、财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基本载体。一个人只要对故土有眷恋与感激之情、有自豪与赞美之情,不有意去破坏和践踏祖国的资源与环境,能够尽保卫祖国的义务,他就是一个合格的爱国者。而坚定理性的爱国者,则必须是“自觉”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爱惜自然资源、珍惜每一寸土地、维护生态环境的人。因此,每一个爱国者都会把“保我国土”、“爱我家乡”、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和统一,作为自己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反映的就是对整个民族利益共同体的自觉认同。民族利益是整体的利益、长远的利益,这种利益高于民族内部之间的、局部的、暂时的利益。爱自己的同胞与爱人民群众是一致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的意志决定着祖国的命运和前途。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深浅程度,是检验一个人对祖国的忠诚程度的试金石。爱自己的骨肉同胞,最主要的是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紧紧地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民为邦本”,爱国的根本是热爱世代生息在祖国领土上的各族人民,即祖国的民族同胞。历史证明:所有爱国者都热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热爱自己的人民。我国古代尚且有许多忧国忧民“为民请命”的爱国者,那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无产阶级爱国者,更应该做到毛泽东高度赞扬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邓小平也曾动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三)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广义的文化是指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文化传统作为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或许会背井离乡,或许会彼此隔绝,但对祖国灿烂文化和历史传统的认同总会把人们的心连在一起。爱民族的灿烂文化就应该认真学习和真正了解祖国的历史,深入理解祖国优良的历史传统。

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必定是一个尊重和热爱祖国灿烂文化和历史传统的人。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因此热爱民族同胞、热爱祖国自然需要热爱自己的历史文化。我国作为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勤劳、智慧、勇敢的中华民族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这些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都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古代的爱国主义传统的直接体现。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应该为此感到骄傲与自豪。

(四)爱自己的国家

爱祖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祖国”这一概念包含着三层意思,一是它有着由特定区域内的土地、海洋、山川等自然风貌和矿产、森林、物产等自然资源所构成的国土;二是它有着由风俗习惯、社会心理、语言文化、历史传统等社会关系而连成一体的国民;三是它有着为维护社会共同体的秩序、主权和安全而建立起来的实施阶级统治的政治机构——国家。由此可见,祖国是一个集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历史为一体的综合概念,是由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上的、一定区域内的国土、国民和国家机器等基本要素构成的人类生存的社会共同体。而热爱、忠诚和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则是这一环境和历史的产物。我们每个人的发展都是同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爱祖国就要心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就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贡献力量。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爱国主义,总是具有不同的内涵。爱国主义的丰富性和生命力,正是通过它的历史性和具体性来表现的。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各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为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成光明的新中国。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爱国主义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世界上国家消亡后,爱国主义就会失去存在的条件和意义。在阶级社会中,不同的阶级对待祖国的感情,既有一致的方面,也有差异的方面,甚至有对立的方面,这是阶级性的反映。爱国主义是对整个民族大家庭的热爱,要以实际行动维护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当外敌入侵、国家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威胁的时候,中华民族大家庭必须团结一致、共同对外。爱国主义的这些特点,要求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去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爱国主义,将其放到历史发展的链条中,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去进行评价。尊重历史,不苛求古人,既充分肯定历史上的爱国人物、爱国情感、爱国思想和爱国行为,又看到这些人物、情感、思想和行为的历史局限性,从爱国主义的具体形式中,升华出爱国主义的普遍情怀。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民族。千百年来,爱国主义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爱国心田,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貌。自古以来,爱国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人们的褒奖,受到后人的景仰。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所谓历史的范畴,就是说它是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时代内容和表现形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涌现了一大批爱国主义的仁人志士。近代历史上,爱国主义始终与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联系在一起。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科学的、理性的爱国主义正式产生。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和境界的升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内涵极为丰富,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生死不移的爱国之行,写满了中华民族光辉史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位卑未敢忘忧国”;“报国之心,死而后已”等名言,都寄托了对祖国矢志不渝的热爱和一片赤诚之心。我们的国歌中有一句惊心动魄的歌词,就是“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并非艺术的夸张,而是血写的史实。根据历史学家刘大年的推算,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以及被帝国主义残杀的人民,当以亿计。他们的血肉之躯,首足相连,围绕我国国境线可达四圈之多!这是世界史上前所未有的牺牲,是中华民族从警醒到崛起的历史见证。这期间涌现的爱国故事,感人肺腑,流传四海,代代相传。

(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以天下为己任,无论身居何位,都心忧天下,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的苦乐,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把爱国的思想付诸实际的行动。在近代史上,中国曾经多次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多次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问题,每当这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激励着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侵略。祖国的前途、命运和个人的前途、命运,如同血肉相连,密不可分。没有祖国的兴旺发达,就没有个人的出路。国破则家亡,国兴则家昌,祖国的光明前景要靠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我们应将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当成是自己的天职,正确处理国和家的关系。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自己的光和热无保留地献给祖国。

(三)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体,除汉族外,还有众多少数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从历史上看,汉族本身也是以华夏族为中心、由许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我们多民族国家经历了一个形成和发展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华民族的形成也同样经历了一个长期融合的过程,尽管各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各有不同,但在中国历史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推动了社会的繁荣发展。民族团结和谐,始终是各民族共同的心愿,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始终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和神圣职责。在中国历史上,尽管发生过民族之间的战争,也出现过分裂和内乱,但是促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始终是人心所向,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古往今来的一切爱国者,都把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秦始皇统一中国、昭君出塞以及为抗击帝国主义侵略而英勇斗争的无数先烈们谱写了中华民族向往统一、反对分裂的壮丽篇章。

(四)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与自由,但绝不能忍受外来的侵略和压迫。面对外来侵略,各族人民总是能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奋起反抗,表现出同敌人血战到底,誓死不当亡国奴的英雄气概。在中国历史上,所有侵略者最终都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也正是在抵御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精神,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

爱国主义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有着巨大深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爱国主义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翻阅一下世界历史就可以看到,中国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曾经是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但是,古埃及国家于公元前六世纪被波斯所灭亡,以后一直处在外族统治下,当年的埃及人逐渐被阿拉伯人所同化;古巴比伦曾在历史上盛极一时,但也不过是匆匆而去的历史过客;古印度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被外族入侵,传统的文化受到很大的摧残,要研究这段印度史,不少史实要借助其他国家的史籍记载才能弄清。唯独中国,从五千年前一直延续到现在,民族的历史从来没有中断。这件事本身就是世界上的奇迹。是什么力量使我们的祖国无坚不摧?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着巨大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一是在外敌入侵时,它能激发人们为保卫祖国和家园奋起反抗、英勇杀敌;二是在国家民族遭到困难、不幸或危难时,它能唤起广大民众的忧虑悲愤进而团结战斗;三是在和平发展时期,它能鼓励人们为把自己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而努力。因此,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是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打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册,每一页无不闪耀着爱国主义的灿烂光辉。中华民族的爱国志士,不畏强权,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民族的自由,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昌盛,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壮歌。爱国主义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发挥伟大的力量。

(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早在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比较了各个文明古国的发展史之后就曾断言:“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而一百年后的另一位英国著名学者罗素也发出惊叹:“自孔子以来,埃及、巴比伦、波斯、马其顿,包括罗马的帝国,都消亡了,但是中国却以持续的进化生存下来了。”

这其中当然有着非常深刻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古老的中华民族之所以顽强地走到今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千百年来爱国主义传统从形成到不断地延续、积淀和发展,已经深深地融入到我们的民族意识中,激发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凝聚力,成为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正是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动着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历经磨难而不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集中整个民族的智慧来谋求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正如胡锦涛所说:“包括大陆同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都应该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成员而感到无比自豪,都应该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都应该以自己的努力为中华民族发展史续写新的光辉篇章。”

(二)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在从夏朝开始到现在的大约4100多年中,粗略地计算,前两个千年基本统一,后两个千年(秦帝国之后)中,统一时期约为1200多年,分裂、内乱时期则不到800年。因而从总的方面说,中国民族的统一占主流,分裂、内乱终归会统一。而一个不容否认的基本规律是,强盛的中国全部是统一时期,积贫积弱的中国全部是分裂内乱时期。这充分说明,团结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向,而爱国主义则是维持这种趋向的强大动力和纽带。历史的真实景象,已牢牢地铭刻在中华儿女的历史记忆之中。因此,团结统一始终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代表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的核心利益。在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中国人民绝不会有丝毫犹豫和退让。骨肉离别和纷争,是让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只有骨肉团聚、祖国统一,才是中华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

(三)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辉煌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曾经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且远播海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近代社会以后,长期的内忧外患,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导致了山河凋敝、国力日衰,受尽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奴役,几乎到了亡国的边缘。无数爱国志士发奋图强,努力探索和寻找民族复兴的道路。最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中国人民才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空前高涨,爱国主义在推动祖国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世界文明的发展经过20世纪的空前繁荣后,已迈入更加充满希望的21世纪。新的世纪,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军事各领域的竞争,在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下愈演愈烈。中华民族要想得到更大的发展与进步,要想在新的世纪争得较为有利的国际地位,就必须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港澳台以及广大海外同胞,激发起爱我中华、建我中华、强我中华的爱国热情。“人心齐,泰山移”,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奋发图强,艰苦奋斗,没有克服不了的艰难险阻,多少代人所企盼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四)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爱国主义体现了每一个中华儿女对祖国的责任,这种责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每个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人,应该成为什么人,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社会,依赖于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祖国给个人的成长发展创造条件,对个人的奋斗成果作出评价,为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征程指明方向。也正是这种召唤,使得新中国成立后,无数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宁愿放弃优越的生活,冲破种种阻挠,返回祖国,为建设祖国效力,创造了巨大的人生价值。

古人曾说:“君子之为学也,将以成身而备天下国家之用也。”人才的标准就是德才兼备。作为德的要求,首先就是要有热爱祖国的道德品质。前述爱国主义是基本道德要求,不仅如此,热爱祖国也是共同的道德准则和人才素质要求。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更好地为祖国和同胞服务走出去”。伟大的人生目标往往产生于对祖国深沉的爱。一个人对祖国爱得越深,历史责任感就越强烈,人生目标就越明确,人生信念就越坚定。古往今来,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无一不是忠诚的爱国者。他们之所以能作出一番事业,使自己的人生有价值、有意义,根本原因在于对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有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

第二节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所处的国内外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践有了新发展,对爱国主义获得了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有利于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和团结最大多数人的新认识。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指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这一阐述明确了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范围,为认识和把握新时期爱国主义提供了基本根据。

(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社会主义为爱国主义提供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近代中国,无数次以拯救中华为主题的爱国运动,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实业救国、科学救国到试图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都以失败而告终。其原因就在于这些行动缺乏正确的政治方向。只有把爱国主义引入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爱国主义所追求的富国强民的理想才得以实现。但是我们不会忘记,中国是以怎样的境况迈入20世纪的。当1900年元旦来临的时候,北京的大街小巷布满了八国联军,而他们并不是来拜年的;毛泽东同志最清楚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的惨痛史,1963年曾经写道,我国从19世纪40年代起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共计105年时间,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才结束了国家一盘散沙、四分五裂、任人宰割的局面,才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就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祖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社会主义在中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集中地代表着、体现着、实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有目共睹。我国已经不再是一个任人宰割、民生凋敝、满目疮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亚病夫”,而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为世界所瞩目的繁荣昌盛的东方巨人。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社会主义中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抛头颅、洒热血,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结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所昭示的真理。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矗立着一座座爱国主义的丰碑,透过这一座座丰碑,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看到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认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风骨,而且也能懂得中国共产党谋国家、民族和人民之利益的艰辛历程。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并躬身实践的光辉典范。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与爱中国共产党以及爱人民政府,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

(二)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础是极其广泛的,如果说,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主要是对生活在祖国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基本要求,那么,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不仅是对生活在中国内地的中国公民的要求,而且也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在这个问题上,爱国与否是最大的政治分野。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本质上的统一,不是等同。作为中华儿女,你不一定要赞成大陆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但却不能不爱中国,不能不拥护祖国统一。只要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就能够求维护祖国统一之同,存意识形态之异。在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发展史上,维护祖国统一、反对祖国分裂是中华儿女爱国情怀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及民族感情的认同。任何旨在制造国家分裂、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言行,都会遭到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坚决反对。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一些原因,生活在祖国大陆之外的一些同胞对大陆缺乏了解,对于他们的爱国行为应当具体分析、具体对待。邓小平曾经指出:“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所以,只要站在拥护祖国统一的原则立场上,深明中华民族的大义,就能够在政治上求同存异,就能够团结起来,共同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奋斗。

二、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也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对爱国主义也提出了挑战。深刻认识当今时代的爱国主义,必须联系并把握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跨国界的,商品在全世界销售,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经济交往中需要遵循共同规则,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各国的公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一个国家的公民可能工作和生活在另一个国家,并对另一个国家产生感情。基于这样的变化,某些发达国家的政要和学者借此机会积极宣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民族国家的时代已经过去”,爱国主义已经过时。他们还极力鼓吹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势必导致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并妄图推行全球政治、文化一体化。这种情况使一些人对自己的归宿感产生了困惑,甚至认为爱国主义在今天已经过时了。

事实上,爱国主义并没有也不会过时,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因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本民族整体利益的最具权威的代表者。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我们所处的时代仍然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与民族国家并存的时代。只有继续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才能使每个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世界获得共同发展。其一,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在今天的世界,哪个民族削弱了国家的地位和能力,哪个民族将面临毁灭性的生存危机,这已被当代世界历史所证明。其二,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的最强大的独立主体。无论与一个国家内的何种组织和个人做何种交往和互动,都必须首先与这个国家打交道,并征得它的认可,否则一切都不可能。其三,国家是促使经济全球化正常发展的最具实力的制约力量。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事件不可避免地受大国的影响和控制,只有民族国家才能与之相抗衡。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更是挑战。现实情况表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不仅要面对经济方面的挑战,而且也必然面对政治和文化上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科技甚至军事等方面的优势,竭力输出他们的政治观、价值观、文化观和生活方式,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西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回避的必然趋势,我们只有勇于和善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才能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以积极而理性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促进国家更快更好的发展。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也不是大国沙文主义。要正确处理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为祖国服务与尽国际义务、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二)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着重树立这样一些观念。

1.人有地域和信仰的差别,但报效祖国不受限制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无论你是生活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无论你的政治立场和宗教信仰如何,也无论你在何种所有制企业中工作,作为中华儿女,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来报效祖国。应当说,经济全球化趋势为个人报效祖国消除了许多障碍或阻隔,开辟了更多的渠道和更大的空间。

2.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理应为全人类服务。无论是自然科学家还是社会科学家与祖国都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和情感。科学的无国界性,无损于科学家与自己的祖国命运攸关的亲缘联系;科学的无国界性,不等于科学运用的无国界性。钱学森是功勋卓越的科学家,又是心系祖国母亲的赤子。新中国成立后,他抛弃国外优越的生活与工作条件,历尽千难万险,回归祖国的怀抱,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钱学森被评为“两弹一星”的功臣,受到国家的表彰。在荣誉面前,他是这样说的:“说是表彰我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论方面所做的一切工作,我想这里面‘中国’两个字是最重要的。”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集中体现为科技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都对国家的繁荣富强担负着重大的责任。

3.经济全球化不等于全球的政治、文化一体化

各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应由本国人民自主选择。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能以一个或几个国家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为蓝图来描绘世界的色彩。用一种文化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来衡量多样性的世界,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不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一个国家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发展机遇,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就必须坚决维护自己的主权和尊严,按照自己的国情来选择自己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同时还要充分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一些人极力鼓吹政治一体化和文化一体化,说经济全球化就等于政治、文化一体化,这不仅是荒谬的,也是别有用心的。经济全球化与政治、文化一体化是本质不同的两个概念。经济全球化说的是跨国经济组织,跨国经济规则国际化的迅速发展趋势。它既是对每个国家的挑战,也是每个国家发展的机遇。但是,政治、文化一体化,则是西方某些大国企图实现国家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的一体化、无差别化。也就是一句话:全盘西化。因此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鼓吹和推行政治、文化一体化是一种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行为。

三、爱国主义与增强国防观念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永远不称霸,永远不会侵略别国。但是,中华民族也是一个不畏强暴、不容他人侵略的民族。在当今时代,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国家的安全、统一和发展,需要建立强大、巩固的国防。增强国防观念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一)国防和国防观念

国防是国家为抵御外来侵略与颠覆,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发展而进行的军事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国防的性质和功能受到具体历史条件和国家制度性质的制约。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我国的国防建设完全是为了自卫的需要,丝毫没有扩张和侵略的性质。

国防观念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国防建设的目的、内容、途径和重要性等问题的认识,它主要包括国防忧患意识、国防目标意识、国防价值意识、国防责任意识、国防法制意识和国防献身意识等。在我国,国防观念鲜明地反映了全国人民对防御外来侵略、捍卫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和国家根本利益的自觉关注。增强国防观念,不仅是保障国防安全的需要,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粘合剂”。

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历史证明,国防与国家的兴衰、国民的安危密切相关。国防力量强大能为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而国防力量羸弱则会使国家、民族面临凌辱甚至被侵略的灾难。

(二)爱国主义与国防观念的关系

1.国防观念是爱国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防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国防这一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它的核心集中表现为对国家利益的高度重视。国家利益,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开放的国际关系格局中生存与发展需求的总和。没有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和关注,也就不可能有国防意识的形成和增强。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深刻的国家认同感,强烈的国家自尊心,积极的国家自豪感、自觉的爱国义务感,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涵。它的本质就在于对国家利益的深刻关注。离开了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和关注,爱国主义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国防观念所反映的对国家利益的关注,是构成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国防观念所体现的为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领土完整的强烈责任感,正是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期的重要表现。在今天的国际舞台上,国家是构成国际关系的基本行为主体。维护国家利益,保卫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是每个主权国家的基本要求。由于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其他动乱因素的存在,战争仍然是威胁国家安全的主要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的60多年间,新的世界大战没有发生,但真正的和平并未实现。由于过去的战争、动乱或其他原因,包括我国在内许多国家仍存在分裂状态,因此,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和完整统一,是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期的重要表现。

2.爱国主义精神是国防观念的思想基础

国防观念最深厚的思想基础,莫过于爱国主义精神。正是出于对国家的强烈感情和责任感,才能有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和关注,才能踊跃投身于保卫国家的伟大斗争中去。

首先,国防观念得以形成的重要前提,乃是作为爱国主义重要基点的对国家的认同感。国家和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就是它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千百年来共同地域的生活,使国民形成了密切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关系,人们对共同建设祖国河山,对祖国的语言、传统、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和依存关系。对国家历史的了解,对国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参与,对国家命运的关心,都使国家内部形成了很强的认同意识。国防意识正是在这种认同意识的基础上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其次,促成国防观念形成和强化的动力,是爱国主义精神中的强烈的国家自尊心和积极的国家自豪感。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是国际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每个国家都希望得到其他国家的尊重,努力维护自己的形象和尊严。这种自尊心,既是积极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也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动机。它要求国民必须自觉地维护国家尊严,为此宁可作出牺牲,也不能去做有损于国格的事情。它还要求其他国家尊重这种尊严,绝不允许任何他国侵犯。国家自尊意识是推动人民维护国格的强大力量,是促成国防意识形成和增强的内在动力。同时,当一个国家的人民,认识到本国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历史传统所特有的优越性,体验到本国的生存发展能力,取得了国家在世界上的平等地位,看到国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和价值时,便会产生对国家进一步生存和发展能力及光辉前景的确信。这种肯定的、积极的、充满感情的自信心,也将对国防观念的形成和增强产生强烈影响。它可以使人民产生坚定的豪迈情绪,激励人们去为祖国争取更大的成就,吸引全体国民与祖国荣辱与共、生死相依。

再次,促成国防观念形成和增强的约束力,来自于自觉的爱国义务感。自觉地从属于一个国家或民族,是任何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社会身份之一。为了国家的利益,根据国家的要求而承担一定的使命与责任、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是每个国民都应具备的道德行为。爱国主义是个人对于推动祖国历史发展的责任,也是祖国进步对个人行为的要求。由此而形成的义务感,对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它要求人们为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保证国家的生存与安全,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这一要求一旦化为人们的信念,就可以自觉地促成国防观念的形成和巩固。

无疑,国防观念的形成与强化,始终离不开爱国主义精神。有史以来,还没有哪一种精神现象,可以如爱国主义精神那样对国民国防观念的形成和强化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只有当人们具有了强烈的爱国激情,才会有强烈的国防观念和投身于国防的爱国行为。正因为爱国,才有马援“好男儿当为国战死疆场,以马革裹尸还”的气概;正因为爱国,才有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正因为爱国,才有岳飞“待从头,收拾旧河山”的雄心。古往今来,出于爱国之心而舍生忘死、保卫祖国的英雄,何止千千万万!爱国主义精神实在是国防观念的最根本的思想基础。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新时期强化国防观念的必然要求

重视国防则国存国安,轻视国防则国危国亡。这既是历史的结论,也是现实的呼声。当前,我国正处在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在经济上,我国存在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为主的多种经济形式和经济成分,这就决定了社会成员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利益差别。因此,一些城乡役龄青年有时不能自觉自愿地为国防建设尽应尽的义务。在政治上,我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但这种民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因此一些人还缺乏为国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和应有的责任感,我国保证国防建设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因此一些人还不习惯于按照法制的规定履行包括国防在内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文化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已占主导地位,但一些人的封建意识、小生产意识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一些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和缺乏民族自尊自信,甚至崇洋媚外的奴化思想也会对国防观念产生着消极影响。在国际上,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政策的推行,资本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也将导致一些人丧失应有的警觉性,缺乏应有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一些人国家利益淡化,战备观念不强,缺乏保密意识;有的甚至不惜出卖祖国利益,损害祖国尊严,危害国家安全。因此,结合新时期的新特点,大力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全民族的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加强军政军民团结,提高全民抵御外敌入侵、捍卫祖国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自觉性,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爱国主义既是国防观念的核心内容,又是形成和强化国防观念的思想基础。新时期强化全民国防观念的紧迫任务,就是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只有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才能使人们不致因和平环境而丧失应有的警觉,才能引导人们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服从国家的安全需要,积极投身于国防的现代化建设活动。

(三)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的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国防建设,反复强调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的国防观念。要认真贯彻落实《国防教育法》,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不断增强全民的国防意识,增强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光荣感和责任感,更加自觉地履行国防义务。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增强国防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

爱国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国防观念的重要思想基础。爱国就要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青年学子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以报国为己任,义无反顾地投笔从戎,甘洒热血,奉献全部的青春和智慧,甚至宝贵的生命。今天,尽管我们国家处于和平时期,但“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同样需要这样一种强烈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心、卫国之志。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国防观念,心系国家的安危,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

2.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时代的主题。但天下并不太平,国际矛盾错综复杂,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西方敌对势力从来就没有放弃“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我国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我国在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征程中,还会遭遇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考验。我们在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为捍卫国家的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我国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广大高校学生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也是国防建设的后备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自觉关心国防、了解国防、热爱国防,积极履行国防义务,努力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3.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国防素质,是每个大学生都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大学生通过接受国防和军事方面的教育训练,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不仅有助于强健体魄,磨炼意志,也有助于养成讲道德、守纪律的良好风尚,在思想、知识、技能和体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有力地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为既能建设祖国、又能保卫祖国的栋梁之材。

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一个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正是出于对自己故土家园和同胞亲人的眷恋与热爱,中华各民族才能够求同存异,顾全大局,在自己的国土上繁衍生息、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共同发展,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民族的尊严和利益,中华民族同侵略者展开了殊死的斗争,对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卖国败类极端鄙视,对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的民族英雄无比崇敬。热爱祖国是贯穿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共同价值基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上虽有不同的流派,但都能从整体和谐统一出发,形成重大局、重整体的思维方式。自觉认同和维护国家民族整体利益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共同价值基础,她对内表现为“团结统一”,对外表现为“爱好和平”。

(2)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政治原则。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与无数天灾人祸的斗争中,很早就认识到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并成为历朝历代的最高政治原则,体现在中华民族众多的“知”与“行”的原则和制度规范中。

(3)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动力和源泉。这更多地表现在对祖国的崇高的自尊心、荣誉感、义务感和责任感,激励多少仁人志士可以为之生、为之死,如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等。

2.团结统一

团结统一植根于中华大地,深深地印在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中,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中华民族素来以重视整体利益而著称于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劳动、生活,一起维护着祖国的大好河山,进而形成了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几千年来,中国的主体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曾经历了统一、分裂、再统一的交替发展过程,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主流。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具有高度一致的整体感、责任感和忠实于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以及各个民族之间和睦合作、友好相待、共赴国难、共渡难关的优良传统。例如,“四海之内皆兄弟”和“四海之内若一家”这两个为中国人熟悉而偏爱的成语,正是中华民族偏重团结、呼唤统一的最好体现。

在中国历史上,一些杰出的政治家站在维护民族团结的高度,坚持“以和为贵”和宽厚仁爱的原则,用信义、和平的方式来处理复杂的民族矛盾,“化干戈为玉帛”,使各民族和睦相处,亲同一家。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特别是近代以来,在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切身感受到国家的统一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颂歌。

3.爱好和平

我们的先人早就把“以和为贵”作为处理天下大事和为人处世的一个基本准则。在国与国之间,强调“和平共处”;在人与人之间,强调“和气生财”;在民族之间,强调“和衷共济”。中华民族反对侵略战争,但并不畏惧战争。面对侵略时奋起反抗,以正义战争对抗侵略战争,这也是爱好和平的表现。当代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将来中国富强起来了,也永远不会称霸。可以说“和”的思想不仅深深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里,而且得到了世界上许多民族的尊重和赞同。“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四海之内皆兄弟”等,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宽宏胸襟。联欧亚,开辟丝绸之路;通亚非,郑和七下西洋;历万难,唐僧印度取经;为传经,鉴真东渡扶桑……这些典型的事例,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与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发展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热爱和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崇高体现。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人民都秉承了这种精神。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在世界上享有“和平的民族”之誉,中国人民享有“和平的使者”之称。

4.勤劳勇敢

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中国人民历来视勤劳为安身立命之本,强调“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是兴家立国之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勇敢也是广为推崇褒扬的美德,它要求人们无论是遭遇险风恶浪,还是面对权势强暴,都要有无所畏惧的精神;为了追求真理、坚持正义,要有置个人荣辱、贫富、生死于度外的勇气。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的创业精神和传统美德,夯实了中华民族绵绵不绝的生存根基。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她以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艺术和光辉的科学技术成就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形成了自己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今天我们倡导这种精神,就是要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再造辉煌。

5.自强不息

《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古至今,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熔铸于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中。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它具体体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体现为“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为“因时而变”、“随时而制”、“与时偕行”、“与日俱新”等与时俱进的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进取的精神境界,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发愤进取、不懈奋斗。

在中华民族的辉煌历程中,爱国主义在观念上和实践中,都发挥出了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作用。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服务于爱国兴邦这一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也会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延续而变得更加厚重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的。这个民族精神,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壮丽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弘扬中国古代的民族精神,更要大力弘扬和培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新的水平。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是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在现当代历史中震撼人心的新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富有时代精神的新内涵,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倍加珍惜。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反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需要,反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火热生活为源泉,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道德,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和道德,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不断丰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使民族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和培育。

五、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他们都共同体现了爱国主义这一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

(一)弘扬时代精神是爱国主义的必然要求

1.爱国主义是时代精神的历史基础,时代精神是爱国主义的当代发展

爱国主义为时代精神提供了基础和源泉,而时代精神则通过解决时代性课题推动历史前进,并发展爱国主义传统。文明史告诉我们,任何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表现为时代课题的产生和解决的过程。解决了时代课题,民族就进步和发展;解决不了时代课题,民族就停滞、倒退,甚至毁灭。解决时代课题要靠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解决时代课题的精神武器,没有时代精神就无法回应和解决时代课题,也就没有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必须大力弘扬时代精神。

2.爱国主义是时代精神的本质,时代精神是爱国主义这一本质在当代的表现

爱国主义具体表现为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时代精神。今天,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时代要求和最新体现。所谓改革创新不是简单地改变现状,而是解放思想、破旧立新、兴利除弊、与时俱进地不断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不断地超越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爱国主义传统在当今时代的表现,同时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爱国主义传统。

总之,爱国主义与时代精神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爱国主义是时代精神的历史基础,时代精神是爱国主义的当代发展;爱国主义是时代精神的本质,时代精神是爱国主义这一本质在当代的表现。时代精神是爱国主义的具体化,弘扬爱国主义只有通过弘扬时代精神才能实现。因此,新时期弘扬爱国主义必须充分认识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二)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我们所强调的时代精神,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最新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综合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民族精神集中表现在一个民族的生活实践和精神生活中,是一定民族的社会存在的反映。而时代精神则体现在一个时代的生活实践和精神生活中,是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同一时代精神可以表现在不同民族的社会意识形态中,使其带有民族的特色。同一民族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会不断丰富、发展,使其具有时代的内涵和特点。时代精神具有民族性,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二者相互交融。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都是代表历史发展、引领社会前进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所以,可以说两者在本质上是有机统一的。

换句话说,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最新表现形式,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生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不积极吸纳和弘扬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就会失去生机与活力;而没有民族精神作为依托,时代精神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把弘扬时代精神与弘扬民族精神有机统一起来,既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的核心就是改革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改革创新是实干兴邦的行动,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按照客观规律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它注入了实践的鲜活力量,充分体现和吸纳了时代要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通过改革不断完善自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辉煌成就强有力地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进的成功之路。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解决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不坚持改革创新,不仅不能取得新的成就,而且已经取得的成就也难以保持,更谈不上继续推进我们的事业。

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性国家的根本保障。党中央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号召。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经验、深入分析中国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一战略思想,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够建立起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长效机制,形成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与机制,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三)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基本要求

1.大力推进理论创新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使我们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如果因循守旧,思想僵化,社会的创造活力就会被扼杀、生机就会窒息。当今世界的变化日新月异,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在不断推向前进,迫切要求我们大力推进理论创新。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最广大人民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作为动力和源泉,坚持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2.大力推进制度创新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制度创新是其他一切创新的重要保障。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好制度,必须坚持好、发展好。同时,要继续深化各项具体制度的改革、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上层建筑进一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仍任重道远。要统筹好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统筹好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统筹好改革涉及的各项工作,形成共同推进改革的整体合力。要通过经济领域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不断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不断为我们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奠定物质基础。同时,要努力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宏观改革与微观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相协调,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改革。

3.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有效地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所以更加需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重要位置,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4.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我国的文化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推进文化创新,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不断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手段,提高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激励各族人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来。

人才是第一资源,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都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基础。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就要努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舆论环境。鼓励社会通过良好的竞争机制来选拔人才、在事业中凝聚人才、在生活中关心人才,推动我国优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有质的飞跃,把人才强国的战略落到实处。

(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巨大力量

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弘扬改革创新精神,都在向当代大学生传递一个重要信息: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一个人要成才,要对社会作出重大贡献,必须立足于改革创新,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发展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后备军

当代大学生风华正茂,最少保守思想,敢于冲破落后的、陈腐的观念。当代大学生有较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较高的科学素质,思维比较敏捷,最具创新潜力。在已举办多届的高校“挑战杯”科技创新大赛中,同学们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已经充分证明当代大学生是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群体。大学生要带头树立创新意识,保持创新锐气,发扬创新精神,努力走在全社会创新的前列,努力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作出应有的贡献。

2.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为当代大学生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为更好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我国正在加大高等教育创新的工作力度,围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积极进行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以及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同学们在大学里学习,可以接触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知识和创新经验的专家、学者,他们是大学生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导师和楷模;在大学里学习,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图书、仪器和实验设备,为弘扬改革创新精神逐渐积累起广博的知识,掌握过硬的专业本领;在大学里学习,可以形成一个个相互砥砺、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科研团队,为弘扬改革创新精神锻炼才干。

3.大学生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要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大学生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要珍惜美好的青春时光,下苦工夫学习,学习一切需要学习的东西,努力打好创新的思想根底和知识功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要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的作风,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寻求突破。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从广阔的社会实践舞台中提炼研究题目,在了解社会的基础上提出真知灼见。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最重要的是要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坚持从推动国家发展和创造人民幸福生活的需要出发,不断地在为祖国和人民的奉献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第三节 做忠诚的爱国者

爱国主义包含着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基本方面。其中,情感是基础,思想是灵魂,行为是体现。爱国情感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直接感受和情绪体验;爱国思想是人们对祖国的理性认识;爱国行为是指人们身体力行、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落脚点和归宿。只有做到爱国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一致的人,才是真正的爱国者。爱国主义不仅代表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更体现为现实的义务和责任。脚踏实地,做忠诚的爱国者,应当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基本追求。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在爱国主义的现实实践中,对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最精辟的概括,就是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履行这一爱国义务,发扬爱国精神,最基本或者说最首要的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承担起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每一个中国公民都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并自觉担负起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神圣职责,真正做到“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新世纪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

(二)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因此,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2)了解民情,改善民生。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保障受教育的平等权;扩大就业途径,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深化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要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强身健体,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规范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三)树立自信、自尊和自强的民族精神

(1)民族自信心。民族自信心是一个民族对实现自己伟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坚定信念,它作为民族的一种心态,反映的是爱国主义的道德情感。民族自信心是一个民族不断兴旺发达的巨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自信心很强的民族。中华民族的自信心的表现:过去,民族的志气和骨气;今天,建设“四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胆识和勇气。

(2)民族自尊心。民族自尊心是一个民族自己尊重自己,不允许别的民族歧视、侮辱,保持本民族尊严的感情。它是在民族自信心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对本民族道德感情的升华。邓小平曾告诫我们:“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

(3)民族自强精神。民族自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追求卓越、不甘落后、奋发进取的民族意识和追求,是为争取自己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奋斗和献身的巨大精神力量。

我国各族人民认识到,一个伟大的民族,不仅要有自信心和自尊心,而且要有自力更生、奋发向上、永不懈怠的自强精神。落后就要挨打,进步就要自强,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由于自强,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由于自强,中国在近代没有被列强灭亡;由于自强,今天又开始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使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和睦,始终是人心所向,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把各民族的兴衰荣辱牢牢地维系在一起。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解决民族问题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特别强调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行,对于维护和巩固祖国的统一,维护各民族的利益和权利,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民族团结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也自然成为多民族国家普遍重视的国内事务。但是,古往今来,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实践并不多见,民族问题至今仍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民族主义浪潮持续扩散、余波未消,以致当今世界诸多不安定的因素大都与民族宗教问题有关。

1.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在利益基础上结成的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关系。几千年来,从总体上说,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始终保持着各民族间的有机统一。当前,国际敌对势力和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蓄意挑拨我国各兄弟民族之间的亲密关系,企图分裂我们统一的社会主义祖国。所以,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牢固树立民族团结的思想,维护我国多民族统一的传统,反对民族分裂,这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基础。

2.坚持党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禁止任何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各民族的权益受到宪法和法律保障,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不断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不断发展。国家内部的团结和稳定非常重要。我国作为一个有56个民族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不仅是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且也是公民实现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基本保证。所以,每个公民都必须自觉履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当前,我国的国际国内形势总的是好的,可也存在一些威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不稳定因素,需引起我们的警惕和关注。作为大学生,我们不仅要了解并支持党的民族政策,同时还要与分裂民族的违法行为作斗争。

(二)祖国统一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每个炎黄子孙的心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有力地推动了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又充分考虑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各项政策的指导和推动下,我们成功地解决了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1997年7月1日,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我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现在我们正在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继续奋斗。

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的性质不同,也更具复杂性。港、澳问题是我国政府恢复行使主权的问题,是中英、中葡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而台湾问题是由中国内战而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尽管国际因素也长期困扰着台湾问题的解决,但它纯属中国内政,是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问题。因此实现两岸统一最好的办法,就是要两岸中国人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达成一致,谋求和平统一,任何外来势力的插手都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

1.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若干阻力与有利因素

以和平统一为宗旨的“一国两制”构想最初就是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它首先在香港、澳门问题上付诸实践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对解决台湾问题起着率先示范的作用,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日益成熟的条件,积累了经验,也奠定了基础。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种种原因,两岸最终实现统一还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困难,相对于香港、澳门问题而言,存在着更多的阻力。台湾问题迟迟未能解决,美国负有很大的责任,从一定程度上讲,台湾问题就是由于美国的干涉而产生的。从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到通过《与台湾关系法》,美国与台湾问题的形成、发展和“台独”势力的滋长始终有直接关系。今后无论以何种方式解决台湾问题,都甩不掉美国因素,美国的对台政策对未来两岸关系的走势始终会产生重大影响。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核心的问题,美国成为中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极大障碍。台湾问题一方面它是中国的内政,另一方面它实质上已经演变为中美问题。香港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与香港人谈判,而是与英国谈判交接主权。澳门问题不是与澳门人谈判,而是与葡萄牙谈判。解决台湾问题不可忽视作为后台老板的美国。对台军售,是美国对中国施压的主要手段。美国近20年来向台湾地区出售高性能的武器交易44宗,共380多亿美元。台湾目前每人每年负担的军费开支居亚洲之首。在美国人看来,维持既不导致大陆动武的“拖而不独”,又不出现两岸和谈的“拖而不统”,最符合美国利益。

尽管存在着阻碍两岸统一的种种不利因素,但无论在两岸统一的进程中会遇到多少困难,海峡两岸最终一定要实现统一,也一定能够实现统一,毕竟还有诸多有利因素存在:

(1)“一国两制”构想为实现国家统一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能为广大爱国同胞所广泛接受的方案。

(2)实现国家统一是民心所向。

(3)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为实现统一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4)从国际舆论以及海峡两岸的实力对比来看,“台湾独立”没有前途。

(5)香港、澳门顺利回归并保持繁荣稳定,对解决台湾问题起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2.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

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是“一国两制”构想。“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追求双赢的和平精神,“一国两制”方案的最大好处就是做到了最大限度地求同存异,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为解决分裂国家的统一乃至国际关系中的冲突问题,提供了一个极富睿智的创意模式,不能不说是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政府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也是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这一方针,有以下基本点:

(1)一个中国。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在北京。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也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

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分裂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言行,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一国两府”,反对一切可能导致“台湾独立”的企图和行径。两岸人民掀起的“倒扁”高潮充分说明,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民都主张只有一个中国,都拥护国家的统一,台湾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地位是确定的、不能改变的,不存在什么“自决”的问题。

(2)两制并存。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长期共存,共同发展。这种考虑,主要是基于照顾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同胞的实际利益。这将是统一后的中国国家体制的一大特色和重要创造。

两岸实现统一后,台湾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诸如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华侨和外国人投资等,一律受法律保护。

(3)高度自治。统一后,台湾将成为特别行政区。它不同于中国其他一般省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它拥有在台湾的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党、政、军、经、财等事宜都自行管理;可以同外国签订商务、文化等协定,享有一定的外事权;有自己的军队,大陆不派军队也不派行政人员驻台。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台湾各界的代表人士还可以出任国家政权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全国事务的管理。

(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两岸都是中国人,如果因为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被分裂,兵戎相见、骨肉相残,对两岸的同胞来说都是极其不幸的。和平统一,有利于全民族的大团结,有利于台湾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全中国的振兴和富强。

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绝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绝不妥协。

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这部法律明确规定,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将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四个绝不,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这不仅是每个中国人的职责和义务,也是每个中国人正确处理个人对民族、个人对国家,民族对民族、民族对国家的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是中华民族振兴国家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因此,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在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大是大非上,应始终以祖国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前提,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坚决反对一切损害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错误言行。

三、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振兴中华,从我做起”,这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学生所喊出的响亮口号。这个口号鼓舞着无数青年学子投身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应当继续坚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努力做到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

(一)立报国之志

古往今来,一切志士仁人,都胸怀报国大志,直至以身许国。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抱定“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伟大志向,周恩来少年时期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鲁迅21岁留学日本时就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铿锵誓言,方志敏在即将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前还满怀深情地写下《可爱的中国》,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夙愿。无数爱国志士正是在这种报国之志的激励下,为祖国的发展和进步而英勇奋斗、流血牺牲、名垂史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正赶上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时代列车,应“以天下为己任”,立下“振兴中华”的宏伟之志,坚持不懈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二)增建国之才

实现报国之志,要有建国之才。没有大志,不可能报国;“志大才疏”,也是不可能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的。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要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靠的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因此,每个有志气、有抱负的大学生,应当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刻苦学习,奋发成才。虽然我国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据中科院院长路甬祥透露,目前我国的科技实力在世界上排第13位(美国第一,日本第二,德国第三,俄罗斯排在第八位)。如果用定量的语言描述,日本约为美国的3/4,德国约为美国的1/2,俄罗斯约为美国的1/4,而中国约为美国的1/5强。所以我们要有危机感,要为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而拼搏,要奋起直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大学生是科学技术预备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为报国之行,最根本的就是要奋发努力,扎扎实实地搞好自己的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三)践爱国之行

爱国之行即报效祖国的行动。空有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没有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则“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成了一句空话。坐而论道,空谈社会主义现代化,必将一事无成,即使有建国之才,也不可能很好地发挥出来,于国于己都没有实际价值。爱国不应停留在口头上,应将自己的爱国情感升华为自己的爱国行为。坚持身体力行,把爱国思想转化为爱国行动,这是做一个忠诚爱国者的重要标志。

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人们报效祖国的方式往往是不同的。吉鸿昌以慷慨赴死表明自己的爱国决心,邓稼先以默默献身于国防建设来实现自己的报国志愿,陈嘉庚以倾囊兴办教育的方式体现自己的爱国情感,焦裕禄以一心为民的实际行动来表现自己的报效国家。当代大学生能够报效祖国的方式更加多种多样,路就在自己的脚下,关键是要脚踏实地地向前走。

同学们不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报效祖国,都要努力学习,掌握报效祖国的本领。只有把自己的真才实学同报效国家的志向结合起来,始终如一地身体力行,才能为国家和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的人生追求。

思考题

1.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2.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3.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是统一的?

4.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条件下怎样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5.怎样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6.大学生怎样培养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阅读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江泽民:《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在纪念五四运动七十一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胡锦涛:《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奋斗——在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9年5月5日。

6.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