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时间:2024-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纵观政党制度发展的历史过程,先后出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两种主要类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即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各政党进行社会政治活动的合法规则、程序、方式及状态的总称。两党制主要是指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大部分选民将选票投向两个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势均力敌的政党,两个政党在无需其他政党的支持下,通过取得议会多数或总统职位,轮流上台执政的政党制度。

5.2.2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政党制度作为规范政党运行的制度形态,是人类进入民主政治时代历史产物。纵观政党制度发展的历史过程,先后出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两种主要类型。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即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各政党进行社会政治活动的合法规则、程序、方式及状态的总称。也即为通过议会选举和竞选等活动,由不同政党依法轮流执政,单独或联合掌握政权,以有效地组织和动员群众,实现政治生活有序运转的政治形式。

由于资本主义国家是现代政党制度的发源地,所以它们的政党制度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发展得比较完善,但资本主义政党制度是建立在私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制度形态,以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为目的的这种本质是无法改变的。

依据传统的“三分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可以划分为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

1.一党制

一党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长期的国家政治生活中,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或不允许其他政党竞争国家政权的制度。

形成一党制的主要原因是有些国家的法律禁止其他政党存在和活动或者这个国家客观上尚未出现其他政党。各个国家形成一党制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种:有的争取独立的过程就是单一政党领导的;有的则是取得政权后将原有政党合并为一而形成的;有的则是宣布其他政党为非法或通过军管先取消一切政党,然后再确立某一政党的合法地位。

在现代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一党制主要有以下三种形态:

(1)法西斯一党制

法西斯一党制又称“一党极权制”,其中以德国与意大利为代表,是资本主义国家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表面化、尖锐化后在政治制度上的一种体现。“法西斯主义”一词最早由墨索里尼开始使用,墨索里尼将1919年成立的“法西斯意大利斗士团”于1921年改组成“法西斯国民党”,1922年10月发动“进军罗马”政变,夺取政权。1928年墨索里尼废除议会会制,自任政府首脑,建立起法西斯专政,宣布其他政党为非法政党,实行法西斯统治,鼓吹沙文主义种族主义思想,残酷镇压民主运动和其他党派,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自封为“新恺撒”,扬言重建“新罗马帝国”。由此开始了法西斯主义的一党制。之后法西斯主义成为极端反动的集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代名词。此外,德国、日本、土耳其、西班牙等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都实行过法西斯一党独裁。

其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第一,只允许法西斯政党一党“合法”存在,实施法西斯统治。法西斯一党统治下,法西斯政党对内以国家法律形式明令禁止法西斯政党以外的其他政党存在,剥夺人民的各种自由权利而实行专制统治,在国家的政治活动中明确取消了议会等现代民主制度;第二,以党魁独裁的形式垄断国家政权,并以此作为一党制建立的基础;第三,以暴力手段和恐怖方式维持国家统治,把国家的暴力特征和专政性质推向极端;第四,实行党政合一的政权形式;第五,对外则发动疯狂的侵略战争。

法西斯一党制,是极端反动的垄断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是一种变态的政党政治,它已经背离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精神,不仅完全剥夺了人民的各项实质民主权利,连形式上的民主权利也侵蚀殆尽。法西斯一党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历史。

(2)民族主义国家的一党制

民族主义国家的一党制,一般是为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抵御外来侵略和干涉的需要而形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整个世界尤其是非洲产生了许多脱离殖民主义统治的新独立的国家。非洲的民族主义政党既是在反帝、反殖民斗争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又是民族独立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但是在独立初期,由于受到宗主国政权模式的影响,大多数非洲国家实行多党制。但是议会民主多党制是西方国家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非洲绝大多数国家不具备建立西方多党制的条件,各党派在部族、外国势力的影响下,矛盾尖锐,纷争激烈,政局动荡,军事政变不断。因此原来的多党制国家不少转向了一党制。在1989年底以前,实行一党制的国家有29个,占独立国家的58%,多党制国家有10个,占20%。[14]

民族主义国家的一党制与法西斯一党制是有区别的。虽然这些国家中执政党是唯一合法政党,但除了极少数军事独裁专制国家以外,这些国家通常都不同程度地承认公民的民主权利,都实行议会、选举等民主制度,这些国家主要是在实践资产阶级民主的过程中结合各国的现实,通过不同的形式实现国家的独立、稳定与发展。因此,这种一党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和政治背景下具有特定的历史作用。

(3)一党独大制

一党独大制又称为“一党居优制”。其典型为1955—1993年的日本自民党执政时期。自民党到1993年下台前,曾连续执政38年,其间仅1976年、1979年和1983年没有获得国会的总体多数议席。在这种多党制中,虽存在多个政党但其中一个政党在该国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它或者单独执政;或者联合其他政党执政,但在其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其他政党处于在野党地位。新加坡自1965年8月,脱离马来西亚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以后,李光耀领导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一直独占政坛,其他20多个党派无力问鼎国家权力,形成了事实上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的政治格局。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在某种程度上即可以称为一党独大制。欧洲一党独大型政党的最佳例子是瑞典社会民主工党(SAP),该党在1951—1993年除了两年中断外,一直在台上(或者单独执政,或者是联合政府中的主要政党)。

2.两党制

两党制主要是指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大部分选民将选票投向两个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势均力敌的政党,两个政党在无需其他政党的支持下,通过取得议会多数或总统职位,轮流上台执政的政党制度。其中议会选举或竞选总统获胜的党,掌握政权,成为执政党;另一党则处于在野党或反对党的地位,监督、牵制政府。在下一届选举中,重新决定政党地位的变动。

早在17世纪末,英国议会内部就出现了辉格党和托利党。托利党人参加了1688年的“光荣革命”。1714年汉诺威王朝建立后的半个世纪中,辉格党为执政党,托利党在政治上一直处于在野地位。18世纪中叶,托利党成为以土地贵族和上层英国国教徒为核心的政治派别。1760年,逐渐成为执政党,但此时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两党制”。工业革命后,辉格党和托利党分别演变成更符合资产阶级统治需要的自由党和保守党,从1841年到1866年两党实现了稳定的轮流执政,这表明英国基本形成了两党制。1868年11月大选后,英国形成了成熟的责任内阁制,这为两党制的确立创造了关键条件,正式宣告两党制的形成。两党制后来又传入英国殖民地和受其影响较深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奥地利、哥伦比亚等国家。在以上国家中,除美国以外,相对立的已不再是两个政党,而是由两个以上政党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政治联盟,但是在某种意义上也可称为两党制。两党制与各国具体的政治制度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党制度运作模式。

一般说来,西方国家的两党制具有以下共性:

(1)在两党制下,反对党仅是监督、牵制政府,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对政府,更不是要推翻政府,其监督和牵制政府的目的,仅为使现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陷入政治危机或出现政治问题,以在政府换届时自己可以取而代之。

(2)所谓两党制,并不是一个国家只有两个政党也不一定是两个政党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阶级,而是在众多的政党中,有两个大党处于垄断性的地位。马克思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指出:“寡头政体不是靠把政权经常保存在同样一些手中而使自己永存下去的,而是采取这样的办法:它轮流地使政权从上一只手中放下,又立刻被另一只手抓住。”[15]虽然两个大党处于垄断地位,其他小党的政治力量很小,但是在两个大党力量均衡、僵持不下时,这些小党就可能对谁可以取得政权起着一定的影响,但是这些小党一般不会上升到竞争地位,如果地位上升,其结果仅为取代两大党中的一个,从而继续保持两党轮流执政的政治体制。

在美国,政治基本上就是由两大党派所控制,但是从来不能忽视第三党的存在与作用,第三党和独立候选人是美国政治中一个周期性的特点,他们经常提出一些主要政党在政府议程上没有列入的、为公众讨论所重视的社会问题。诚然,许多第三党都是在一次选举中昙花一现,然后就销声匿迹,影响减弱,或被一个主要的政党所吞并,但是在某些时候它们却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在2000年总统选举中,民主党提名了克林顿的副总统艾伯特·戈尔作为候选人。戈尔与他的共和党对手——乔治·沃克·布什在许多议题上都有不同政见,但戈尔与克林顿的紧密关系却也招致左派的批评——包括绿党候选人拉尔夫·纳德在内,宣称戈尔与布什并没有差别。最终纳德赢得了2.7%的选票,正是纳德的参选分走了民主党的部分选票,才使得戈尔在大选中以极小的差距败给了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布什。

(3)所谓轮流执政,是指两个政党按一定的任期,不规则地交替执掌国家行政机关。任期是规则的,但最终可以任几期由依据其在选举中是否获胜而定。对于一个特定的政党,可能连续执政若干个任期,也可能只是一个任期。

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虽然各有不同的形式和各自的特点,但其作用和本质是一致的,它们的差别只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政治统治的方式不同而已。两党竞争,一个执政,一个在野,看似民主,其实不论哪个党上台,对统治阶级来说,不仅不影响其根本利益和统治秩序,而且可以根据需要,更换更理想的代理人,缓和与调解统治阶级内部各利益集团的矛盾,保持政局的稳定。英国工党某议员曾承认:“我们批评了保守党人,可是我们心里清楚地感到,如果我们取而代之,掌握了政权,我们组成的政府所要做的,基本上也和现存政府正在做的如出一辙。”[16]

3.多党制

多党制是指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多党并立,很少有某个政党能够长期稳定地取得议会多数席位而单独执政,而只能联合其他政党竞选和执政的政党制度。在多党制国家中,由选举中以获得议会相对多数席位的政党为主联合其他政党组成联合政府,而联合成为执政党,在议会中占少数席位且未参加政府的政党则成为在野党。由于实行多党制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竞选和议会等政治过程中存在着多个政党并立角逐的局面,因而这种多党制又叫做“多党并立制”。

多党制起源于法国,以后陆续为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北欧、西欧和剧变后的东欧国家所采用,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政党制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多党制的有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多党制的有土耳其、印度、泰国等。

这些国家所实行的多党制都具有多党制的一般特征,同时由于受各国文化与传统的影响也有各自的特色,政治学家G.萨尔特利把多党制分为温和的多党制和极端的多党制。

(1)温和的多党制。以德国、瑞典等国家为典型,其特点是:进入议会的政党数量一般在4~6个,政党间的意识形态差距较小,政党间的相互作用基本上是“向心力竞争”,允许出现联合政权并且具有鼓励联合政权的政治结构,政局比较稳定。

(2)极端的多党制。以意大利、德国魏玛共和国等国家为典型,其特点是:进入议会的政党数量一般在6~8个或更多,政党间的意识形态差距较大,“政党分散化”倾向严重,左翼和右翼政党间的纲领互不妥协。

这些国家之所以形成和实行多党制的原因很多,首先是这些国家阶级关系复杂,各阶级、阶层、政治势力的矛盾尖锐。政党以一定的阶级、阶层以及政治集团为基础,一个国家或一个阶级内部存在具有各自特殊利益的不同阶层和政治集团,势必会形成许多政党,每一政党代表某一阶层或政治集团的利益。其次,与这些国家实行的选举制度有密切关系。这些国家的政治选举中实行比例代表制,即一个选区可以选出一个以上议员,议员席位按所得选票数的比例分配,这是本国实行多党制的制度条件,因为比例代表制使小党也有可能在议会中占有一席之地,进而有利于多党和多党制的存在与发展。最后,这些国家之所以实行多党制与国家历史传统也有一定的关系。有些实行多党制的国家,在历史上有过多头政治的现象。

实行多党制国家的一般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联合执政。由于政党众多,选票分散,一党往往难以单独取得多数而执政。因此,各主要政党往往在大选之前组成党派间的联盟,以形成有效的多数,从而来争取选举的胜利,或在大选之后组成政党联盟联合执政。

第二,政府的稳定程度依多党制类型的不同而不同。由于多党联合执政,组成政府,各党之间出现分歧致使出现政府不稳定的现象是正常的,但是并不是所有实行多党制的国家政府均不稳定。如前文多党制分类中所述,实行极端多党制国家的政府则相对不稳定,政府危机经常发生,如德国的魏玛共和国,法国的第三共和国、第四共和国等。而实行相对温和的多党制的国家的政府则相对稳定,如德国、荷兰、瑞典等。

第三,政党对政府的控制力相对较弱。由于政府通常由几个政党联合组成,这些政党代表的利益又不尽相同,因此,政府内部出现各种不同的意见,任何政党都不可能把自己的意志完全贯穿到政府的行为中去,政府实际执政的政策往往是执政各党意见折中妥协的产物。这样,政府政策一方面体现了各种意见的综合,能代表较多人的愿意,其中的民主成分较多;另一方面,由于许多政策的制定执行都不能由一党决定,而要经过各政党的协商,决策时间比较长,效率比较低下。

资本主义政党制度自建立以来,一直在西方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对世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必定包含着反映民主政治的某些共同的内容,推动着民主政治向前不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