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

时间:2024-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初,社会主义分裂为两个对立的阵营。社会主义认为平等具有最高的价值,有时候甚至被称为平均主义。社会主义者认为平等是社会稳定和团结的基本保障,能够鼓励个人对其所属的共同体产生认同,也会提供实现法律和政治权利的基础。社会主义通常将人类不平等归因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以及以此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生产关系,主张实行公有制,认为私有制会助长自私、贪婪和社会分裂。

8.3.4 社会主义(Socialism)

社会主义形成于19世纪早期,代表了当时产业工人的利益。早期的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革命色彩,其目标是推翻以私有制和市场交换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建立起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其代表人物是马克思(Karl Marx)。20世纪初,社会主义分裂为两个对立的阵营。其中一个阵营以俄国的列宁(Lenin)及其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为代表,坚持暴力革命的道路和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被称为共产主义。而另外一个阵营则主张在宪政框架内进行合法的议会斗争,走渐进式的改良道路,他们放弃了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等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原则,转而以社会福利和再分配政策等重新诠释社会主义,被称为社会民主主义

1.社会主义的基本要素

(1)人的社会性

社会主义认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他们必须在生产中进行集体的分工与合作。社会主义认为人类的本性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人类表现出的丑陋方面,如愚蒙、自私、懒惰等都是不良环境(主要是物质环境)塑造的结果。所以,后天培养的作用大于先天禀赋。

(2)合作

由于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不同个体以一种同志般的友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社会主义者认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应该主要是合作而非竞争,倾向于集体主义而非个人主义

(3)平等

社会主义认为平等具有最高的价值,有时候甚至被称为平均主义(egalitarianism)。自由主义仅仅承认机会的平等,保守主义则反对平等,只有社会主义不仅赞成机会平等,还强调结果平等。社会主义者认为平等是社会稳定和团结的基本保障,能够鼓励个人对其所属的共同体产生认同,也会提供实现法律和政治权利的基础。

(4)公有制

社会主义通常将人类不平等归因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以及以此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生产关系,主张实行公有制(common ownership),认为私有制会助长自私、贪婪和社会分裂。这一点无论与自由主义还是保守主义都有很大不同,它们都将私人财产视为人类自由的保障和人类追求的天性。

(5)阶级

阶级是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一方面,社会主义把收入或财富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倾向于从阶级的视角来分析社会。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在传统上和被压迫或被剥削的工人阶级的利益相连,认为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是社会革命或变革的主要动力。

2.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经济思想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秘密,认为所有价值都来自于耗费在产品中的人类劳动,但在利润的驱使下,资产阶级只支付给工人少于其劳动价值的工资,从他们身上榨取“剩余价值”,这反映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严重对立和难以调和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私有制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分裂。资产阶级因为掌握了生产资料而成为统治阶级,而无产阶级则因为没有自己的财产,只能靠出卖劳动力谋生,成为被剥削阶级。无产阶级没有国界,他们是国际性的,全部生活在资产阶级的铁蹄之下,应该联合起来共同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石是所谓的“唯物史观”,认为由生产方式构成的经济基础决定着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等上层建筑,因此可以根据经济或阶级因素来解释社会或历史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承认资本主义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新的发明和大量的财富,带来了工业化和现代化。但它也难逃厄运,因为经济发展得越快,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脱离其经济基础的步伐也就越快,正如封建社会被资本主义社会取代一样,资本主义社会也终将被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

3.共产主义

马克思逝世之后,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由统一走向分裂。列宁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为了适应20世纪初俄国的现实状况,创造性地加入了自己的思想,形成了共产主义。

列宁提出了“帝国主义”的理论,认为帝国主义国家具有全球扩张的本性,革命将从落后国家爆发,然后波及其他国家。列宁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的关注点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转向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从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反对资本主义转为被剥削国家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列宁坚持走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的道路,1917年他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之后又联合各国共产党人组建第三国际,形成了共产主义阵营。

列宁的另一项重要贡献是他的革命政党理论,他认为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应该成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由具有较高政治觉悟的先进分子组成,实行民主集中制,有能力进行意识形态的领导。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共产主义在东欧、中国、朝鲜、越南等国取得胜利,充实了共产主义阵营的力量;20世纪50年代以后,阵营逐渐分化,成员国家纷纷走上了独立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4.社会民主主义

20世纪初,信奉马克思主义部分理论的社会民主党成为德国最大的政党,他们在普鲁士王国和地方政府的选举中获胜,其工会开始赢得更多的工资和更好的工作条件。于是一些人认为工人阶级无需革命就能达到目标。以伯恩斯坦(Edward Bernstein)为代表的修正主义者发展了这种思想,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演变趋势和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等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工人阶级通过有组织的劳工运动可以迫使资产阶级政府在工资、福利以及工时等方面做出实质性的让步;马克思设想的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应该以渐进改良的道路来取代,通过议会斗争的方式最终可以和平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社会民主主义是两方面妥协的产物:一方面,它认为资本主义是创造财富和促进发展的唯一有效机制,另一方面,它又期望按照道德原则而非市场原则来分配财富。它力图在市场与国家之间、平等与效率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和协调。

公共政策方面,混合经济(即有选择地实行国有化)、经济管理(即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实行全面就业凯恩斯主义)和福利国家(即国家是社会再分配的机制)被认为是社会民主主义的三大支柱。

社会民主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影响最大,它与现代自由主义一起,通过经济和社会干预,维持了西欧战后的长期繁荣。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经济的不景气,社会民主主义内部的分歧和矛盾也逐渐显现,这使它逐步放弃了某些传统立场,向着市场化的方向转变。90年代以后,由于种种原因,社会民主主义的影响仍然在不断下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