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6 其他政治意识形态
1.法西斯主义(Fascism)
法西斯主义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一种强调民族国家之上的极左的政治意识形态。1922—1944年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法西斯专政和1933—1945年德国的希特勒纳粹统治是法西斯主义在实践中的两个主要的表现。
法西斯主义在许多方面都与法国大革命以后所形成的西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背道而驰。在“1789年死了”的口号之下,理性主义、进步、平等、自由等价值均遭到颠覆,取而代之的是斗争、领导、权力、英雄主义和战争等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法西斯主义具有反派特性,完全可以用它所反对的东西来为它定性:反自由主义的,反保守主义的,反资本主义和反共产主义。有机统一的民族共同体的观念是法西斯主义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这也是它的核心所在。在法西斯主义的语境下,个人价值无足轻重,个体认同必须彻底纳入共同体的认同之中。法西斯主义的理想是培养为义务、荣誉和自我牺牲所激励的“新人”,他们随时准备为民族或种族的荣誉献身,并无条件地服从最高领袖。
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基本上是一种极端形式的国家主义,要求个人必须完全融入国家,绝对地忠诚于“极权”国家,为国家尽责和献身是个人作为国家成员的全部价值所在。
而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则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狂妄的雅利安主义和恶毒的反犹太主义是它的两个理论核心。前者信奉日耳曼人是“优等民族”,并注定统治世界其他民族;而后者把犹太人描绘成本质上邪恶的种族,必须予以灭绝。
1949年随着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法西斯主义走向了灭亡。20世纪后期,欧洲的一些国家出现了所谓的“新法西斯主义”。在西欧,它往往与反移民运动、反全球化和超国家主义的狭隘民族主义相联系;在东欧,它利用政治不稳定和共产主义政权倒台的机会,企图煽动国家敌对和种族仇恨。然而,法西斯主义的名声太坏了,它的任何挣扎都难以再次激起民众的些许同情了。
2.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m)
社群主义是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政治意识形态之一,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在批评新自由主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社群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桑德尔(Michael Sandel)、泰勒(Charles Taylor)、麦金泰尔(Alasdair MacIntyre)和阿米泰·安兹奥尼(Amitai Etzioni)。有人说,20世纪70年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主题是新自由主义者的正义,而80年代的主题则是社群主义者的“社群”。到了90年代,正义和社群都成为西方政治思潮的主题,社群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也因此形成了当代西方政治理论两相对峙的局面。[21]
社群主义无论在分析单位还是在价值观上都与新自由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分析单位上,新自由主义的出发点是自我和个人,个人成为分析和观察一切社会政治问题的基本视角,一切复杂的历史事件、社会制度和政治运动等,最终都被约简为个人行为。社群主义的出发点则是社群,各种各样的群体而不是个人成为分析和解释的核心范式,社群主义的方法论从根本上说是集体主义,它把社会历史事件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原始动因最终归结为诸如家庭、社区、阶级、国家、民族、团体等社群。
在价值观上,新自由主义强调个人权利优先的原则,个人的自由选择以及保证这种选择在公正的环境中得以实现是其基本价值,它认为一旦个人价值能够充分实现,那么个人所在的群体价值和公共利益也将随之而自动实现。社群主义则强调普遍的善和公共利益,认为个人权利既不能离开群体自发地实现,也不会自动导致公共利益的实现。反之,只有公共利益的实现才能使个人利益得到最充分的实现。所以,只有公共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才是人类最高的价值。由于社群主义强调公共利益压倒一切,因此,它的政治观点又被称为“公益政治学”。
3.无政府主义(Anarchism)
无政府主义是19世纪在德国、法国和俄国等欧洲国家兴起的一股反传统、反政府的社会思潮和运动。最早对无政府主义基本理论加以阐述的是德国的施蒂纳(Steiner)。此后,法国无政府主义者蒲鲁东提出了无政府主义这个词,提出“不要政党,不要权力,一切人和公民的绝对自由”作为其“政治和社会的忠实誓愿”,并且声称自己是第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继蒲鲁东之后扛起无政府主义大旗的是俄国的巴古宁和克鲁泡特金(Peter Kropotkin)。
19世纪的无政府主义大体上分为两派,即个人无政府主义和集体无政府主义。前者以施蒂纳为代表,宣称“除我自己以外,我什么也不尊重”,希望每个人自发地与国家、政府和权力进行斗争;后者体现为以巴古宁为首的无政府工团主义和以蒲鲁东和克鲁泡特金为代表的无政府共产主义,主张废除私有制和国家,代之以小型的自由公社。
20世纪初期,无政府工团主义曾经在美国和西欧流行一时;但从30年代起,由于严重的经济危机,人们又开始强调国家干预的重要性,无政府主义由盛而衰;40年代以后,法国、英国、荷兰、美国以及拉丁美洲都不同程度地爆发了反传统、反政府的游行或抗议行为,无政府主义在一些西方国家又死灰复燃。
无政府主义是一种反对权威和崇尚自由的意识形态。它认为任何政治权威,特别是国家权威,不仅是“恶”的,而且是不必要的,这和自由主义是不同的,自由主义认为国家是“必要的恶”。在无政府主义看来,权威与自由是对立的关系,国家权威意味着对自由和平等的践踏。因此,它也从不打算通过组建政党等常规的政治手段赢得政权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只是主张通过自由公社或其他社团来实现社会的无强制的自由组合。
无政府主义者渴望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个人和集体的结合与合作得以实现,每个人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就这一点来说,无政府主义是一种理想主义的乌托邦,它与空想社会主义者一样,幻想人类摆脱一切现实社会的控制和不平等。
无政府主义唤起了人们的个人反叛精神,它谴责战争、暴力、剥削、政治压迫、教育管制、宗教迷信以及经济和政治上的权力干涉,声称对无信义的统治者和骗人的导师们的反抗将无往而不胜。无政府主义对传统价值予以彻底否定,提出妇女解放的口号,倡导教育自由,提倡废除结婚,因而也废除离婚。
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救世方案,不仅目标是空想主义的,而且手段也是不现实的。然而,作为一种精神气质,无政府主义却是一股推动社会不断向自由方向前进的力量。从这一意义上讲,无政府主义并不是一种深思熟虑的经济或政治理论,而是一种造反精神和反叛情绪。
4.女权主义(Feminism)
女权主义是一种旨在提高妇女社会地位的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第一波女权主义浪潮出现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主要围绕妇女选举权而展开,其结果是在20世纪初期,西欧的大部分国家承认和实现了妇女的选举权。第二波女权主义浪潮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表达了妇女解放运动更激进更革命的要求。70年代初期,女权主义经历了一个非激进化的过程,出现了所谓的后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有两个基本命题:其一,社会以性别不平等为特征;其二,这种男性权利结构能够也应该被推翻。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不平等主要体现为阶级之间的不平等,而女权主义则认为社会不平等首先是性别的不平等。女权主义者坚信,由于一种心理上的错觉,男性和女性被迫进入一种与生物意义上的两性区分没有关联的“性别角色”。男孩子们被教导要坚强、主动、竞争、“强壮”,而女孩子们则被教导要温顺、从属、依附、有“女人味”。而这种教导是既不合理也不需要的。女权主义者尤其关注性别基础上的政治和社会关系,认为社会一直是由男人所支配的“父权社会”,男性处于主导地位,而女性则处于从属地位。因此,消除社会不平等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消除性别歧视。为此,女权主义者成立“意识觉醒”一类的组织,期望唤醒妇女为自己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
一般来说,女权主义被划分为以下三个派别:
(1)自由主义的女权主义:在认同个人主义和一般平等原则的基础上,在“公共领域”为妇女争取平等的权利和平等的机会。
(2)社会主义的女权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将妇女的从属地位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联系起来,关注妇女被限定在家庭生活领域的经济根源,主张通过经济平等和独立来实现妇女平等。
(3)激进主义的女权主义:认为性别不平等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所在,呼唤通过激进的革命的变革,重新建立个人和家庭生活。
女权主义运动迄今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欧美各国企业招聘员工时一直都在性别问题上小心翼翼,妇女也可以上升到高管职位,过去一向掌握“父权”的男性不得不迁就妻子的工作而承担更多的家务。妇女在政治上也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帮助孩子们和有工作的母亲”成为很有分量的竞选口号,妇女选票在各种选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本章小结
1.意识形态有其自身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特拉希到马克思,第二阶段是从马克思到20世纪中叶,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中叶迄今。
2.意识形态(ideology)是一定集团或阶级中所有成员所共同拥有的一整套思想观念和信仰体系,它描绘了理想社会的蓝图,能够指导和激发人们的政治行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意识形态”的概念:(1)意识形态是一定集团或阶级中所有成员共同拥有的认识、思想、信仰、价值等,反映了该集团或阶级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2)意识形态是一整套综合性的思想观念和信仰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哲学、宗教、伦理等。(3)意识形态描绘了理想社会的蓝图,实质上是一个改造社会的计划。(4)意识形态是行动取向的。
3.意识形态具有现实性、总体性、阶级性、掩蔽性和相对独立性的特征。
4.意识形态的功能主要有六个方面:(1)认识功能:为人们提供了认识框架;(2)凝聚功能:促成政治集团成员的团结和整合;(3)辩护功能:论证政治集团采取特定政治行动的合理性;(4)动员功能:引导和动员政治集团的全体成员采取集体行动;(5)约束功能:约束社会成员的“搭便车”行为;(6)经济功能: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5.主要的政治意识形态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社群主义、无政府主义、女权主义等。
关键术语
意识形态 自由主义 保守主义 社会主义 民族主义
法西斯主义 社群主义 无政府主义 女权主义
思考题
1.什么是意识形态?如何理解这个概念?
2.请简述意识形态的特征和功能。
3.请谈谈你对自由主义基本要素及其发展流派的理解。
4.请谈谈你对保守主义基本要素及其发展流派的理解。
5.请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基本要素及其发展流派的理解。
6.请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社群主义的理解。
【注释】
[1]参见K.MANNHEIM.Ideology and utopia.New York:Harcourt,Brace,1936.
[2]参见MAX WEBER.Economy and societ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36.
[3]ANDREW HEYWOOD.Political ideologies:an introduction,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03:12.
[4]ANDREW HEYWOOD.Politics.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2:43.
[5]ANTHONY DOWNS.An economic system of democracy,New York:Harper&Row,1957:96.
[6][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第六版[M].林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04.
[7][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第六版[M].林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04.
[8]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30.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03-704.
[11]MICHAEL FREEDEN.Ideology: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2.
[12]转引自[希腊]尼克斯·波朗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M].叶林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213.
[13]参见[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厉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53.
[14]Isaac Kramnick,Frederick M.Watkins.The Age of Ideology:Political Thought,1750 to the Present,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79:8.
[15][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第6版[M].林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04-105.
[16][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第6版[M].林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06.
[17][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第2版[M].张立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3-57.
[18][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第2版[M].张立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7-62.
[19][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第6版[M].林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16.
[20][英]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M].韩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2.
[21]俞可平.社群主义.修订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