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由于其自身模式和结构的纷繁复杂,众多的政治学者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或层面对政治文化作出了理论阐释,概念界定呈现出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的局面。
阿尔蒙德(Gabriel A.Almond)是政治文化研究途径的开拓者,他将政治文化解释为政治系统成员的行为倾向或心理因素。在《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中,阿尔蒙德指出:“政治文化”一词中所包含的文化概念与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之中所使用的文化概念是不同的,“在这里,我们只能强调我们使用文化这一概念只是表示它的多种含义中的一种,即社会目标的心理取向。当我们提到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时,我们所指的是在其国民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中被内化了的政治制度”。[6]在《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一书中,他对政治文化做了进一步的界定:“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种政治文化是在该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的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中形成的。”[7]
路辛·派伊(L.W.Pye)在阿尔蒙德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在政治文化的研究对象的规定上的两条标准:第一,并非人们所有的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都可以归于政治文化,只有那些经常地、明显地影响基本政治发展的态度和情感,才属于这个范畴。第二,有许多非政治性的信念,比如对人际关系的基本信任感,对实践和进步可能性的行为取向等,它们深刻地影响到政治发展,也属于这个范畴。[8]为此,他结合政治发展对政治文化做了这样的描述,政治文化是这样的一套态度、信念和情感,它赋予政治过程以意义和秩序,它给出制约政治系统行为的基本前提和规则,它包括政治理想和一个政体的运行规范。因此,政治文化就是政治的心理与主观维度的集合形式的展示。他认为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1)相互信任的情感;(2)讲求权威的程度;(3)崇奉自由的程度;(4)效忠对象的大小远近。
西德尼·维巴(S.Verba)则认为:“政治文化是由经验性的信仰、表达符号以及价值判断三者交织成的体系。它规定政治行为发生的背景,是政治活动的主观取向,包括一个政治体系的最高远的理想以及一般的行为规范。”“我们称政治文化为体系,因为我们假设一个社会内的诸政治观念、感情和态度不是偶然和杂乱无章的。相反,它们交织成模式,并且彼此之间有相互加强的作用。”[9]维巴还对定义中的政治“信仰”作了进一步的说明:意指对政治体系及各种政治角色的基本观念,其对象包括对国家的认同、合群的精神、对政府工作的评价、对政策制定过程的看法,等等。
沃特·罗森堡(W.A.Rosenbum)认为政治文化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界定。如果研究的着重点在个人,政治文化是指个体主观上对政治体系的基本要素所持的态度取向;如果着眼于群体,政治文化则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对于政治体系的基本要素所持的集体态度取向。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将政治文化的“核心成分”区分为对政府结构、对政治体系内的他人和对本人政治活动等三个取向,这三个取向又划分为政权取向、对政府输入和输出的取向、政治认同、政治信任、游戏规则、政治能力、政治效能等七个方面。[10]
戴蒙德(Larry Diamond)对政治文化的研究侧重于人格构成的视角,在《政治发展:理论和战略研究诸途径》中,他提出,人格的层次构成是政治文化的重大因素之一,它包括:政治体系内的成员是否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无安全感以及以什么为安全感的基础,对现状满意与否,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是什么,个人成功的标准是什么以及有无取得成功的动机,是否能自己作决定以及以何种标准作决定,等等。这些是一个人政治取向的外部心理环境或称基础心理环境。人格研究旨在说明一个民族大多数人的人格结构以及这种人格结构如何制约人们的行为。[11]
杰克·普拉诺等认为,政治文化可以定义为每一个社会内由学习和社会传递得来的关于政府和政治行为模式的聚集。政治文化通常包括政治行为的心理因素,如信念、情感及评价意向等。政治文化既是全社会历史经验的产物,也是每个人社会化的个人经验的产物。[12]
格林斯坦(Fred I.Greenstein)和波尔斯比(Nelson W.Polsby)在他们合编的《政治学手册精选》一书中,将政治文化定义为: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包括对表现政治的标志和价值及社会成员对政治目标的其他倾向的信念。这是一个政治体系集体的历史和现在组成这个体系的个人的生活历史的产物。它植根于公共事件和私人经历,体现一个社会的中心价值。虽然中心价值可以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但变化很缓慢。[13]
综上所述,我们将政治文化定义为: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是社会成员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和特定政治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于政治生活的价值取向和心理模式,它属于主观意识的范畴,与物质的政治体系是互动平衡的关系。
“政治文化”是一个特定的,具有特殊意义的现代政治学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它的概念。
第一,政治文化属于人类政治生活中的主观意识范畴,它是潜在的、不成文的和隐形的非物质文化,是内化于政治的人的能力和属性。它与政治体系、政治制度是有区别的。政治文化的开创者阿尔蒙德曾指出:“我们使用‘政治文化’一词,原因有二:首先,如果我们要想弄清政治态度和非政治态度同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我们就必须把前者和后者分开,尽管它们之间的界限不如我们的术语所表达的那样明确。因此,‘政治文化’一词代表着特定的政治取向——对于政治制度及其各个部分的态度,对于自己在这种政治制度中的作用的态度。我们提到一种政治文化正如我们提到一种经济文化或一种宗教文化一样,它是对于一组特定的社会目标或程序的取向……”因此,政治文化是对政治制度的“取向”。[14]
第二,政治文化的取向模式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等心理层次的诸要素,其核心是政治价值观,即政治共同体的政治价值选择取向,“它构成政治行动的基础,并使政治行动富有意义”;[15]政治价值选择取向主要由政治理想、信念、理论、评价标准等表现出来,政治理想、信念、理论、评价标准等是主观心理层次的政治文化通往政治系统的中介和表现形式。
第三,政治文化是一定的历史、民族、社会、经济、阶级和文化的产物,与政治体系中的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发展等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互动平衡关系。因此,政治文化这一取向模式不是孤立的、暂时的,而是与某一民族、社会、政治共同体相对应的取向的聚集,是代际相传的相对固定的取向积淀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