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法奥与意大利革命
意大利半岛革命运动
在1831年列强正忙于解决比利时独立问题之时,意大利半岛革命又起;意大利革命与波兰革命,皆是受法兰西七月革命之影响而起,同时又影响列强对比利时革命之态度的。
意大利虽经过1821年神圣同盟之干涉,压伏于反动政策之下,然而半岛的革命运动始终未绝声息。统一民主党之人数虽尚少,虽未得一般人民附从,然而其力已足以煽动全土动乱。此次之动乱不是在烈普耳或在辟德蒙,而是在中部诸公国与教皇领地,即在意大利政治最恶之地方。当新教皇格列果选定之时(1831年2月2日),意大利爱国志士同时举事于摩迭那(Modena)、波洛加(Bologa)、安可那(Ancona)、巴玛(Parma)各地。此等地方之统治者不能抵抗革命党,或逃或降。革命党在波洛加设有临时政府,他们胜利的宣传,达到罗马。被逐的统治者,求援于奥大利。意大利革命党之靠法国援助,正如波兰人然。
法奥之态度
法国之自由党主张援助意大利人,有名的首领拉飞特(La Fayette)到处鼓励革命党。奥大利对于意大利动乱表示武力干涉态度。法国政府提出抗议,不认奥大利有用兵于教皇领地之权;且谓如果奥大利敢于行使干涉政策,法国当依据非干涉主义,反对奥大利之暴举,即至用武力,亦所不辞。梅特涅对于法政府之抗议,持强硬态度,声言决计贯彻其武力干涉之主张。法国驻奥大使预料战事之不可免,一面警告法政府,预为防备,一面使法国驻君士坦丁堡代表促土政府对俄开战,以雪亚得里亚罗堡之辱,因俄国当时为奥大利之与国。
在1831年3月之初,欧洲大部分又有濒于战祸之势:一方面有革命运动,他方面有压制革命之势力;前者由法兰西代表,后者形成一种新同盟。但是法王路易·菲利普始终希望和平,不敢贯彻自由党的急进政策。保守党之加叙米-倍利耶(Casimier-Perier)于3月13日组织新内阁,法兰西对于奥国干涉意大利革命之态度,渐趋温和,加叙米-倍利耶对外以维持平和为主义。
列强之共同提议
加叙米-倍利耶不认奥大利进兵教皇领地为构成开战的理由。但他明告奥政府,说此举是不合规则的行动,如奥国再有此种行为,法国不能容忍,他声言为防止此项事变发生,为免法奥两国冲突,最好的方法是劝得教皇改革内政,使其臣民相安无事,不至在意大利中部再发生叛乱。法政府提议五强共同劝告教皇格列果施行改革。梅特涅原不愿意有此,因为他利于教皇领内政治腐败,内乱常起,可以行使奥大利之武力干涉。并且法国势力伸张到意大利半岛是奥大利政府所不利,亦是英、俄、普三国政府所忌嫉的。不过加叙米-倍利耶之提议极正当,列强至少在表面上不能反对。1831年5月21日,英、俄、普、奥四强代表会同法国代表向教皇政府提出一个劝告书,劝他行使地方行政上、财政上、司法上各种改革,以保障其臣民之自由及秩序。教皇对于列强之共同提议,表面上表示采纳,而发布几种改革命令,以为可以满足列强之希望。实则教会之改革不是彻底的,亦不是诚意的,全不足以满足意大利人之要求。不过列国之共同提议,原亦是出自法政府之要求,是表面上一个敷衍手段,对于提议之实行并无坚决之意志。在此种国际情状之下,法国一国亦不敢贯彻其主张。法国此次外交上唯一之成绩,在奥大利徇法政府之要求,将奥军撤出教皇领地(1831年7月)。
奥军撤退以后,教皇不能维持领内的治安,奥军应教皇之请求,复来驻于教皇领内(1832年1月)。法政府前已宣言如奥国再有派兵入教皇领地之举法国即占领海港以作保障。此次法政府乃派兵占领安可那港(1832年2月22日)。奥国提出抗议,但亦不敢强迫法国撤兵。教皇政府目睹法兰西革命的三色旗飞扬于安可那城上,亦莫敢如何,4月16日与法政府立一协约,规定在奥国军队留驻教皇领地期中,法军也不撤还。奥国军队驻在教皇领内直至1838年;彼时法军亦随后撤出安可那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