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东方问题与英法协商
土耳其与埃及之冲突
土皇玛麦得日思对埃及之梅赫美特·阿里复仇,煽动叙利亚人反抗梅赫美特·阿里。并多年在幼勿拉的河(Euphrates)方面调集大军,预备进攻。而在梅赫美特·阿里方面,则亦准备抵御,并且要求对于他统治的诸省有世袭的权利。列强恐东方乱事复起,牵动全欧洲,力谋抑制此两方面行动,梅赫美特·阿里尚能忍耐,玛麦得则急于开衅。1839年4月21日,土军渡幼勿拉的河。6月7日土皇发宣战书,宣告梅赫美特·阿里为叛逆。
列强之态度
俄国急于在君士坦丁堡施行干涉手段,其他列强则谋防制之。《温恰斯开列塞条约》犹在,俄皇可据以独力干涉土耳其内乱。但此非列强所能容忍,尤其英国,决不许俄国有此行为。巴尔玛斯登向法政府提议,两国派遣联合舰队赴鞑靼雷斯海峡。如果俄国舰队来君士坦丁堡,英法舰队即进海峡,虽至使用武力,亦所不辞。此于法政府,原是一个恢复英法协商的好机会。路易·菲利普如承受英国此项提议,一方面可以阻制俄皇,一方面亦可为梅赫美特·阿里争得利益。但法政府虽派军舰赴近东海面,却不赞同英国之强硬的提议。法政府最希望的是免于战争;英国提议既似有挑战之嫌,法国此时又对英国怀疑忌。于是法政府拒绝伦敦政府之提议,而倾向于维也纳政府之主张。此实法政府之一大失策。
法国之地位
梅特涅于1839年5月提议,五强派代表在维也纳开会议,对于土耳其以欧洲之共同保障代俄国之单独保护。法国似可赞成此议。但法国此时的地位有令其难于决定态度之处;此项会议必不限于讨论海峡问题而将于土皇与梅赫美特·阿里之间,当仲裁之任。为巩固土耳其帝国计,势必减缩梅赫·美特之势力。法政府诚不愿俄国支配海峡,但亦望梅赫美特·阿里之计划成功。此时法国全国舆论亦正如此。法国当与欧洲共同阻制俄国之野心,但同时亦当助梅赫美特·阿里制胜。实则如以东方问题付五强会议解决,此五强之中,英、俄、奥三国容易联合起来,直接以对待梅赫美特·阿里,即间接以对待法国,而普国以有莱茵诸省后顾之忧,不仅任它们为此,且将与之结合。
俄国与梅特涅之提议
梅特涅之提议,在圣彼得堡不如在巴黎之受欢迎。俄皇深忌列强会议,以为其目的重在破坏俄国在东方之优势。他明知,有此会议,可用以减削法兰西之势力,但他不愿公然屈伏于欧洲共同权力之下。俄皇以为稍受牺牲,亦可求得英国协助以对付法国。因之俄国不欢迎会议之方法,而改就联英政策。
战局之发展
列强行动未决定之时,骇人的战报已自东方传来。6月24日伊普拉兴姆在叙利亚攻击土军,全然破灭之。6日后,土皇玛麦得死于君士坦丁堡,其子阿蒲德-美的(Abdul-Mejid)继位。7月4日土国舰队司令阿齐美特(Achmet)以与土国宰相科斯鲁(Khosrew)有隙,举全舰队走埃及。此事变因为有法国共谋之嫌疑,性质更见重大。法国政府一方面如1833年故事,自当调停之任,劝阻埃及太守进兵;但同时法国扼守鞑靼雷斯海峡口之舰队司令暗助叛将阿齐美特,使得安然率领全舰投效梅赫美特·阿里。土耳其此时既无陆军,又失海军,而又有一强国暗助埃及,乃迫而倾向和局。土政府急承认梅赫美特·阿里世袭埃及太守位。但梅赫美特·阿里尚别有要求,土政府亦将许之;其时则梅特涅突想出一个方法,延缓时日。7月27日,梅特涅急草一通牒,由五强代表交付土政府,要求土政府停止对埃及直接谈判。土皇欣然服从此通牒。
共同通牒之意义
依此共同通牒,土耳其一时置于欧洲共同保护之下。此通牒发意于梅特涅,甚为自然,英国之表示赞成,亦甚易明白;普鲁士于此问题原无大关系,其赞成共同通牒为免于孤立,亦无足怪;俄国未表反对,亦不足异,它的最后用意如何,又当别论,此时的急务则在抑制梅赫美特·阿里。惟法国之与其敌人联合,抑制其友人,则有说明之必要。路易·菲利普及其大臣务求法国不从欧洲列强团体分离。他们以为此次法国对于列强的协定并不关重要。埃及太守已是战胜者,他们深信梅赫美特·阿里是必不败的。自他们视之,任何国际会议必不能剥夺梅赫美特所得的地方,及拒绝给他以世袭权利。
英法政策之冲突
共同通牒阻止土埃直接交涉之后,列强议到积极的处分,政策的冲突即时表现。英国既除去俄国独力干涉土耳其事件之危险,于是转而接近俄皇,专从事于推翻梅赫美特·阿里,即间接给法兰西一个打击。巴尔玛斯登原欲一举全灭梅赫美特·阿里之势力。然以势难做到如此田地,乃主张至少将他的领土限于埃及,而给他以世袭权利。1839年8月中巴尔玛斯登正式提议下通牒于梅赫美特·阿里,如其反抗,即对他取强迫的手段。东欧列强不反对此项提议。然而法政府则不仅反对施强迫手段于梅赫美特·阿里,并为梅赫美特·阿里主张埃及及其他领地的世袭权利。英法之间,通牒往还,论争激昂;而两方面新闻的论调亦有以激起冲突。
俄英交涉
向来英法关于东方问题在欧洲一致行动,有以阻制俄国之野心。此时英法政策冲突,实给俄皇一个可利用的好机会。在1839年9月俄皇派代表蒲伦洛夫(Brunnow)赴伦敦,向英政府提议解决东方问题之方法。他所提出之条件如下:《温恰斯开列塞条约》不继续;鞑靼雷斯海峡对于一切军舰实行封闭;梅赫美特·阿里之权力限于埃及政府的世袭权;俄国当与英国协同谋对于东方问题为最后的解决。
巴尔玛斯登欲陷法兰西于孤立地位,颇为俄皇之协议所动。不过英国内阁中反对与法决裂,而认对俄协商代价太大者不少。一时英俄协商未成,俄国代表返国。此时英国内阁颇主调和政策,英法两政府之间再开交涉。英政府允以埃及及阿克耳(Acre)省均留给梅赫美特,定为世袭权利。然而法政府仍拥护梅赫美特·阿里之要求,不肯让步。法政府不信英俄可以妥协,不信梅赫美特·阿里可以武力压伏。路易·菲利普并且以为奥普之友谊可恃。因为此种种理由,法政府固执它的埃及政策。
伦敦会议
在法国此时有名的政治家铁耳执政,他对埃及问题,持强硬态度。俄国代表蒲伦洛夫再由俄赴英,持俄皇关于海峡问题的让步条件,向英重开交涉,后来英政府意见大抵与俄相合,于是招请普、奥、法三国政府在伦敦开会议;英国以为与其与俄国单独协定,毋宁与欧洲列强共开会议。法国驻英代表吉佐亦参加会议。法政府知列强在伦敦会议结果必不利于梅赫美特·阿里,故一面令吉佐在伦敦虚与委蛇,同时暗中劝土政府与埃及直接交涉。英政府深知法国计划,一面在君士坦丁堡妨害法国外交之成功,一面煽动叙利亚人反抗梅赫美特·阿里。巴尔玛斯登决计置法国于度外,迳行决定埃及问题,此时他的政策有两个要点:梅赫美特·阿里之势力必令限于埃及一隅;对于土耳其之保护必为欧洲的,而不可纯为俄国的。巴尔玛斯登之外交成功,7月15日俄、普、奥、英与土耳其政府卒结成一条约(Convention for the Pacification of Levant) ,即所谓第一次《伦敦协约》。
1840年求,取必要太守不承认于共同保障袭权,并终称号。如十十天尚不服梅赫美特·e Pacification of Levant),即所谓第一次《伦敦协约》。7月15日之《伦敦协约》规定,缔约国家当应土皇之请之手段,以维持土耳其帝国之独立及领土保全。如果埃及它们提出的条件,它们当以武力执行之。鞑靼雷斯海峡置之下。最近对于梅赫美特·阿里之条件,系许他以埃及世身管理南部叙利亚,并受阿克耳太守(Pasha d'Acre)之天之内梅赫美特·阿里不表示承认,则只给以埃及,再过从,即取消其一切权利。(俄、普、奥、英四国担任强迫阿里遵从它们的条件,断绝埃及与叙利亚海上交通,防护君士坦丁堡,并保障土耳其帝国之领土保全;同时并以明文声明,对于海峡之保护不过应土皇的正式请求而取的一个例外的手段;此项手段决不侵害土耳其帝国旧制:即向来禁止外国军舰驶入鞑靼雷斯与玻斯佛拉斯两海峡。)最后另以一议定书(Protocole reservé)声明列强不待批准,即时执行此条约。
1833年之《温恰斯开列塞条约》破废;法兰西屏除于欧洲列强联合之外。兹即有两个问题发生:梅赫美特·阿里是否肯接受土皇提出之条件?如其不肯,他是否能倚仗法国,反抗欧洲列强的意志;易言之,即法国是否肯坐视列强之漠视法政府利益,悍然压迫埃及?
法政府与《伦敦协约》
《伦敦协约》缔结已逾两日,法国驻英大使吉佐尚未知之。及到7月17日巴尔玛斯登始以之通告他,但上述之议定书,仍付诸秘密。铁耳闻《伦敦协约》缔结之消息,非常激昂。他准备报复,且自信有成功之希望。他不知列强所计划的对于梅赫美特·阿里之军事上的压迫,已将开始,而以为埃及太守兵力无敌,四强同盟容易破坏,深信尚有数月之余裕,可以容他从容为外交上谈判及军事上准备他的计划,在延到春季,彼时法国准备成熟,可以抵对此新同盟。在此期中他以为四强同盟遇着梅赫美特·阿里之抵抗,及由此而生之,势必解散;奥普两国直接受法国兵力之侵逼,其必退出无疑。如其不退出同盟,则梅赫美特·阿里之成功,牵制了英俄大部分兵力于东方,法兰西即可决然加入战线,突向莱茵与阿尔蒲斯(Alpes)方面进攻。
铁耳衷心虽不见得以为战争必不可免,或竟希望战争,但是他却决意不为之沮退。至于路易·菲利普表面上激昂之度有过于铁耳,但意中决不肯用兵,决不敢轻以他的王位冒险。他希望四强同盟解散,他相信梅赫美特·阿里之抵抗可以持久。然而无论如何,他决不任欧洲平和破坏。
英法交涉
路易·菲利普鉴于内外情势,急欲脱离孤立地位,请加入列强联合。比利时王列俄波耳特以与英法王室均有亲戚关系,当斡旋之任,他以非正式的提议,请英政府将法国加入列强团体,共同解决东方问题。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及多数大臣似均赞同此议。但巴尔玛斯登坚持强硬政策,摈斥此项提议。他以8月31日之觉书告法政府,谓法国仍可以加入列强团体,但《伦敦协约》必须绝对的执行。
铁耳内阁得此答复,积极备战。同时铁耳并且草拟最后通牒,预备向四强同盟提出,他意中将以此为开战之理由。他7月末派赴埃及的代表于同月25日得梅赫美特·阿里同意,减轻条件,将世袭权限于埃及,而叙利亚之领有权则定为终身。此代表随后赴君士坦丁堡,拥护埃及太守此项要求。铁耳宣言法国让步已大,决不再让一步。英国多数阁员闻此宣言,不无惊慌,因之倾向于改变政策。但巴尔玛斯登始终固执其对法方针。他深信梅赫美特·阿里必不能抵抗列强之武力,而路易·菲利普决不敢战,后来的事变适以证明其所见之正确。
列强之压迫梅赫美特·阿里
英内阁正争论对法方针之时,惊人的消息自东方传来。土皇之使者方持土皇命令交与梅赫美特·阿里,他的回答尚未到君士坦丁堡之时,英奥联合舰队已去封锁叙利亚海岸。9月11日,倍鲁特(Beyrouth)之要塞为舰队所炮击,伊普拉兴姆之兵撤退。3日以后,土皇发一敕令;此敕令未承认法代表的提议,而却依英公使之主使,宣告免去埃及太守之职。
倍鲁特及君士坦丁堡两处之消息传至法国,引起全国激昂。无论法国政府或人民方面,从未想到《伦敦协约》有如此急速强制执行之事。铁耳在此时尚以为梅赫美特·阿里之抵抗持久,可以给他以准备的时日。
欧洲之危机
欧洲战祸似迫在眉睫,然卒不发生,实因为路易·菲利普绝对的要维持平和。他较铁耳有远见,自倍鲁特炮击以来,已知梅赫美特·阿里抵抗之不可恃。他不肯赞成内阁提议之宣言,恐其挑起战祸。铁耳至一时提出辞表,后复撤回。他拟出10月8日之通牒,认定开战理由限于四强同盟必欲废黜梅赫美特·阿里的时候。实则此开战理由,决不会存在,因为奥国亦不愿有战事;奥政府宣言对于埃及太守免职之宣告,不过示威的手段,是无效果的;而巴尔玛斯登因受同僚之压迫,亦曾给与同样的保证。
10月29日铁耳因与路易·菲利普意见不合,辞职下野。吉佐由驻英大使入新内阁掌外交。吉佐倾向保守的平和的政策,正与路易·菲利普同。他的任务在谋法国与欧洲列强调和。他只求能稍保全法兰西面目,即可了事。吉佐间接经由比王列俄波耳特,询商英政府,是否允为梅赫美特·阿里稍改动7月15日之决议。此项交涉颇受英国欢迎。巴尔玛斯登之强硬态度在国内亦颇招攻击。然当英国内阁正望能强他让步之时,忽而东方的消息传来,证实他的所见之不差,致他容易在阁议中贯彻他的主张。此时叙利亚全部脱离梅赫美特·阿里之势力;在10月中,海岸各港几全降于英奥舰队,而内地则叛乱四起,梅赫美特·阿里不复能支配之。巴尔玛斯登欲贯彻其压迫梅赫美特·阿里之政策,更要进而侵逼他的根据地之埃及。
埃及之降伏
英国舰队在叙利亚大功告成,转而驶向埃及之亚历山大里城迫令梅赫美特·阿里降伏,否则施以炮击。埃及太守屈伏,乃于11月25日缔结一协定,约定于埃及军队完全撤出叙利亚,土耳其舰队交还之条件下,四强同盟停止对梅赫美特·阿里之攻击,而为他向土皇索埃及世袭权。但此次则土耳其政府反对此约,宣言土皇不承认亚历山大里城之协定,而只允给梅赫美特·阿里以终身权。
奥普之调停
土政府之态度,于1841年1月初已传于伦敦、巴黎。巴尔玛斯登愿赞同土政府之回答。东方问题乃成僵局,欧洲危机更迫切。法政府此时极力备战。法政府的强硬态度颇引起奥普之恐慌,尤其奥国,决不愿有战事。梅特涅以维持现状为宗旨,他想依此保守主义、平和主义之吉佐内阁,将法兰西导入奥大利政策之途上。奥大利既不愿战,普鲁士亦不敢独力冒险;他的利益是在与奥政府协力除去莱茵方面之战机。于是在1841年1月中,奥普两政府竭力谋恢复东方平和;它们望解决埃及问题,使法兰西复入列强团体。虽以俄国之反对,巴尔玛斯登之恶意,四强同盟卒依奥普之调停,采一调和办法,俾法政府能承认。1月31日它们致一通牒于土政府,劝其取消废黜梅赫美特·阿里之敕令,并且承诺世世任命他的直系子孙为埃及太守。此于法政府确是一个成功。法政府从此可以接近四强,不至损失体面。吉佐卒承受其驻英代表转来的提议,而命其在伦敦与列强开谈判,缔结五国条约。
伦敦谈判
1841年1月之伦敦谈判,进行迅速,3月中睹五国协约草案之提出。吉佐虽不满意于此约,然亦准备签字,而君士坦丁堡方面,忽有不好的消息传来。土皇以2月13日之敕令给梅赫美特·阿里以埃及世袭权,但加以限制,主张每值太守缺位,由土皇在梅赫美特·阿里之嗣续中指任新太守;土皇要求埃及征税方法由土政府规定;税额之四分之一纳入土耳其国库,埃及军队减少到18 000人,而无任命上级将校之权。梅赫美特·阿里拒绝承认此种协定,法国亦宣言不能签海峡条约,东方问题之危机又现。此次则梅特涅向君士坦丁堡努力交涉的结果,4月19日得土皇发一敕令,满足梅赫美特·阿里之愿望;埃及太守之世袭依嫡系之次序;太守可任命上校以下之将校;埃及对于土皇纳一定之岁贡。5月中英法两国政府接到关于此项协定之通知。6月中埃及太守正式承受上项敕令宣布之条件。
巴尔玛斯登于此卒亦不得不让步了事,而于7月13日在伦敦缔结有两个条约:第一个缔结于英、俄、奥、普四强之间,所以宣言埃及问题之解决;第二个由此四强及法国缔结,所以保障海峡之中立。
第二次《伦敦协约》
依1841年7月13日英、俄、奥、普、法缔结之《伦敦协约》土耳其政府收回叙利亚、库列特(Crete)及阿拉伯;梅赫美特·阿里受埃及太守世袭权,立于土皇宗主权之下;列强约定在土耳其帝国平时禁止外国军舰通过鞑靼雷斯及玻斯佛拉斯海峡。
第二次《伦敦协约》成立,法国复入列强团体,危机告终。亘两年间和战未定之欧洲卒免于大祸。然而均势难立,究未巩固。近东风云之险恶,在1841年以后不亚于1840年以前。无论外交家如何自诩成功,东方问题仍未解决。海峡之封锁不过纸上空文。土耳其不能自立。俄国虽在外交上胜了法兰西,但自己失去在温恰斯开列塞所得的地位。俄皇尼古拉斯意图恢复旧势,则势不免与英国冲突。克里米亚(Crimea)战役之种因,可说即伏在此海峡条约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