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意大利之统一
第一项 统一以前的外交活动
统一运动与外援
1848~1849年意大利革命运动之悲惨的失败,给意大利人一个教训,使知有变更政策与方法之必要。从前关于意大利统一,有三个不同的计划;但皆基于一个假设,即意大利可以独力成就解放事业。玛志尼想于一意大利民主共和政体之下,建设一解放的意大利国;而裘倍逖(Gioberti)则主张于教皇主宰之下,组织一个联邦,以达解放统一之目的;萨地尼亚之政治家,则视其君主为抵抗奥大利唯一的希望。而1848~1849年之事变,已经证示此等计划——共和、联邦、君主——非得外援,无一能实现者。首先看清此事实而用其手腕与决心以取得必要的援助之人,是为加富洱。
意大利的状态与耶玛溜二世之政策
在1848年革命爆发之后,继以1849年之反动,意大利似复归于维也纳公会协定的原状。意大利人不能团结以争回民族的独立与政治的自由,在1850年,似意大利去此两个目的之远,几如在1815年。意大利半岛仍受外国势力之支配,专制政治到处复立。意大利人此时解放之希望已不在罗马,而在狄林,则以此处为意大利政治上唯一的光明地。从1849年以来,唯一的意大利的君主君临是邦,而始终忠于国民运动,未曾复立专制政治。1849年萨地尼亚王阿耳倍军事上失败后,耶玛溜继登王位,对外对内均能维持一强健忠实的态度。他知外倚法兰西之助,内得人民之爱戴,辟得蒙可成意大利统一运动之中心。在意大利半岛专制主义得势之时,耶玛溜独维持宪政,虽以1849年议和时奥大利之利诱,而不肯废止1848年之根本法。辟得蒙此时成为意大利革命志士之避难地。耶玛溜渐接近法兰西。路易·拿破仑虽曾出兵罗马,然对于意大利国民表同情,有意使之脱离奥大利势力。在1852年之末,拿破仑三世对萨地尼亚之大使屡表示愿为意大利统一事业尽力之意志。
加富洱的政策
加富洱是当时第一流政治家,他于1852年11月4日由耶玛溜二世任为国务总理。意大利统一之实现,主归功于此大政治家。
加富洱具有远大的眼光,敏捷的外交手腕,他不仅欲使辟得蒙为一个政治清明之国,并且要致其国于富强俾能得友邦之信任。而在他方面,则他不鼓励革命党之急激行动。他欲使欧洲大国君主,尤其是法兰西皇帝,确信他的政策不至摇动他们的王位;而依制止并指挥革命之方法,反可以巩固之。
萨地尼亚在克里米亚战争之活动
奥大利知萨地尼亚政策之倾向,急起而威吓之,然而无效。
从1853年以后,因辟得蒙保护伦巴多的亡命者,维也纳与狄林政府国交已坏。但加富洱时正谋求得两大国之保护以对抗奥大利,对于此事亦不恐慌。英法两国方预备对俄战争。如果奥大利皇帝加入英法方面,加富洱希望耶玛溜取同一的行动,其意以为奥皇在近东取得繁富的土地,可以将伦巴多威尼沙让与萨地尼亚王。反之,如果奥皇不加入战争,辟得蒙之提供协助,更为英法所欢迎,而战后可望得更好的报酬。
英法对俄开战(1854年3月)而不得奥大利之援助,且以后者之暧昧的狡猾的政策,联军不得不离开达溜白方面,而从事于塞巴斯托堡之远征。于长时期失望的谈判之后,英法知为奥政府所舞弄,乃决计利用萨地尼亚之好意。从1854年11月以来,拿破仑三世之密使已赴狄林,容易与加富洱协商妥定。加富洱以为一经在克里米亚援助英法,萨地尼亚即取得在战争结局列席和会之权利;在和会中他即可向欧洲提出意大利问题;彼时可得英法之助,而在和会中必不至为俄所反对,因为俄国正欲报复奥大利之忘恩行为;至于普鲁士则他亦明知其决不会助奥。于是萨地尼亚与英法之间同盟成立(1855年1月26日)。为将来取得较高的报酬计,萨地尼亚不愿单以副手之资格加入同盟(英国原如此提议),而愿与其他缔约当事国立于平等地位,自备军费,共当危险。它于是提供一军,独立受萨地尼亚国将校之指挥,而以借款之名义向英国受领事费。意大利之统一可说是产生于此同盟条约。
辟得蒙之议会悟得此举的实利,容易赞同加富洱之政策。玛麦拉(La Marmoral)将军统帅之军队,于1855年4月中即开赴近东,而在实战中大具功绩,有助于克里米亚战争之胜利的终局。奥大利畏拿破仑三世在欧洲大陆煽起革命,危及奥国的地位,乃迫令俄国休战讲和,此时萨地尼亚之列席和会已无问题。从1855年7月以后,拿破仑三世已发表他的意见,愿使萨地尼亚分担战事之福祸说:“危险、名誉、利益,一切当分担之。”
加富洱与巴黎和会
在巴黎和会(1856年2月开会),萨地尼亚所占的地位远过于其实在的国势。有许多难问题依加富洱之巧妙的手腕以渡过,他的信用迅速增加,同时其本国信用亦因以增加。所有到会之列强,除奥大利外,咸与之携手。人皆知他的秘密希望受拿破仑三世之鼓励。《巴黎条约》签字以后,和会议长洼洛斯基有感于加富洱向他提出关于意大利危状之一个通牒(3月27日)起而警告和会注意意大利之现状。
随后在巴黎公会结局之时(4月16日),加富洱向巴黎政府致一通牒,明白提出意大利问题,而力言如再将此问题置之度外,不免危及欧洲自身的平安。他说意大利半岛之情状,因外国军队占住与政治的反动之故,危险已达极点。其祸源尤在奥大利。维也纳政府破坏1815年条约所创立的半岛均势,侵逼辟得蒙。萨地尼亚因之不得不维持负累很重的军备,以备万一。萨地尼亚是意大利唯一能抵制革命而同时仍保存独立之国家。如果此邦倾覆,则无再能在半岛抵抗奥大利之势力者。西欧列强如欲防止此事变发生,应当注意。加富洱固知它们必注意者。他于1856年5月6日在议院报告他的政策,即断言纵令耶玛溜王此时未因加入战争取得何等显明的利益,然辟得蒙之金钱血肉,究未尝纯然虚掷,盖窃示意于人民代表以将来的大希望矣。
拿破仑三世与民族主义
拿破仑三世是一个空想家,热衷民族主义,思破坏1815年之条约,修改欧洲地图。俄皇亚历山大一世曾谋联合欧洲帝王以维持均势,而拿破仑则思团结解放的种族,各组成独立国家,以树立均势。然两者皆发生于抽象的观念,而未计及所以实行之方法。拿破仑心目中的急务,是在使他所爱慕的意大利成一民族个体。他曾从事于是邦之自由革命运动;他犹带有1831年老烧炭党之情感。他的亲戚亦几全为意大利人,求他起而帮助他们不幸的祖国。他的从兄弟拿破仑亲王(le Prince Napoléon)一则为本身的野心,一则动于革命的本能亦促他帮助意大利。他自觉从派兵罗马以后,半岛方面大多数的旧友视他为叛党者。如果他不有以偿他的过恶,本身亦不免危险。
而在他方面,拿破仑三世之实行意大利的政策,亦有须慎重考虑之处。在意大利唤起革命,未免惊动教皇,此则他曾以武力恢复其权力而约定不抛弃之者。如此不失去他的旧教僧侣之助力乎?如此不惹起选民之反对乎?如此不摇动帝国组织之根基乎?皇后及他的许多大臣,立法院一部分议员及贵族院大多数,皆反对他的意大利政策。但拿破仑三世自以为得有一折中方法,可调和他的思想与利益。在他的意中,解放的意大利,不当组成一个单一国家,而当于萨地尼亚主宰之下组成联邦,脱离奥大利,依附法兰西。教皇失去一部分领地罗玛尼(Romagne),仍然在位,而法兰西无再以兵保护罗马之必要。然谓半岛的君主与意大利人民肯赞同此计划;而依附维也纳政府之各部君主肯降身而服属萨地尼亚;意大利人民既被唤起自行组织解放运动,肯于半途而止;此诚未免是思想简单,而拿破仑三世与法兰西后来因之以受损失者不小。
意大利革命之先声
巴黎和会闭会未久,意大利方面形势顿呈险恶之象。罗马教皇与双叙叙利国王恃有奥大利之助,继续施行专制政治。维也纳政府绝对不肯放弃其在半岛之优势。萨地尼亚为在意大利唯一能抵抗奥大利之国家而恃有法兰西后援者,此时更为奥政府猜防疑忌的目的。加富洱明对议会说,神圣战争开始之日即在不远(1856年5月)。而奥政府则诋加富洱为革命之庇护者。加富洱不以介意,而继续其宣传事业。在1856年,玛林等组织有国民协会(Societé Nationale),即依加富洱的主持;此团体所以集合国民中活动分子,以备将来的大争斗者。他同时并极力扩张军备。维也纳政府深愤狄林政府之行动,而咎加富洱纵容辟得蒙的新闻攻诋奥皇。加富洱答以萨地尼亚之根本法,不容辟得蒙政府干涉新闻言论。未几两国的外交关系断绝,战争似甚急切(1857年3月)。
此时战事之所以未即起,是因为拿破仑三世准备尚末完成,而巴黎公会以来的悬案(例如达溜白诸州问题)正待解决,一时使他搁置意大利问题。半岛之状态益危险。意大利对于奥大利及各专制君主之恶感,已成一般的事实。1849年失败亡命的革命党人,复从各方面集合;加富洱纵容他们在辟得蒙方面之活动。他的计略是在恐吓拿破仑三世,俾知如不急起为积极的行动,必落于半岛民众煽乱家之后;而拿破仑加富洱及耶玛溜不能支配半岛形势,共和政体一旦能成立于意大利,不久必传播到法国。
加富洱与拿破仑之密约
1858年1月14日,有意大利人阿叙尼(Orsini)谋杀拿破仑三世之举,此事及于拿破仑精神上的影响甚大,有以促拿破仑之决计速发;则以此人在狱中曾致书拿破仑,乞其为意大利自由尽力,以偿其过恶,否则拿破仑本身将不免危险。拿破仑之密使正式召加富洱与拿破仑会商意大利未来问题。加富洱与拿破仑三世会见于普伦比耶(Plombiéres,1858年7月20~21日),谈判的结果,订有普伦比耶之密约(7月21日)。此实是一个真正的对奥阴谋,而1859年之战争所因以发生者。依此密约之协定,法兰西与萨地尼亚合力驱逐奥大利人出意大利;战争在来春开始;萨地尼亚取得伦巴多威尼沙,甚至于帕玛、玛迭那及教皇领地之罗玛尼省,以组成一个人口1000~1200万之国家;法国取得里司与萨瓦(Savoy);塔斯加尼可合并一部分教皇领地;意大利减为四国,组成一个联邦,置于萨地尼亚国王之实际的霸权之下,而戴教皇为名誉的首领。拿破仑亲王(拿破仑三世思之以为塔斯加尼王)当娶耶玛溜之长女。
对于此项不贯彻的协定,加富洱并不反对。他知革命一旦开始,拿破仑三世无法制止之。并且他自知所以鼓励宣传,而使之成不可抗的势力之方法。国民协会随时可听他的指挥。
大战争之先机
加富洱离普伦比耶之后,即赴德意志,而确定普鲁士不愿为奥大利牵入战争,于是回到狄林,而在1858年之末,继续从事于战事之准备,及与法国之秘密谈判。至于拿破仑三世,则对于要求对奥战争,解放意大利之新闻表示好意,已经使公众疑其别有用意。随后他自己揭破他的意志。1859年1月1日他在皇宫接见外交团,对奥大利大使说:他深以两国关系不如以往之好为遗恨。此语传到维也纳,惊动奥人。奥大利的军团随即开赴伦巴多威尼沙。数日以后,耶玛溜对议会言及形势之险恶,宣布萨地尼亚之爱国的义务,而宣言对于被压制的意大利到处嗟苦之声不能置若罔闻。1月30日,拿破仑亲王与萨地尼亚公主之婚典举行于狄林。同时发刊有题名《拿破仑三世与意大利》之一小册子,此出于拿破仑三世之授意,而不过是普伦比耶密约内容之变形。2月9日,加富洱在议会通过5000万公债以为辟得蒙之防御费,战事之紧迫更不容疑。大军迅速云集于意大利。奥大利军队之在迭散(Tessin)河上者近20万人。
英国之调停
英国对于意大利方面之危机不能坐视。英政府恐法国在战争中获利太大。但它之调停提议为拿破仑三世与俄皇(俄皇欲减损奥国势力)所破坏。俄国于3月中主张将意大利问题提交一公会解决。此实欲致此问题之解决不可能。维也纳政府以为自己在战争中可操胜算,要求屏除萨地尼亚于公会外,而强是邦即时解除武装。狄林政府极力激怒奥政府,使之为戎首。加富洱向意大利爱国者发一热烈的檄文,鼓励新闻强硬的论调,而正式委任加里巴耳的(Garibaldi)组织义勇队。从4月之开初,维也纳政府已决计进攻,英国之外交努力,不过压住它数日。加富洱一旦确知奥政府必首开战端,觉得可以安然取让步的态度。4月21日,他宣言赞同伦敦政府提议总解除武装之原则。而在此时,他知维也纳方面已决计提出一最后通牒,迫令萨地尼亚单独解除武装,否则即开始攻击。实则此通牒从23日递到,答复期限只有三天,而在三天之末,萨地尼亚决然给以否定的答复。其结果为战争。法兰西政府即时宣言它不抛弃它的同盟国。英国尚为最后一次的调停计划,亦无成功;从4月29日(1859年)起奥军渡迭散河。恰在同时,法军先锋队越阿尔蒲司山。
第二项 意大利王国之建设
拿破仑之入米兰
拿破仑三世于5月3日依一宣言,发表他愿解放意大利至于亚得里亚海为止之意志,而于10日离巴黎,赴前敌督战。他一抵意大利,联军即取攻势。玛坚塔(Magenta)之役(6月4日),拿破仑大败奥军。4日以后,拿破仑三世与耶玛溜入米兰。拿破仑急于胜利,向意大利人民发一檄文,唤起他们爱国的努力,命其来集于耶玛溜旗下,共成意大利解放之大业。
中部意大利之举事
同时拿破仑三世睹英国达倍(Derby)内阁推倒,继之者为巴尔玛斯登,较有利于意大利之解放。拿破仑与科修特(Kossuth)接洽,谋煽动匈牙利举事。一时形势似全然于他的政策有利,但不久他始觉悟他的政策不能贯彻到底。他在意大利激动革命,今见革命蔓延到半岛的中心,而他已再不能支配之,制止之;加富洱不倾向于联邦主义,而倾向于意大利的完全统一。4月以后,塔斯加尼、帕玛、玛迭那各国革命发生,统治者出亡;而教皇领地于奥军撤退之后亦为革命党所支配;罗马教皇及烈普耳幼主佛兰西斯二世(Francis II)以有罗马之法军在,仅得维持其地位。拿破仑三世无反对各地革命之权利,因其第一效果,即增加法兰西萨地尼亚联军势力。然他深知革命的结果必致萨地尼亚合并革命的各国。无论在帕玛,在玛迭那各地,一切权力均握于加富洱部下之手。拿破仑三世惊恐。皇后及大臣洼洛斯基报告以国内可惊的情状,谓富人阶级及乡村人民受旧教僧侣之影响,对于此侵害教皇利益之政策极为不平;并且告以国外形势亦殊可虑,德意志对于法兰西表示威逼之势。
拿破仑与奥皇单独讲和
1859年6月24日有沙菲利洛(Solférino)之大战;此役由奥皇佛兰西斯·若瑟夫亲督军出战,双方军队数逾30万。激战15小时之久,奥军至被包围,在中央及左面有法军,而在右面有萨地尼亚之军,结果奥军又遭大败,受莫大的损失而退。
沙菲利洛之役,于联军为光荣的胜利。但拿破仑却急利用此机会向奥皇提议讲和,大出乎欧洲之意外。拿破仑感于战争流血之惨(沙菲利洛之役法军损伤万人),眼见战事前途进行之难关,而顾虑及俄皇之态度(俄皇不愿匈牙利起革命),及德意志同盟之态度(德意志同盟开始动员),而尤其是法国国内旧教党之对他表示恶感,乃不惜向奥皇开始交涉。奥皇既为战败之人,而又不肯降身于普鲁士之前,亦乐得讲和。从7月8日以后,休战条约成立。三日以后(7月11日),法奥两皇会见于维那佛兰克(Villafranca),缔结讲和预备条约,其主要条件如下:伦巴多割让于法国,由法国转让给萨地尼亚;奥大利保留威尼沙;威尼沙构成意大利联邦之一部分;意大利联邦戴教皇为名誉的盟主;塔斯加尼大公、玛迭那公各回原邦;教皇当在其领土施行必要的改革。关于帕玛(其统治者已逃亡)之处分则未说及。
拿破仑三世与意大利革命
维那佛兰克之预备和约,于欧洲,尤其是于意大利民族,为意外之举。一般的意见,咸认奥大利在此战事受损极少,它在半岛之优势如故。拿破仑三世回法兰西后,忠告教皇及其他意大利君主使急为必要的改革,而他们仍是仰望奥大利的保护。至于意大利人民深愤为拿破仑所卖。到处反对拿破仑之联邦计划,谓为不可能,因为奥大利既仍构成联邦之一部分,联邦必不能有自由,而独立战争迟早又须再起。合并于萨地尼亚,为人民一致之要求。自意大利人视之,必须建设一强大的统一的国家,方可抵制奥大利。拿破仑所欲防止之事变乃因维那佛兰克之预备和约而速其实现。
加富洱闻法奥预备和约之成立,表示愤慨,从7月13日以后即辞职下野。但他退为一私人,更有行动之自由,可以实行他的政策。实则从7月之末,佛罗伦斯(Florence)、玛迭那、波洛加(Bologna)三处皆有临时政府之设立,即受他的主使;此等临时政府表面上为独立的,但实受萨地尼亚政府之指挥,它们的使命是在使中部意大利的人民表决合并于萨地尼亚。
佛罗伦斯、玛迭那、波洛加三处之临时政府的行动,得英政府之鼓励。维那佛兰克预备和约签字之时,拿破仑已表示希望召集列强公会,协议1815年条约关于意大利部分之修改问题。从7月27日以后,英政府向欧洲发表意思,谓英政府在原则上不反对此一提议,但须依几个的条件,方肯与会。其条件之主要者如下:(一)撤退教皇领内外国军队,法奥对于半岛事情承认非干涉主义;(二)尊重中部意大利人民之自决权。此项宣言之结果,使加富洱及其党徒敢于在塔斯加尼、耶米里(Emilie包含帕玛、玛迭那等地域)及教皇领地罗玛尼举行人民总投票(8月16~20日),以表示此等地方如何希望合并于萨地尼亚。
拿破仑三世此时陷于困难地位。他向倡人民公决主义,而自居为意大利之友,势不能以武力反对意大利民意之自由表示,亦不能任奥大利去取反对革命之行动。结果,他惟有用劝告方法,派人赴中部意大利,劝意大利人容各君主回国。而自己亦于9月10日之公报发布的一个通牒上,正式主张遵行维那佛兰克之协定。而在他方面,则他向英政府声明,如果萨地尼亚合并玛迭那及波洛加,则为报偿及回复均势计,法兰西应当取得萨瓦,或则波那巴特家当在意大利取得一个王位(塔斯加尼)。英国之巴尔玛斯登对此交涉不甚重视。他知萨地尼亚政府决不许拿破仑亲王得立足于佛罗伦斯,至于萨瓦,则他知法兰西之合并此地,适为意大利怨恨法兰西之一个有力的动机。
英政府继续激励萨地尼亚之政策,于是中部意大利之形势益加危急。在9月中佛罗伦斯、波洛加、玛迭那之三政府合而为一体,有共同的军队,由加里巴耳的统率。萨地尼亚王耶玛溜正式接见报告人民总投票结果之代表(9月),他不宣告合并已成事实,而约定向列强主张人民的意思,罗马教皇与萨地尼亚断绝一切外交关系。
意大利半岛革命进行之中,法兰西、萨地尼亚、奥大利三国全权代表会议于瑞士之爵利希(Zurich),议将维那佛兰克之预备和约,变成正式和约。拿破仑三世致书耶玛溜,劝其诚实执行维那佛兰克之原则(10月20日)。他向耶玛溜发表他对于将来意大利联邦运用之思想,谓此联邦当戴教皇为名誉的首领,而以萨地尼亚王为实际的首领。联邦之首都定于罗马;意大利国会由各邦君主在各自议会中选任之议员组成之。萨地尼亚王对于此空想,答以彼须酌量国民的意思,而中部意大利之国民的意思则要求合并。他并且力言如他不让步,他必为革命的潮流所压倒,玛志尼尚在半岛,意大利统一将于共和之旗下成就。玛迭那之政府亦取同一的论调。实则合并之事实已经成就。在爵利希之全权代表缔结有三个条约(11月10日),以执行维那佛兰克之协定。此等条约并不似预备和约之正式规定各国君主各回原国,但以明文保留他们的权利。关于此层之最后决定,则委诸未来的公会。然而公会能召集乎?此是一个大疑问,则以在原则上英国不愿夺去意大利人自择政府之自由,而奥大利则以各邦君主先行复辟为奥国到会之条件。
拿破仑之要求新土地
奥大利宣言如果辟得蒙继续提倡合并政策,它即不认再为《爵利希条约》所拘束。拿破仑三世觉得合并为终不可免之事,乃决定迁就情势,于中获利。因此从1859年12月以来,他的政策经历过变化。他的《教皇与公会》(Le Pope et le Congrès)一书之刊行适在此时;在此书中他主张教皇抛弃其领地为恢复意大利秩序之最良方法。拿破仑并且以亲书向教皇为同样解决的提议。
有此一举,公会之召集不复成问题。教皇辟斯九世对于拿破仑之提案表示抗议。奥大利亦如教皇然,不肯以意大利问题提交列强会议解决。拿破仑今将如何解决此难题?
在1860年之初,拿破仑有意组成英法与萨地尼亚之同盟。此时(咸丰十年,即1860年)法国正同英国联合攻击中国(为1858年,即咸丰八年,《天津条约》不履行之故),且拿破仑正与英国谈判缔结一通商条约,合于英国自由贸易派之主张,有利于英国工业。但是此等事实尚不足使英政府决然与法同盟。英政府惟向法国提议关于意大利问题,依下之四个条件,结一协商:(一)法奥以后非得列强许可均不干涉意大利内政;(二)于教皇政府组织有军队可以自卫之时,法政府撤退驻罗马之法军,法政府且须撤退伦巴多之军队;(三)威尼沙之内政组织屏除于列强谈判之外;(四)萨地尼亚王不再派兵赴中部意大利,以待此地方依一正式民选议会重新表示合并之意思。
法兰西在原则上赞成此计划,但它为稽延时日计,须待与列强协议后再正式承受之。拿破仑三世想利用此时期从事于萨瓦与里司割让之秘密谈判。我们犹忆加富洱在普伦比耶已经许他以此两省。在维那佛兰克议和之后,拿破仑颇觉难于要求,因为法国自己对辟得蒙已未完全践约。然而现值萨地尼亚领土扩张至预定的范围以外,拿破仑之要求乃振振有词。他且觉为巩固他此时在法国国内渐摇动之信望计,亦有取得此两省之必要。教会派之反对已开始。而在经济社会则保护贸易派攻击他与英国缔结的通商条约。此时之急务在依外交的成功转移舆论。因之他极望取得萨瓦与里司。加富洱不惜忍受一切牺牲以期他的政策成功,愿给拿破仑以此等土地。加富洱以为惟依此代价,耶玛溜乃有合并那些中部意大利诸公国之自由,而法兰西一旦牵连于此交易,不能再反对萨地尼亚之最后的领土扩张。于是在洼洛斯基去职之后,加富洱秘密与拿破仑三世协定关于里司萨瓦两省之割让问题(1860年1月初)。1月20日以后,加富洱复入为内阁总理。27日他宣言拟召集一个议会,在此议会中,中部诸公国亦得与辟得蒙固有的各省同派代表。而在2月3日,拿破仑三世在议院开会之时,公然宣言,如中部意大利合并于萨地尼亚,则法国在阿尔蒲司方面当重划国界。
拿破仑与狄林政府
拿破仑上项宣言起初颇激起英国的恶感,然随后英人亦悟法意协商将因前者对后者要求若大的牺牲而冷淡。奥大利亦依同一的理由不阻止萨瓦里司合并于法。拿破仑三世本可以即时实行此项合并,惟须顾虑加富洱在意大利,尤其是在辟得蒙之困难地位,而取必要的慎重举动。加富洱为免于在国内丧失人望计,不得不装作被逼迫之景象。拿破仑形式上要求萨地尼亚王放弃塔斯加尼,及在教皇领地仅充教皇之代理。狄林政府举主权之原则与人民公决权以答之。塔斯加尼、耶米里及教皇领地之人民应狄林政府之要求,于3月15~20日之间,几以全体一致之表决,决定合并于萨地尼亚;耶玛溜宣言承受此项决定,而召集新议会,于4月2日集会。此后加富洱即须决定抛弃萨瓦与里司两省。以加富洱表面仍示踌躇之故,拿破仑乃派遣一专使赴辟得蒙,其使命在严重催迫狄林政府实行割让此两省。耶玛溜及加富洱乃若屈服于一种最后通牒,而卒于狄林缔结条约(1860年3月24日),割让萨瓦里司,但附以取决于人民意思之条件。此条件实际履行,而依4月15~22日之人民总投票,两省表示愿合并于法国。
罗马与烈普耳之命运
1860年之事变以后,世人皆知罗马与烈普耳两政府之地位岌岌可危。拿破仑三世有意防其灭亡,但亦愿其自取必要之处置;然而两政府之顽固态度,实有自取灭亡之道。教会拒绝拿破仑提出的革命之要求(1860年4月)而组织军队。拿破仑愤教皇之态度,思召回法国军队,但又恐加富洱一得有口实即从事于新合并计划。
在烈普耳之形势更坏。新主佛兰西斯为左右宵小所惑,肆行专制恐怖手段,拿破仑三世久劝其立宪及联结萨地尼亚,而他置之度外。骚乱起于全国。叙叙利岛首先叛乱(1860年4月5日)。此运动是随后革命党为意大利统一而起的一个大运动之先声。加里巴耳的在吉诺亚组织义勇队,以备侵入叛乱中之叙叙利岛。加富洱与耶玛溜本可以阻止其行动而故纵之:在他们的意中,此举若失败,他们可以否认其行为;如其成功,则可取而代之,而以防止欧洲与意大利陷于无政府状态为名。于是5月11日,加里巴耳的之军队得在叙叙利上岸。6月末,全岛落于他的势力中。
欧洲列强,尤其是法兰西,闻叙叙利方面之事变,为之震骇,深咎加富洱纵容加里巴耳的。加富洱否认有此事,而明言奥大利法兰西既不禁其人民投效于教皇与烈普耳王之下,萨地尼亚自然不能独对于前往援助被压制的人民之本国人民,特加严禁。在7月末,烈普耳王已表示不肯实行立宪之约,大多数人民均属望于叙叙利方面。
加里巴耳的虽以耶玛溜之正式命其停止前进,不肯服从(7月27日)。耶玛溜亦不坚执己见,而任其进行。英政府既得狄林政府保证不再割让新土地于法国,对于萨地尼亚之新合并无异议。拿破仑三世既已承认非干涉主义,而此时又特别有与英政府保持一致之必要(为中国方面的战事),亦不阻断加里巴耳的之进路。加里巴耳的乃于8月8日渡海峡。拿破仑三世仅以一通牒将未来重大事变之责任归在英国。伦敦政府不欲与法奥决裂,急宣言如加里巴耳的攻击罗马或威尼沙,他认为不合法的行为。但谁能保此事变之不发生?加里巴耳的向烈普耳急速前进,国王佛兰西斯退向格特(Ga6ta)方面。翌日加里巴耳的进入烈普耳城,建设临时政府,表示继续北进之意向。他声言将在罗马宫宣告耶玛溜为意大利国王。他此时已全为急进派所支配。玛志尼急赴烈普耳,他的徒党集于此临时政府首领之左右;意大利之革命原以王国之名义起者,似行将以共和之名义告成。
加富洱之收拾时局策
加富洱急欲阻止加里巴耳的,免其轻举,贻误意大利大事。在8月末,他遣使访问拿破仑三世(时在萨瓦),说明加里巴耳的行将进攻罗马,有制止他前进之必要;法国既不能以武力制止意大利之革命进行,亦不肯任奥大利独为反对革命之行动,不愿再与此国有战争,则应任令萨地尼亚自行救护君主政治。辟得蒙之军队当开赴烈普耳国境。然如此则须通过教皇领地拉玛契(les Marches),不免与教皇军队接触。然此不违反国际公法乎?教皇军队不将公然侵逼教皇旧领地及塔斯加尼乎?萨军经过地拉玛契的人民不表示欢迎耶玛溜乎?拿破仑口中不得不反对辟得蒙之新政策,然事实上不阻止之。
从9月7日以后,萨地尼亚政府令教皇政府解散军队,而在其拒绝之回答尚未到狄林以前,辟得蒙军队已越过教皇领内。9月29日教皇军队投降。法兰西军队仍旧占领罗马及其附郭小部分地方,但辟得蒙军占领其余教皇领地,在10月初,进至双叙叙利国境界。
辟得蒙虽不与烈普耳在交战状态,然军队竟越国境。加里巴耳的之态度,日益使萨地尼亚政府不安心。加里巴耳的似将延缓双叙叙利之人民总投票,以俟攻克罗马。他为革命党所包围,此类人对于耶玛溜及加富洱均无拥戴之诚意。加富洱为抵制此等激烈派势力计,召集议会于狄林,其第一件事即在许国王合并新占领的教皇领土,及双叙叙利王国。加富洱在致欧洲列强之通牒中,声言烈普耳王佛兰西斯既离国都,实际他自己抛弃王位;萨地尼亚政府有防止意大利陷于无政府状态之必要。而对于意大利人民,则加富洱立论又异,他说:耶玛溜对于各方面拥戴他之民意应当顺从。耶玛溜久已向双叙叙利前进。10月21日,烈普耳国及教皇领地均以庄严的人民总投票表示服属于他,数日以后,加里巴耳的让位于他。此时佛兰西斯逃避于格特;此为他唯一未丧失的地方,将固守以待欧洲之援助者。
欧洲与意大利王国
法政府对于加富洱之举动表面上表示不满足,召还其驻狄林之大使;但仍留一代办在彼处,以示此项决裂性质并不十分重大。普鲁士政府对于加富洱之最近的行为,亦只为空言的抗议,而加富洱答以“他先示一模范,不久普鲁士即将乐于仿行”。惟奥政府则大有利用此机会对萨地尼亚起新战争之势。如果奥大利能得俄国之赞助,必再攻击萨地尼亚无疑。但俄皇虽反对萨地尼亚之侵夺烈普耳王位,然非至耶玛溜取攻势而且与法皇联合,不肯承诺为好意的中立。拿破仑三世对他声明决不助萨地尼亚攻击奥大利,而只为他保障维那佛兰克条约之利益;俄皇亚历山大二世乃于波兰首都瓦萨之会见,阻止奥皇用兵(10月22~26日)。而后者亦以国内乱机四伏,不敢坚持主战政策。
同时(10月27日)英政府亦表示赞助愿附耶玛溜之人民,而宣言一切民族均当有更换政府之权利。此项宣言适对拿破仑三世而发,他本是一个提倡国民主权,人民公决主义者,英政府即以此塞其口。拿破仑三世犹对烈普耳王表示保护态度,一则因为教皇表同情于佛兰西斯,一则欲借以牵制耶玛溜之行动。法国舰队游弋于格特之前,不许萨地尼亚封锁此港。然英政府以非干涉主义之名义要求撤开法国舰队,而法国此时正为中国方面之事须与英国提携,亦觉得不能拒绝其要求(1861年1月19日)。2月13日格特陷落,佛兰西斯退入罗马,受教皇保护。
萨地尼亚势力巩固。耶玛溜命新合并的土地选举议员;意大利第一次国会乃于1861年2月18日开会于狄林,随即宣告耶玛溜为意大利国王。加富洱之政策卒获得良果。意大利半岛之政治的统一,已成事实。惟有威尼沙与罗马尚不在此新改组的国家以内。然而加富洱对于未来抱有十分的确信。在3月27日,他敢使议院宣告,在原则上罗马为意大利之首都。
第三项 威尼沙与罗马问题
拿破仑与罗马问题
意大利是否当取得威尼沙,取得罗马?依何种政治的方法以达取得此两地之目的?此在1861年尚为欧洲注目的主要问题。关于威尼沙问题,解决似不能即时实现;欲此问题之能解决,须得普鲁士与意大利同盟以抵制奥大利。关于罗马,加富洱希望可以即时得一解决。自由国家中的自由教会,是他所提出于教皇辟斯九世与拿破仑三世之计划。此计划不为教皇所嘉纳。而在法国不无成功;拿破仑现已欲撤回罗马之驻兵。不过他不愿与教皇失和。
加富洱之骤死(1861年6月6日)惊动欧洲,而给意大利一个精神上的大打击。此大政治家之事业似将受挫折,而事实却不然。拿破仑三世不欲增长耶玛溜政府之困难,乃急行正式承认此新王国,而派主张意大利统一之倍列迭逖(Benedetti)为驻狄林大使(6月末)。意大利新内阁总理黎加索里(Ricasoli)以为可依法政府之调停解决罗马问题,乃于9月向法政府提出一保障教皇独立之计划,请法政府转达教皇,使他放弃政权而取得大宗补助金及管理教会之自由。但拿破仑三世及其大臣等不敢以此计划转达教皇。在年终,法政府派一主张意大利统一之外交家为驻教皇处之大使;随后此外交家提议在教皇与狄林政府之间,当调停之任。但教皇始终执拗,不肯受调停。
教皇此项执拗态度,自然激动意大利之反感。革命党复谋用武。加里巴耳的又准备举事。未几黎加索里辞职,拉塔齐(Rattazzi)继任为意大利内阁总理(1862年3月)。拉塔齐声言愿防止半岛一切革命举动,专依外交的方法以解决威尼沙与罗马问题。法政府觉得应当起而为之援助,而命法国大使正式向教皇提出一个妥协案:在意大利之领土现状维持;教皇保留他的权利,但除于一小部分土地圣佩耳(Saint-Pierre)外不执行之;罗马与狄林间之外交关系恢复;旧教国家协定给教皇以适当的维持费;列强保障教皇领有罗马城及剩留的土地,但要求他给人民以改革(1862年5月30日)。教皇政府对于此调停案,仍是绝对的拒绝。
拿破仑三世愤教皇之执拗态度,巴黎与狄林政府之关系因之更密切。依拿破仑之助力,意大利王国得俄国之承认(1862年6月);随后此王国亦为普鲁士所承认,从此时起,人已预料意普两政府之间将有协商出现。
加里巴耳的之轻举
拉塔齐内阁之有利的地位,忽因加里巴耳的之行动而破坏;加里巴耳的之目的在进占罗马,不复能忍耐。7月19日加里巴耳的率其党徒由叙叙利下船,渡过美西拉海峡,宣言向教皇领地前进。意大利政府急起而阻其进路,至于用武。加里巴耳的受伤被擒(8月27日),他的小军队打散。
拿破仑三世与反动政策
拉塔齐内阁依1862年9月10日之通牒,向欧洲宣言,意大利国民全体要求他们的首都,而现状已不容持久,恐于意大利国王政府有极恶的结果,行将危及欧洲之安宁及罗马旧教之宗教的利益。对于此项宣言,俄普取冷静态度,奥大利则表示愤慨;惟英政府公然赞助此宣言,英政府此时乐睹法兰西陷于难境。至于拿破仑三世本意未始不愿顺意大利人之意志。拿破仑亲王及其与党怂恿之。但皇后及洼洛斯基极力阻止此举,而他们的意见制胜。拿破仑卒变计,召回亲意派之大使倍列迭逖等。而以外交委诸多罗安得溜斯(Drouyn de Lhuys),此人则与教皇政府接近者(10月15日)。新外交总长即时表示无意赞助狄林政府解决罗马问题。其结果则拉塔齐内阁倒(12月5日)。意法协商似已破裂。
1864年9月15日之条约
在1863年及次年大部分,意大利政府专注意内政。同时而列强主注意于波兰与丹麦事件。此等事件有失拿破仑威信,而引起奥、普、俄对法之敌视。拿破仑三世不能望得英国之助力,乃复转而联意。于是意法之间重开1862年已断绝之谈判,其结果有1864年9月15日之法意协约;依此协约,意大利约不攻击教皇之现在领地,且为之防护;法兰西约于教皇军队组成之后,撤退法军,但至迟须在两年以内。教皇可自由组织军队,但不得用为攻击意大利之工具。意大利担负旧教皇领地公债之一部分。此项协约至有用意。如果革命起于罗马,意大利政府即可以恢复秩序之口实占领此城。但为预防此项事变,法兰西政府保留重新干涉之自由。拿破仑三世结此协约,未先商诸教皇,大招其抗议。教皇之态度适以坚意法之联合。拿破仑三世为延缓罗马问题计,随即表示愿助意大利获得威尼沙。他起始谋促普鲁士意大利两国同盟以攻奥大利,继见普奥一时妥协,乃转而直接与奥大利秘密谈判,劝其以威尼沙让给意大利(1865年9月)。但奥大利拒绝此项提议。未几普鲁士政治家毕士马克(Bismarck)赴比耶利仔(Biarritz)访拿破仑三世;拿破仑一方面为此政治家所说动,而他方面自以为容易乘机立于普奥之间为仲裁者,复承认耶玛溜与普王威廉同盟以夺回威尼沙。普意之间于1866年4月8日缔结协约,其条件是:意大利举全力攻奥大利,但须在普鲁士先取攻势之后;普鲁士可择时机宣战,但如果它未于三个月以内开始战事,意大利政府即认此条约为无效;此两盟国家不单独休战,而其一非取得威尼沙,其他非在德意志取得相等的土地决不息兵;普鲁士王当供给耶玛溜以120兆军费。
普奥战事及威尼沙之合并
战事复因外交上关系而延迟。拿破仑三世之政策日益混沌矛盾。他秘密与奥大利谈判,而依6月12日与此国缔结之密约,希望使意大利以取得威尼沙单独讲和了事。毕士马克恐意大利政府脱离同盟,决计及早开始战斗行为,战争乃于6月16日开始于德意志。于是意大利军队开始动作。意大利大军直攻威尼沙前面(6月20日)而遭大败。开始一举即于意大利不利。但数日以后,普鲁士在萨多瓦(Sadowa,7月3日)之大胜使意军恢复气势。
大战之翌日,奥大利急要求拿破仑之调停,而愿割让威尼沙于法,俾得转交意大利。拿破仑三世极愿使意大利休战,而强普鲁士如命议和。然他欲达此目的,须有军事上的示威举动,然而此则他所不能为,而亦所不敢为者。意大利始终忠于同盟,与普鲁士共行动。意大利虽败,不愿休战。在意大利政府自有它的用意:设使普鲁士而败,意大利或当承认拿破仑之调停,乐得取得威尼沙了事;然在萨多瓦战后,它自信可以唱高调。它的想依征服以得威尼沙。它并且不以此省自足,而垂涎于托里斯特(Trieste)与托连特(Trent)。然不意普鲁士忽然不商同意大利,独自与奥大利缔结《尼哥斯堡预备和约》(The Preliminaries of Nikolsbourg,7月26日),随即继以《普拉克和约》(The Peace of Prague,8月24日)。
意大利闻此消息愤慨。它提出抗议亦无效。毕士马克答谓普鲁士只约助意大利取得威尼沙,其他非所问。而此地之取得则已保证于意大利。于是耶玛溜不得不签预备和约(8月10日),嗣复签正式和约(10月3日)。
1867年以后之罗马问题
意大利王国依1866年普奥战役获得威尼沙,只待取得罗马,即可完成意大利半岛之统一。在1867年之初,意大利人要求罗马之声更急,则以当时保护罗马教皇之拿破仑三世已因普奥战役对普谈判失败,丧去威望。当卢森堡问题紧急之时,拉塔齐复执政权(1867年4月10日)。拉塔齐原得拿破仑三世欢心,极力对法政府表示友谊。但一旦遇拿破仑三世正式促他联法,他即声言法普两国于意大利均有恩惠,在此两国之中,意大利很难抉择何所适从。实则他对于两者皆无意为之用。他的目的是在罗马。加里巴耳的公然煽动教皇领地人民,组织新义勇队;而拉塔齐任其进行,意以为法普冲突,可给他以占领罗马之机会。
但法普冲突卒以伦敦会议(1867年5月)而延缓。萨瓦王室不得不停止它的计划之执行,但它未抛弃其希望。加之,加里巴耳的之运动仍未停止。普鲁士政府实鼓励之,因为法意失和为普之利。拉塔齐亦不阻止加里巴耳的之计划进行,而一方声言尊重1864年9月之协约,同时向拿破仑声明他不能径逆国民意思,恐因此激起革命;因为国民固要求取罗马为首都者。
教皇态度与法意关系
拿破仑急欲结束此困难之罗马问题。在1866年末,他曾提议召集列强公会解决此问题而不成功。教皇政府不肯对于人民行何改革;教皇辟斯九世且公然拥护教皇大权。教皇如此的挑衅态度已令意大利人激昂,而拿破仑政府此时尚曲意见好于教皇。在教皇军队中不仅有大部法国兵士服役,且有一法国大将公然赴罗马,为之检阅并改组军队。
拉塔齐对于此事提出抗议。拿破仑三世允诺与此项军队不生关系,然同时关于加里巴耳的之义勇队提出责问;此时加里巴耳的军队日益逼近罗马。意大利政府给以空言的保证,而实际不阻止加里巴耳的运动之进行。
加里巴耳的之侵袭罗马
加里巴耳的在1867年9月之初,自赴瑞士之日内瓦(Genève),对欧洲各地革命党代表发表他占取罗马之意见。法政府为及早防止此项暴动计,乃在加里巴耳的转回意大利之时,向意政府要求对加里巴耳的取禁制手段。拉塔齐屈服,而命将加里巴耳的禁锢。但数日以后(9月27日),加里巴耳的之党徒侵入教皇领地,直逼罗马。拉塔齐当然宣言他与此事无关系,而提议由法意两国军队共同保护罗马(10月13日)。拿破仑三世此时既为罗马旧教党所包围,乃严命意政府尊重教皇国境。拉塔齐乃辞职(10月21日),而在意大利新内阁未成立之前,加里巴耳的已经走脱,复出现于塔斯加尼;他在佛罗伦斯发表宣言(10月22日),公然依一专车出发,加入他的义勇队,侵入教皇领地,进逼罗马。
此时拿破仑三世已不再踌躇;法国军队奉命由海道开赴意大利,从10月30日以后,先锋队已抵罗马。意大利全岛哗然。意大利之新内阁为缓和舆论计,亦派军队入教皇领内。加里巴耳的之义勇队为法军所击败,而意政府亦速撤去其派赴教皇领内之意军。同时意政府捕加里巴耳的,其义勇队亦星散。然为表示意政府之爱国心决不让于加里巴耳的起见,意内阁乃于11月9日发一通牒,决然主张意大利要求罗马之权利。
拿破仑之新困难地位
拿破仑三世此时更处于困难地位,不知所以为计。其将延长罗马之占领耶?意大利必不容他。其将撤退罗马之驻防军耶?旧教僧侣党必抵死反对他。他于是又想到公会召集之一法。但许多国家(尤其是英国及普鲁士)甚望此举不能成事实。加之,他的大臣以他的名义在立法院宣言说,法政府决不令意大利得取有罗马(12月5日);此在法政府方面,固将以见好于议院旧教党之多数,然因此束缚了法国的政策,致公会之召集不可能。
此后法意亲交不复能维持。欧洲协商亦不复成问题,且亦不再提及。1864年9月之条约,已成过去纪念。法兰西军队继续占住罗马,保护教皇。意大利原赖法兰西国民之血而达解放之目的,今乃变成它的仇敌,专待它失败衰危之日以攻入罗马。
法奥意三国同盟计划
然而在1868~1869年之间,尚有些政治家不仅对于意法接近未绝望,并且谋巩固此两政府之团结。在普法战争(1870年)未起之前,已屡次有实现此思想之企图。此事始由奥政府发动,此时奥政府在毕士马克的仇敌毕司特(Beust)主政之下,思报萨多瓦战败之仇,而视联法政策为实现此目的之最良的方法。拿破仑三世经过1866年与1867年外交谈判失败之后,窃打算对普开战之计划,亦甚愿联络奥国,乃向之提议同盟。在1868年严正的谈判进行。从此时后,毕司特认定非得意大利加入,法奥同盟势不可能。仅有法国同盟,奥政府尚不敢对普作战。奥国惧意大利从侧面来攻击,意大利固已从1866年以来,露出夺取托连特、托里斯特诸地之意者。反之,如果奥政府能调和拿破仑与耶玛溜,而法、奥、意三国结成同盟,则可大胆对普开战。但欲得意大利之赞同,必须允其占取罗马。毕司特不反对此举,他此时已无见好教皇之必要。
拿破仑三世似当然赞成此计划,因为拿破仑三世自身对于教皇之态度已当不满意;而在法兰西国民亦颇不解拿破仑三世自居为革命之产儿,何以继续拥护此反动主义之教皇。然而拿破仑三世迂回于两个矛盾的政策之间,一方面对自由党让步(尤其是在1869年总选举之后),同时又不敢公然与旧教党决裂。在1869年之中叶,三国同盟计划之秘密谈判似将成一现实的协定。但阻力仍在罗马问题。拿破仑不能如意大利之愿以解决此问题。法、奥、意三强乃停止谈判,而在8月仅含糊相约从事于共同的政策,意奥两政府保留其在法兰西无端发难攻击普鲁士之时,宣告中立之自由。
数月后,毕司特断定普法战争必至,而恐为拿破仑牵入旋涡中,窃思与意大利结一保障条约,使奥意两国静待时机,立于交战国之间,取武装调停之态度。拿破仑三世不仅知有此谈判,并且窃愿鼓励之。然而毕司特之政策始终败于一个阻力,即拿破仑三世不能令意大利占有罗马。
普法战争与意大利政策
1870年7月19日法国对普鲁士宣战,此举直接为普法争雄之决战,间接给意大利以完成统一之机会。拿破仑从事于此冒险的战争而无一同盟国。从7月11日,奥政府已警告他说,奥政府决不为他牵入战争中,他须对于将来的决定全然自负责任。至于意大利政府则在法政府重邀意大利同盟之时(16日),亦明白拒绝与法同盟,则以法国不肯给以罗马之故。此时意政府所能与拿破仑三世协定者,则为法兰西军队撤出教皇领地;1864年9月之协约重行遵守(7月20日)。但意政府犹望幸得奥政府之斡旋,可以自拿破仑三世索得他迄今不敢应允之牺牲。以毕司特之尽力,奥意同盟在7月末似有成立之望。其主要条件,为奥意两国联合兵力以备实行武装的调停;奥国派军队入叙列色(Silesia)及巴威利亚;在巴威利亚意大利军可与奥军会合。但奥意两政府均要求六星期之期间为动员之用,而非等到法军已侵入德意志南部不肯发动。并且拿破仑三世须承认意大利有占取罗马之自由。最后一条全不能行。拥护教皇的一派人士向拿破仑三世说,如果他战胜,他可以得意大利同盟,而不须给以罗马;否则他无论如何牺牲,决不能得意大利同盟。当拿破仑三世出发赴前敌督战之时(7月28日)他尚未决计。意大利之特使往会拿破仑三世于梅仔城(Metz),拿破仑亲王极力帮同意大利人进言,然而一切无效。拿破仑三世之惰性的抵抗,继续至于8月5日。翌日法军大败,八日以后,普军已进入法兰西中心。法军败退,同盟再不成问题。拿破仑三世于8月8日犹求助于耶玛溜,然亦无效。耶玛溜未始不寄同情于拿破仑之末运,然他是一个立宪君主,他的大臣不肯往救拿破仑三世。意大利整备武装,但不是为助拿破仑三世,而是为占取罗马,此则意大利今将无报酬得之者。拿破仑三世外遇敌军之侵袭,内顾革命之发生,犹作最后的希望。他尚信任意大利,而于8月19日派拿破仑亲王赴佛罗伦斯,对耶玛溜王为最后的求援。然此举无功如故。拿破仑三世即在此危急之时,犹不敢许意大利人占取罗马。然意大利人此时则更傲然主张他们占取他们的首都之权利(8月29日)。
意大利人之占取罗马
塞丹(Sedan)之投降(9月2日),巴黎之革命(9月4日),卒使意大利人得安然占取罗马。法兰西军队早已从教皇领地撤退。9月6日,意大利政府通告巴黎之“国防政府”以不能再遵守1864年9月协约之意,而巴黎政府对于权利问题未表示意见,而任令意大利政府自由行动。随后耶玛溜王向教皇辟斯九世下一最后通牒(9月8日),教皇绝对拒绝与意政府妥协。教皇自知无力可以阻意大利人来占罗马,然他须表示他非自己屈服,惟遇着武力逼迫,乃始退让。9月20日,意军安然占得罗马。数日以后,教皇领地内人民依全体一致之投票,承认此土地合并于意大利王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