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三国同盟与俄法同盟
第一项 三国同盟
毕士马克之同盟政策
柏林会议以后,俄德感情既坏,俄奥在近东亦居于势不两立的地位。俄、德、奥三国协商再无维持之望。此时毕士马克须就俄奥两国,抉择其一以为与国,而他卒不得不择取奥国。俄国在东方事件之失望,致其怨恨德国,而大斯拉夫主义者之活动,益令俄国与德奥之关系日益险恶。奥国明知它要利用柏林会议之结果在近东发展,俄国是它前途的阻力,它不得不倚德国为后援。德奥同盟之基础已决定于毕士马克与安德塞在加斯太因之会见(1879年8月27~28日)。及至1879年10月7日,德奥同盟条约卒告成立。
德奥同盟的经过
毕士马克须就俄奥两国择其一以为与国。他原是素抱亲俄政策之人,何以终舍俄而择奥?其理由是一则德国利于将奥国势力移向东方发展,而使之无暇在德意志方面恢复势力;一则就民族关系上说,联奥较之联俄合于德意志的民族感情。且就政治上说,俄虽较奥力强,而其政策常易变动,不如奥国之长可倚靠。
而在他方面,奥皇亦对于俄国之敌意、大斯拉夫主义之活动大为惊恐,而属望于德意志帝国之援助。奥国在西方亦感受意大利人所谓Irredentism之侵逼。毕士马克容易使安德塞领悟,惟有与德帝国密切的联络,乃可脱奥政府于危险。于是在柏林会议闭会之后,德奥两政府之间即时接近起来。从1878年年终以来,奥政府表示亲德之倾向;奥国承诺废止1867年《普拉克和约》第5条,即于叙列色维格北部举行人民总投票之一条。而在1879年之夏季,德帝国之外交的援助使奥大利占领新土地洛维巴札之事业进行利便。最后毕士马克与安德塞会见于加斯太因(1879年8月),协定了同盟条约之基础,即德奥两帝国联合以保障既存的条约之尊重;两国中有一方与其邻国冲突,而受第三国侵逼之时,则他方起而牵制此第三国。
但德皇威廉第一与俄皇亲善,不愿于三皇同盟之外,另对奥有特别协定,他反对毕士马克与奥同盟之政策。因之德奥同盟条约之正式缔结,延迟了数星期。卒至毕士马克以辞职为要挟,德皇乃裁可缔结此项同盟。此即1879年10月7日之德奥同盟是。
德奥同盟之性质
德奥同盟是1879年以后至于欧战期中欧洲国际关系之枢纽。三国同盟为此同盟之扩张者,但并未取而代之,两者仍各自成一独立的协定。三国同盟效力有一定的期限,每次皆须续订。德奥两国同盟虽原订以五年为期,然在1902年实际已定为永久的,不过同盟当事者任何一方,得于每届三年通告改约之意思。
1879年之德奥同盟条约规定:如两帝国中有一国被俄国攻击,同盟当事者之他方须举其全力来助;讲和亦依共同协定行之(第1条)。如同盟中之一帝国被俄国以外之国家攻击,同盟之他方,只须守好意的中立;但如攻击的国家有俄国的援助,则未被攻击之他一同盟国,当然举全力助战。在近世同盟条约常以“非挑拨的攻击”(Unprovoked attack)为助战原因,而1879年之德奥同盟条约,则无此语。在此约中,助战原因即单在俄国之攻击。德意志之于1914年助奥攻俄,即依此规定。(德奥同盟条约付诸秘密,直至1888年2月3日毕士马克始发表之以威吓俄国。)
三皇同盟之复活
德皇威廉原欲以德奥同盟密告俄皇,而毕士马克劝阻之。(据说德政府对于英政府则密告以此盟约,而似有意使之加入。)但毕士马克愿再试行改善三帝国之关系,而使德奥同盟所预期之战争可免。于是在1881年,德、俄、奥三政府之间,有一协定成立,此可说是1872年三皇同盟(Dreikaizerbund)之复活。此协定之条件,载于毕士马克与俄奥两国大使在柏林缔结之一协定(1881年6月18日)。依此协定,如果缔约当事者之一国与第四国开战,缔约当事者之其他二国守好意的中立(第1条);对于1878年《柏林条约》之修正,须依它们共同协定行之(第2条);鞑靼雷斯海峡与玻斯佛拉斯海峡之封闭之原则仍旧保全(第3条)。此条约尚附有一议定书,签订于同一日;其第1条规定奥国保留随时合并波斯尼亚、赫洛仔果维那之权;第4条规定,三帝国不反对保加利与东罗美尼亚之并合。(1881年之条约与议定书,原守秘密,直至1920年始揭露出来。)三皇同盟以三年为期;1884年再定继续三年,而至1887年变成所谓“再保险条约”(Reinsurance Treaty)。
德奥意三国同盟
在德奥预计对俄战争之时,自然同时想到俄国必求一与国以对待它的两大敌国,而此与国必为法兰西(俄国新闻早已声言)。因之,德奥两国须求一第三同盟国,可以助其抵对俄法之联合,而以一个新三国同盟代替因东方事件所解散之三皇同盟。而此第三同盟国,则得之于意大利。意大利虽本忘其未恢复的土地,然不惜与德奥携手,则因其敌视法兰西之故。意法之不和,不是因为意人垂涎法兰西之欧洲土地,如里司萨瓦等,而是因为法国之殖民政策有以使意大利政治家不安。意大利政府甚注意地中海之政治的均势;而法国势力之沿非洲北岸膨胀,似将破坏之。1881年5月12日法国派兵占住突尼斯;结一《巴多条约》(Treaty of Bardo),将突尼斯置于法兰西保护之下,激怒意大利。一时意法关系似濒于危机。在柏林公会中,毕士马克已暗中鼓励法兰西占领突尼斯,意在引法国向海外发展,以分其力,而使之无暇在欧洲与德为敌,彼殆已预料法兰西此项行动,必至与意大利利益冲突,因而促起意大利联德之动机。毕士马克之政策于此收得良果。法国于1881年在突尼斯之行动,登时影响意大利对外政策,而有以促成三国同盟。三国同盟对于各方面之利益至为明显。意大利与德奥结成同盟关系,既可以抵制法国,同时亦再无受奥大利攻击之忧。奥大利将来对俄开战,于德国之外,尚须再有外援,则因为德国须以主力对付法国(假定俄法联合),而奥国不能独当俄军。德国联结意奥,巩固中欧势力,可以不忧法兰西之复仇。
在1882年意大利王罕柏特(Humbert)接连访问奥皇于维也纳,访问德皇于柏林;三国同盟之一般的协定,似即决定于此时。三国同盟条约于1882年5月20日正式签订于维也纳。同盟之存在,已为一般认知之事实,但其条文始终未经公布。(在1915年,奥政府始公布在1912年续订的盟约四条。)依最近的发表,1882年之三国同盟载于一个三方的条约。依此条约,如值意大利自己未挑衅而被法国攻击,其他两同盟国当举全力以助被攻击之同盟国。如值德意志被法兰西攻击之时,意大利亦负同一的义务(第2条)。同盟中之一国如被一国以上的敌人攻击,则相互助战之义务亦发生(第3条)。同盟条约须守秘密(第6条)。其期限为五年(第7条)。在此条约之外,尚附有意大利的声明,即谓:此同盟不得视为敌对英国的。德奥亦为同一的声明。此等宣言,如条约本文然,亦是付诸秘密的;故其目的不是为对英国表明态度,而是对其他两同盟国划清意大利之地位;意大利之地中海的利益,与法兰西的利益冲突,而不是与英国利益冲突。(奥大利对外的许多密约,载于战后刊行的Pribram:The Secret Treaties of Austria-Hungary,1920。)
在1883年,罗马尼亚加入三国同盟。它之加入此同盟之程序,首在与奥大利订结防御同盟条约(1883年10月30日),而德意两国于同一日签字,加入此条约,而同负其义务。
德、奥、意三国同盟自1882年成立以来,至1915年意奥开战,其间曾经续订过数次。(1887年,1891年,1903年;后之两次,延长同盟期限以12年为期,预计至1915年5月20日满期,但至1912年即又续订一次。)
三国同盟之第一次续约,订于1887年2月20日(预计至1892年5月30日满期)。此项续约以三个文件组成。第一个文件,是单一个三方的条约,延长1882年之三国同盟条约。第二个文件,是意奥间的特殊协约;依此协约,如果在巴尔干或在亚得里亚海、爱琴海上的土耳其海岸岛屿之现状维持不可能,奥大利与意大利惟经彼此协定之后始变更其现状,而协定须依相互补偿之原则行之。第三个文件,为德意间特殊的协约。其第3条规定,如法兰西谋扩张其领土于北非洲之托里玻里或摩洛哥方面,而意大利取极端的手段,因此而起的法意间之战争,即当然构成同盟国助战的原因。如果意大利依战争之结局,对于法国求领土的保障,德国不为之阻力,而且设法使达其目的(第4条)。可知依此两个附件,意大利在1887年之续订同盟,取得有利的地位。
德俄再提携
虽则毕士马克之同盟政策成功,德意志帝国在欧洲之地位巩固,然他始终愿维持俄德亲交。1879年德奥同盟成立之后,毕士马克即谋再与俄协商;他欲防止俄法同盟。于是1881年有三皇同盟复活之事。1884年9月,德、俄、奥三国皇帝会见于波兰之显克尼惠斯(Skierniewice),重订亲交;实则在五个月以前,毕士马克已与奥俄两国大使会于柏林续订三皇同盟,以三年为期。(此时排德之宰相科耳恰可夫已退职,吉耳Giers主持俄国外交,尚愿维持俄德亲交,而俄皇亚历山大三世又思得毕士马克之助力压制虚无党。)但三年以后,德、俄、奥三国协商,究未如预定续约。则因奥大利在巴尔干愈占优势,因是俄国不愿续订1881年之条约,但求单与德国同盟或协商。于是德俄两国于1887年6月18日重行缔结一更确定的条约(亦以三年为期),此即是所谓毕士马克的“再保险条约”。此条约第1条规定,如果两缔约当事者之一国与第三国开战,缔约当事者之他一国,即当守好意的中立;但在对法或对奥之战争,如其战争是起于缔约当事者之一国攻击法奥两强之一,则此规定不适用。如是则毕士马克既依德奥同盟与三国同盟,对于俄法方面之危险有其防备,而兹以与俄协定对于奥大利或法兰西方面之攻击复加一层保险。但他须加入一条但书,以保全德奥同盟之效力,(俄国承受此但书,当已灼知德奥同盟之存在,)而在他方面,则俄国亦预先声明如德国攻击法国,俄国仍可助法(似此时俄皇亦已预计有俄法同盟之事)。此条约第2条规定,德国承认俄国向来在巴尔干半岛之权利,尤其在保加利及东罗美尼亚之优势。依此条约,毕士马克在外交上取有两重保险之手段。但此为他对俄妥协之最后的一举。及此约满期(1890年),德俄关系全变。
第二项 俄法同盟
国际形势之变迁
毕士马克在一方面主持三国同盟,在他方面立有再保险条约,德意志帝国在欧洲势力强大,未有能与抗衡者。然自1890年以后,形势大变,反对的团结渐渐组成起来;他所忌虑的俄法同盟首先成立。1890年为毕士马克退职、德皇威廉二世亲政之年,德国对外政策大变,德政府已不复如毕士马克时代之热心联俄;卒之1887年之再保险条约,到1890年满期,不再续约。俄国乃决然与德脱离协商关系,而采联法政策。俄法同盟之机运日渐成熟。
柏林会议前之俄法关系
1870年之战争结局以后,在俄国已有一部分政治家,认定为抵制德意志帝国之势力计,欧洲有维持一个强大的法兰西之必要。此项情感表现于1875年,时值德法关系险恶,俄皇亚历山大起来干涉,得以无事;此举于保全新败之法国地位,其功不小。不过亚历山大二世与德皇威廉一世亲善,而认对德为协商为俄国外交政策之基础,不肯脱离德国关系。只求平和可以维持,不至再有完全破坏法国地位,危及俄国利益之事,他不愿抛弃对德协商,更不愿与法另结同盟。
柏林会议后之俄法关系
柏林公会以后,俄国政策倾向一变。俄国不慊于毕士马克在公会中对俄态度,而深忌奥国在近东之得势。德意志之袒护奥国,已为公然之秘密,而至1879年德奥同盟成立,更令俄政府有外交孤立之感。(德奥同盟及其后之三国同盟,在其缔结后经过长久时日始公表,然俄国纵不在此同盟缔结之当时,至少在同盟缔结后不久,当已闻知外交上此项大事变。)
惟以旧来传习之不易打破,皇室亲戚关系之不易破坏,与夫俄皇亚历山大二世之顾虑国内虚无党运动,俄政府尚不肯决然与德国脱离关系。即在亚历山大三世即位之最初数年(1881年俄皇亚历山大二世被暗杀,其子亚历山大三世继他统治俄国,至1884年为止),俄政府态度仍如此。因之在1884年及1887年,俄政府与德政府尚两次续订协商。迨至虚无主义运动渐息,俄国战后元气恢复,亚历山大三世渐注意于俄国对外政策之改变,而俄法同盟之思想在俄国方面日渐有势力。
而在他方面,则法国睹三国同盟之成立,其在外交上之感孤立,与俄国正同,而以德法已成仇敌,其地位更危险。法兰西欲得一强国为与国之心,较之俄国更切。当时英国守所谓光荣孤立之政策;不能望其同盟,而俄国在大陆上之地位及其利害关系,则恰有利于俄法两国之同盟。在1875年之危机中,俄皇对法援助之有力,已足示法兰西政治家以联俄之可能与其利益。于是法国乃不计较俄国之为帝政专制国家,与法国的共和主义绝不相容,也就力求与俄接近,以造成协商同盟之关系。
俄法接近之开始
1890年毕士马克之去职,实为德国对外关系之大关键,而有以促成俄法接近之机运。继毕士马克执政之威廉二世,已不继承毕士马克维持俄德协商之政策,俄德关系为之疏隔。法兰西政治家出其敏捷之手段,利用此机会,以达俄法接近之目的。实则即在毕士马克去职以前,法国外交已开始活动。从1888年以来,法兰西之银行家已鼓励俄国在法国市场募债,大满足俄国财政上要求。(在1888年以前,俄国公债多受柏林银行家支配。)法兰西政府利用俄国公债成功之外交上的好影响,乃更进一步而谋增进俄法两政府之关系。在1890年,法国陆军总长已供给俄政府以改良武器之便利。法国之外交总长李播(Ribot)与法国驻俄大使拉蒲芮(Laboulaye)继续不断的致力于增进俄法亲交,谋以之变成同盟。从1890年以后,外交谈判与友谊的访问已开始。至1891年7月,乃有法国舰队应俄政府之招请,开赴克琅斯塔特(Kronstadt)访问俄国之盛举,此可说是俄法同盟之先声。
俄法同盟之形式
俄法同盟从1891年以来已在酝酿中,及至1895年法国总理李播宣言法国和一外国结利害关系,而正式使用同盟(alliance)之名词(1月),1896年10月,俄皇尼古拉斯二世访问巴黎;及1897年法国总统福耳(Faure)游俄,俄皇公然称俄法两国为同盟的友邦(Nations amies et alliées);世人乃因以确知俄法同盟完全成立之事实。然而同盟之协定付诸秘密,究竟此同盟以何形式缔结,久为疑问。世人一时信以为在1891年,俄法之间缔结有一正式的同盟条约。及至1918年法兰西政府发表关于俄法同盟之黄书(Livre jaune),则知当时并未订有正式的同盟条约,而一般所谓俄法同盟,系依1891~1893年之外交协商与军事协定而成。其条件是:如果法兰西被德国攻击,或被意大利攻击,而意大利有德国之援助,俄国当举其全力与德国战;如果俄国受德国之攻击,或被奥大利攻击,而奥大利有德国之援助,则法国举其全力以与德国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