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时间:2023-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摩洛哥内部秩序日坏,法国军队继续占领卡萨布兰卡及其背地。然而摩洛哥固已迫而承受法兰西之保护。摩洛哥之独立于此实际告终。而在英国方面,英政府亦深知德国在海上已为英国的强敌,如今占有摩洛哥一部分,其危险将更大;此非洲北岸一隅之地接近直布罗陀海峡,而位于南非洲海路之侧面,若落于一敌国之手,势不免危及英国与东方之通路。英国政府决计不令德国在摩洛哥获得海军根据地。

第四节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法兰西之摩洛哥政策

第三次国际危机见于1911年,此次又发端于摩洛哥问题。此次之事,又为德国与三国协商之一场外交的争斗。

在阿耳吉西拉斯会议以后,法国锐意从事于摩洛哥之经营。1908年法政府为在摩洛哥拘捕德籍兵士之事(Casablanca Incident),与德政府发生争议。在1907年,法政府为因法国人民在摩洛哥之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地方被杀,派兵入内地恢复秩序。此举已为德政府所嫉视,实则使无英、西、俄诸国之默许,法国未必敢出此举;至1908年,法国军队尚驻于卡萨布兰卡附近地方,而在9月25日,有属于法国客籍军团(Légion ètrangére)之逃兵五人(二人属德籍)向德领事求保护,德领事给以通行状。然他们仍被法国当局拘捕。此举引起德政府抗议,发生所谓Casablanca Incident,一时似两国交涉几濒于决裂。

然而此事件究属太轻微,不值得为此开衅。11月24日法、德两政府承受海牙法庭之仲裁。此事件之结局,有法德之协定;它们声明尊重摩洛哥之独立,一切商业利益之均等,及法兰西之特殊政治的利益(1909年2月8日)。此项协定在德意志方面似为慷慨之举,而将有以增进摩洛哥之平和。然至1911年,却发生一更重大的危机。

1911年之摩洛哥事件

依1909年之法、德协定,两政府当使彼此的人民共同经营在摩洛哥之经济事业。而在其后两年中发生困难,在一方面,德意志务图利用此项权利,而在他方面,则法国极力避免成一法、德经济的共管之局面。同时摩洛哥内部秩序日坏,法国军队继续占领卡萨布兰卡及其背地。而至1911年之初头,形势更非,摩洛哥王被叛徒围困于菲仔城,法国利用此机会,于4月中派军队赴摩洛哥,打平叛徒,占领菲仔(5月21日)。法军成功之后,卒自行撤退。然而摩洛哥固已迫而承受法兰西之保护。摩洛哥之独立于此实际告终。

在菲仔被围、法军赴救之时,德意志政府已表示不安。德国外务大臣曾对法国大使示意,谓《阿耳吉西拉斯条约》不复存在。法使康盘(Jules Cambon)谋探知德政府意之所在,而德政府不肯明说。随后法国内阁更迭,开约(Caillaux)新组内阁。在此关头,德政府忽出其惊人之举动。

德舰之赴阿格的

法兰西新外交总长赛尔佛斯(M.de Selves)刚才接任,随即受德国大使之访问(7月1日)。德使朗读一个照会说,鉴于摩洛哥地方之暴动,侵逼德国商人之安全,帝国政府决计派一军舰赴阿格的(Agadir)恢复秩序。此即表示德国决然否认法兰西对于摩洛哥秩序之保持有特殊利益。于是有德国炮舰判退(Panther)开抵摩洛哥之事。德意志此项行动之意义甚明白,即:法国于使德意志获得满足,而经德国之认可以前,须停止其膨胀政策。

谓德国商民受危险,明明是一个口实。阿格的并不是一个通商口岸,在此地域之德意志人的利益极轻微。德意志在摩洛哥全体之商业亦甚小,更不必取此重大的举动。人皆知德舰之派赴阿格的,不出于德意志的商业利益,而实为谋增强德意志之地位,而且以破坏三国协商。德政府从1908年以来采行一种妥协政策,此时它对于此项政策似已失去信任心,而决计再使用威压手段。然而因此而发生之危机,则几激成列强间的战祸。

德意志此举之动机

1911年之国际情势,于德意志似为执行它的政策之好时机。直接有关系之敌手法兰西,正为内政问题所苦。铁路大罢工之运动才依军事上非常手段而打破,而工人之反抗尚未消弭。内阁更迭频繁,政府似不巩固。英国此时亦忙于内政,国内表现工业界一般的不安。加以两大政党正从事于宪法改革之争斗,其激烈为1832年议院改革案通过以来所未见。至于法兰西同盟国之俄罗斯,则最近才与德国结有《波仔塘协定》,它对于三国协商之态度已不可恃。无论如何,它于摩洛哥关系极浅,似决不会为此问题与德决裂。在此种情状之下,德国行使高压手段,似可望收得完全的胜利,而确立德国之霸权。

德意志之要求

在此危机起始数星期中,德意志之要求,实际等于瓜分摩洛哥于它自己及法、西之间。此项瓜分可以满足大德意志主义者之殖民的欲望,而陷法兰西于屈辱,以达德政府之目的。此项问题成为三国协商与三国同盟间之一个大决斗,尤其是德国与英法之争斗。在法、德两政府之间,开始磋商,而法国同时谋探知英国至何程度可给以助力。在此危机中,法国开约内阁始终取冷静之态度。法兰西政府自己实际已漠视《阿耳吉西拉斯条约》,然究可说德意志之行动公然侵犯此协定;而在他方面,德意志声明法国已漠视此约,而在新情状之下,德意志当取有摩洛哥之一部分,否则(依德国外交家之暗示)亦须于他处取得补偿。

法、英之利害关系

德意志之要求根本的与英法利益不相容。自法兰西视之,德意志在摩洛哥立足,必为纷扰之祸源,于法国殖民帝国为危险。德国由此容易攻击在北阿非利加之法兰西殖民地,而可以时常煽动阿耳吉(Algeria)及突尼斯之土人叛乱。而在英国方面,英政府亦深知德国在海上已为英国的强敌,如今占有摩洛哥一部分,其危险将更大;此非洲北岸一隅之地接近直布罗陀海峡,而位于南非洲海路之侧面,若落于一敌国之手,势不免危及英国与东方之通路。

加之,德意志此举带有更大的一般的政治目的;此对于三国协商为挑战,它们如果退让,是不啻承认德意志有号令欧洲之权,而自坏三国协商之团结。如是则就利害关系上看来,协商国家,尤其英、法两国,无可以承认德国要求、自甘退让之理由。

国际情状

德意志在1911年究竟算错了国际情状;在摩洛哥危机中,它的敌方抵抗之决心与力量出乎它的意料之外。

德意志以为法兰西仍如1905年然,可以威服;而不料德舰派出及德意志极端的要求提出之消息一达法国之后,激发法国国民之抵抗的精神。各党一致决心对于伤及国民名誉之要求,严行拒绝。法国政府允磋商德国提出的要求,但决不肯退让,而明白表示法兰西决不肯忍受像俄国在1908年所受之耻辱。

而在英国方面,法兰西获得强有力的援助,更令德国政府吃惊。英国政府决计不令德国在摩洛哥获得海军根据地。英国朝野两党虽正在为议院改革问题争执不下,而对外则一致。内阁总理爱斯葵斯(Asquith)公然宣言,英国决不许德国欺压法兰西;而反对党之首领巴尔福(Balfour)则亦随即为政府声援,宣言在对外关系上无容党争之余地。

英、法两国之态度既如此,德国政府所期待的容易的外交胜利,已不成问题。法兰西国民精神之唤起,及英国对于德国野心之疑忌,破坏了德意志威吓之效用。如果德国内部情势顺利,欧洲大战是否已在1911年开始,是一个问题。实则在危机之经过中,有数次似将发生战事。

法、德之谈判

法国之开约内阁对于德国之高压手段,在举国人心激昂之中,始终处之以冷静之态度,而从事于平和交涉。法政府一面征得英政府援助之保证,一面继续与德国交换意见。从7月9日起,法国驻德大使康盘(Jules Cambon)与德政府开始谈判,一直继续至四个月之久。德国外务大臣吉迭连(Kiderlen-W-chter)声明,他愿放弃对于摩洛哥之领土的要求,而要求在公果取得补偿。在7月16日吉迭连示意割让法领公果,从散格河(Sangha)至海为止。法国大使拒绝此提案。法国政府表示割让至此限度,势不可能,但法国愿改定国境。同时法国大使与德国外务大臣之间,关于两国政府所取之态度,有激烈的争论,在此争论中,法国大使维持其坚强不让的态度。

英国之干涉

在法、德两国政府之谈判进行中,英政府始终注意监视。7月21日英国外务大巨古雷(Edward Grey)会见德国驻英大使,他声明英政府之守沉默并非不注意摩洛哥问题之利益,他知德国对法的要求实在不是改定国境,而是割让法领公果,而此则明明为法国所不能让步者;他知法、德谈判仍在进行,他希望其成功,然如果失败,则他以为将发生极纷纠之情势,英国更有取保护英国利益的手段之必要。德国大使报告次日达柏林,而从柏林方面,登时发出保证的回答。但在德使与英国外务大臣会见后数小时内,英国政治家忽公然发表英国的政策;此项举动殆于原来困难之局面中,加上一重新危险的因素,英国财政大臣鲁意·佐治在伦敦市会厅(Guild Hall)演说,宣布英国维持其地位与威望之决心,明明对于德帝国为直接之警告。此项宣言之意义经伦敦《泰晤士报》之社论道破,更加严重。

鲁意·佐治为英内阁重要人物,而在外交政策上向以平和消极主义著名者,乃忽出此惊人之举,更显示英政府有意袒助法国。鲁意·佐治此举引起德人激昂,其转移德、法交涉局面之力甚大。法、德两政府方在磋商摩洛哥问题,而法国政治家尚无何等危急的表示,忽然有一附条件的宣战来自北海彼岸。自德人视之,此明明是英国极力阻害德意志殖民的商业的野心,而鼓励法国野心之证。大德意志主义者大为愤怒,有主张对答以宣战者。

鲁意·佐治之演说虽激怒了德国舆论,但改变了德国要求。7月24日,法国驻德大使已可以报告本国;说:德国外务大臣之论调大变。吉迭连仍要求从公果河至海之地,而愿提供托哥兰(Togoland)及加美伦(Cameroon),及绝对放弃摩洛哥。法国大使仍旧声明不能割让法领公果。及至8月1日,妥协之谈判更见进步,则时以吉迭连于谒见德皇之后,宣言切要的要求是在使德领加美伦接近公果河,而他不反对法国之收摩洛哥为被保护国。法政府承认此原则,而吉迭连放弃其对于公果海岸之要求。但虽则两国主张已稍见接近,然而两方去妥协尚远,而在8月14日,吉迭连撤回其提供托哥兰之议,因为德国舆论反对。危险仍然存在,法国大使且报告本国说,德政府正计议使军队在阿格的上岸。

8月30日,法国大使康盘由巴黎回柏林任,(在8月17日后,法国驻英、意、德各国大使应开约内阁之召,回国共商外务,)携有两道训令,其一关于摩洛哥,其他关于公果。关于后者之让步,必俟法国已收得摩洛哥保护权后,方可磋议。9月4日当吉迭连与康盘的谈判再开之时,吉迭连实在承受关于摩洛哥之提议,而所要求之赔偿则较法国所提供者为大。9月8日吉迭连关于摩洛哥提出一对抗的提案,他自己以为是在防止德国工业被驱逐,而法国大使则以为德意志谋于经济的保障之下,保持其在摩洛哥之地位。双方谈判方达于最危急的阶段,而德国财政恐慌发现。

德国金融上的恐慌

此时德意志之财政状态不满足。法国的银行家渐开始收回其在德国之资金;德国银行准备金减少,提款风潮发生;股券落价;德国顿现一般金融恐慌之象。银行家宣言德国财政准备未完,不能开战。此时财界人士一般反对战争。

德国之退让

鲁意·佐治之演说在英国及大陆上发生有深大的印象。此为英法联带关系之第一次公示的宣布。此是说如果此时德法间发生战事,英必助法。德国遇着此坚决的抵抗,不得不敛其锋。它之派军舰赴阿格的,原不料英国如此的反对,英法之团结如此的坚固。德意志识者于此深感德国欲得摩洛哥,必须与英法两国开战;所得不偿所失。及至财政恐慌发现德国政治家对于成功之自信力,完全破坏。在德国经济的弱点暴露之后,德国外务大臣之态度益趋于妥协方面。

内外情势如此,德意志政府决计退步,而从9月初旬以后,竭力谋取得相当的报偿,了结摩洛哥事件。而在他方面,法政府亦表示愿给德国以相当的领土报偿,使柏林的外交家能在本国辩护他们的政策。在此种情形之下,康盘与吉迭连继续其谈判,而卒于11月4日签定两个协约,其一关于摩洛哥,其他关于公果。依第一个协约,德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为军事的占领,及为摩洛哥政府主持外交关系之权利;换句话说,即许法国在摩洛哥行使保护权。而依第二约,法国割让法领公果约一半之地域于德国。于是继续四个月之德法谈判,屡次濒于决裂之摩洛哥危机,于此结局。

1911年协约之效果

1911年摩洛哥问题之协定,于法政府为满足。法国在摩洛哥确定其政治的地位,而在经济方面,它仅允诺维持关税的平等。此处发挥法兰西政治家的手腕,他们不用诉诸战争,而得对于摩洛哥问题下一有利于法国之总解决,同时仍依殖民地之割让,至少在表面上满足了德意志政府之膨胀政策。1911年之协定,实于法国为胜利,它因此巩固其在非洲之殖民帝国的地位。(依1912年3月之《菲仔条约》,摩洛哥王承受法国之保护权。)

至于德国,则对于此协定一般表示不满足。德意志在公果方面殖民地之扩张,不能隐蔽其摩洛哥政策之失败。德国政府尽管在公示的布告上盛夸德国所得的利益,然而柏林新闻则不禁表示失望,而责难外交当局。德意志国民在1911年诚尚不愿有战争,然而对于最后协定之不平,则是极普遍的。德国之初意在对于法国争得外交的胜利,解散英、法团结;柏林的政治家实使大德意志主义派人信以为德国可于摩洛哥得一海军屯煤地或一势力范围。但法国不肯屈退,它且与英国联系更加紧固,而决然不使德意志在摩洛哥占何政治的地位。

摩洛哥危机之一个主要的结果,为英国与德国之敌视益深,则以英国于此危机中力助法国。自德意志人视之,英国之助力实使法国能给德国以至大的外交打击。德国各方面从此表现有一种决心,即:如值第二次危机发生,德国务有充分的准备,决不退步;德国遇有相宜的机会,当再行使1905年、1908年、1911年之类似手段,一举以恢复德国之威望。而此机会则适见于1914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