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欧战发生前之国际形势

欧战发生前之国际形势

时间:2024-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设,以至1914年欧洲大战爆发,其间40余年,欧洲未有大战争。于三国同盟之他方有三国协商之对立;双方势均力敌,不肯相下。在此局势之下,国际冲突原因繁多,危机四伏,战争随时皆有爆发之虞。国际社会渐承认有减除军备及平和处决国际争议之必要。其结果则欧洲继续生息于军备竞争之危险中。欧洲战祸随时皆有爆发之虞。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结果,于列强均势欧洲政局发生有重大的变化。

第一节 欧战发生前之国际形势

欧洲长期的平和

从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设,以至1914年欧洲大战爆发,其间40余年,欧洲(巴尔干方面以外)未有大战争。在此时期中,欧洲国家诚有在海外从事战争者,如西班牙之在1898年从事于西美战争,俄国之在1904年、1905年从事于日俄战争,意大利之在1911年从事于托里玻里战争,然而欧洲列强相互间则未尝以武力相对待。近世欧洲之享有如此长期的平和,此为第一次。然而在此平和之外观下,即伏有敌视暗斗之事实。法、德为阿尔沙斯罗连问题积怨既深,俄奥两国则因在巴尔干半岛之利益冲突互相敌视。加以德意志帝国之世界政策引起英国之嫉忌,而新增一英德冲突问题。至于20世纪开始,形势更险恶。于三国同盟之他方有三国协商之对立;双方势均力敌,不肯相下。在此时期中,欧洲之得维持平和,不是因为无发生冲突之原因,而是因为战争之危险太大,各方皆不敢轻于发难。换句话说,欧洲之平和不是基于列强情感利益之融洽,而是树立在均势之基础上。而此项平和之基础是极不巩固的;何时均势有变动,不可逆睹。在此局势之下,国际冲突原因繁多,危机四伏,战争随时皆有爆发之虞。

军备竞争

在此种情形之下,欧洲列强一般的扩张军备,自不足怪。各国民情感利益之相冲突至于此极,彼此无信任心;各国对于邻国宣言之平和政策不信其出自诚意,而视为欺人之手段。而以在现代战争动员之迅速,攻势之有利,则欲有抵抗敌军之机会,不可不预为戒备,以便随时可以应战。近世战术进步如此其快,各国欲不落敌国后,势不得不时常补充军需,增加人员。于是列强竞投掷巨额财富于军备上。法、德、俄、奥、意诸国既竞相扩充陆军,而以从19世纪末年以来,德国海军之急速的实行大扩张计划,英帝国为维持其海上地位,亦卷入军备竞争之漩涡中。至于1914年,欧洲列强分成两个武装的团结,其军备之发达,准备之充分,为前代所未见。欧洲国民继续于40余年之中享有平和,但是一个武装的平和,其负累较之前时代之战争更为繁重。

国际平和运动

在军备竞争运动中,同时在他方面起有对抗的运动,即国际平和运动。19世纪后半期民主势力发达,对于日增不已之军备负担,到处有抗议之声;而国际主义,人道主义渐影响于欧洲之舆论,造成一种确信认战争为不必要而且可免的害恶;平和运动渐露头角。国际社会渐承认有减除军备及平和处决国际争议之必要。仲裁方法渐多用以解决重大的国际争议。最后于1899年依俄皇尼古拉斯之提议,开国际会议于荷兰之海牙,以讨议裁减军备问题,是为第一次海牙会议(1899年5月18日至7月29日)。俄国虽提议于五年间不增加军队或军事预算,而以德国代表之反对,其议无成;海牙会议只通过一希望限制军费之空洞的决议案。但幸而在他方面,海牙会议立有陆战规例,减杀战祸痛苦。而最重要者是创设一常设仲裁法庭,以为处理国际争议之机关,于国际关系上开一新纪元。然而《海牙条约》虽于1899年7月29日经到会26国签字,而军备仍是继续的增加无已。

1907年有第二次海牙平和会议。此项会议原于1904年由美总统罗斯福倡议,曾以其意通知各国政府。但俄国为第一次海牙会议之提议者,彼时正在日俄战争中,主张待至战争结局而后开此国际会议。俄皇且示意愿由他自己召集第二次会议。罗斯福尊重俄皇之意思,让其为发起人。俄皇乃于1906年4月3日经由其驻外代表向各驻在国政府发通牒,发起会议。1907年5月,由荷兰政府正式发招待状于47国,平和会议又于6月15日开于海牙。到会者有44国。第二次海牙会议,虽然成就有改良战争法规,扩充国际争议平和解决方法及创设国际捕获审检所等立法事业,然而关于军备减除之运动,则其失败仍与1899年同。而最可异者,俄国在前次发起平和会议,以裁减军备为主眼,而此次发起会议,则将军备问题全然置之度外。而在第二次海牙会议提倡裁减海陆军备计划者,乃为英国,而以不得会议之赞同,海牙会议乃止于重申前次会议希望裁减军费之决议。

英、德妥协运动

在1907年海牙会议以后,英、德之竞争日烈,它们各竭其全力从事于扩充海军计划。在此等激烈的危险的竞争中,双方主张平和政策之人想求一妥协之途径。1912年2月英国大法官哈尔登(Haldane)带特别使命赴柏林,与德皇及其政府磋商两国妥协条件。德国政府提议英、德订结一约,约定彼此不相攻击,而在一方与第三国开战之时,缔约国之他方至少守友谊的中立。英国政府则不肯承受此无条件的中立义务,因为如此则在德国攻击法国之时,英国不能助法,而德国则可自由援助其同盟国。英国只允于德国非因自己的挑拨而受攻击(Unprovoked attack)之时,守友谊的中立,而德国政府不以为足。1912年哈尔登之使命未能达到妥协之目的。

1912年4月,英国之海军大臣查赤尔(Churchill)关于英国海军政策为重大的宣言,以期中止英、德两国海军竞争。他说,如在任何一年,德国海军造舰计划减缩或取消,英国计划亦当自动的减缩或取消。如是则德国不必依条约拘束其将来,而可减迟其造舰速率,减少海军经费,而其海军势力与英国势力之比例,将全如故。但德国对于此提议亦置之不理。如是则两次海牙会议既未能成立裁减军备之议案,而英德两国间之特殊的协定,亦不成功。其结果则欧洲继续生息于军备竞争之危险中。

近东危机

在武装平和之局面下,欧洲列强间之关系日益险恶。欧洲战祸随时皆有爆发之虞。而近东危机适为此不幸的灾祸之导火线。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结果,于列强均势欧洲政局发生有重大的变化。1912年之初,大斯拉夫主义运动之势力似在巴尔干已受挫折,而德、奥在此方面占优势。弱小之塞尔维亚及门的内哥罗亲俄,而恃之为后援;希腊则与法接近。而在他方面,则巴尔干最有力之罗马尼亚已与德奥有盟约,成为三国同盟之附属物;保加利则对于奥匈帝国极表亲善;土耳其在巴尔干诸国中犹视为最强之国,而与德帝国有密切的关系。但在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役后,不仅土耳其在欧洲之地位如此的降落,只留有君士坦丁堡附近地方及亚洲领地,而且向为奥大利仇敌之塞尔维亚,则从两次巴尔干战争扩张权力及土地,其威望亦大增;罗马尼亚虽原对德、奥亲善,现与它们的关系已不密切,而曾逆它们的意思以行动。就全体说来,在巴尔干方面,德奥之地位远不如前之优势。奥大利欲即时攻塞,使之一蹶不振,而以不能得意大利之赞同,未竟其志。彼时德意志究取何行动,不得明白,然大约亦劝阻奥大利,勿令轻举,可以想见;德国在1913年自觉其准备尚未完成。然而一个强大的敌意的塞尔维亚之立于巴尔干,总是于汉堡八各达铁路交通之计划,于德国近东政策之发展,是一大障碍物,因为此路线须贯通塞尔维亚。德、奥决计不许有独立的塞尔维亚阻其进路;而在他方面,则俄国若任塞尔维亚被打倒,则俄国支配近东之大希望亦将告终。

战争之准备

1913年德国之未助奥主战,因为准备尚不足。巴尔干形势之变更似减弱了德国的优势,而在1913年许多德国人宣言,如果德国欲免于俄国及大斯拉夫主义运动侵逼之危险,惟有忍受牺牲,大增军备。于是德国议会通过巨额的非常经费,用以扩充军备;陆军常备兵额新增17万人。德国之行动引起法国方面之反响;蒲立央(Briand)内阁提出之三年兵役案由巴道(Barthou)内阁执行之。德国军备之增加,同时增加了法国政策之国家主义的倾向。而在他方面,俄国亦有大扩张军备之举。在1914年之春季,俄国国会于秘密会可决巨额之军费,每年征兵新增13.5万人。

如是则双方之决心已经表明,战争之机运益迫切。在20世纪初头,欧洲遇着几次战争之危险逼近而卒以免。然至1914年,则国际情势已至如此田地,一有危机发生,很难望其不起战祸。德、奥两国决计执行其政策,尤其在巴尔干方面之政策,而协商国则亦决计准备抵御。1914年,德国自顾准备已足,如能不用战争而达其政策之目的固善,否则有必要时亦将决然一战。此次则只要一个口实即足,而此则得之于1914年6月奥国皇太子被暗杀之事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