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网络舆论对外交效果的利弊分析

网络舆论对外交效果的利弊分析

时间:2023-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第四章到第七章是相互密切关联的整体,主要分析网络舆论对中国外交的利弊、中国外交对网络舆论的应对、双方互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如何解决。本章主要但并不全部以对日关系中的网络舆论为样本来考察中国网络舆论对中国外交决策的利弊影响。网络舆论对中国外交的影响所及,绝不仅限于中日关系。

第四章 网络舆论对外交效果的利弊分析

本书第四章到第七章是相互密切关联的整体,主要分析网络舆论对中国外交的利弊、中国外交对网络舆论的应对、双方互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如何解决。

本章主要但并不全部以对日关系中的网络舆论为样本来考察中国网络舆论对中国外交决策的利弊影响。鉴于网络舆论对中国外交既有助推的作用,也有干扰的时候,因此可以用“捣乱+助手”来概括网络舆论与外交的互动状况与模式。

网络舆论对中国外交的影响所及,绝不仅限于中日关系。不过,中国网民对两国历史、突发事件和深层矛盾普遍关注较多且发言踊跃,并曾引起过几次规模较大、力度较强的舆论风波,甚至是现实政治行动;同时,从2003年到2008年,中日关系经历了“政冷经热”到“破冰融冰”再到“迎春暖春”的历程并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时期。这种双边关系冷暖亲疏的变化,使得考察、对比不同外交策略下二者的互动状态有了可能。这样,既可以判断出网络舆论是如何推动或阻碍了中国外交的,也可以分析政府在引导与处理网络舆情上的得失,并得出中国网民对日态度演变中存在的规律性东西。因此,这一时期的中日关系是考察外交与网络舆论互动关系的经典案例。

当然,决定外交、安全政策和对外交往行为的因素非常复杂,不能实验,也极难现场旁观。因此,这一研究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控制某一变量来完全剥离出另一变量,再通过某些指标来精确计量变量间的关系。比如,2009年3月,中国商务部否决可口可乐对汇源果汁的并购案,很多分析认为,商务部作出这种决策的原因有三种可能:实施反垄断法律、保护主义驱动与中国公众的反对。[1]然而,究竟何者是首要考虑因素,何者是推波助澜或者只是外界臆测,恐怕出了决策圈,旁人很难完全搞清楚。但是,并非所有的涉外事件都是扑朔迷离的,很多事件有大量材料可用,而且,随着时间推移,相关证据会越来越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