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政治哲学思想研究
“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兴起是20世纪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自20世纪80年代初,“后马克思主义”思潮逐渐进入我国学者理论视野,并逐步成为当代学术界的重要论域甚至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中介性工具。研究、了解“后马克思主义”思潮既为人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变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又为人们把握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国外社会思潮相关领域的理论发展,提供了某种基础性的方法平台。
“后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发展演变的新形态之一,与马克思主义相比,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它又有着自身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它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构成了挑战,并且它的许多观点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必须面对的。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尤其是唯物史观来对“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思想作批判性分析,进而对其整个思想体系进行辩证性的研究,对坚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尤其是政治哲学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该课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力图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思想作一辩证分析;并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作批判性分析,进而揭示“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实质,在一定程度上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这对于透视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思想的研究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国外社会思潮,尤其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比较研究也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从而弥补了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研究的不足。
该课题中所探讨的“后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指20世纪60、70年代,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公开声称自己是“后马克思主义”的派别,即学者们所指的狭义“后马克思主义”。为了创立一种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政治学说,他们抛弃了传统马克思的主要方法和理论立场,从“领导权”这一核心概念出发来建构自己的政治哲学学说。
首先,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在这一方面,拉克劳和墨菲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分析,否定了经济和政治的密切联系。拉克劳和墨菲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一种“经济决定论”基础上的理论,但他们并不认同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观点。他们认为,政治和经济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社会政治统治的整个结构与生产和剥削并没有本质联系。拉克劳和墨菲认为,他们要拒斥的就是传统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那种“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的观点,而“经济决定论”则是唯物史观的集中体现。
其次,阶级斗争和工人阶级的地位问题。在阶级斗争问题上,他们反对阶级中心论。拉克劳和墨菲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以阶级斗争为中心,“是一种阶级还原论”,是马克思“本质主义的最后阵地”。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还原论”的本质主义集中表现为把政治关系归结为阶级的物质利益关系。对阶级还原论的解构,就是要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主义进行“最后的再质疑”。经济范畴与其他范畴或者统治关系没有本质的联系,工人阶级在经济领域中反对资本主义积累和剥削的历史斗争,对于在其他领域内反对资本主义秩序的斗争来说不可能有什么意义,而且互不相干。他们的结论是,一个以根本性的社会转型为目标的政治运动并不要求以物质条件为基础。对于工人阶级的地位问题,他们反对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这一观点是“反阶级中心论”的必然的逻辑结论,也是他们反经济决定论和阶级还原论的自然结果。
最后,激进民主与社会主义新策略。拉克劳和墨菲提倡多元主义民主,他们对民主的解构是建立在抽象的和颇具争论的“话语理论”基础之上的。他们采取后现代主义的立场,认为研究的重点不是社会关系,而是社会差异。《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一书中,提出四个核心概念:即“链接”(articulation),“话语”(discourse),“要素”(moment),“成分”(element)。在话语理论的基础上,拉克劳和墨菲提出了社会主义新策略:不同的领导权斗争是从对政治不平等的批判入手,通过不同的话语实践,置换对经济不平等批判的话语,走向对其他从属形式的怀疑,并产生新的权利要求。这种反本质主义的社会主义策略认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权不是单一的,主体也不是单一的和固定的,而是多元的,是在不断变化中建构的,因而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作用被排除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多元的主体,如环保生态、女权、学生和其他边缘群体的平等的、多元的主体的崛起。
从“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思想来看,他们充分吸收借鉴了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也确实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意见,表面看来,他们似乎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完全颠覆。但是,如果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后马克思主义”思潮本质上仍是在为资产阶级的利益作辩护,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反映,他们所探讨的问题仍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的“视阈”,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批判力和解释力。
国内诸多学者惯于以整体的视野去把握和理解“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如何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角度并利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来深入剖析“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思想,进而揭示“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实质意蕴,这是本课题的重点难点之一;“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思想在很多层面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思想提出了挑战和彻底的“解构”,如何利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来应对这种挑战并作出辩证性批判,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这是本课题的重点难点之二。
该课题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对“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尤其是政治哲学思想及实质意蕴作出有深度的探讨,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突破了以往对“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泛泛之谈,而是侧重分析其政治哲学思想,进而分析其整个思想;二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对“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思想作了辩证分析,克服了以往只是翻译和介绍其具体观点的局限,从而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
该课题的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可以用于理论学术界交流,为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国外社会思潮的比较研究,尤其是为政治哲学思潮在我国的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课题名称:“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政治哲学思想研究
课题负责人:郭佩惠
所在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主要参加人:刘化军 杨 倩 任 洁
结项时间:2010年7月2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