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云南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云南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时间:2024-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综合这些特征得出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经济发展最大的特征就是贫困。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得以实现,除了建立有效的机制体系以外,还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在结论部分作者主要介绍了两个方面的结论,一是关于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及机制的结论;二是关于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结论。

云南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云南省政府加大对国家级、省级保护区建设的投入,截至2006年底,共建立了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86个,数量居全国第一,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这些自然保护区地处贫困山区,是我省贫困人口,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的聚居地。保护区的建立,打破了当地居民多年来长期依赖于消耗自然资源为经济来源的生产方式,其生计来源主要依靠各级政府的“输血式”的资金补助,加剧了保护与资源利用的矛盾,制约了周边社区的经济发展。因此本课题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为研究对象,提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具体意义如下:(1)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为各级政府制定针对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少数民族居多、贫困落后的实际,解决周边社区经济发展、“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提供理论依据;(3)为保护区管理者对提高居民环保意识,以及寻求社区对保护区支持,从而实现自然保护区事业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提供科学指导;(4)丰富生态经济理论的知识。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总共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为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理论分析;第三部分是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构建;第四部分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实证研究——以高黎贡山周边社区为例;第五部分为促进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保障措施;第六部分为结论与讨论。

第一部分:绪论

在本部分里,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通过相关文献查阅,回顾了目前国内外研究进展,最后归纳并列出在本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理论分析

1.相关概念的界定

主要陈述了“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两个概念,并对本文所讨论的周边社区进行了一个界定。

2.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经济发展特征

通过分析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特殊的资源禀赋、自然环境及制度,得出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经济发展包括以下特征:经济发展水平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发育程度低;社区发展对自然保护区资源依赖大。综合这些特征得出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经济发展最大的特征就是贫困。

3.自然保护区周边利益主体的博弈分析

通过分析相关利益主体和构建博弈模型,得出以下结论:

(1)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主要侧重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周边社区居民则主要是侧重于其经济利益的保证,两者的利益从本质上来看是一致的,只是侧重点不同。

(2)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逐渐从原来单纯的保护生态环境转变为开始考虑周边社区居民的经济需求,而这一转变与模型相吻合,是模型的最优解,实现了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3)要想确保实现模型的最优解,管理局不仅要首先采取利益共享政策,使社区居民得到的收益高于其采取破坏性行为所得的收益,还要加强监管力度,做到对违法行为及时发现、严格处理。

4.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系统理论和社区参与式理论,并分别对这四个理论在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

1.机制构建的原则

构建的机制主要遵循系统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和开放合作的原则。

2.机制的内容

根据上述原则,最终确立机制的内容主要包括制度机制、市场机制、参与机制、补偿机制和动力机制五个部分。

第四部分: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实证研究——以高黎贡山周边社区为例

1.周边社区概况

分别对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进行总体概况。

2.周边社区经济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主要涉及对样本地家庭经济基本结构、社区经济活动与保护区之间的相互影响因素三部分分析,通过运用EVIEW5.1计量软件对保护区周边少数民族家庭收入的实证分析表明,在众多影响自然保护区周边民族家庭收入的因素中,文化程度、技能、人均土地产出率、来自保护区收入所占比值、农地经济作物收入所占比值、地理位置等6个因素对家庭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技能、来自保护区收入所占比值和地理位置三个变量对自然保护区周边少数民族家庭收入的影响程度最大。此外,社区经济活动与保护区之间是相互影响、密切联系的,保护区良好的生态效应为周边社区带来丰富的水源,而本文通过模型也证实了来自保护区收入所占比值这个变量对家庭总收入的影响较大,说明保护区在发挥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可以促进周边民族村寨的经济发展,增加民族家庭的收入。

3.高黎贡山周边社区生态发展现状分析

高黎贡山周边社区在开展生产生活的同时,对其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能源责任山砍伐、放牧三个方面。

4.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根据前面建立的保护区周边社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框架,基于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态和经济发展现状,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协调发展机制主要包括动力机制、制度机制、市场机制、多方参与机制、补偿机制等五个机制并进行相应分析和提出可行的建议。

第五部分:促进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保障措施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得以实现,除了建立有效的机制体系以外,还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措施。从高黎贡山周边社区实际情况分析,最为关键的主要涉及八条措施: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鼓励发展林下经济;三是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改善卫生条件,提高人口素质;四是改进保护区管理模式,在保护区可承受的条件下,发挥保护区的经济功能;五是建立健全劳务输出保障机制;六是发展小额信贷,解决农民资金问题;七是加大各级政府和社会的扶贫力度;八是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第六部分:结论与讨论

在结论部分作者主要介绍了两个方面的结论,一是关于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及机制的结论;二是关于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结论。在讨论部分中,作者主要列出了两个问题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三、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该成果的学术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对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相关利益主体进行博弈分析,为构建周边社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初步完成对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构建。

该成果的应用价值及社会影响和效益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构建的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周边社区经济,从而为解决自然保护区周边生态和贫困问题作出贡献;第二,将周边社区作为研究主体,从内源发展的角度开展研究,为实现自然保护区事业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提供科学指导。

课题名称:云南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课题负责人:罗 辉

所在单位: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加人:黄晓园 李念峰 董 琼 刘丽芳 和 珍

      赵寿斌 李海莹

结项时间:2010年5月2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