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壮族“莱瓦”艺术研究

壮族“莱瓦”艺术研究

时间:2024-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壮族“莱瓦”艺术研究,即壮族美术研究。目前对壮族“莱瓦”艺术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对铜鼓、摩崖壁画、文身、壮锦等艺术事象的分散研究,而且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从历史学、民族学和宗教学角度来进行,而从整体视角出发,将上述事象作为一个整体,对“莱瓦”艺术的历史渊源进行纵向的梳理,并重点从民族的审美心理、物质材料和艺术表现方法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尚属空缺。“莱瓦”艺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壮族“莱瓦”艺术研究

一、内容摘要

壮族“莱瓦”艺术研究,即壮族美术研究。“莱瓦”,壮族语为“描绘”和“刻画”的意思,引申为美丽的图画。该课题以壮族先民在历史上创造的如“岜莱”(岩粉画)、“莱摩”(宗教挂图)、“莱当”(文身)和“莱吩”(歌书图画)的绘画艺术、“瓦宁董”(铜鼓装饰)的装饰艺术,“瓦通”(织锦)和“瓦葛”(绣锦)的壮锦图文艺术等为研究对象,从整体视角出发,将上述事象作为一个整体,对“莱瓦”艺术的历史渊源进行纵向的梳理,并重点从物质材料、艺术表现方法与审美情感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将“莱”(绘画)和“瓦”(图文)的材料、图示符号以及艺术表现方法连接起来进行综合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少数民族地域性文化有逐步消失之势。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地域性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抢救,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对民族传统文化作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如《壮族铜鼓研究》(蒋廷瑜),《文山铜鼓》、《文山岩画》(文山州文化局),《文山文化》(杨洪波),《云南艺术史》(李昆声)等。目前对壮族“莱瓦”艺术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对铜鼓、摩崖壁画、文身、壮锦等艺术事象的分散研究,而且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从历史学、民族学和宗教学角度来进行,而从整体视角出发,将上述事象作为一个整体,对“莱瓦”艺术的历史渊源进行纵向的梳理,并重点从民族的审美心理、物质材料和艺术表现方法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尚属空缺。因此,将岩画、壮锦等材料、图示符号以及艺术表现方法连接起来进行综合研究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1)“莱瓦”艺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对“莱瓦”艺术的系统研究,可以弥补壮族艺术研究的不足,不断拓展这一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民族文化艺术。

(2)研究和借鉴“莱瓦”的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美,土制材料与现代材料的美,以及“莱瓦”岩粉混合其他材料和刺绣碎花布的拼贴从平面走向立体装置艺术的美,可以丰富现代艺术的表现内涵。

(3)“莱瓦”艺术是壮族人民用来记叙事物和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体现了壮族人民善待自然的理念。探究其中蕴涵的价值及道德观念,在构建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莱瓦”艺术是壮傣族群共同的感情符号,也是这些民族之间进行感情交流的重要手段。壮傣族群既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族群,也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族群。因此,研究“莱瓦”艺术,对于促进中国与越南、泰国等国家的友好交流,提升双边的文化交流层次,进而促进与这些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总之,研究壮族“莱瓦”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展示壮族独特丰富的民族文化,探究“莱瓦”艺术的历史渊源及其民族文化审美心理,探索新的“莱瓦”艺术表现手法、创作理念和创作心态,拓展地域性民族美术创作这一领域,并期待引发更多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对该民族文化的关注与爱护,促进和谐民族文化的建设等具有积极的社会现实意义。

三、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莱瓦”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1)以广西左江流域摩崖壁画群和云南文山大王摩崖壁画群为主线探索古代壮族摩崖壁画的形式与内容。(2)以壮族原始宗教挂图为主线探究壮族及其先民的宗教活动形式和审美心理。(3)从歌书图案探究壮族及其先民记叙事物和思想交流的方式。(4)从古代越人文身避邪看壮族及其先民的文身功用和审美观。(5)从铜鼓装饰、银饰图文到壮锦(织锦、绣锦)文饰图案探究壮族及其先民宇宙自然观和审美倾向。(6)以丰富的“莱瓦”类别图像,探究壮族及其先民所创造的“莱瓦”艺术事象与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揭示其文化含义。

2.“莱瓦”艺术的历史渊源与现代意义

(1)“莱瓦”是百越族群最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南方出现了以滇濮、句町濮人等构成的原始越人部落,他们就是现在壮傣民族的祖先,他们创造了摩崖壁画、干栏式建筑、铸造和使用铜鼓、文身和以图画等艺术形式。(2)“莱瓦”是先民们用来记叙事物和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先民居住在自然的岩洞,为了丰富生活,加强相互之间的思想交流和记叙事物,将他们最关注的事象(如自然界中的太阳、月亮和动物等)描绘在洞穴石壁上。新石器时代晚期,他们走出洞穴,到台地上营造干栏,建立村落,绘画则选择在露天的崖壁上,描绘的事象由客体的自然变为主体的自我,即对人自身的描绘。(3)“莱瓦”具有美化环境、丰富生活的作用。人类先民所处的环境恶劣,而且生产力低下,他们居住在洞穴里,石壁灰暗,色彩单一,生活单调,为满足精神生活,创造某种与理想相对应的精神活动,他们创造了鲜艳的红色摩崖壁画,这些壁画与他们生活环境中的青山、绿水和灰斑崖壁等形成冷暖对比,构成一幅幅奇特的景观。这不仅满足了精神需要,也美化了环境、丰富了生活。(4)“莱瓦”体现了善待自然与社会和谐的理念。原始时代的洞穴壁画,动物形象均表现为自然动物的姿态,表明原始艺术家们是以自然和动物形象来反映他们的现实生活及其愿望。在万物有灵的思想观念支配下,崇拜自然和崇拜祖先的神灵成为他们的主要社会活动,其创造的绘画艺术作品也就体现了这样的观念和意识。其内容多为祭祀太阳以及人与各种动植物和谐相处的画面。“摩”教是生死与祸福、命运与灵魂、道德与伦理等的诠释,规范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摩”教绘画充满了崇拜自然神灵和祖宗神灵的图示,是崇尚自然与社会和谐的画卷。铜鼓制型与装饰也是按照宇宙空间和自然现象进行分布与刻画,表现了天、地、水三界自然观以及人和自然中的动植物和谐相处的理念。(5)“莱瓦”是“那”文化中的精华。“那”(na44,田)文化即稻作文化,亦是壮族文化的核心体系。在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壮族文化,表现出一种稻作文明类型,并显示出区域性文化的个性特征。例如:壮族先民稻作农业的发展,带动了麻、棉纺织业及服饰加工的发展。其服饰、壮锦制作精美,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蕴涵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壮族的节日与祭祀文化和稻作生活密切相关,并具有一系列的崇拜对象和形成了以祭祀这些崇拜对象为中心的节日或祭祀活动,广西左江流域摩崖壁画、云南文山的摩崖壁画和壮族“摩”教绘画就是壮族及其先民祭祀活动的产物,而歌书是歌圩节日的文化产物。铜鼓文饰中太阳、雷云纹、水波纹以及蛙纹等与稻作农业有关,其制作和使用与祈雨有重大的联系。(6)“莱瓦”艺术具有重要的艺术研究价值,能丰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宝库。壮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莱瓦”艺术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宝库中一朵奇葩。通过对“莱瓦”艺术的系统研究,不仅能够拓展壮族艺术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民族文化艺术,同时还为我国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与弘扬提供重要的参考,对壮族地域性美术的抢救和地方高校美术教学的开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7)“莱瓦”艺术可以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现代壮锦用途越来越广,由原来用做花边、腰带、背带等,发展到做台布、沙发套、窗帘、壁挂以及锦屏等。“莱瓦”艺术体现壮族人民善待自然的理念,探究其中蕴涵的价值及道德观念,对构建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8)“莱瓦”艺术可以深化壮傣族群的感情交流,为国家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服务。

3.“莱瓦”是壮族的审美和情感符号

(1)从“莱”(绘画艺术)的色彩、构图、造型及其形态和歌书等方面探究其审美与情感。壮族“莱”的色彩审美感情主要是通过红、青(蓝、绿)等为主要色调辅以黑、黄、紫、白等色彩表现的。构图中的线条组合的审美情感,主要表现在线条的简练和朴实,讲究构图均衡,线条组合统一。反映了壮民族朴实谨慎、持重求安、循规蹈矩、崇尚自然等文化心理和审美情感。造型及其形态特点主要是主观性多于客观性,因此,造型夸张变形,形态自然朴实。(2)从“瓦”(文饰图案:包括身体文饰、铜鼓文饰、银饰图案、壮锦图文等)探究壮族及其先民的审美和情感。文身避邪是为了表达人类崇敬自然、图腾崇拜和自身的一种彰显欲望,也是民族的标志。铜鼓文饰有壮族社会生活的干栏、舂米、杀牛祭祀、舞蹈、竞渡等图形。银饰、壮锦的图文以自然界的日、月、云、雷、水和珍禽异兽等动物以及花草树木等植物为表现对象,反映了壮族人崇尚自然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3)从服饰花纹和图案(花纹和图案的色彩、花纹和图案的构成、花纹和图案的意境与内涵)探究壮族的审美和情感。

4.“莱瓦”艺术的表现手法

从“莱”和“瓦”的表现方法探究材料与技法,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5.“莱瓦”的创作理念

(1)“莱瓦”创作强调主观设计意识、平面与色块结构;(2)讲究色彩框架、对比度、力度与饱和度的应用;(3)讲究实体空间、材料质感与画面的节奏美感。

6.“莱瓦”的制作步骤

分析了“莱(绘画)”和“瓦(壮锦)”的一般制作步骤。

7.“莱瓦”的创作心态

(1)提出了控制心理与开放心理的创作心态;(2)在艺术表达的过程中要有塑造力与破坏力的意识;(3)在创作的过程中注重整体效果。

8.“莱瓦”精粹欣赏

介绍现代岩粉绘画作品、歌书与诗配画、金铜银饰工艺品、壮锦工艺品。

(二)重要观点

1.研究新石器时代的广西左江流域摩崖壁画和云南文山大王摩崖壁画

这些摩崖画具有中国南方摩崖画的特征,是中国南方摩崖画的典型代表。广西左江流域和云南文山摩崖画是壮族地区的人类文明史,亦即壮族美术的视觉图像艺术史是以摩崖画开篇的。

2.研究壮族“摩”教绘画

壮族“摩”教是在崇拜多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壮族“摩”教“铭旌神图”是原始宗教的反映,具有壮族的传统审美文化倾向和特点,而近代宗教挂图受道教文化的影响,渗透着汉文化的因素,具有壮汉文化相互融合的特点。

3.研究壮族铜鼓的起源、形状类型、文饰等艺术特色

壮族先民有铸造铜鼓的历史和使用铜鼓的习俗,其铸造的铜鼓花纹精致繁密,有百越民族崇信的太阳、翔鹭、羽人等文饰和反映壮族社会生活的干栏、舂米、杀牛、舞蹈、竞渡等图形;铜鼓是壮族文化的载体,因此,也就有了“读懂了铜鼓,就读懂了壮族”的说法。

4.对壮族歌书的研究

歌书源于“珑端”、“花街”、“风流街”和“三月三”等歌圩,是壮族先民“族外群婚制向对偶婚制过渡”阶段的遗留,也是记叙事物和进行思想交流的手段,是壮族人最简朴的感情符号。以图画歌,实不多见,因此,较为稀奇。

5.对壮锦的研究

壮锦是壮族著名传统工艺品,以制作手段不同可分为织锦和绣锦,其文饰、图案和色彩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

6.将上述“莱瓦”事象图文串联起来研究

从诸多的图像内容来看,有着相同或相近的表现图文。“莱瓦”图文有人物图文、自然物图文和几何形图文。其图像分为人物图像、动物图像、植物图像以及日、月、云、水、雷等,从文化内容来看,他们经历过生殖崇拜、太阳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历史过程。

7.对岩石材料与绘画技法和刺绣材料与技法的研究

介绍岩粉材料的种类以及岩料加工与应用,介绍壮族刺绣的材料与制作方法。

8.对壮族的审美和情感符号的研究

探究“莱瓦”艺术的历史渊源及其民族文化审美心理,通过了解壮族的审美心理,可以了解该民族的文化与性格,促进民族与文化的和谐和发展。

(三)对策建议

用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的田野调查和记录口述历史的方法,完成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对资料进行严格的考辨,依据考古及实物材料成分构成并结合绘画的内容以及造型的分析,对资料进行断代;用美术学的图像分析以及历史学、民族学、哲学和艺术中的核心之美学等学科研究方法,完成资料的解读和阐释。

四、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一)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1)首次系统地将壮族“莱瓦”艺术事象连接起来研究,不仅拓展了壮族艺术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民族文化艺术,同时还为我国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与弘扬提供重要的参考,对壮族地域性美术的抢救和地方高校美术教学的开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该课题研究成果可作为教材和参考资料,该课题研究成果也可作为民族史、民族心理与审美、美术创作与研究的参考。同时,可为地方的旅游、文化和城镇建设项目开发提供参考。

(二)社会影响

(1)论文三篇,美术作品两幅。①论文《麻栗坡大王摩崖画的文化内涵及艺术魅力》,6 000余字,2009年6月在《美术大观》第6期上发表;②论文《滇东南壮族传统服饰的艺术特征》,2010年5月在《文山学院学报》第2期上发表;③论文《从民族文化角度探寻马关县阿峨新寨壮族农民版画的发展》,6 000余字,2010年3月在《文山学院学报》第1期上发表;④论文《文山民族传统美术的传承与发展》,7 000余字,2010年3月在《文山学院学报》第1期上发表;⑤绘画作品《三王置四王造》,2009年5月在《美术大观》第5期上发表;⑥绘画作品《褡裢》,2009年10月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云南省美术作品展览”。

(2)专著《壮族“莱瓦”艺术研究》书稿(待出版),28万余字。书稿是第一部将岩粉画、壮锦(织锦、绣锦)等材料、图示符号以及艺术表现方法连接起来进行综合研究的专著。

课题名称:壮族“莱瓦”艺术研究

课题负责人:龙纪峰

所在单位:文山学院

主要参加人:何正廷 张建林 王明富 王 阵

结项时间:2010年7月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