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党九十周年的光辉历程

建党九十周年的光辉历程

时间:2023-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至今的九十年是中国和中华民族上最为惊心动魄、最为宏伟壮观的历史进程,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并逐步实现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九十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闻名中

一、建党九十周年的光辉历程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至今的九十年是中国和中华民族上最为惊心动魄、最为宏伟壮观的历史进程,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并逐步实现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九十年。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伟大的民族进行了感天动地的奋斗,我们伟大的人民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业。梳理九十年来党在历史上的重要结点,重温那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回顾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各个时期的彪炳史册的业绩,在今天尤为重要和具有深远意义。

(一)从“应运而生”到“进京赶考”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彻底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命运,使中国人民在真正代表自己根本利益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共产党人身上看到了民族和国家复兴的希望,中国革命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历史新纪元。

1.应运而生

1840年的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大幕,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中国社会开始从传统的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步步进逼,封建统治日益腐败,祖国山河破碎、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成为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面对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多少仁人志士,各种党派人士,为改变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寻求着救国图存的道路,但无一能够成功。为了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挽救民族危亡,从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一次次都失败了。在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并没有找到解救中国的出路。伟大的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是近代中国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可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带来人们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中国人民仍然生活在贫穷、落后、动荡、战乱不断的苦难深渊之中。事实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要解决中国发展进步问题,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

正当人们处于彷徨之际,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隆隆炮声,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这一先进思想,使人们在黑夜中看到了曙光。1919年,中国爆发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社会力量崭露头角。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

1921年7月23日晚,中共一大在上海原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秘密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董必武、李达及李汉俊等13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由于遭到暗探和巡捕的骚扰,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画舫上举行。一大讨论并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这份15条约700字的简短纲领,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伊始就把国家与民族的兴衰扛在自己的肩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的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

2.革命洪流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即深入各大工厂、煤矿和码头,组织和领导工人成立工会,开展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的罢工斗争。以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中国工人运动掀起了第一个高潮;直至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遭到军阀血腥镇压,全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仅仅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联合其他社会阶层,建立所有进步力量的联合战线。经过慎重考虑,中国共产党决定同国民党实行合作,以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使得国民党重新恢复生气,中国共产党也迅速取得全国性影响。在两党合作的推动下,1924年至1927年,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革命运动。

1923年6月,中共三大正确评估了孙中山和国民党的革命立场,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国民革命的思想由南向北,在全国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广泛传播。根据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略方针,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北伐军势如破竹,很快在1926年底控制了南方大部分省份。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的高涨,未能遏制革命阵营内部的危机,在党内出现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叛变革命的情况下,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吓倒,党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不断扩大。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发动了南昌起义,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人民军队(“八一”建军节由此而来)。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中国革命由此进入土地革命战争的新阶段。

这一时期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敌人的血腥屠杀,继续高举革命旗帜,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找到了如何在中国社会立足和发展的答案,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革命正是沿着这条道路走向胜利的。正当革命力量不断壮大的时候,敌人的疯狂“围剿”,加上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使革命陷于极端困难的境地。国内外敌人曾断定中国共产党要彻底失败。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闻名中外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途中,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拨正了革命的航船。同年10月,中央红军首先顺利到达接近抗日前线的陕北。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顺利地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奇迹般地打开了革命新局面。

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的十年,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党曾两次经受严峻的考验:一次是大革命的失败,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遭到大规模杀害,党员人数由原来的5万多人锐减到不足1万人;另一次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在这十年中,党依靠自己的力量纠正错误,汲取教训,实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实现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把中国革命推向了新的阶段。

3.烽火硝烟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三省之后,开始加紧了对华北的掠夺。而国民党政府却节节败退,通过华北事变,日本轻而易举地控制了华北大部分地区,从关外到关内,中国人民遭受日本侵略者的残酷蹂躏,而大大小小的汉奸卖国贼,却仗势欺人,狐假虎威。日本扩大对华北的侵略,使中华民族陷入空前严重的危机。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如何挽救民族危亡,如何联合尽可能多的力量进行抗日民族战争,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最紧迫的问题。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的要求,适时地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积极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民抗战。

抗战之初,中共中央根据敌强我弱的战场形势,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和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事战略。八路军、新四军大踏步向敌后挺进,创建抗日根据地,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随着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节节败退,日本侵略军调整侵华方针,将主力用于进攻敌后抗日力量,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遂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1939年,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开始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此后多次掀起反共高潮。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提出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在“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下,对国民党实行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维护了抗日大局。

经过8年的抗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这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抗外来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武装起了中流砥柱作用。经过八年抗战,共产党党员发展到121万人,建立了拥有1.2亿人口的19块抗日根据地。

4.“进京赶考”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迫切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休养生息,重建家园。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这一根本愿望出发,主张团结一切民主爱国力量,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建立民主联合政府。1945年8月,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亲赴重庆谈判,谈判从8月29日开始,到10月10日结束,国共两党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但是,国民党反动派当时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拒绝和平民主的要求,粗暴撕毁协定。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在完成战争准备后,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在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解放军和广大人民群众同仇敌忾,以自卫战争打败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并经过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针对不同战场的特点制定作战方针,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同时,党成功地领导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也蓬勃发展。人民拥护共产党,使国民党反动派陷入了全国人民的包围之中。气势磅礴的人民解放战争,摧毁了国民党的反动政权,基本上完成中国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最主要的历史任务。

1949年3月23日上午,西柏坡村边的大路旁排放着10多辆军用吉普车,这些缴获来的美式战车马力强大、吼声震天。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乘坐这些车辆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出发时,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笑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是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签发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解放军一举渡过长江。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延续了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覆灭。

(二)从“开国大典”到“和谐社会”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首都北京(从这一天起,北平改称北京)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自此以后,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引领当代中国的进步潮流,毅然而然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团结并带领全体人民艰苦奋斗、励精图治,把一个一穷二白、积弱积贫的旧中国建设成为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雄踞世界前列的新中国。中国由此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下午3时,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在群众的欢呼声中,毛主席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在《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毛主席按动电钮,新中国第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全场肃立,向国旗行注目礼。广场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28年的光辉历程。人民解放军三军受阅部队迈着威武雄壮的步伐通过天安门前。群众游行的队伍高举红旗,纵情欢呼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的诞生。

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在中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个组织能像共产党一样,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获得最广大人民的赞同。

2.火红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领导和组织这场革命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政权的重任。

1951年春,从战争废墟中站起来的新中国为恢复和加速经济发展,开始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并从1953年起开始执行。

国家工业化建设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响应。“‘一五’成就不寻常,自产铁轨出鞍钢。一汽长春解放牌,民冰机南昌又沈阳。武汉大桥跨天堑,克拉玛依油不洋。铁路鹰厦宝成等,三条公路通西藏。”这段话形象地概括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在“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我国于1956年底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基本建设各条战线喜报频传。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的艰苦奋斗中,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步伐在扎扎实实地向前迈进。

3.党的八大

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起来,但是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这是党面临的全新课题。

1956年9月,党的八大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026人,代表全国1073万名党员。大会总结党在七大以来特别是建国七年以来的经验,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党的八大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它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它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的成果。

在八大正确思想指导下,1956年至1966年的十年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我国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时期建设起来的。

4.拨乱反正

1966年,正当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国家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逐渐发展成矛头指向党的领导层的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党面临着在思想、政治和组织等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但拨乱反正刚一开始就受到了“两个凡是”方针(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严重阻碍。针对这种现象,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要准确地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不少老同志也从不同角度提出,要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强烈反响,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全国展开。在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领导和支持下,要科学,不要迷信,要解放思想,不要“两个凡是”,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强烈要求。

通过拨乱反正,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政治上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方针,不仅平反了“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还平反了一批“文化大革命”前乃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冤假错案,经济建设逐步恢复,教育科学文化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5.改革开放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以这次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改革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打开了。党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改革开放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江泽民作的《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大会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勾画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至世纪之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2003年10月,根据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总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以及指导思想和原则。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

7.全面小康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设计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第一步,从1981年至199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至2000年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进入21世纪,第二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使我国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发展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七大又在十六大的基础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翻两番;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加强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8.科学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密切结合新的发展实践,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的新探索和新概括。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七大从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9.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相互促进、内在统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是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党的十七大强调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发动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努力在科学发展中实现社会和谐,在社会和谐中促进科学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十一五”时期,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3%,老百姓过上了殷实的生活。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2010年,经济总量超过39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巨浪中,党领导13亿中国人民,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力量,书写了人类文明史上的新华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