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时间:2023-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气候变化”的定义则不是全球统一的。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气候变化是指气候随时间的任何变化,无论其原因是自然变率,还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在公约中,气候变化是指直接或间接归因于改变全球大气成分的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气候变化,这种变化是叠加在同期观测到的气候自然变率之上的。总之,全球变暖将严重影响人类长期的粮食安全。

一、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一)气候和气候变化的含义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在一段较长时期里的平均气象状况及变化特征。简单来说,“气候”可以解作“平均的天气”。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的定义,用作气候统计的参考年期为不少于30年。而“气候变化”的定义则不是全球统一的。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气候变化是指气候随时间的任何变化,无论其原因是自然变率,还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这有别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中的用法。在公约中,气候变化是指直接或间接归因于改变全球大气成分的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气候变化,这种变化是叠加在同期观测到的气候自然变率之上的。

(二)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1.全球变暖导致喜马拉雅冰川消融,人类的水源告急。

喜马拉雅山冰川正在因全球变暖而急剧“消瘦”。2007年4月,“绿色和平考察队”在喜马拉雅山拍摄了冰川消融的严峻状况,情况十分危急。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水库。资料表明,全球冰川正在因全球变暖而以有记录以来的最大速度在世界越来越多的地区融化着,到20世纪90年代,全球冰川更呈现出加速融化的趋势,冰川融化和退缩的速度不断加快,意味着数以百万的人口将面临洪水、干旱以及饮用水减少的威胁。

被称为“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冰川是中国乃至亚洲许多主要大江大河的源头,数亿人的用水问题也与之息息相关。而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导致的全球变暖,使冰川加速退缩。喜马拉雅冰川的消融比世界任何地区都快,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近期发布的报告指出,根据目前的全球变暖趋势,不到30年,80%面积的喜马拉雅冰川将消融殆尽。这对于中国本来就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过去的两年间,“绿色和平考察队”两次考察了珠峰地区。2011年4月20日,“绿色和平喜马拉雅考察队”一行五人奔赴喜马拉雅山,见证了喜马拉雅山的冰川消融。此次拍摄的珠峰中绒布冰川图片,对比1968年的照片可见,冰塔林大幅后退、稀疏变矮清晰可见。

2.造成极端气候出现。

暴雪、暴雨、洪水、干旱、冰雹、雷电和台风等极端气候在近几年异常频繁地光顾地球,这些都与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有关。2007年发布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干旱的发生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程度更严重,特别是热带、亚热带地区。”“过去50年里,极端高温、低温发生了大范围的变化。昼夜低温、霜冻变得不如以前频繁,而昼夜高温、热浪则愈加常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强,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长江中下游等南方地区的暴雨明显变多了,而在北方省份,旱灾发生的范围不断扩大。这几年,罕见而强烈的旱灾侵袭许多南方省份,桑美、圣帕等台风频频重创东南沿海省份,警钟不断敲响。近年来,中国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因灾害损失的粮食有4300万吨,每年受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经济损失平均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

2007年,中国气候异常,降雨严重程度不均,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多灾并发,点多面广,部分地区重复、连年受灾,局部地区雨情、汛情、旱情和灾情超历史记录,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363亿元。媒体的镜头记录了海南春旱、淮河洪水以及雷州半岛台风等肆虐的灾害。

3.粮食减产。

因为全球变暖带来干旱、缺水、海平面上升、洪水泛滥、热浪及气温剧变,这些都会使世界各地的粮食生产受到破坏。亚洲大部分地区及美国的谷物带地区,将会变得干旱。在一些干旱农业地区,如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只要全球变暖带来轻微的气温上升,粮食生产量都将会大大减少。

全球变暖的细微改变,对粮食生产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稻米对温度剧变的敏感性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国际稻米研究所的研究显示,若晚间最低气温上升每摄示1摄氏度(华氏1.8度),稻米收成便会减少10%。值得警惕的是,稻米是全球过半人口的主要粮食,所以全球变暖的轻微变化可带来深远的影响。

对于中国来说,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高温、干旱和虫害等因素都可能造成粮食减产。如果不采取措施,预计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可能会下降5%至10%;小麦、水稻及玉米三大农业作物均以下降为主,到21世纪后半期,产量最多可下降37%。同时全球变暖会对农作物品质产生影响,如大豆、冬小麦和玉米等。

全球变暖,气温升高还会导致农业病、虫、草害的发生区域扩大,危害时间延长,作物受害程度加重,从而增加农业和除草剂的施用量。此外,全球变暖会加剧农业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总之,全球变暖将严重影响人类长期的粮食安全。

4.海平面上升。

目前,全球有超过70%口人生活于沿岸平原。全球前15大城市中,有11个是沿海或位于河口。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排放情景特别报告》估计,从1990年到21世纪80年代,全球海平面将平均上升22到34厘米。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90毫米,比全球平均速度更快。值得留意的是,海平面不是全球一致地变更。不同的地区的海平面,会因海水环流或风压而有所不同。所以评估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时,亦需要留意暴风浪以及大潮所带来的影响。

就算是轻微的海平面上升,也会带来严重破坏。例如,沿海地区洪水泛滥、侵蚀海岸线、海水污染淡水、沿海湿地及岛屿洪水泛滥、河口盐度上升等现象使一些低洼沿海城市及村落受影响,一些对岛屿以及沿海地区人口尤其重要的资源,如沙滩、淡水、渔业、珊瑚礁、环礁、野生生物栖息地也会受到威胁。面临洪灾、海水入侵、土地侵蚀流失、强热带风暴的威胁,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和黄河三角洲的城市群是最脆弱的地区。

5.物种灭绝。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告诉人们:“地球上大部分的濒临絶种生物中大约25%的哺乳类动物以及12%的雀鸟有可能于几十年内絶种。这是由于气候变化,影响到它们所栖息的树林、湿地及牧场,而人类发展亦阻碍了它们移居其他地方。”每个物种皆有其独特的生态位置,而进化可让它们在这独特的位置生存———生活于其特殊的“居所”及特定的生活环境(包括温度、其他动植物)。有些生物会有较强的适应力,或者说“能屈能伸”。例如老鼠和狗能在很艰难的环境生存,但考拉却只能在有桉树的地方生活。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化,气温、降雨量及海平面上升,摧毁了一些生物的栖息地,而破坏的速度比生物移居的速度还要快。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未来60~70年内,气候变化会导致大量的物种灭绝。现在已经可以确信气候与一些蛙类的灭绝有关,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气候变化导致的物种灭绝风险将会比地球历史上5次严重的物种灭绝还要大规模。而唯一的预防方法,便是于未来几十年内迅速减少排放量。拯救生物的时间所剩不多。

(三)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既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目前的气候变化,全球科学家的共识是:有90%以上的可能是人类自己的责任,人类今日所作的决定和选择,会影响气候变化的走向。今日,地球比过去两千年都要热。如果情况持续恶化,于本世纪末,地球气温将攀升至200万年来的高位。过去100多年间,人类一直依赖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来提供生产生活所需的能源,燃烧这些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使得温室效应增强、进而引发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还有约1/5的温室气体是由于破坏森林、减少了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而排放的。另外,一些特别的工业过程、农业畜牧业也会有少许温室气体排放。

1.气候变化的原因

(1)多四季学说。地球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公转,形成周期为一年的四季。在它参与太阳系围绕其近星系的质心公转,乃至围绕银河系及更大星系公转时,由于不同强度的热源距离、辐射角的变化,而形成不同周期、不同程度的四季变化。

在1954年至1957年间,中国学者在西安半坡村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距今5000多年前生活在那里的貉、水獐等动物的骨骼,在甘肃还挖掘出完整的象化石———黄河古象,河南古称豫州。远古时期,这里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因此,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这就是象形字“豫”的起源,也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

可见,今日生活在南方热带森林的象群,昔日曾在黄河流域繁衍,说明5000多年前,地球气温是何等的高!公元1400—1900年这500年间是世界最寒冷的时期,称之为“小冰河期”。20世纪初,全球开始进入新的500年的小春季(每个2000年的中四季又包含了一个小四季,每季约500年)。气温总的趋势在升高。这其中虽然包含了温室效应的因素,但起主导决定作用的是地球在天体运行中的位置。

(2)温室效应。太阳辐射主要是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则为长波辐射。大气对长波辐射的吸收力较强,对短波辐射的吸收力比较弱。白天,太阳光照射到地球时,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部分被反射回宇宙,大约47%左右的能量被地球表面吸收。夜晚,地球表面以红外线的方式向宇宙散发白天吸收的能量,大部分被大气吸收。结果,大气层就如同覆盖着玻璃的温室一样,可以保存一定的热量,使地球不至于像月球一样,被太阳照射时温度急剧升高,不见日光时温度急剧下降。

不难想象,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将会冷得不适合人类居住。据估计,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表面温度会是零下18摄氏度。正是有了温室效应,才使地球温度维持在15摄氏度。我们所熟知的月球,由于没有大气层,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可达127摄氏度,而夜晚温度却能降到零下183摄氏度。

为什么地球会变暖?很简单,收支不平衡。好比存钱,地球银行获得的收入(热量)大于花费(辐射出去的能量),自然温度就升高了。

导致温室效应的一大主因就是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气体的增加,加强了温室效应,而二氧化碳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如今,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由于对森林乱砍滥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

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严重性和对不同地区的影响的了解仍在不断深入,但科学家已证实了以下几点:

①某些气体如二氧化碳,在大气层里形成了温室效应,阻止热力反射回太空,使地球气温持续上升。

②燃烧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等)会释放更多二氧化碳至大气层。

③二氧化碳虽不是最强的温室气体,但由于人类活动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含量大幅度提高,成为增强温室效应的元凶。

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达65万年来的最高。

⑤90年代可算是历史上最热的十年,而1998年是当中最炎热的一年。以下数点也得到了广泛认同:

⑥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平均温度将比工业革命之前上升摄氏1.3度看来是无可避免的。限制升幅在摄氏2度以内,是防止气候变化带来更严重灾难的唯一方法。

⑦如果温室气体的排放再不被控制,气候变化的速度将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快的。

⑧气候反馈机制极可能带来急剧而不能补救的连锁反应,没有人知道气候变化到了什么程度会导致“世界末日”。

2.解决极端气候出现的方案

要避免气候变化带来最严重影响,有两种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利用可再生能源。

(1)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能源效益是一个非常广义的名词,包含了所有消耗较少能量得出同样功效(例如:光、热和动能)的方法。节能汽车、省电照明、改良的工业程序、建筑的隔热设备和其他相关的技术。节能与省钱常常如出一辙,所以提高能益往往可以提高利润。用得少一些,效果好一些能源效益往往有多重效果。概括而言,节能就是:“用少一些,得出更好效果”。

(2)利用可再生能源

相比传统的肮脏的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有着许多显而易见的好处:不用担心燃料枯竭的问题,发电过程中不产生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更有利于实现分布式的供电。可再生能源主要有:风能、太阳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