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党报新闻评论的活力在于可读性

党报新闻评论的活力在于可读性

时间:2023-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为党报撰写过大量重要的评论,这些评论在指导当时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成为新闻评论中的佳作,也形成了党报重视新闻评论的优良传统,增强了党报新闻评论的权威性。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非常看重新闻评论的选题。这是党报一项义不容辞的任务和使命。

党报新闻评论的活力在于可读性——浅谈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新闻评论写作经验

张 冉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为党报撰写过大量重要的评论,这些评论在指导当时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成为新闻评论中的佳作,也形成了党报重视新闻评论的优良传统,增强了党报新闻评论的权威性。通过这些评论可以看到,增强可读性,是党报提高新闻评论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一、精心选题立足高远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非常看重新闻评论的选题。他们善于从纷纭复杂的新问题中,选取重大的问题进行评论。选准评论的题目,就在于吃透“两头”,提高洞察现实的能力。从中央到地方,一次重要会议的召开,一项重要方针政策的出台,党报都积极配合这些重大问题发表评论,指导人民群众投身实践活动,将理论转化为现实的行动。这是党报一项义不容辞的任务和使命。同时,党报还应努力了解“下情”,即一般人民群众的意见呼声和愿望。刘少奇同志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指出:“要把群众真正的思想搞清楚,把人心里不敢说的、不肯说的、不想说的、想说又说不出来的话反映出来。”只有如此,党报才能真正成为党、国家和人民“三位一体”的耳目喉舌。

毛泽东同志为延安《解放日报》所写的社论《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1942年9月7日)就是一例。这篇社论的中心议题是: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革命根据地物资供应极为困难,我们党果断地实行了“精兵简政”政策。但是,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阻力,有人提出“敌人以庞大的机构向我们压迫,难道我们还可以缩小吗?”这篇社论正是针对这一思想进行立论和说理,论证了完全可以“以小胜大”的辩证道理。在社论的配合下,党的“精兵简政”政策得到落实。

二、就事论理深入浅出

新闻评论的论证是阐述、分析、说理的过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思想方法去分析事物、分析社会现象的。

从论证上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增强新闻评论深度的写作方法是多样的,主要有:

1.例证。从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某种现象中引出论点的正确性。以毛泽东同志所写的社论《游击区也能够进行生产》(1945年1月31日)为例。这篇社论是论证在抗日游击区内必须发动军民的生产运动,以减轻人民的负担。这一重要政策的根据是:同年1月28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晋察冀游击队生产运动》的经验报道,介绍了游击区内开展生产自救使部队的给养状况大为改善。毛泽东看后十分兴奋,就以这一典型事实作为论据,写就了这篇脍炙人口的社论,用雄辩的说服力,消除了“游击区能否开展生产运动”的疑虑,有力地推动了军民大生产运动的蓬勃开展。

2.对比。将不同的事物做比较,对比的事物越鲜明,论证的威力就越强。以经毛泽东同志亲自修改和审定的《人民日报》短评《通过先进与落后的对比促进生产》为例。短评先简要对比两个工厂促进生产的情况,并进一步在理论上加以分析:“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平衡总是暂时的,在新的基础上又从平衡到不平衡,循环前进,这是事物发展规律。”“我们共产党人在一切革命事业上都是促进派,怎样去促进呢?只看到事物落后的一面,而看不到先进的一面,当然不能促进生产,空喊‘前进啊’,‘不能保守啊’也无济于事”。

3.分析。通过揭示事物发展的诸种关系,最后作出结论。以毛泽东同志写的社论《论军队生产自给,兼论整风和生产两大运动的重要性》(1945年4月27日)为例。党中央要求军队在不妨碍作战和训练的条件下,一律参加生产,以完成部分的生产自给任务的方针,在实施中却遇到了阻力,因为有人认为这是倒退落后的。毛泽东在社论中指出,这一方针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在我们的条件下,形式上是落后的、倒退的,实质上是进步的”。因为“在我们的条件下——国家贫困、国家分裂以及分散的长期的人民游击战争,我们这样做,就是进步”。实践证明,社论中所阐述的论断,充满着唯物辩证法。

4.递进。由浅入深,逐渐展开,引人深思。以陈云同志写的社论《为什么要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1950年3月10日)为例。社论开门见山,首先回答了“为什么”要这样做,接着交待了时代背景,说明财经工作要从基本上分散经营模式前进到基本统一管理模式势在必行。针对存在的各种思想疑虑,连续解释四个问题:“实行这样管理,是否太早?是否困难?”“这样高度的统一,地方机动性是否太少?”“统一管了,是否会降低下级组织的积极性?”“下级的经费总是要发的,何必将税收先归国库再发经费?”社论在解释时,耐心地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增强了阐述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5.反驳。先摆出反面论点,然后加以反驳,进一步阐明自己的正确观点。1944年11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接见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私人代表赫尔利。经过会谈,双方制定并签署了国共联合计划。后来赫尔利单方面撕毁了这一计划。为此,毛泽东同志发表了新闻述评《赫尔利政策的危险》(1945年7月12日)。述评写到:赫尔利“曾经赞同中共方面提出的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的联合政府的计划。但是他后来变卦了……在同一个赫尔利的嘴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变成了美人,而中共则变成了魔怪;并且他率直地宣称,美国只同蒋介石合作,不同中共合作”。毛泽东在文中连连使用反语讽刺、假设推理和形象描绘等高超的写作手法,增强了论证的机智和力度。

三、文笔生动  语言活泼

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写作实践中不难悟出这样的道理:好的评论必须做到文笔生动,语言活泼。

1.准确独到。写评论,必须用语独到,使人们耳目一新。陈云同志写《为什么要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用了几个“熬”字,结尾的一段里是这样用的:“只要我们严格实行国务院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熬过几月的困难……”这个“熬”字用得多么贴切!比之于“战胜困难”、“克服困难”之类的隔靴搔痒的套话,更富于表现力,也更富于感染力。它使人们感到是以平等的态度同人们恳切谈心,这样的评论效果自然非同一般,极易为人们所接受。

2.简洁明快。评论用语要有力,必须干净利落。以《人民日报》社论《改革开放总方针不会改变》(1989年8月22日)为例。这篇社论是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讲话所写,又经过他亲自修改和审定。文中讲了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解决一硬一软不相称、配合得不好这个问题的正确方针,不是使比较硬的一手软下来或停下来,使之与软的一手相称,而是一方面积极努力,使软的一手硬起来;另一方面再接再厉,使比较硬的一手更硬一些,使两手抓在更高的水平上相称起来。”这段话很简练,既饱含气势,又易于上口,非常形象地把要表达的意思讲得一清二楚。

3.托物寓理。通过引用成语典故或用具体生动的事物,用打比方的方式让人们领悟和接受。还以毛泽东同志写的社论《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为例,作者综合运用比喻、传说等手法,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说理。在论述中,用“黎明前的黑暗”、“航船遇到暗礁”等形象的说法来比喻当前抗日战争中,抗日军民遇到的极端困难;用“鱼大水小的矛盾”比喻要缩小庞大的战争机构;又用“气候和衣服”、“孙行者和铁扇公主”、“小老虎和毛驴”等来比喻现状和习惯的思维方式束缚人们的头脑。整篇文章风趣幽默,娓娓道来,发人深思。

〔张冉:中国传媒大学报刊方向2003级硕士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