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入世”背景下党报改革措施刍议

“入世”背景下党报改革措施刍议

时间:2024-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几年来,“入世”的确给中国传媒界的生存环境带来种种变化。该集团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实际表现为党委领导下的个人分工制。重大采编和经营问题提交党委讨论,同时提高法人代表对权力、责任和义务的认识,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制约有效的权力机制。一般而言,党报的读者主要是各级干部,以及企业的管理人员和知识分子。除以上措施,党报还需要改进服务意识。

“入世”背景下党报改革措施刍议

谢 敏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入世”之前,就“入世”给中国新闻媒体会带来怎样的冲击或影响,传媒界内一直存在着争论。几年来,“入世”的确给中国传媒界的生存环境带来种种变化。

首先,中国步入了全球化轨道。全球化给中国的传媒业带来巨大的冲击,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社会对信息的有效需求大大增加,而中国传媒业的现状导致在国内出现巨大的信息落差。

其次,中国加入WTO后,依据入世承诺和WTO精神,在行政制度、经济运行规则等各方面逐步和世界接轨,“这自然包括信息披露,政府在涉及经济、金融、对外贸易等方面的决策必须是公开的,人们获取信息必须是公平的”。[1]这种公平也意味着在信息面前,各种传媒都拥有同等地位,不再有哪一家或哪一类传媒拥有信息独享的权利。

再次,中国文化市场开放。按照中国在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方面的入世承诺:“三年内逐步向外商放开书报刊批发零售业务……”[2]报纸分销市场不再是国有资本一统天下。

在我国,党报一向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在宣传党和政府方针政策、传播新闻、引导舆论上最具权威性,当仁不让地成为我国报业领域的核心部分。因此,在中国加入WTO后,党报所受到的冲击和承受的压力也是空前的。

为应对“入世”后党报所面临的压力,改革是党报“突出重围”的唯一出路。

党报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体制及机制方面的改革

体制主要是指党报作为一个事业单位整体意义上的组织制度,而机制相对属于微观层次,主要包括具体的制度或行动准则。

1.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和管理体制

这方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经验值得借鉴。该集团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实际表现为党委领导下的个人分工制。重大采编和经营问题提交党委讨论,同时提高法人代表对权力、责任和义务的认识,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制约有效的权力机制。[3]

管理体制方面,“采编、经营两分开”的管理体制被多家单位接受。采编业务由总编辑负责,经营业务则交给总经理,改变了原来宣传、广告、发行三位一体的局面,其目的就在于整体的优化

2.搞活内部机制,推行人事制度改革,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经济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能用好人才,谁才能最终赢得竞争。

搞好人事制度改革,最重要的在于观念。

首先,要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引进、留住、用好、储备人才,是人事制度改革最基本的一步。

其次,要有“唯才是举”的观念,职称、学历不是评定人才的唯一标准,要打破身份和资历的限制,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再次,要有完善的岗位培训机制,加大对现有人员的培训,提高各岗位人员的工作本领。

“以人为本”落到实处,才可以建立一流的团队,为报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根基。

3.经营上,注重对发行的管理

对发行的管理不仅体现在发行的“量”上,更重要的是有效发行,避免实际读者量少于发行量的现象,将发行工作落到实处。

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真正做到“内容为王”

新闻行业一向以“内容为王”,“只有通过对报纸内容结构的调整来带动读者质量的提升,因而党报需要更加主动地去满足特定阶层读者文化资讯需求,使报纸内容产品与零售攻势配套实施,才能使发行的效益得以充分释放”。[4]因此,内容的改革是提高党报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1.把握目标读者,培养潜在读者群

一般而言,党报的读者主要是各级干部,以及企业的管理人员和知识分子。这种传统上被视为主流人群的读者“决定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党报最根本的任务,也决定了党报对社会的影响力是不可替代的”。[5]针对主流人群,党报要做到的就是坚持对社会主流信息、主流资讯的权威发布,保持大报的风格,着眼于国家命运、国计民生的大事的报道,真正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如果为了一时的销量在娱乐新闻或者鸡毛蒜皮的琐事上去和都市报一争长短,其结果会是报纸品位的下降和主流读者的流失。

报道主流新闻的同时,也要着力反映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在报道内容上做到“以人为本”,也就是切切实实为人民服务。在把握好正确的路线方针的前提下,报道的内容更多地体现对人民大众的关注和关怀,以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党报读者的行列中。

2.加强评论力度,推进评论改革

党报要以对新闻事实深刻的、一针见血的评论达到传达政策、引导舆论的效果。可以说,评论是党报的生命。改革评论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增强它的可读性,强化其舆论功能。有了可读性,才会有战斗力,才会产生社会效益”。[6]

(1)适当增加评论文章的数量和时效性。2005年4月,《人民日报》在第五版增加了“人民时评”专栏,针对当日新闻,快速反应。对于新闻这种“易碎品”,时效就是它的生命,评论文章不仅要“深下去”,还要“快起来”。

(2)写作方式上。改变传统的呆板、说教式的写作风格,笔调力求活泼、生动、通俗易懂,做到深入浅出,使读者爱看和看得明白。只有读者接受并且理解,评论文章才有存在的意义。

(3)注重评论的思想深度。评论最终是思想的较量,写作方式是评论文章的“表”,思想深度才是决定一篇评论文章质量的最关键因素,一篇文章所包含的思想才是这篇文章真正的生命。

(4)多种形式。评论文章形式上也应该“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可以在“社论”等传统形式之外,增加读者参与的方式,让读者写出自己关注的热点。读者评论一来可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二来也有助于报刊编辑了解读者对相关新闻事实的态度。

3.版面安排在保持特色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

“版面是报纸内容的最终表现形式,也是衡量报纸质量的一个综合性指标”。[7]好的版面应该做到既能产生好的“社会效果”,又能产生好的“视觉效果”。

好的社会效果就是说,版面的安排能旗帜鲜明地体现出报纸的风格、导向、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能用最醒目的方式将中央以及各级政府的主要宣传意图表达出来、表达清楚,用版面来提升舆论引导的效果。

好的视觉效果就是使报纸“惹眼起来”。这有两层含义,一是报纸让人眼熟而惹眼。二是版式、图片能有艺术感、有美的冲击力,使读者在几米外就能被报纸吸引住,有较好的“眼球效应”。

除以上措施,党报还需要改进服务意识。要解决好为读者服务的问题,要有政治资讯也能为读者服务的观念。还要为党服务,这不仅包括宣传好党的政策,还包括向党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运用媒体在收集和整合信息方面的优势,给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提供有益的建议。

无论面临怎样的经营压力和困难,党报都要绝对坚持党性原则,牢记“党报姓党”。政策宣传是党报的主要功能,如果为了暂时的销量或广告收入而舍本逐末,做不到坚持自己的内容和风格,那将是党报运营中的最大失策。“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党报第一重任,“党报应是时下中国一份最严肃的高级报,它就是要做到‘硬’(硬新闻唱主角)、‘严’(内容严肃)、‘高’(格调高雅)”。[8]坚持权威性,提高可读性,真正做到“三贴近”,这样的党报必定是充满生命力的大报、好报。

〔谢敏: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方向2004级硕士生〕

【注释】

[1]李良荣,刘晓红:《WTO背景下,中国新闻媒体正面临新一轮改革》,《李良荣自选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页。

[2]魏永征:《入世前后中国传媒法的调整》,传媒学术网。

[3]王永亮、林瑜胜:《心对新的追求》,《传媒方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302页。

[4]段永刚:《我国媒介产业的资本运作》,传媒学术网。

[5]王永亮、晏琴:《跑在读者口味变化之前》,《传媒方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8页。

[6]吴庚振、刘赞:《试论党报社论的改革——为纪念建党八十周年而作》,传媒学术网。

[7]郭铃铃、施宇:《创时代高度,做中原向导》,《传媒方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6页。

[8]李良荣、林晖:《试析双重压力下党报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李良荣自选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