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场鏖战,翎顶血染
2.沙场鏖战,翎顶血染
咸丰二年(公元1851年),当左宗棠居山避乱时,太平天国的农民武装从粤、桂打到湖南,所向无敌。但在围攻长沙的战役中遭到清军江忠源部的顽强抵抗,西王萧朝贵中炮阵亡。洪秀全得到噩报,发誓一定亲率大军踏平长沙城。清廷急忙从贵州调张亮基为湖南巡抚,以加强湖南的守战。恰好张亮基是左宗棠的密友胡林翼的顶头上司。胡林翼向张亮基极力推荐,力陈左宗棠侠肝义胆,忠勇刚烈,谙熟古今地图兵法,又晓达时务。正值用人之际,张亮基遂多次函请左宗棠出山为国效力,胡林翼也不断敦促,同乡好友郭嵩焘(后来成为著名的洋务人员),也来劝行,这样左宗棠终于放弃了独善其身的打算,在太平军进攻长沙的隆隆炮声中进入长沙孤城,以辅佐张亮基救长沙之急。
左宗棠果然不负重望,策划筹谋倾心尽力,进攻退守张弛有序,农民军以坑道爆破也无济于事,奈何不得,最后不得不放弃长沙,顺江东下直捣江宁(南京)。左宗棠因战守之功被清廷授予同知衔,后又保举为直隶州知州。公元1853年,由于张亮基调任山东巡抚,左宗棠便辞官回到湘阴故居梓木洞,以待时机。这期间农民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连湖广总督吴文镕也被击杀身亡。清廷闻讯十分震惊,急忙调骆秉章为湖南巡抚,以挽回败局。也许是考虑到时局的不可收拾,左宗棠一再回绝了骆秉章的诚意邀请,出于无奈,骆秉章假意因故拘捕左宗棠的女婿(即已故陶澍的儿子陶桤),左宗棠推脱无门便入骆秉章府当幕僚。
在入幕骆秉章的六年中,左宗棠充分展示了他的指挥才能,不遗余力地帮助骆秉章运筹帷幄,练兵集饷。他多次击败农民义军,成为骆秉章的左臂右膀,时人戏称这位“左师爷”为“左都御史”,言下之意,骆公不过是屈居第二的右都御史而已。就像当时任湖北巡抚的胡林翼所说的那样:“名满天下,谤亦随之。”加上左宗棠恃才好胜的性格,所以被樊燮控告有不法行为,清廷要缉拿查问。樊燮原系永州总兵,因劣迹昭彰被骆秉章奏劾罢官。樊不服,进京上告,所以有此案发生。京内官员少詹潘祖荫奏称:“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曾国藩也上书清廷说,左宗棠吃苦耐劳,又通晓军事,请求破格录用。这些奏疏虽有些过誉之辞,但说明左宗棠的确有着过人的才干,位虽卑而名动朝野。实际上在咸丰五年(公元1854年),御史宗稷辰就奏称:“宗棠通权达变,疆吏倚重之,迹甚微而功甚伟。若能独当一面,必不下于胡林翼诸人。”清廷有鉴于此,认为左宗棠的确是难得的人才,左案又查明系属不实之词所以有心委以重任。不过受此打击的左宗棠已有些心灰意冷,不愿再入座幕,打算进京参加会试。
这时,恰巧曾国藩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与太平军作战屡战屡败,他求才若渴,希望左宗棠能入幕相助。当时清廷想让左宗棠援蜀,曾国藩密奏朝廷,认为蜀地地势险要,“贼”(指石达开部)初入四川,不难对付,而江皖一带军情紧急,左宗棠思虑精专,识量宏远,于军事确有心得,完全可以独当一面。清廷于是授左宗棠四品京堂候补,襄助曾国藩帮办军务。(www.guayunfan.com)公元1860年1月,左宗棠终于结束了他的幕客生涯。由于太平军李秀成部挥师东征,席卷江苏,声势浩大,打得曾国藩手忙脚乱。为了应付时局,在这年秋,左宗棠亲自率领由他一手训练组建只有两个月的湘军进驻江西景德镇,以作为曾国藩的后援。左宗棠在贵溪、东平等地多次打击了太平军,他率军转战于江西、皖南的交界地区,箝制了李世贤部太平军,限制了太平军从皖南进入江西的军事行动。不仅如此,左宗棠还慧眼独到地劝曾国藩不要进驻祁门,认为祁门有如瓮中,易被围困。曾不听劝阻果然被团团围住,几乎要全军覆没。曾国藩甚至写好了遗书,作好自杀的准备。幸亏左宗棠率军打通粮道,曾才转危为安。左宗棠率领一支孤军,转战一方,屡建奇功,用事实雄辩地证明了他的将帅之才,特别是在相形取势方面,更有独到之处。曾国藩也由衷地赞叹说,长江南岸,700多里,只有左宗棠一军纵横驰骋,往来策应,这在清军当中是绝无仅有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