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环境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古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二)什么环境保护法
1.定义
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目的是为了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体健康、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2.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发展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198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2号公布,自公布之日施行。共六章四十七条。
2011年《环境保护法》的修订被列入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计划;2012年8月、2013年6月、2013年10月、2014年 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环境保护法修正、修订草案进行了四次审议。《环境保护法》2014年4月24日已经由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修订,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共七章七十条。法律条文增加了二十三条。这次修订是《环境保护法》在1989年颁布后,25年来首次大修。
3.新《环境保护法》的亮点
2014新环境保护法全文首次将生态保护红线写入法律。针对目前频发的空气污染问题,要求促进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在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联合防治中实行统一标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环境污染公共预警机制,及时公布预警信息。
对于社会长期诟病的“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这意味着罚款将上不封顶;环境违法信息也将记入诚信档案;进一步明确公民的义务。规定公民应当采用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明确公民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配合实施环境保护措施。
新《环境保护法》增加的内容主要包括: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公民环保意识;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对雾霾等大气污染的治理和应对;明确环境监察机关的法律地位;完善行政强制措施;管理和组织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排污费和环境保护费的衔接;完善区域限批制度;完善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对相关举报人的保护;扩大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加大环境违法责任等十二个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