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外联谊事业的发展
在2013—2014年的统战工作中,海内外同胞的统战工作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中海外联谊事业尤其被重视。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主席出席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从历史出发,肯定了留学人员对于国家的突出贡献。在此背景下,分析了目前的国际形势中重要的人才竞争问题,这是我国留学人员工作必须面对的背景。针对欧美同学会本身,习近平主席回顾了该组织的光荣历史,明确了其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并进一步分析了其特点、优势以及今后着力重点和努力方向。该讲话为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的发展提供了指南,也为我国今后一个阶段的留学人员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根本性的指导[1]。
在讲话精神的指导下,海外联谊组织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对于海外联谊组织的研究也在拓展之中。目前的海外联谊组织主要包括:(1)1981年12月27日在北京正式成立的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简称“全国台联”或“台联”,它是现居住在祖国大陆各地的台湾同胞的爱国民众团体;(2)1984年6月在北京成立的黄埔军校同学会,它是团结、联络黄埔军校毕业学生的社会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国内外黄埔同学的纽带和桥梁;(3)1988年9月22日在北京成立的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是由赞成中国和平统一的各界人士组成的民间团体;(4)1997年5月在北京成立的中华海外联谊会,其宗旨是: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团结热爱中华民族的海内外同胞,加强联系,增进友谊,扩大交流,促进合作,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服务;(5)欧美同学会是中国留学世界各国归国同学自愿组成的民间团体,成立于1913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该会成为党和政府联系海内外留学生和学者的桥梁和纽带[2]。
对于欧美同学会的历史与发展方向的研究明显增多。在《百年欧美同学会》一文中,王顺兰追溯了欧美同学会的发展历史。欧美同学会(Western Returned Scholars Association,WRSA)有着悠久的历史,该团体是我国归国的海外留学人员自愿组织创办的第一个民间团体,宗旨在于“继承爱国主义的传统,团结留学欧美等国归国同学,广泛联系海外同学、亲友,修学、敦谊,相互切磋,共同为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大业作出贡献。”[3]该文梳理了欧美同学会1949年之前的历史,在新中国成立后,欧美同学会响应国家号召,广泛联络海外学者回国参加建设等各种贡献。1980年代后,欧美同学会恢复之后,会员人数增多,各项业务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进入1990年代,欧美同学会的会务工作重心逐渐由联谊向学术探讨、咨询和服务倾斜。具有光荣传统的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年以来广泛团结和凝聚海内外留学人员,为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贡献力量[4]。《探析欧美同学会成立的历史缘由》从历史角度对欧美同学会的起源进行了研究。认为任何一个组织的产生都离不开当时历史条件,欧美同学会也不例外。作为以归国同学为主体自愿组成的特殊组织,欧美同学会得以成立更有其复杂历史成因,其产生包括了历史原因、社交需要等各个方面。欧美同学会的成立是历史的产物,面对新的历史方位和发展机遇,欧美同学会如何认识自身工作内涵,如何定位自身服务领域,如何发展自身组织形式等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新课题[5]。
《欧美同学会能够长期存在的原因分析》一文则结合了理论与历史,探讨了欧美同学会发展的因素。该文认为,欧美同学会之所以能够历经百年风雨长期存在并持续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保持着勃勃生机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它适应了广大归国留学人员相互之间沟通联谊的需要;它与近现代以来连绵不断的留学报国事业相联系;长期以来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广大会员对它的生存和发展给予了始终不渝的维护和支持;它坚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它建设和经营了永久会所并以此作为维系和凝聚会员的“家”;它在民国时期虽然远离政治,但新中国成立后却主动争取党和国家的领导[6]。
除了欧美同学会之外的海外联谊组织的研究也在发展之中,例如对于海外联谊会的作用定位,对于全国台联、黄埔军校同学会、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的历史研究和实践研究也在开拓之中。
二、中华文化学院与海外文化统战工作
《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暂行条例》明确指出,中华文化学院是面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其办学的目的在于弘扬爱国主义,促进祖国统一事业的发展。在今年的海外爱国力量建设中,中华文化学院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载体,受到了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对于中华文化学院的研究从理论探讨与实践分析两个方面展开。
在理论探讨方面,金荣在《充分发挥中华文化学院在新时期海外文化统战工作中的阵地作用》一文中,论述了中华文化学院在海外统战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中华文化学院担负着广泛开展以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及国际友好人士为主要对象的中华文化宣传、交流和教育的使命,其功能包括了文化认同功能、内在凝聚功能、学术交流功能以及与时俱进功能。并据此探讨了中华文化学院作为海外文化统战工作阵地在发展中应把握的几个着力点。首先,要把握中华文化学院办学的方向性。中华文化学院的作用首要在于对于中华文化的展示,通过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在世界范围内传递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在世界上形成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并进一步形成对有关国家形象的思想舆论的影响。因此,中华文化学院有着多样的教学要求和目标,其自身发展有着多元性的特征。其次,中华文化学院是统一战线的重要载体,其办学目标与要求中也包含了统一战线所涵盖的各个方面,在政党、民族、宗教、阶层以及海内外同胞等各个领域之中,都有着其自身的独特的历史传统、理念和文化内涵,因此,中华文化学院的办学也必须相应的尊重各个领域的特点,运用其多样性的优势,使广大成员在其中能够有所收获。第三,要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我们要在深入了解本地区海外统战工作的现状、任务与发展趋势的同时,与相关部门建立合作,进行沟通,获得信息。与中华学院所在地的相关部门取得协调合作,特别是该地区从事港澳台及海内外同胞工作的相关部门,是中华文化学院工作的重要合作对象,中华文化学院若要取得成效,必须得到这些部门在各个方面的帮助与支持。另外,中华文化学院作为一种文化机构,还需要和一些高校以及研究机构形成合作关系。进行定期深入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另外还可以与海外的一些民间机构、教育部门保持长期而良好的关系。第四,要注重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学院是中国和谐文化的体现所在,其在工作中应当秉持和谐和睦的原则,有着海纳百川的胸怀,能够在谦虚学习各国各领域不同的风俗文化的同时贡献出中国自身的智慧,在工作中有着坦诚、信任的态度,与相关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建立充分互信的合作,展示出和谐文化的魅力[7]。
在各地的实践中,湖南与湖北中华文化学院的建设经验得到了学者的重视,通过对这两地的研究,总结出中华文化学院已取得的成就并启示未来的发展方向。
湖南省中华文化学院在促进文化认同开展海外统战工作中的主要路径有三个。首先是建设研究基地,开展文化研究,打造文化认同的基础工程。包括打造精品课程,加强理论研究,形成了完整的中华文化教育课程体系,产生了很好反响。其次,建设教学基地,开展文化培训,加强中华文化的宣传推广。开展骨干培训,建设教育基地,把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师资培训作为海外文化统战工作的切入点,坚持不懈有序推进,培养出了大批中华文化传播骨干,充分利用湖湘文化的厚重资源,建立文化教育交流基地。最后,建设宣传基地,组织文化活动,激发认同感团结凝聚人心。搭建传播中华文化的平台,开展和打造有特色的主题活动和品牌活动,能够有效地吸引人、凝聚人、影响人[8]。
湖北省中华文化学院是近期文化学院办学中卓有成效的单位。该学院从办学目标、办学形式、办学途径上都有自己一套明确的理念,为我国的中华学院的办学实践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示范。在该学校举办的“文化讲坛”中,通过各种内容多样、形式多彩的活动,获得了较好的授课效果。另外,该学院还建立了人才聘请制度,除了要求本单位的教职人员完成相关授课的同时还依托所在地的高素质人才聚集的优势,聘请从事中华文化研究的知名专家和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对台交流方面也实现了突破,通过实地考察全面了解台湾,对中华文化的台湾篇有了一个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和感知,而且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大仁科技大学达成了校际合作的具体意向。搭建了高层次的研讨平台,带来了中华文化学院工作和理论研究的新思路,增强了中华文化研究为实现中国梦服务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对全国中华文化学院的理论研究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不断拓展教学基地,为文化学院开展中华文化、政党文化、红色文化、神农炎帝文化、三国文化、生态文化的现场教学和实践锻炼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平台[9]。
各地中华文化学院坚持开展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交流活动,深受港澳台和海外同胞的欢迎和认同,收到了争取人心、凝聚人心、回归人心的显著效果。通过对实践的总结,可以对今后的中华文化学院工作的展开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和建议。一是要找准切入点,通过在港澳台和海外人士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教育交流活动,以润物细无声形式将中华文化根植到他们心中,效果会更好,也更能让他们接受和认同;二是要抓住着力点,加强对爱国代表人士的联络联系和培训学习,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热爱,让他们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核心种子,将会形成更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三要注重规律性,注重从小范围开始做起,由点及面,最终汇成洪流[10]。
三、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与载体
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中,孔子学院是一个重要载体。孔子学院在不同国家之间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和相互合作的新平台,实现了中国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发展历程的飞跃,有利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近年来,对孔子学院的研究逐渐增多。《孔子学院的发展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一文研究了孔子学院建设的作用,特别是对中国文化软实力增长的作用。孔子学院在各国的开设,作为一个海外教学基地学习汉语,能使中国海外学习者享受到系统全面的远程教学服务,改善了当地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水平,并为广大汉语学习者们扩充了汉语受教渠道,整合统筹了现有的中国本土教学资源以及民间的文化活动。让汉语走向国际,使汉语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广泛而深入的传播,进而汉语将会越来越普及,成为具有实用价值的语言,在未来可能会具有国际性语言的地位,将会有力地提升我国的国家软实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向全球化。首先,孔子学院的兴建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影响力,建立积极包容的国家形象。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是中国对外传递各类资讯的最主要的方式,提高汉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扩大汉语的传播方式、传播途径和传播范围,是中国走向国际成为世界强国的重要途径。其次,孔子学院的建立有利于加强文化交流与融合,增强民族凝聚力。一方面,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语言的推广对文化的传播有巨大的带动作用。孔子学院旨在向世界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孔子学院的努力下,更多的人将接触到中国的传统文化,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另外,孔子学院的发展有利于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孔子学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学习和使用汉语,增加了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孔子学院对外传播的“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向世界展示出中国热爱和平的思想,符合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有助于化解“中国威胁论”所造成的一些负面评论,加强世界各国与中国的合作,达成共赢。因此,汉语的国际推广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间接收益,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孔子学院这个传播中华文化的平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化外交的发展。语言是文化的基础和源泉,是民族形成的基本要素。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就是汉字文化,汉语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11]。
此外,作为华语文化的另一个载体——海外华文报纸也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华文报刊尤其是进步的华文报刊,在传播中华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步华文报刊虽然经历曲折、坎坷,但是在传播中华文化、宣传爱国爱乡情思、维护华人权益、吸收外来文化、促进与当地人民友谊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100多年来,世界华文报刊从无到有、发展迅速、作用明显、成效喜人[12]。
对于海外华文报纸的生存状况与发展挑战,《海外华文报刊的历史与现状研究》一文对此做了较深刻的分析。海外华文报刊发展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根据2011年在重庆召开的海外华文传媒论坛的学者统计,在历史上拥有过华文报刊地区和国家有500余个,约有相关华文报刊4 000余种。在目前阶段仍然处于运行状态的出版媒体约有500余家,其中日报占五分之一,其他形式的报纸类占三分之一。其中有一些华文报纸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例如创立于1910年的《光华日报》,至今依旧在马来西亚发行,并且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其历史已逾百年。在信息化、电子化对于传统报业造成巨大冲击的今天,多家华人报刊处于努力转型之中,其应对的方法是多样的——既有完全改为电子刊物的,也有在保留纸质刊物的同时发行电子刊物的。在科技发达的欧美地区,华文报刊在利用互联网方面尤为突出。此外,迅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海外华文教育、文化交流活动都是海外华人报刊发展的契机。该文认为,在历史上,华文报刊有着悠久的传统,发挥过巨大的影响力。在今天,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直面华文报刊面临的新状况,应对各方面的挑战,如何来运用华文报刊这一传统而不断革新的平台,加强华人华侨与所在地的联系,并最终加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是一个亟待探索和解答的问题[13]。
最后,中华文化软实力还体现在海外华人华侨身上,华人华侨自身就是中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华人华侨本身由于其特殊性,成为海外各国了解中国的窗口,同时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是存在于世界各地的中国力量。探索和分析华侨华人与建设国家软实力的内在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华侨华人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华侨华人在国外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形象。身处海外的华侨华人是世界各国民众了解中国最为直接的途径,很多没有来到过中国的国外民众往往是通过他们身边的华侨华人产生对中国的初步印象和评价的,因此,海外华侨华人是构成中国形象的重要元素。其次,华侨华人是中国发展模式的宣传者。华人华侨的成功模式中都印刻着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与道德意识。华侨华人还是实现“中国梦”的助推者,华侨华人虽然生活在异国他乡,但他们和中国的发展密切相关,都殷切地期望着中国越来越强大,期待着“中国梦”的实现,他们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