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资政新篇》中的工业化设想

《资政新篇》中的工业化设想

时间:2024-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干王洪仁提出《资政新篇》作为施政纲领,其中有关于工业化的纲领,但是未及实施这一纲领,太平天国运动就失败了。1859年,洪仁发表《资政新篇》,这是太平天国后期的施政纲领,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文件之一。从《资政新篇》也可以看到,洪仁对西方的认识还是模模糊糊的、理想化的。韦昌辉滥杀无辜引起太平天国军民共愤。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干王洪仁提出《资政新篇》作为施政纲领,其中有关于工业化的纲领,但是未及实施这一纲领,太平天国运动就失败了。太平天国运动暴露了中国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作为一个阶级,它无法领导中国的工业化。

一、《资政新篇》:全面西化的工业化纲领

1856年,太平天国发生天京事变,由盛转衰。1859年,洪秀全的族弟洪仁来到天京,被封为干王,总揽军事、政务大权。太平天国恢复了一些元气。1859年,洪仁发表《资政新篇》,这是太平天国后期的施政纲领,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文件之一。太平天国前期的领袖人物有实际才干而无新视野,杨秀清是烧炭工,韦昌辉是地主富家子弟,石达开则是富裕农民,天京事变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也与他们狭隘的视野有关系。而洪仁则视野相对开阔,他在香港居住过六七年,涉猎过西方的科学政治经济学,对西方有所了解。《资政新篇》实际上是一个全盘西化的施政纲领,可以说,它超越了传统农民政权的思想水平,但是也可以说,它超越了现实的物质基础,成为一纸空想。

洪仁提出要因时制宜,根据时代发展来制定任务。西方强国技艺精湛,国法宏深,应该先和它通商,然后向西方学习。他以彼得大帝为例,俄国当时是个贫弱国家,俄国皇子伪装成平民到西方学习法律、造船技艺,回国后使国力迅速增强。南亚各国与英国通商,日本与美国通商,然后通过学习它们的技术得到了发展。在洪仁看来,在太平天国所处的时代,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学习它们的技术,实现工业化。

洪仁不是就工业化谈工业化,他提出了一个全面学习西方的纲领。他提倡建立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法制,发展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并提出了各种经济改革措施。洪仁主张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如火船、火车和钟表等,建立新式的工矿业、交通业、通信业货币、信用制度。在生产经营的方式上,他主张靠富民投资办厂,用雇佣劳动组织生产,实行专利制度。“《资政新篇》中的经济改革内容全面而明确,不仅包括科学技术、国民经济部门,而且还涉及资本家(富民)、雇佣劳动、利润制度和专利制度等多方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初步的工业化纲领。”[7]

洪仁世界历史发展趋势有所了解,提出中国的主要任务是要发展资本主义,要工业化。对于工业化的路径,洪仁提出与西方通商,向西方学习,并主张通过富户投资,兴办企业,雇用工人来兴办工业。这是一条由下至上发展工业的道路,与魏源提出的、洋务运动实施的,由上至下、先军工再民用的工业化思路完全不同。冯友兰认为,洋务运动由上至下,以政代工,结果出现工业官僚化、衙门化,逐渐形成官商,又进一步蜕变为官僚资本,并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使中国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果实行由下而上,以商带工,中国商人就会更早地转变为民族资本家,中国就可能早一点儿进入近代化,早一点儿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8]可见冯友兰对洪仁的思路评价很高。不过冯友兰也忽视了一点,在帝国主义年代,中国没有由下至上,由商业逐步发展工业,进而实现工业化的时间。中国民族工商业在抗日战争中饱经战火,颠沛流离,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作为一个短暂的农民政权的领导者,能够提出这样一个思路,也是难能可贵了。

从《资政新篇》也可以看到,洪仁对西方的认识还是模模糊糊的、理想化的。他认为与西方通商,就能兴办商业,进而学习西方的工业技术。但是他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掠夺性,对殖民地情况的了解也很少。在香港,洪仁交往的是教士、汉学家,接触的是西方的经济理论,这些人的思想观念自然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历史有所美化和简化。

两年后,洪仁被剥夺了总理朝政的权力。他的《资政新篇》目标太远大了,远远超越了中国的社会现实。

二、天京事变和《天朝田亩制度》

1851年11月11日,洪秀全领导太平军在广西金田起义。在经过最初的挫折之后,太平军进入湖南,一路不断有平民加入,当到达湖南省会长沙时,太平军已经达到12万人。随后,太平军攻打武昌,人数迅速扩张到50万。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如一股洪流攻入南京。太平天国定都于此,改称“天京”。太平天国发展如此迅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晚清社会危机之深重!太平军先北伐,然后东征西讨。1856年,太平军大胜清军,清军统帅向荣忧惧而死。5年间,太平天国达到全盛。

但是太平天国又犯了中国历代农民起义的老毛病——内乱。先是极有才干且总揽政务、军务的东王杨秀清向洪秀全逼宫,洪秀全假意应允,暗召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秘密返京。韦昌辉返京后夜袭东王府,杀死杨秀清,并屠戮杨秀清部下2万人。这些人都是太平天国政治、军事之精锐。韦昌辉借机又想杀掉石达开,独揽大权。石达开回到前线得以脱险。韦昌辉滥杀无辜引起太平天国军民共愤。洪秀全调集军队,杀死韦昌辉及其亲信,迎回翼王石达开。经历了这场大内乱,洪秀全开始变得多疑。石达开虽总揽政务,但处处受到掣肘,遂愤然带兵出走,转战西南,最后败亡在大渡河畔。

太平天国领导人之间争权夺利,互相残杀,让太平天国的理想主义荡然无存。

太平天国领导人洪秀全借用西方基督教学说,创立拜上帝教,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的思想基础。拜上帝教认为,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也是万物的养育者,是至高无上的,要以上帝的是非为是非。洪秀全还提出阎罗妖一说。他借用基督教的说法,人类始祖本来住在上帝的乐园之中,但是听信了毒蛇的话,被赶出乐园,在世界上受苦。阎罗妖就是毒蛇变的。为了反清,清朝统治者就被说成阎罗妖。太平天国成立时,以上帝为天父,耶稣为天兄,洪秀全自称为天王,天父通过天王统治天国,其方式就是天父附在天王身上,用他的嘴发号施令。发布完命令,天父回到天国,天王就又用自己的嘴说话。实际上这个办法是在太平天国起义时的危急时刻,杨秀清急中生智使用的。因此,除了洪秀全,杨秀清也能天父附体,成为天父代言人,这为后来的内乱埋下了祸根。

根据拜上帝教教义,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勾勒了一个理想的太平天国。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问题就是土地,历代农民起义的口号都是平均分配土地,平均分配财富。太平天国超越了这一点,提出废除土地私有制。

《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土地由国家所有,国家按人口分配土地。也就是说,土地是属于天父的,国家代天父管理土地,平均分给每个人(成年人),达到“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

制度规定,每家周围要种上桑树,要养5只鸡、2头猪。在粮食收获时,留足一家一年的粮食,其余收缴“圣库”。每25家设一个“圣库”和一个礼拜堂。如果哪个家庭有婚丧嫁娶,都由“圣库”另行补助。在太平天国内部,手工业工人都被组织起来,生产、生活资料由国家按技术分别设立“营”和“衙”,称为“诸匠营”和“百工衙”,集体生产。

在天京有一个总管公有财富的“天朝圣库”,政府、军队、百姓都没有私有财产,一切财富都归“天朝圣库”。从天王到普通百姓,每日生活所需,都由圣库提供,实行供给制。[9]

图2-3 在《天朝田亩制度》设计的理想社会中,没有现代大工业的影子

这是一个农民阶级所能设想的最理想的社会图景,土地公有,按人分配土地,财富公有,按需分配。这个土地制度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也包含了农民阶层的最高理想。这是太平天国运动迅速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也只是一个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理想社会。

三、农民阶级的两面性和工业化

天京事变的现实和《天朝田亩制度》的理想社会图景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它形象地说明,中国农民阶级是无法完成中国的工业化的。

《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著作,很多情节耐人寻味。梁山头领宋江总想被招安,给弟兄们谋个出路。一到这时候,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就会跳出来,大吼道:“招什么鸟安,兄弟们直接杀向东京,让宋公明哥哥做皇上,军师做丞相,我们做将军。”黑旋风李逵的这几句话说出了中国农民起义最核心的东西。

中国农民起义有两面性。一方面,他们反对皇帝、贪官和地主,渴望一个理想社会,能够平均分配土地和财富。小规模起义追求的往往是啸聚山林,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银。大规模起义追求的往往是均田免赋。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达到了农民起义纲领的最高点。但是另一方面,现实中的农民起义最终是推翻荒淫无道的旧皇帝,杀掉贪污腐化的奸臣,然后自己当皇帝、大臣、将军,又建立一个新的王朝。中国传统评书中《说唐》《大明英烈》都是这个路子,先揭竿而起,占山为王,然后血战官军,再后来就是农民义军群雄争霸,最后胜利者得天下,建立新王朝。

没有文化、没有心眼儿的李逵说的话最有代表性。明朝思想家李贽在评论《水浒传》时,对李逵评价最高。李贽认为人要有真心,有真心才能是真人。真心就是赤子之心,就是童心,不存在任何虚假观念,说话、办事完全发乎本心。李贽认为李逵就是这样的代表。但是李贽的观点是错误的,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童心。

意大利哲学家葛兰西提出的文化领导权可以更深刻地解释农民起义的两面性。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统治,不仅要依靠暴力,还要依靠文化。统治阶级通过文化灌输,让被统治者在思想上认同统治者的地位,并且认为这种统治是自然的、合理的。这种文化领导权表现为系统的意识形态理论,如宋儒理学、三纲五常等伦理规范,也表现为日常生活的文化符号,如豪宅、门第、衣着、饮食、说话的姿势等。被统治者接受了这些文化观念和文化符号,认同了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一旦条件允许,这些被统治者就会模仿统治者的衣食住行,并很快转化为统治者,高高在上。

太平天国运动非常典型地表现出这一点。随着定都南京,农民起义领袖们迅速转化为皇帝和王侯将相,并建造皇宫和王府。即使太平天国不失败,出现的也只是个新的封建王朝,没有能力致力于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建设。

再来看看农民起义所渴望建立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描述了一个废除土地私有制、财富共有的社会,如每家周围种桑树,养5只鸡、2头猪;以25家为单位,上缴粮食;手工业者集体生产等。这是一个传统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的理想画面,完全是小农、小手工业者的视野。这个理想社会完全远离现代世界发展潮流。从这个纲领中,完全看不到现代世界的影子,把它放到汉代、唐代、宋代,完全没有问题。在农民的理想社会中,根本就没有工业化的概念,更不要说承担起近代工业化的任务。这样看来,《资政新篇》确实远远超越了农民阶级的能力。

即使从最抽象的、最远离现实的拜上帝教教义来看,它也是以非常隐晦的方式再现了传统小农社会的宗法特征。封建主义宗法制度主要表现为政权、族权、神权,对妇女来说还有夫权。在拜上帝教中,上帝是天父,耶稣是天兄,天王是天子,天父以神灵附体于天子的方式口授命令。在父子、兄弟这类观念中,仍然体现了一种宗法的观念。而且政权和族权、神权通过神灵附体这种最粗糙的巫术的方式被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是一种比已经存在的封建政权形式更落后的形式。

总而言之,从太平天国的指导思想、纲领和现实来看,它都无法脱离传统小农经济的束缚,远远落后于时代,不可能完成工业化的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