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八大里程碑事件(—)

八大里程碑事件(—)

时间:2021-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研究对1996至2006十年的美国涉华舆论展开研究。其次由于里程碑事件对两国的重要性,因此这些事件基本都与国家利益的考量紧密相关。事件之后中国民众群情激奋,很多大学生到美国和其他北约国家驻北京、上海等地的大使馆前示威游行。美国总统克林顿则致信江泽民主席,表示道歉和哀悼。由此两国关系遭遇冰点,该事件成为中美建交以来性质最严重的一次冲突。

五、研究内容:八大里程碑事件(1996—2006)

本研究对1996至2006十年的美国涉华舆论展开研究。以这个时间段作为研究跨度是因为这十年经历了世界形势的变化、美国政府的更迭以及中国领导人的换届、中美关系的起伏以及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本研究试图在这样一种形势变化的背景下,寻找美国涉华舆论的发展规律。

这个跨度十年的研究,将以十年中中美关系发展的里程碑事件为抓手,来分析围绕这些事件展开的美国涉华舆论。首先,这些里程碑事件基本可以勾勒出十年来中美关系发展的总体框架。其次由于里程碑事件对两国的重要性,因此这些事件基本都与国家利益的考量紧密相关。根据对中美关系近十年发展的梳理,本研究将着眼于以下八大里程碑事件:

1.1996年的“台海危机”

1996年,事隔1958年台海危机近40年,在我国自70年代末起多年致力于两岸和平统一后,由于1995年李登辉访美及其公开鼓吹“台独”,形势再次恶化。随着台湾“大选”的来临和形势进一步白热化,为警告李登辉不要一意孤行,我解放军随即在台海进行了军事演习。1996年3月,我宣布在台湾海域附近进行导弹演习,从3月8日开始,一直持续至25日。克林顿政府处理美国外交政策的能力遭到极大考验,随后害怕局势失控的美国急忙派遣两个航母战斗群在台湾以东游弋。这就是著名的“1996年台海危机”。

由于当时的台海危机有引发美国卷入战争的可能,因此引起了美国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2.1998年克林顿总统访华

美国总统克林顿于1998年6月25日至7月3日对中国进行了正式的国事访问,这是1989年“六·四”事件以后第一位访问北京的美国总统,也是历来随访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期间克林顿访问了西安、北京、上海、桂林和香港。会晤硕果累累——美国与中国达成了互不将战略核导弹瞄准对方的协议;在人权问题、政治与安全问题、南亚核危机、经济与商业等方面两国广泛交换了意见;美国还表示在“台湾问题”上采取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加入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加入的国际组织等“三不”政策。此外访问形式出现一些新变化,如首次通过中央电视台向全国转播首脑会谈;克林顿总统到北京大学演讲,回答北大学生向他提出的尖锐问题;以及克林顿在上海期间到电台直播室与听众交流。

这次访问在中美关系上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原来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政策一直在争议中摇摆不定,但在这次访华后,对华政策迅速稳定下来,最终确定了“积极接触”和与中国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框架。至此两国关系的发展确立了一个明确、积极的发展目标。中断达八年之久的最高首脑级会晤也得以全面恢复,高层次、全方位、多领域和经常性的对话、协调和合作机制开始逐步建立起来。两国关系中广泛的共同利益以及管理两国关系的一些重要原则都得到确立,也就是说中美确立了两国关系的目标和致力于建立维持关系稳定的管理机制。[156]

3.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炸毁中国驻南联盟使馆事件

1999年北京时间5月8日,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在科索沃战争期间被北约军事飞机轰炸。当场炸死三名中国记者,炸伤数十名其他人,造成大使馆建筑的严重损毁。之后中国方面认为这是一次蓄意的轰炸,可能是对中国此前反对北约轰炸南联盟的报复,因此向美国提出强烈的抗议,公开表明中国立场,并严正提出解决问题的要求。北约则解释这是误炸,原因是使用了一份美国中央情报局过时的地图,并为此深表遗憾。事件之后中国民众群情激奋,很多大学生到美国和其他北约国家驻北京、上海等地的大使馆前示威游行。我国政府强烈抗议北约军队粗暴、野蛮的行为,并向美国等北约主要国家发表声明,要求必须严惩凶手并赔礼道歉。美国总统克林顿则致信江泽民主席,表示道歉和哀悼。一些北约国家领导人也分别向中国领导人致函或致口信,对北约轰炸中国驻南使馆表示深切的遗憾,对死难者家属表示慰问。中美两国之后又就此进行了系列交涉、调查和谈判。

这次轰炸及之后的发展,使原本由于中美两国元首互访而正处于上升阶段的两国关系骤然恶化。但到了1999年底,双方关系逐渐恢复,北约对死伤的受难者进行经济赔偿,并对中国被损坏的馆舍进行赔偿。中国政府也对被抗议示威人群损毁的美国馆舍进行了赔偿。[157]

4.1999年美国与中国签订中国入世协议

1999年11月15日,经过自1986年以来的13年艰苦谈判,中美最终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达成双边协议。这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迈出的关键一步,意味着中国扫清了最大的入世障碍。这个谈判在当年历经波折,不断受到美国国会反华势力和接踵而来的“考克斯报告”、“台湾问题”、“人权问题”和“中国驻南使馆被炸”的影响。但最终的重新开谈,以及双方在平等协商和双赢原则下取得的双边协议,对中美经贸关系的稳定、长远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www.guayunfan.com)

中美在中国“入世”问题上的斗争曾一直是阻碍中美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拦路虎,因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具有重大意义。它将使长期困扰中美经贸关系的一些矛盾和摩擦得到解决或缓和,使中美经贸的发展道路更为平坦,从而有助于中美关系重新走上稳定发展的轨道[158]这是经贸关系逐渐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建设性因素的一大里程碑,也是双方共同寻求稳定关系的努力中迈出的实质性一步。

5.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

撞机事件发生在小布什转变外交政策之际,是小布什上任不久后对中美关系的极大考验。2001年小布什就任美国第54届总统后,在对华政策方面放弃了克林顿时期关于建立美中“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表述,反而将中美关系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并且闭口不提克林顿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三不”承诺,暗示将加大售台武器的力度,另外还强调将重新把美日关系置于亚太战略的重点。

2001年4月1日上午,美国一架EP-3型军用侦察机在中国海南岛东南海域上空撞毁我歼-8战斗机,致使中方飞行员王伟失踪,并未经允许进入中国领空,并于9时33分降落在海南岛的机场。我外交部表示撞机的责任完全在美方,并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和抗议,要求美国停止在中国沿海空域的侦察飞行,并要求美方道歉。[159]美方开始态度强硬,声称没有证据证明美国有任何过错,因而拒不道歉,并要求中方释放机组人员,归还美军飞机。由此两国关系遭遇冰点,该事件成为中美建交以来性质最严重的一次冲突。最后经过多次交涉,美方递交了致歉信,中方亦允许美人员离境,并将间谍机拆解运回美国,中美之间的危机得到缓解。

6.2002年小布什总统访华

这次访华是美国经历“9·11”重创后,在寻求反恐的共同目标的期望下,小布什抛却强硬路线,开始调整对华政策的一次重要访问。而且小布什特地选择了尼克松1972年访华、开创“破冰之旅”的日子——2月21日,作为他访华的起点,显示出小布什态度的转变和调整对华政策的苦心。另外,他在2001年10月刚因APEC会议访问过上海,2002年2月又到访中国。美国在任总统在半年之内连续两次访问一个国家,这在美国外交史上是少见的,显示了小布什个人对中国的重视。[160]

在上海APEC领导人会议前夕,小布什已正式放弃称中国为“战略竞争者”的提法,两国领导人表示要建立一种坦诚的“建设性合作关系”,标志着中美从“战略竞争关系”向“建设性合作关系”的重大转变。小布什的2002年访华,要将前一年的这一口头表述变为声明,并赋予“建设性合作关系”新的内涵。这显示出美国政府为今后中美关系发展确定了一个方向和框架,预示着美国对华政策将向相对稳定的方向调整,中美关系因此出现进一步改善和平稳发展的势头。[161]

7.2003年温家宝总理访美

2003年12月7日至10日,温家宝总理对美国进行了正式访问,这是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诞生后,中国总理第一次对一个国家进行正式访问,也是温家宝总理本人首次访问美国。此次访问发生在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刻。一方面中美关系处于一个非常敏感的时刻,不仅中美在经贸关系上纠纷频生,同时随着公投议题在台湾岛内急剧发酵,台海局势更加显得波谲云诡;另一方面朝核问题需要双方的努力合作,因而这次访问备受世人关注。温家宝总理访美之行取得三大重要成果:一是中美对解决贸易摩擦问题建立了原则性共识和机制;二是在“台海”局势再次紧张之际促使美国政府恪守承诺,明确反对“台独”;三是进一步改善了中美关系,在美国树立了一个有利的中国形象和友好讯息,即中国作为经济强国以及世界舞台上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愿意同美国友好相处。

8.2006年朝鲜核爆成功

由于布什政府上台后对朝政策强硬化,尤其在2002年1月称朝鲜为“邪恶轴心”后,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为第二次朝核危机的爆发埋下伏笔。此后,随着朝鲜宣布解除核冻结,并于2003年1月10日发表声明宣布正式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第二次朝核危机爆发,并因2006年10月9日的朝鲜核爆事件达到顶端。[162]

中国凭借与朝鲜的特殊关系一直为朝核危机从中斡旋,力促会谈,打开了美朝互不相让的僵局,以保证问题的和平解决,在国际上发挥了独特作用。中美关系也因此进一步找到了共同利益和共同合作的基础,美国亦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对其利益的重要性。2006年朝鲜核爆恶化形势后,中国接到朝鲜通知立刻又通知了美日韩,并发表声明表示坚决反对,之后又在美朝韩之间穿梭斡旋,并在中、朝、美三方之间达成重开六方会谈的协议。在联合国对朝鲜决议的讨论过程中,中美合作也得到了显著的增强,中国支持了美国提出的制裁朝鲜方案,被认为进一步拉近了中美关系,中国也得到赞赏,被认为是个“负责任的大国”。因此这一事件特别凸现了中国在美国关心的“朝核问题”中的作用,对中美关系有着很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