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来凤鱼文化的历史发展告诉我们,其文化是由最初的满足社会物质生活的需要,逐渐发展成为精神生活需要的。考察来凤鱼文化的发展过程,它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容产生和发展,而且是由低级文化逐步走向高级文化的,进而形成自己的个性,亦可谓是璧山来凤鱼文化的内涵。璧山来凤鱼文化的内涵可分为原始内函和发展演变后的文化精神内涵。其主要表现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璧山来凤鱼文化由物质到与精神的结合
在中国原始社会时期,人们普遍崇拜水生动物鱼,因为它是原始初民的主要充饥食物之一。在漫长的岁月中,江河湖潭中的鱼鲜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饮食资源,因而得到人们的推崇和赞美。
“民以食为天”。吃是社会,也是人生的第一大事。在游牧、鱼牧时代,人们饮食吃鱼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身生理的需要。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璧山来凤地区进入农耕时代后,人们开始讲究好吃、美吃和雅吃,讲究吃鱼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内容。远古时期,鱼被人们作为繁洐生殖和生产生活所需的神物,随后又成为丰收富裕的象征,成为吉祥物。在璧山来凤一带,重要的节日和礼仪活动中,一般都少不了用鱼。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文明的发展,促使人们将璧山来凤鱼由单纯的吃鱼渐渐升华成为一种文化。其内容范围包罗宏富、贯通古今,成为人们物质与精神上的享受。
(二)璧山来凤鱼文化由俗与雅结合
璧山来凤鱼文化是俗雅共赏的大众文化,该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以通俗和与高雅结合两个主要方面表现出来的。在发展进程中,该文化经历了由最初的俗文化到与雅文化的结合过程,即从俗到雅的结合,得到了升华和提高,最终进入了“大雅之堂”。
纵观中国的文化,从根本上说都是起源于民间,主要来自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璧山来凤鱼文化与中国其他文化一样,也是源于民间,植根于民间。璧山来凤鱼文化贴近百姓,贴近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璧山来凤鱼文化最初是以饮食鱼菜为基础,在其赖以生长和生存的地缘范围内,以自己浓厚的乡土气息,粗犷豪放的气质,兼收并蓄的“杂交”手法,怪异离奇的烹饪技巧而崛起的。在巴蜀历史上,多次移民内迁入川,璧山来凤鱼文化与全国各地文化碰撞交融,随之向社会各个方面发展。在不断提高发展中,原以俗为主体的鱼文化适应了不同层次人们的需要,形成了内容繁盛的以鱼为特色,通俗与高雅相结合的鱼文化形式。
(三)璧山来凤鱼文化的功能与信仰、审美的结合
璧山来凤鱼文化有多种功能,它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在璧山来凤地区,作为水鲜代表物的鱼,它在人们物质生活尤其是饮食生活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人们在家人团聚或迎宾、答谢、庆功、贺节、贺喜、祝寿、离别、升迁等社交活动中,都要食用鱼。鱼起着人与人之间往来、互相尊敬及为了某种目的的重要礼仪性作用。
璧山来凤鱼饮食有丰富的营养,所用的多种鱼还有防病治病和延年益寿的作用。璧山来凤地区的人们以鱼象征吉端,崇拜鱼为吉祥物,认为鱼有镇邪意义,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中对鱼产生了许多信仰。璧山来凤鱼文化在实际运用中,其功能、信仰是与审美性有机地结合的。它的审美性很广泛,鱼菜多姿绚丽,鱼肴品种多达220余个。特别是全鱼席更讲究鱼菜丰腴,配制鱼菜艺术,鱼席台面华丽,盛鱼用具和食用具精致,有关陈设优美,厅堂环境雅洁,无不令人赏心悦目。
古往今来,与璧山来凤鱼文化有关联的文学艺术作品也是五彩缤纷。其原因一是历代文人墨客、村野农夫都关注来凤鱼文化,纷纷以诗词、文赋、书画、戏曲、联对、歌谣、故事、传说、农谚等文学形式咏颂璧山来凤鱼及其文化;二是历代的能工巧匠以精美的艺术形式和优美的艺术形象在宫观、寺庙、楼堂、宅院、坊碑、陵墓、桥梁等建筑物上和人们需用的生活用品上展现出璧山来凤鱼及其文化,使人们得到美的精神享受。正因为历代凡夫雅士的共同努力,共同对来凤鱼推崇审美,才使鱼文化品位得以提高。
(四)璧山来凤鱼文化实用性与娱乐性的结合
璧山来凤鱼文化具有实用性和娱乐性,其最初是从实用开始的,随着来凤鱼的发展,其文化渗透到相关行业,与娱乐性紧密地相互结合,融为一体。早期的璧山来凤鱼仅是供人们食用,以后供人垂钓观赏,汉唐起民间有鱼龙灯舞,稍后又有以鱼为题材的多种剧,现代则出现内有鱼内容的歌舞厅和以鱼为主题的节庆活动。随着人们对璧山来凤鱼文化的综合开发利用,人民政府近年又加大力度,重新努力开发璧山来凤鱼文化。2002年9月底10月初,重庆市13个委办局单位联合在与来凤相邻的丁家镇举办“重庆市首届花卉博览艺术节”,把来凤鱼列为主要美食菜肴。节会期间,充分满足了游客游览赏花后的美食需要。人民政府以节庆活动推动璧山来凤鱼文化和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以实用的鱼经济与人民群众需求鱼文化娱乐,从而达到鱼与娱乐文化进一步结合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