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国际形势与印度洋安全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地区热点有所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印度洋战略地位也明显上升,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美印的战略评估与选择。美印积极深化双边关系,两国海上安全合作取得重要进展:美印高层的频繁互访、日益密切和机制化的海上联合军事演习、两国军备合作的发展、美印在海上安全机制中的合作等,无不鲜明体现了两国的利益考量,更反映了这种合作与国际格局和地区安全形势发展的紧密联系。
(一)地区战略平衡的相互需求
美国要在远离本土的印度洋地区“维护”其战略、安全和经济利益,迫切需要盟友或具有重要战略支点的国家协助其维持地区“平衡”,预防地区冲突,防范地区霸权国兴起,并进而长期维持美国的霸权主导地位。美印海上安全合作由此成为两国战略合作的重要内容。“9·11”事件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影响深远,直接导致“反恐”成为重要议题,并迅速成为美印合作的重要动因:“9·11”之后一年发布的2002年《美国国家战略报告》迅即指出,“在打击恐怖主义和建设战略上稳定的亚洲方面,我们(美印)利益一致”[1]。
印度洋周边一批新兴国家正迅速崛起,对美国安全利益影响重大,引起其密切关注。前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早就指出,“美国必须特别注意一些重要的地缘棋手和地缘支轴国家”[2],印度洋周边的中国和印度,以及某种程度上的伊朗都是他所认为的主要地缘战略棋手。2002年的《美国国家战略报告》还特别指出:“一些潜在大国,主要是俄罗斯、印度和中国,正处于转型期。”[3]为防止这些国家对美国构成挑战,布热津斯基建议美国制定具体政策抗衡它们的影响:要么有选择地吸收加入联盟,要么予以控制,以维护美国利益[4]。目前,美国正采取各种措施来平衡迅速发展的中国,预防俄罗斯重新崛起,与印度交好也不无防范之心,同印度尼西亚的关系仍较为复杂。某些地区大国(如伊朗)与美国关系不佳,其未来走向深受美国关注。因此,进一步参与印度洋地区安全事务,对新兴大国采取接触加防范的“两面下注”政策,确保美国长期主导地区安全格局,是美国重要的安全策略。
崛起中的印度在印度洋地区地缘战略价值突出,成为美国重视并拉拢的主要国家之一。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12年1月的美国新军事战略报告指出,美国在印度洋地区必须与印度发展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印度将由此成为地区的经济之锚和整个印度洋地区可信赖的安全提供者[5]。美国战略分析人士认为,加强与印度的安全合作并令其分担责任,客观上有利于美国维护自身在南亚和亚太地区的安全利益,因为印度可充当地区地缘平衡者,制衡本地区的潜在大国,制约其力量增长,避免其破坏地区安全格局。美国前常务国务卿理查德·阿米蒂奇(Richard L.Armitage)、前副国务卿尼古拉·伯恩斯(Nicholas Burns)和前美国安全中心研究人员理查德·冯塔尼(Richard Fontaine)等都强调:“作为重要的新兴全球大国,印度正在改变世界的地缘政治环境。……强化美印战略伙伴关系在这个新世纪是有必要的。”[6]冯塔尼进一步认为:“中国是驱动印美日三国走到一起的决定性因素。”[7]美传统基金会南亚问题专家丽莎·克提斯(Lisa Curtis)认为,印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它的南亚大国地位,而且还体现在其对东亚地区的重要意义;印度不仅能承担作为南亚地区大国的责任,且能承担全球责任[8]。
印度的军事实力受到美国高度关注,因为它“一直是南亚地区占绝对优势的军事大国,1998年又成为公开的核大国,其陆军规模已居世界第四,其海军也拥有潜艇舰队和航母。印度的军事实力在波斯湾和南亚地区属最大之列,美国必须予以重视。这些(安全)因素均与美国利益有关,美国必然更加注重与印度的对话,关注未来与印度进行更多安全合作”[9]。评论指出:“如果印度担当美国的军事基地,或允许美国在印度洋扩展其部署,美国就能建立更强大的亚洲前哨。”[10]印度对自己的优势也非常清楚,印度海军参谋长就曾颇为得意地公开表示:“美国难以单独完成各种任务,诸如印度这样的令人尊敬的地区国家施以援手将缓解其压力。”[11]
印度同样需要美国的帮助来进行地区战略“平衡”,以便实现其压制巴基斯坦并主导南亚、“制衡”中国、提升在印度洋地区战略地位的政策目标。美印合作有利于印度在印巴关系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巴基斯坦沟通南亚与中亚,与中国有“全天然伙伴关系”,其在南亚“反恐”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凡此种种均令美国在重视美印关系的同时,不会忽略美巴合作。印对此虽高度戒备,但也明白,在“反恐”优先的大背景下,要促使美放弃对巴合作不现实。更可行的选择是:一方面利用巴基斯坦对美国的依赖,促使美国“约束”巴基斯坦;另一方面大力提升美印关系,形成美印关系相对美巴关系大幅领先态势,以此构建印度的相对(而非绝对)优势。海洋领域是印度具有明显优势,且得到美高度重视的领域。美印在海上安全领域的合作有利于强化美印关系,增加印对巴筹码,更可抵消影响本就不多的美巴海上安全合作。巴基斯坦是南亚唯一能挑战印度的国家,一旦成功压制巴基斯坦,印度就大体实现了主导南亚(包括南亚海域)的战略设计。
印度一直对中国迅速发展戒心很大。但现实是,印度要继续排挤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影响,已是独木难支,难以为继。这首先是因为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长,海洋利益日渐扩大,对印度洋关切度不断上升,中国进入印度洋已成为大势所趋。其次是因为印度虽占据有利地缘位置,但其综合国力仍与中国有较大差距。第三是因为中国与许多印度洋国家(包括印度的邻国)关系良好,互动日渐密切,中国进入印度洋的态势得到这些国家的接受乃至欢迎。在此背景下,印度迫切需要借助美国因素,在安全上可大幅提升自身海上实力,在战略上可谋求美印联合排挤中国影响,在外交上可推动地区亲美国家的密切合作。以上种种最终可望大大增加印度的对华筹码,为其排挤中国影响的战略设想服务。
要在印度洋地区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印度同样迫切需要美国帮助。通过与美国的海上合作,印度已颇有成效地将其影响力扩展到西印度洋非洲沿岸国家和西太平洋的亚太地区。特别是在东印度洋亚太水域,印度大力推动的“东向政策”得到美国认可甚至鼓励,与美国联合举行的马拉巴尔系列海上军演已持续多年。凡此种种都大幅提升了印度在东南亚及亚太地区的影响力。美同意印为其途经马六甲海峡的商船护航,既表明了美认可印的海洋实力、合作意图和在马六甲水域谋求活动空间的努力,也为印展示海上实力提供了平台。印度2008年发起印度洋海军研讨会,美并未反对,反而积极谋求加入,并在印认可下成为观察员国。这既彰显美国乐于接受印在印度洋事务上发挥更大作用,也说明印同样乐于谋求对美国进行相应的战略协调以便在印美关系中争取一定的主动权。事实上,印度的合作姿态也得到美国的认可,促使美积极评价印度在印度洋地区乃至世界海域的作用。美国防部部长盖茨坦率地表示:“通过打击海盗,维和和人道主义救援以及自然灾害救援等努力,扩大了印度在世界范围的军事影响。”[12]
(二)共同的地缘安全利益
海上运输是最经济的远距离大宗物资运输方式,是国际贸易最主要的手段之一,海上运输安全对一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均至关重要。印度洋及沿岸地带地缘政治动荡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均对美印能源与贸易安全构成重大挑战。两国迫切需要借助海上安全合作,确保能源供应和贸易活动稳定。
印度洋是全世界海上航线最密集地区之一,可谓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东部发展中国家的“海上生命线”。印度洋西北岸的中东地区是全球能源中心之一,素有“油库总阀门”和“海湾咽喉”之称的霍尔木兹海峡也位于这一地区。据统计,全世界65%的已探明石油储量和35%的天然气资源分布在这一地区,该地区石油产量占全球的40%[13]。该地区安全局势长期不稳,叙利亚局势、伊朗核危机等地区热点一触即发。特别是,美伊冲突近期持续升温,先后发生伊朗击落美国无人机,伊朗在霍尔木兹海峡高调军演期间美国航母“约翰·斯滕尼斯”号通行附近水域等严重事件。各种诸如此类的复杂事态对中东石油生产与运输构成沉重压力,推动油价大幅上升,进而带动其他商品涨价,最终冲击世界经济。中东局势不稳对美国和印度能源进口造成巨大冲击。美国既是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又是最大能源进口国。美国本土能源蕴藏丰富,但仍要大量进口能源,进口总量的20%来自中东。美国盟友从海湾地区进口石油占总量比例则达70%以上。印度也极为依赖中东石油,据印度海军中将达斯(P.S.Das)透露,“印度年石油消费有超过70%来自中东地区”[14]。印度77%的对外贸易都要借助航运,有评论曾指出,印度的经济发展受限于控制海上的国家。因此,印度洋海上航运通道安全是印度重要的安全关切[15]。由此可见,中东局势不稳必然对印度与美国及其盟国的能源进口构成巨大压力。一旦海上航道受阻,这些国家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都会受到严重影响。由此,确保印度洋海上航道顺利通行,成为美印共同的海上安全目标。
东印度洋(孟加拉湾及东南亚水域)对美印的重要性也极为突出。途经马六甲海峡的海上航运通道是美国及盟国依赖的“海上生命线”,对它们的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美国每年有6 000亿美元的海外贸易要通过马六甲海峡[16]。日本99%的石油产品进口,70%的食品进口,向欧洲、澳大利亚、中东和非洲的商品出口的99%,以及大量战略物资(包括石油、煤、铀、谷物和铁矿石等)的进口,都需通过海运,且大多要经过东南亚海上航运通道[17]。印度同样极为重视东南亚水域。自20世纪90年代实施“东向”战略以来,印度与东盟国家的贸易额不断上升,1990年仅为24亿美元,2003年已达230亿美元[18]。2004年印度与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后,双边贸易更上台阶:2007—2008年的贸易额达到400亿美元,2010年已达503亿美元[19]。2009年初期,印度向东盟的出口就已占印度出口总额的11%,印度从东盟进口占进口总额的9%[20]。据预测,印度外贸额到2020年将超过1万亿美元,占印度GDP的40%。其中一半,即5000亿美元将通过东南亚水域[21]。此外,印度还是全球第六大石油消费国,从东南亚进口的能源占印度进口的多数,仅从文莱一国进口的油气就占其进口总量的80%[22]。上述贸易与能源运输都要依赖途经马六甲海峡的航道。印度重视该水域可以说是必然的。
除传统国际安全挑战外,海盗活动、海上恐怖主义、海洋自然灾害等海上非传统安全问题也对印度洋航道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印度洋水域是全球海盗活动的高发区,案发海域主要位于印度洋东侧的东南亚水域和西北部的亚丁湾—索马里水域。早在2005年,国际海事局的资料就显示,全球当年发生的208起海盗事件中有多达101起发生在东南亚水域[23]。近年来,亚丁湾水域的海盗问题又明显激化。仅2010年3月份,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和非洲东部海域、阿拉伯海等海域共发生海盗袭击事件51起,海盗劫持各型船只20艘,海盗袭击次数、劫持成功率均为历史新高[24]。
印度洋区域的海上恐怖活动是另一重大威胁。2000年10月12日,一艘装满烈性炸药的小船在也门海域撞击美国海军“科尔”号驱逐舰,17名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丧生,28人受伤[25]。有研究指出,某些武装势力如斯里兰卡的猛虎组织、菲律宾的阿布沙耶夫武装、印度尼西亚的亚齐独立运动及“金三角”的毒枭也经常在海上进行武装袭扰活动,甚至干脆与海盗沆瀣一气[26]。鉴于海上恐怖主义的巨大危害,对其予以严厉打击成为美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布什总统2005年批准了一项国家海上安全战略,旨在阻止恐怖分子、犯罪分子及敌对国家从海上对美国及盟国和友邦发动恐怖袭击和其他敌对行动[27]。印度在海上恐怖活动方面也有惨痛教训。2008年11月26日,一批恐怖分子乘船从孟买外海登陆,并趁警方不备,在孟买至少八个地点发动连环恐怖袭击并造成严重伤亡,有至少八十余人死亡,至少二百五十多人受伤。这一事件极大地震撼了印度社会,舆论甚至将其称为“印度的‘9·11’”。以此为契机,印度大幅改组了海岸警卫系统。
此外,各种海上有组织犯罪活动(如贩毒、偷渡、走私军火等),乃至大型突发自然灾害(全世界70%的自然灾害发生在印度洋地区)[28]都对印度洋海上通道的畅通与安全构成威胁,直接影响到亚欧各国,特别是西欧、日本等美国盟国和印度等周边国家的经济安全与稳定发展。应对这些挑战由此自然成为美印等国家的重要任务。
(三)美印海上安全合作中的“中国因素”
“中国因素”是美印推行海上安全合作的重要考虑。中国综合国力快速上升,并随之对涉及自身重大利益的印度洋地区越来越关注。美印将此视作对其印度洋利益的“威胁”,均对中国的印度洋“战略”表现出担忧乃至防范。美国2012年1月5日公布的新军事战略报告就公开宣称中国迅速发展可能影响美国经济和安全,并称中国、伊朗等国“继续寻求旨在制衡美国军事投送能力的非对称手段”,要求中国澄清战略意图[29]。鉴于美印对“中国因素”有共同的顾虑,两国自然会试图合作应对中国“挑战”。
例如,现在印度战略学界热衷讨论的所谓“珍珠链”战略就是来自美国并由印度战略界“发扬光大”的。“珍珠链”战略的说法最早出现在2004年美国防务承包商布兹-艾伦-汉密尔顿公司撰写的内部报告《亚洲能源未来》中,并随即引起美印政府、国际社会及舆论界的关注。该报告称,中国正建设远洋海军来保护其海上航道,且中国“正在从中东到南海的海上通道沿线建立战略关系,表明保卫其能源利益和实现广泛安全目标的一种兼具防御性和进攻性的态势”。它还妄称,中国关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孟加拉国吉大港和缅甸的海军基地,并对柬埔寨提供帮助,在南海强化军力,甚至可能投资泰国克拉地峡运河(Kra Isthmus Canal),均表明中国正在构建一条战略“珍珠链”[30]。
印方对上述说法反应极为热烈,其境内迅速出现大量迎合上述言论的说法。有学者甚至明白表示:“中国确保在印度洋地区的能源安全、获取其他自然资源,发展与其他印度洋沿岸国(如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和巴基斯坦等)的关系,这些都表明中国的潜在战略目标是遏制印度崛起,牵制其在南亚的发展潜力。”[31]印度海军战略认定“广阔的印度洋是印度的地中海,整个印度洋三角是国家正当的专属利益区”[32],而任何进入印度洋的尝试(特别是中国的这种尝试)都会被印度视为潜在“威胁”。从这一心态出发,印度毫无依据地将中国的海军战略视为“扩张主义”,2004年公布的《印度海军原则》甚至公然指责“中国试图对印构成战略包围”。同一年公布的《印度海洋战略》也一再强调中国试图成为蓝水海军[33],全力推动大规模的现代化计划,并“图谋在印度洋周边地区取得立足之地”[34]。目前,印度海军正致力于获得阻碍中国“进入”印度洋的能力[35],并大力加强防范中国的外交布局。印度的布局“向西最远到莫桑比克海峡,向东最远到南海”[36]。印度还加大了海外力量部署,“在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和塞舌尔等岛国一直建有海军补给站和监听站,并与它们建立军事联系,目的正是为抵制中国与这些国家间非常积极的军事合作”[37]。当然,上述措施的实际效力远不足以“阻止”中国进入印度洋。对印度来说,最关键的步骤必然是强化与印度洋安全格局的枢纽国即美国的合作,联手排挤中国的影响。
美国也同样乐于借助印度来制衡中国。由于中国影响力迅速上升,而美国实力相对下降,印度在美国眼中就成为亚太地区的平衡者[38]。美很多重要人物对此毫不讳言。美南亚问题专家泰利斯(Ashley J.Tellis)指出:“美印战略伙伴关系最终目的是在亚洲推进一种地缘政治平衡,以应对中国等国家的挑战。”[39]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学者也指出:“美印都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日益自信感到担忧。”[40]美海军上将表示:“美国外交决策者将印度看作平衡中国的地区大国。我们(美印)没有公开讨论此问题,但我们(美印)都将中国看作战略威胁,在看待中国的战略意图上有共同的利益。”[41]美国著名战略分析专家罗伯特·卡普兰直言美印合作有制衡中国的考虑,认为美国在21世纪初开始体面地衰落,必须“利用印度和日本等盟国不断增强的海上力量来制衡中国”[42]。美著名南亚问题专家斯蒂芬·科恩的看法是:“防止中国构成威胁是美印的利益所在,这是军事关系背后最重要的地缘政治利益。”[43]美国胡佛研究所副所长托马斯·亨里克森也撰文称:“印度在南亚的地理位置、与中国的接壤程度、日益增长的经济和令人看重的军事能力都使它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合作伙伴。在下一个十年,美国必须同印度建立更密切的关系。陷入困境的中印关系也会令印度同担心中国野心的美国站在一起。”[44]印度对自身“优势”处境也十分清楚。印战略家拉贾·莫汉(C.Raja Mohan)早在2006年就指出:“由于受到中国崛起的威胁,印度已经扩大了其海军存在……这也是美国不动声色地鼓励印度制衡中国的原因。”[4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