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如何为大学生村官“松绑”

如何为大学生村官“松绑”

时间:2023-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村官是指由省组织部和人事部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的人员的总称。注93截至2010年,全国共有13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报名应聘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加入,为农村基层干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大学生村官虽然带了一个“官”字,但是文件中明确规定,大学生村官是一个特设岗位,不属于行政编制,也不属于事业编制。

刘  琳注92

大学生村官是指由省组织部和人事部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的人员的总称。被选聘到农村的大学生村官在村任职期间一般是担任村书记助理或是村主任助理等职务,大学生村官并不属于行政或是事业编制,是一个特设岗位。

据调查了解最早的大学生村官政策,也就是政策的萌芽阶段可以追溯到1995年江苏省丰县的雏鹰工程,此后,海南省、浙江省、河北省、辽宁省都陆续出台了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相关政策,之后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全国得到了推广。注93截至2010年,全国共有13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报名应聘大学生村官。农村天地,大有可为,成为了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的共识,到基层工作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接受。

新农村的建设是当代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最艰巨、最繁重,需要能够吃苦耐劳、有创新精神、有能力有才干的人才,大学生应该是当仁不让,责无旁贷的。我们国家的未来需要的是一批熟悉国情、了解基层、敢于实践的管理型人才。大学生到农村做村官就是一次锻炼,他们从熟悉村情开始,进而熟悉乡情、县情、市情、省情再到国情,逐渐成长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农村天地,大有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才,众所周知,人才匮乏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农村的人才输出远远大于人才的输入。大多数的农村人的定性思维是把子女培养成才,读大学,走出农村,到城市去。而作为子女的农村年轻一代从小潜移默化,受父母的影响,努力地在走出农村,即使有些人放弃了读书这条路,他们也都本着“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间房”的传统,在城市里“漂着”而不愿回到生养自己的农村。人才流动形成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的现象,造成了农村人才的匮乏。这就直接导致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文化及能力方面都偏弱,而推举村干部,特别是主要村干部都是以其威望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这就导致了村干部的年龄普遍大,这些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是中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中国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大学生村官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回到农村发展,改变了人才单向流动的不合理现状,变单向流动为双向流动。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加入,为农村基层干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大学生有冲劲,有干劲,具有创新精神,有技术,懂管理,有经济头脑,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让包括网络在内的新技术、新工具更快地服务农村。他们来到农村基层也能促使农村干部更新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式、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注94

大学生村官都是经过考试、考核等严格程序选拔出来的,都是品学兼优的优秀人才,对国家的方针、政策、措施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加之他们与村民们没有利益冲突,没有土生土长的村干部们那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网,工作也就能从本位思想中跳脱出来,能够比较容易地做到依法办事、依章办事,充分地了解村民的所想所需。

1968年,曾掀起了一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潮,如今的大学生村官政策让许多学子刚走出校门就踏进了农村,催生了新的一波知识青年下乡热潮。但现在的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与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背景已经大为不同,大学生村官在为新农村建设而努力时,一些问题和困难也随之而突显出来,不少大学生村官明显感到被束缚,无法放开手脚,施展自己所学,而出现这种“被绑”的现象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政策制度的不完善因素。

(一)受到自身思想心态的束缚

经过层层选拔的大学生村官都是大学毕业生中的佼佼者,他们大都在学校里获得过种种荣誉,担任过学生干部,在学习和生活上常起模范作用,受到老师的重视、同学的追捧,有一种天之骄子的优越感。的确,他们的知识储备量大,专业能力强,掌握比较新的科学技术,优势很明显。但是一出校门,踏上社会,一切就要从头做起,工作中共事的人也不会像学校的老师同学那样围绕着他们,而大学生村官也会因为这些优越感而难以放下架子和村干部、村民打成一片,这就让刚出校门的大学生产生了心理落差。这种落差是需要时间进行过渡的,适应力强的很快就能卸下这种担子,融入工作环境,但也有人始终无法抛弃这种优越感,和村干部、村民产生的距离越来越大。

思想上难以适应。大学生村官虽然在学校中都担任过学生干部,但是学校的环境相对比较简单,所以想问题、处理事情就比较单纯、片面,而农村环境浓缩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面对复杂的环境、棘手的问题,如果还是用在学校中的那种思维方式来处理就会感觉有很大阻力,做起工作频频受挫。而大学生村官都是刚出校门就进农村,离开学校的时间很短,受挫力不足,一旦遇到点挫折就容易失去信心。

(二)受到工作环境、身份处境的束缚

大学生村官虽然带了一个“官”字,但是文件中明确规定,大学生村官是一个特设岗位,不属于行政编制,也不属于事业编制。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也就是说,能担任村干部的都是本村的村民,因此,大学生村官到村都是任村支书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真正的村官。不是学生,不是村官,更不是公务员,村民们也不会把他们当做村官,所以当大学生村官想要为村里做些什么的时候常常会被这么一个“非官非农”的、颇为尴尬的身份“绑住”手脚。

还有就是工作环境的复杂情况。村干部一般都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每个人都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网,这是一把“双刃剑”,处理得当就成为了工作的助力。而大学生村官一般不分配到自己的生源地,所以也就不可能有那么牢固的关系网,而村民又对这种“空降部队”有着疑问,这就使得工作很难开展下去了。

(三)受到待遇标准、生活环境的束缚

在福建省不论是沿海较发达的城市还是山区城市,大学生村官的生活补贴都是一致的,而且应该说他们的待遇水平都偏低。大学生村官都必须驻村工作,吃住都在村里或是乡镇里,只靠生活补贴来维持日常开销是比较困难的,许多大学生村官工作了很久,但还是要靠家里的支持。

除了待遇问题,还存在生活环境问题。大学生村官中虽然不乏农村学生,但是城市人员也占了一定的比例,他们生于城市长于城市,对农村生活并不十分了解,虽然当他们选择村官这条路时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但是等到现实中真正进入农村时,与城市无法比拟的生活环境给他们带来的落差感远比想象中的要大,也就使他们无法尽快进入角色。还有语言问题也是一道难关。长期的学生生活让大学生村官们已经习惯了普通话的语言环境,有很多人甚至不会讲自己家乡的方言。但是农村恰恰相反,他们主要的、习惯的语言都是方言,有些老人基本上就不会讲普通话,有些人即使会讲普通话也不愿意使用,因为他们从小就在这种语境下长大,所以说起方言也就更自如些,甚至在村里开会也大都用的是方言。福建省各地区的方言不同,多达十几种,并且福建的方言都是比较晦涩难懂,再加上各种俚语很不好学,这让大学生村官进入农村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法跟村民顺畅交流。

(四)专业技术的束缚

在大学生村官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学习与农村工作相关的专业,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农村的利用率很低,甚至有时用不上。农村工作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它有着特殊的方式方法,而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农村的实际需求相违背,很难学以致用,大多是学非所用。

(一)首先大学生村官要自我“松绑”,调整自身的心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不论毕业时是否选择了村官这条路,走入社会工作就是一个新的开始,在学校获得的荣誉是对之前学生角色的肯定,进入社会后,就要将这些荣誉都放下,从头学起。首先要摒除掉自身的优越感,抛弃之前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多向村干部学习。想要成为一名称职的村官就必须先成为一名合格的农村人,努力融入农村,只有融入才能了解,才会真正热爱这份事业。大学生村官要学会把自己的理想、抱负与到农村的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学会根据现实及时调整自我,学会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断地矫正自我、锻炼自我,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注95

(二)政策法律松绑。

明确定位“大学生村官”,有效解决其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问题。要用明确的法规和制度为“大学生村官”的角色进行定位,可以为他们设置专项编制,化解其身份尴尬的窘境,并上升为全国统一执行的政策,使之制度化、规范化。要逐步实现“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业化、报酬工薪化、保障社会化。而且各地的经济条件不同,消费水平、需求不同,按照统一的工薪、补贴标准难免有失公平,甚至在有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大学生村官常常面临工薪补贴无法满足最低的生活标准的窘境。因此,要根据各地农村不同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工资报酬标准,保障大学生村官的经济待遇。注96

(三)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一个不断完善和深化的过程。

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必须统筹把握,综合考虑,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越来越多大学生毕业后选择成为村官这一现象,高等学校作为大学生村官的摇篮,培养、引导、跟踪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该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工作的采取一些更为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在校期间的培养和考察力度。进一步提高其质量,为到基层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为国家培养既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又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年轻干部。现在大学生在校期间基本没有接触到有关农村、村官的任何信息或知识,即使是成为大学生村官后他们也只是在最初的岗前培训中了解到一些相关知识,但是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复杂多变,仅靠这些培训并不能满足在基层工作的需要。因此各个高校可以在大学的课程中加设有关农村、农村政策法规、村务管理以及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应该掌握的基本技术知识等等课程,并不一定要使其形成一个专业来发展,而是可以将这些课程作为选修课,为那些有志成为大学生村官的在校大学生能提前做好准备。

(四)大学生村官虽然具有一定的文化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检验,在农村工作就是新的学习的开始。

要注重业务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加强对农村政策、有关农村的国家的法律法规、科技兴农、新型农业等知识的学习。一定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思共行,学行并重。要虚心向基层干部学习,全面了解农村工作的现状,认真总结工作中的成功做法,防止理论脱离实际的瞎指挥和不切实际的盲目蛮干。要与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群众学习,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了解群众的所想、所需、所盼,利用自己的优势尽自己所能地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五)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实践环节,可以与乡镇、农村对接,通过与农民、村干部的广泛接触、交流,使大学生与农民能够进行双向沟通。

这可以使大学生充分认识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的必备条件,从而让真正有志并且有能力成为村官的大学生脱颖而出。同时可以在大学生村官比较集中的县市创办一个“大学生村官基地”,让高校中有意成为大学生村官的在校生在暑假中到基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预先了解大学生村官的日常工作等各方面内容。注97

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新时期的新型村官,在农村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既与传统意义上的村官有共通之处,更有其鲜明的特点,正确认识大学生村官的角色,更好地在法律、政策、选拔、培养等方面对大学生村官制度进行完善,给受到种种束缚的大学生松绑,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有助于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