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东吴孙皓好鱼,以都城建业(今南京)无美食鱼,而武昌有肉味腴美的鳊鱼,就欲弃建业要地迁都武昌,遭到左相陆凯反对。陆丞相引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为理由劝谏,但孙皓不听,以好鱼失掉战略要地最终导至国亡。
来凤鱼能伤身,古今皆有。清代中期,来凤驿兴修各省会馆,乡绅因经济问题与县吏发生争斗,乡绅诡秘地在一次宴筵中将小鱼钩暗置于鱼肚菜中,乘县吏酒醉时食下。该害人法历史上多为恶人采用,鱼钩在人腹内移动,时间稍久即穿破人的五脏六腑,人必死无疑。被来凤乡绅暗算的县吏自鱼宴后,腹腰常痛,请来许多医生都查不出病因,不久竟一命归天了。
明代末年,政治腐败,璧山地方官府鱼肉百姓,无恶不做。来凤乡中从事渔业、商贸的民户因税赋过重无法生活。一乡中文人针对时政,作了一首无题词:
“古驿鱼鲜肥,鱼肥卖渔儿。捕渔郎,无衣裳,鱼儿肥时哭爹娘。为何哭,重赋压死爹娘无。”
该歌词本是对当时渔人生活困苦的真实写照,但黑暗的璧山县府却将乡文人抓进大牢,迫害致死。
清代末年,璧山县人陈文星经常来往于来凤,对乡中渔家生活多有感叹,常写赋鱼诗揭露时政。他对官府重压百姓加以重税的作法非常反感,怒斥是“竭泽而鱼。”由于陈文星的诗词触痛了黑官府,差点将他关进县牢。
20世纪90年代,时有官员因把握不住自己因“鱼”而伤身。如与璧山相邻的永川市的某官员常到璧山来凤、青杠食鱼,迷醉于“美人鱼”,最后竟可耻地死在美人鱼的按摩裙下。
历代璧山来凤一带的鱼还被人们用于政治仕途。如人们重视科举考试以“鲤跃龙门”为理想。现代人则常以鱼作饵,明云联络感情,实则以来凤的鱼,尤其是以“红嘴鲤鱼”作为升官发财的罪恶交易。总之,鱼与政治密切不可分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