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为我国在新世纪的整体社会发展确立了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吹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现在全体中国人民正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而团结一心、奋进拼搏,作为全面小康社会三大支柱之一的政治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政治文明的含义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政治文明就是在政治领域中创造的财富,主要表现为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它包括观念、制度和具体物质形态三个层面的内容。”
从观念层面上来说,先进的政治文明包括进步的政治思想、政治道德、思维方式。如民主、平等、自由、人权及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等。与其相对的,则是不文明的甚至是野蛮、蒙昧的政治观念。如特权观念、等级观念、人治观念、世袭观念等。
从制度层面来说,先进的政治文明包括规范、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和与之相配套的行政运行机制、监督机制以及确保这种制度和机制理性运转的规范程序。
从器物层面来说,先进的政治文明包括能完整体现民主、法治、进步的物质表现方式。几乎世界各国的法院标识符号都是天平,这不是商标,而是政治文明之器物形态,它所表达的是司法公正的政治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如废除了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进行了党政机关的改革,实现了县乡两级人民代表的直接选举,积极扩大基层直接民主,推进村民自治,发展社区民主等。但是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还不高,历史上的民主传统不多的发展中大国,政治文明建设还刚刚起步,许多领域还是空白,今后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二、如何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同时抓好政治文明建设
(一)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
在新世纪,党的执政环境变了,国际形势变了,因而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必须改变。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而不是包办代替具体职能部门的工作。党委要在各级同级组织中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方向、议大事、管全局上,集中精力抓好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支持各方独立负责,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
十六大报告指出:“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这表明我党在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方面具有很大的空间。
“经过法院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的意志”,这是指党的领导和人大的关系;“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职能,依法行政”,这是党的领导和政府的关系。理顺这些关系,就可克服“党委挥手、人大举手、政府动手、政协拍手”的不正常现象。中国加入WTO后,国家对外维持信誉的是政府,而不是执政党,所以明确政府的法定职能及承担的法定责任非常及时、重要,这也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
(二)加强法制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石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又是缺少法制传统而多人治的国家。因而加强法制化进程,减少人治因素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法制化建设中做出了巨大的成绩,但真正要走上依法治国的道路仍然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做出不懈的努力并身体力行。
(三)加大对权力的制约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的标志
政治文明的精髓是选举与监督。各级人大、政协要充分行使好民主监督权职能,各级纪委也要有效行使党内监督权,还要发挥好新闻舆论的监督与群众监督的作用。只有监督有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才能体现出来,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才能深入人心,政治文明才能彰显。要在加强监督的同时,逐步加大选举的力度与范围。选举的范围越广,接受监督的范围就越大,当有无数双眼睛盯着掌权者时,他就格外谨慎。十六大以后全国有不少地区在领导干部的选拔使用上尝试了票决制,效果较好,今后要逐步推开,为邓小平同志预言的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可进行全面的普选”奠定基础。
(四)廉洁吏治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2000年中央出台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2001年又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今后要在县处级实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要“赛马”而不再相马,真正让德才兼备的人当领导。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全社会的楷模,选好干部,廉洁吏治,对政治文明建设影响重大。在功名利禄重于一切的中国社会,官本位意识浓而又浓,只要有机会谁都会想方设法去做官。但如果选择官的渠道不畅通,不公开、不透明,所选之人就难免鱼目混珠、良莠不齐。只有这种选拔任用工作制度化了,规范化了,所选之人是才能出众者、品德高尚者,人们才能信服,社会公正才能体现。
(五)建设文明高效政府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
建设政治文明必须建设文明高效的政府,加入WTO之后,我国政府职能进行了较大的转换,主要是发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大职能,现在仍需做的就是减少政府审批权过多过滥的行为,消除由此造成的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问题和容易造成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要着力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政府的形象非常重要,它不仅代表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体现着这个民族的综合素质。廉洁清明、高效有为的政府本身就是政治文明的最好诠释。
(六)借鉴人类政治文明建设的有益成果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在推进民主化进程,建设政治文明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大书特书、讴歌称颂的人物,他们的所作所为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南非总统曼德拉为消除种族歧视不惜坐牢27年;韩国总统金大中为推进民主化进程,曾两次流亡国外,三度死里逃生,四回锒铛入狱,五次遭受软禁,16年禁止或限制政治活动。他先后四次参加总统竞选,三次以失败而告终,最后涉险获胜。他上任之后,革除弊政,严惩腐败,连前任总统也被送上审判庭接受审判并坐牢。
可见,有作为的政治家对政治文明的建设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我国新当选的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全中国人民郑重承诺:要勤勤恳恳、夙兴夜寐地工作,要鞠躬尽瘁,不负众望,要自觉接受全国人民的监督。十六届三中全会还对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做了专门研究。相信他们一定会对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做出新的建树。
权力的制衡约束对政治文明建设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关系到根本制度建设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应着力抓好三方面制度创新工作。一是在人大建立弹劾制度,对用权不公的领导干部、法官等适时进行弹劾、罢免;二是建立纪律检查委员会“党内监督”制度,要对各级纪委的监督权进行制度层面上的保障,使同级纪委能有效地监督同级党委,使党委不越权;三是建立法官独立审案制度,谁审案谁负责,以维护法律的尊严,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2003年2月1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