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发展民勤县域经济的理性思考

关于发展民勤县域经济的理性思考

时间:2024-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县域经济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汇合点。县域经济做大做强仅靠农业是不行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本县实际要制定生态立县的策略与发展特色经济的长远规划,达成共识后要以制度的形式长期坚持,不能因主要领导的变动而随意变化,从而使县域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因而要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广纳贤才,实施人才强县战略。

一、县域经济的内涵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是国民经济中具有综合性的基本单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县域经济要发展,必须考虑它所具有的“区位”优势,这是它对人才、资本、技术、市场具有吸引力的前提,也是对制造、销售、储备、运输具有竞争力的基础。

“区位”是“所处空间位置关系对于发展的可适性总和”,通常它表达了该区域的吸引度、通达度与潜势度相互作用产生的空间推挽力的净结果。“吸引度”代表区域的内在特征,包括吸引外资的贡献率、外资占本区GDP的比率、进出口的贡献率、进出口占据本区GDP的比重。“通达度”代表区域的外部关系,包括货运周转量、县城距火车站或港口的距离、交通密度、交通枢纽等级。“潜势度”代表区域的动态变化,包括交通通讯投资份额、单位面积基础设施投资强度、基础设施在全国(全省)的比重、生态环境质量等。县域经济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汇合点。中国有2600多个县,由于受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基础条件、改革开放意识、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县域经济之间的开放程度不同,经济体制建立的进程不同,产业结构等诸多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县域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如何面对县域经济多样化的特征,这是每一个县必须直面的问题。能否根据自己所处地理位置、区域特点来制定自己的发展策略迫在眉睫、至关重要。

二、发展民勤县域经济的理性思考

(一)观念更新,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思想动力

1.要树立特色经济新观念

特色就是优势,就是专长,也就是市场竞争力。县域经济的发展就要根据本县所处地理位置来统筹规划,要破除“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树立“不求其多,但求其特”、“不求其全,但求其佳”的特色经济新观念,要用全局思维的观念来审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从全省(市)、全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中,选准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如民勤县收成乡就要在黄、白密瓜上做文章,在保证瓜果四季上市、做好外销的基础之上,我们开发加工项目,如瓜脯、瓜饮料等,使瓜类产品不断增值。同类的如民勤薛百乡的红枣、辣椒等。根据沙乡日照充足的天然资源优势,适合全县种植的是小麦、棉花、小茴香、籽瓜、葡萄、南瓜等;适合养殖的是牛、羊、猪、鸡、鸭等。要树立精品意识、品牌意识,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取得精品高价的效益。只要做大做强,形成规模,产业化经营,集团化销售,“特色经济”大有希望。

2.要树立“投资环境也是生产力”的新观念

县域经济做大做强仅靠农业是不行的。要发展工业难度很大,一是缺少企业家,二是缺少启动资金,三是缺少技术,四是缺少吸引外商的投资环境。可以说,在西北发展工业是先天不足,在交通落后的民勤更是难上加难,曾经被视为民勤经济支柱的化工厂、糖厂等先后倒闭,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伤痛。但工业必须发展,我们应知难而上。首要的任务就是树立“投资环境”新观念,全县上下要经过再一次大讨论来统一思想认识,要从基础设施建设、卫生、环保、交通秩序、社会治安等最基础之点上抓起,建设美丽的民勤,使外商有留恋之感。接下来则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审批、强化服务,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统揽本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从而建立令人信赖、可亲可敬的高效廉洁政府。

3.树立“不断创造社会财富就是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的观念

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在今日中国,官本位意识根深蒂固,许多人都把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定位于戴个乌纱帽。这种陈腐观念一日不破除,社会风气就不会好转,县域经济就无法壮大。因而应从体制、机制人手,削减特权,减少公务活动开支,弱化官本位意识。要通过体制创新、政策倾斜等实质措施,重奖对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树立“不断创造社会财富就是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与“谁创造的社会财富多谁就是时代英雄”的新观念,鼓励人们干事创业,激励人们树立科学人生观,在有限的人生旅途之中做出最大的贡献。

4.树立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的,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新世纪,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把它概括为五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本县实际要制定生态立县的策略与发展特色经济的长远规划,达成共识后要以制度的形式长期坚持,不能因主要领导的变动而随意变化,从而使县域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广纳贤才,实施人才强县战略

县域经济发展的规模、程度与后劲,都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因而要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广纳贤才,实施人才强县战略。

1.制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优惠政策

要结合本县特点制定选拔优秀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及乡土科技拔尖人才的政策,为科技人才建功立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县财政预算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设立科技人才奖励基金,建立人才奖励机制,使科技人才成为令人羡慕令人尊敬的职业。比如:对年创产值超过百万元的企业家、科技人员和私营企业要奖励3~5万元,县政府为他们颁奖并披红戴花,在电视台宣传其先进事迹。对科技拔尖人才要制定细制,规范标准,让有能力的人都有机会进入该层次。对科技拔尖人才每年要免费为他们做一次全面细致的身体检查,有成果的要奖励1~2万元,并披红戴花,在电视台上宣传先进事迹。对在技术创造和技术创新上成果突出、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科技人才,要允许其技术参与入股分配。除了物质奖励外,还要从科技拔尖人才中选举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使有能力的实干家同时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以激励他们的创业热情。

2.聘请高层次人才

要深入开展上联大专院校、科技单位、专家教授、知名企业家,下联基层企事业单位、科技示范点、农村场院、乡土能人活动,同时,切实更新招商引资观念,努力做到引资与引才并重。

3.引进实用人才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大胆引进外地实用人才,推广农村先进实用技术。要切实打破地域界限、身份界限,只要能创造出社会财富的能人,就大胆引进。

4.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人才培养

要实施人才强县的战略目标,必须把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在人才培养上除了抓好基础教育外,还要抓好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外出参观考察与交流活动。要通过成人高校、电大函授、自考等方式提高公民的学历层次。要通过党校、卫校、教师进修学校等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抓好短期培训,使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村社干部、致富带头人及企业家、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等各阶层成员及时参加培训,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及县域经济发展的情况,使他们既接受教育又学点新知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要组织培训基地教师及乡、村、社干部外出参观考察。“外面世界很精彩”,眼界的开阔,观念的更新会带来许多促进发展的新思想、新主意。要至少每半年举行一次科技人才交流会,相互交流经验,研究探讨新技术、新科技、新产品的推广和开发工作。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联动发展

要想实现现代化,必须实施工业化,而工业化的实现又是以城市化为前提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在我县还是发展较快的,但如何由它来带动工业化?作为落后的西部沙漠绿洲民勤县应使工业化与城市化联动发展。

1.城市化的重点应优先发展县城

根据发达地区的经验,县城人口规模在20万人至30万人比较合适。现在全国70%的县城人口低于10万人。民勤县城居住人口约5万人,因而我县发展城市化应立足于“做大”县城。民勤只有30万人口,小城镇数量不易太多,县城做大之后,即使城市化率达到70%,也只有21万人的规模。城市的本质,是第二、第三产业的汇集地,人口过少,消费有限,三产不旺,势必影响就业。对进城农民也应在户口购房、子女人学、就医等方面享受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不得歧视。

优先发展县城有三大优势。一是县城的基础设施建设较好,人口密度又较大,农民进城后有一种城市市民的优越感,吸引力较强;二是农民进入县城安家之后适应性较强,人地不生疏,容易找活干,甚至夏天去农村务农,冬天到再到县城经商打工,生活的安全感强;三是县城工业条件相对较好,就业机会多。

2.做大县城须先发展工业

发展工业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是瞄准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使自己生产的农产品不断增值:如小麦深加工项目,要成立面粉加工企业集团,引进方便面生产线;玉米从加工玉米淀粉开始,再向淀粉糖(口服葡萄糖)、淀粉纤维、蛋白等深加工延伸。玉米加工成玉米淀粉可增值150%,加工成淀粉糖可增值200%。棉花除加工成皮棉还可引进喷气织机、自动给筒、精梳机等国际先进设备进行深加工,效益可大大提高。其次是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对投资规模在1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应给予“零地价”的优惠,对投资规模在500万元以上的项目,应给予两年不征营业税的优惠政策。

3.小城镇建设应重点发展红崖山镇与红沙岗镇的建设

要抓住西大窑煤矿建设之机,搞好红沙岗镇的小城镇规划,对率先在红沙岗镇落户的企业,居民以“零地价”划拨地皮,使工业园区建设与小城镇建设同步进展。要利用红崖山水库水资源、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建设红崖山镇,重点发展休闲娱乐业。进城农民多了,可留出更多的土地让留下的农民耕种,他们的发展、富裕也有了“土地”这个载体。富裕农民的根本之策就是减少农民,如东湖镇西辰三社原有人口70人,现有人口15人,这几年专种棉花与茴香,收入大幅度提高,2002年人均纯收入过3000元,2003年则达5000元以上。

(四)激活民间投资,尽快完成民勤县的资本原始积累

农村经济发展较快的江苏省提出的“希望在民间,活力在民营,发展靠民力,稳定靠民富”的指导思想值得我们借鉴。我县城乡私人存款已达11亿元。对于落后的西部小县,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一旦激活,用于投资,再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相结合,作用巨大,潜力巨大,它将有力地促进我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如何激活民间资本呢?

一是引导居民把存款用于投资,如房地产、农产品深加工等项目,使死钱变活钱,不断增值。二是加快诚信政府建设,通过县财政担保等措施,向储户贷款,并承诺按时还本付息。三是鼓励“富裕”户投资风险小、市场前景好的中小项目,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从世界规律看,65%~80%的劳动力均分布在中小企业,所以要重点扶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只要这类小企业安置就业人员在50人以上的,可在五年内不征收营业税;安置就业人员在20人以上的3年不征收营业税。四是选中效益好的企业及项目,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股份制企业,让储蓄大户入股。入股居民可参与该企业的管理活动,监督企业向健康方向发展,不但能保证股金,而且每年分一次红利,一旦发现企业经营不善,又可及时撤出自己的资金。根据专家预测,未来五至十年,股份制经济总量比重将从目前45%上升到80%以上,亿万劳动者将成为股东,大量普通公民变成企业股东之时,便是真正富裕的象征。根据发达省份的经验,民营经济越发达,就业越充分,百姓越富裕,社会越安定,只要激发群众的创业热情,就可实现充分就业,就可尽早完成我县的资本原始积累。

(五)抓好项目建设,拉动经济发展

项目是加快发展的载体。全县上下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上项目就是增实力的思想,把项目当作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实实在在见成效。一是抓好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项目,用国家的投资搞好我县的基础设施建设。因为基础设施的完备程度常常是发展的前奏和准备条件,也是县域经济能否迅速改变面貌迈上新台阶的前提。向上申请项目只要能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很大的成功。在这方面不要期望值过高,不要认为发展抓项目,就是通过立项向国家要投资,要保持冷静的头脑。

二要吸引民勤籍外出成功人士返乡创业立新项目。“天下有民勤人”,仅恢复高考,民勤考出去的大学生过万人,他们中多是成功人士。要通过制定工业园区一系列优惠政策及亲朋好友的多方联系、牵线搭桥,千方百计吸引他们来家乡投资办厂。这既可带来资金、技术,又能解决大量富余劳动力就业,还可为地方财政增加收入。

三要根据县域特色抓好自列项目。要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应立好我县特色农产品的自列项目,如面粉加工、瓜果饮料、棉花纺织、羊毛生产、羊肉加工、饲草加工、玉米加工等,县上四大班子领导一人抓一个项目。只要一年内抓好一个项目的生产、销售,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是出色地完成了全年的工作任务。这是县域经济做大做强的治本之策,也是富民强县的长久之策,政府应在这方面有所为。

2004年1月2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