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数以亿万计的广大农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作为农村改革的先行者和参与者,表现出了极大的创造精神,卓有成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力地推动了农村面貌发生历史性的巨变,并且深刻地影响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而农村改革则发端于农民为解决生活困难实行分田到户、大包干的大胆突破。农村改革3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演进,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包产到户、乡镇企业、村民自治,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的农业产业化、农村股份合作制、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小城镇建设等都蕴藏着中国农民的首创精神,这些具有创新意义的实践活动,对农村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使得农村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得中国农民成为推动改革的生力军,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中国农民的首创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和大包干这一石破惊天的创举成为农村改革的突破口,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的全面推行,使农业以传统的生产型、生存型向商品型、发展型转变;使农村从传统型、农业型向现代性、非农业型转变;使农民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它对整个国家的改革和建设事业都起了示范和带头作用。
二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诞生是中国农民的又一创造,其原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需要,是农民对脱贫致富的渴望,是农民对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追求。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意义重大,它容纳了农村50%的剩余劳动力;它以农业积累作为其启动和发展的资金;其面向市场的能力,灵活的经营机制给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了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样板。
三是村民自治。实行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以后,农民家庭取得了自主权,农村废除人民公社的管理模式,行政性的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组织,因失去组织生产和管理农民的功能而丧失了存在的基础,农村地方基层组织体系处于瘫痪状态,过去旧体制的解体导致农村社会出现“权力真空”。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基层群众组织——村民自治应运而生。
1982年2月全国出现了第一个农民自主选举产生的村民委员会——广西宜州市屏南乡合寨村村民委员会。该村民委员会成立后,与农民一起订村规民约,实行村务民主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宪法》中确认了其法律地位;1988年6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组织了乡村选举。村民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突破。
四是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营体制和组织制度的一个重大创新,也是农民、企业和基层干部适应农村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伟大创造。它对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聚集、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整体水平、加快农业对外开放成效明显。它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有效降低农业风险、增加并稳定农民收入,使竞争从无序变有序。因而农业产业化的提出与发展,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当代中国农业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创造、最辉煌的实践。
五是农村股份合作制。随着改革的深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原有的运行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凸现:“单家独户”小规模生产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规模经营受到制约,集体资产基本被“空壳化”,土地征用补偿中干群矛盾激化。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广东等地农村积极探索新模式、农民创造了一种经济组织新形式——股份合作制。农村股份合作制这种新经济组织形式,为农村第二步改革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为发展规模经营提供了一条重要出路,为实现农村第二次飞跃奠定了基础,为农村集体的管理和分配找到了一条较为科学的途径。同时,由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起来、以创造经济高速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统一的生态农业等,都汇集着亿万农民群众的智慧,也凝聚着亿万农民群众的创造精神。
改革开放30年来,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既是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成功经验,也是党调动和保护农民积极性的主要途径,更是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根本措施。置身于历史长河,30年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中国农民却在30年里进行了伟大的创造,播种了理想,收获了希望。我们没有错过上一个30年,我们也不愿失去下一个30年。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把赞美留给过去,用反思引导未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亿万农民必将迸发出极大的创造精神,谱写出更加壮丽的历史新篇章。
2009年2月2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