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歌是民间歌谣中产生得最早的,它是后来一切诗歌的源头,它是一种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起来的歌谣。劳动歌随着人们的劳动节奏而歌唱,是人们抒发情感的一种形式。劳动歌与劳动行为结合,具有协调动作,指挥劳动,鼓舞情绪等特殊功能。
璧山来凤一带,劳动歌谣很多,如薅秧号子、车水号子、打粮号子、油坊号子、大夯号子、采石号子、伐木号子、装卸号子、扁担号子、板车号子、捕鱼号子等等。在众多的劳动号子即劳动歌谣中,与鱼有关联的为数不少,如捕鱼号子、打粮号子等就直接歌唱到鱼。
从古至今,璧山来凤村民在夏收小麦秋收稻谷晒粮时,多使用一种名叫“连盖”的打麦、豆、稻、油菜籽等农作物的工具。连盖多是先以竹篾索扎小黄荆棍条或扎小青树棍条制成“盖排”,而后将盖排套在一根长两米多的竹竿一端即成。打粮时人俯仰,双手捏竹竿把使巧力,甩连盖凌空轮转,反复击打各种农作物使粮粒脱落。农村使用连盖打粮时,多为妇女和半大人。打粮时极有节奏,尤其是在大的晒粮场坝上打粮节奏感特别强。每当众人齐打时,场面壮观,犹如舞蹈。每当此时,打粮人几乎都要唱几段沿袭已久,包含有鱼内容的《打连盖》歌谣。
其一云:
夏打连盖脱小麦,秋打连盖脱谷豆。
连盖夏打鲤摆籽,连盖秋打鱼甩尾。
大人娃儿都来打,打得粮比鱼籽多。
其二云:
老婆婆有经验,姑娘们手儿快,大家都来打连盖。
一打鲤摆尾,二打鱼翻身。
你打前,我打后,越打越快喜丰收。
劳动歌谣的内容和形式是由劳动性质和工作条件来决定的。在动作比较单一而负荷又较轻的持续劳动中,比如,打粮时唱《打连盖》歌就是利用唱劳动歌来调剂人们的精神,从而达到减轻人的疲劳。该歌谣将来凤常见的鱼产卵时“板籽”和鱼欢戏时“甩尾”“摆尾”“翻身”等动作纳于歌中,富有情趣,给人非常亲切的感觉。此类与鱼文化关联的歌谣可称作“描述抒情式的劳动歌”。
在璧山来凤一带传唱的与鱼有关联的触景抒情歌谣有《要吃鲜鱼把网栓》。
该歌谣云:
要唱山歌把口开,要吃鲜果把树栽。
要吃白米把田种,要吃鲜鱼把网栓。
20世纪70年代中期,来凤有一首反映妇女勤劳的《修塘喂鱼为大家》:
丈夫来信问候妈,回答平安耍在家。
又问有啥要紧事,修塘喂鱼为大家。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来凤曾流传一首《学到技术走天涯》劳动歌谣:
牡丹姑娘一十八,手提砍刀把鱼杀。
要当厨师开鱼馆,学到技术走天涯。
前叙歌谣对鼓舞劳动者的情绪,对减轻劳动人的疲劳可起一定的作用。另一首钓翁喜欢唱的《老团鱼》谣则有科学哲理。
春季发水走上滩,夏日炎热树荫潜。
秋天凉了钻洞穴,冬季严寒入深潭。
团鱼是变温动物,对外界温度变化十分敏感,其生活规律与外界温度变化的关系密切,故歌谣说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