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物联网”下的“云”创新

“物联网”下的“云”创新

时间:2023-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  2013年11月24日,“中国上市公司持续创新力大调查”参访团赴东软集团进行实地调研走访,并对董事长刘积仁先生就“上市公司持续创新力”的话题进行现场访谈。东软在5年前不断地讲“靠人头外包的方式”绝对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当很多人都在看好的时候这种方式绝对是不可能持续的。中国如果不能把疾病预防作为首要战略的话,我们这套体系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而且要面对一个大改革。

  2013年11月24日,“中国上市公司持续创新力大调查”参访团赴东软集团进行实地调研走访,并对董事长刘积仁先生就“上市公司持续创新力”的话题进行现场访谈。以下为访谈实录:

  参访团:由于在经济大环境的情况下,业绩并不是很好,但是我们能够看到东软要比同行好些或者是要好很多,您曾经说过东软能够逆势增长是因为商业模式的创新,能不能简单地跟我们谈谈东软的商业模式到底怎么个创新法?

  刘积仁:首先商业模式要有生命力,没有任何一种模式是永远不变的。东软在过去2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使用不同的方式。比如说在创业初期,软件在中国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大家可能更愿意购买一些有形的东西,我们把软件和硬件放在一起,使客户买的时候付了软件的钱。后来随着中国的基础设施发展,计算机应用到更深入的阶段,这个时候我们是解决方案的供应者,最大的特点是将顾问和应用软件联系在了一起。

  随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公司的整体规模在不断扩张,我们一方面需要规模,另一方面需要持续的竞争能力,特别是在利润空间上,所以开始了软件的国际化进程。

  东软从第一天开始就进行了软件国际化,那个时候公司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际化软件开发,开拓国际市场。大连基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结果导致了我们公司的软件从最开始2%~3%的收入来自国际,后期达到超过30%。

  谈到商业模式,我们的解决方案正在从商业客户变成个人用户。软件正在成为消费品,成为每个人都消费的商品。在大数据和云时代,我们的业务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就是商业模式与时俱进地发展,并能与价值体系同步发展。产品要跳出单一市场,公司能够投资更长远的市场或者更长期的项目。我们把面向应用和面向制造业做了一种组合,称为一揽子方案。

  参访团:因为我们不知道过去做软件、做外包也就是“卖人头生钱”,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是有上升的,所以为了规避这样的风险,要从“卖人头”向“卖知识产权”、“卖解决方案”转型,东软在这个方面有没有什么经验跟我们分享?

  刘积仁:事实上,东软从创业开始,先卖技术,卖我们的方法学拿到了第一桶金。后来,全世界都在讲印度软件产业靠外包迅速发展,此时东软已经有了相当大规模的软件外包。东软在5年前不断地讲“靠人头外包的方式”绝对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当很多人都在看好的时候这种方式绝对是不可能持续的。

   事实上,我们专注于产品工程的解决方案,要做高端的研发外包,做到技术与解决方案可以结合在一起,于是就形成了我们6 000多人做国际业务。我们实施这个战略,在德国招聘了一群优秀员工,我们有200多人在德国,全是德国人,他们在汽车领域做了很多年。在中国我们与十几个汽车制造厂商进行了合作,东软从纯粹做软件成为做汽车的解决方案,现在我们为汽车的制造厂提供有竞争能力的、高附加价值的汽车系统。我们开始面向移动终端(如信息家电)进行产品研发,这些领域是我们的发展战略方向,逐渐从靠劳动力成本、靠资源、靠价格等因素转向靠产品的高附加价值。东软在这几个领域里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参访团:您谈到汽车电子这一块,如果做解决方案的话,知识产权是属于东软还是属于别的品牌或者是汽车本身的呢?

  刘积仁:我们拥有了汽车信息系统平台技术,拥有了一些专利,我们将来与汽车厂商之间的关系倾向于一种合作关系。例如,按汽车的销售量来收费,而不是按人工来收费,即每卖一台汽车付我们多少钱的形式。在医疗设备领域也是同样的,我们去年大概申请了70多个医疗设备领域的专利,现在发展速度快,越来越走向国际市场,我们的医疗设备卖到了全球60多个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销售过程中也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如知识产权问题、市场竞争问题、创新问题等,可以说,当我们的产品和服务走向全球舞台的时候,给我们所带来的挑战是很大的,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融于全球的文化能力等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说我们要做德系的车、日系的车、美系的车、中系的车,它们的文化要求客户完全都不一样,所以这个过程事实上不是一个单一的能力提升,是我们整个企业成熟的表现。

  参访团:所以这也印证了您曾经说,东软未来有三个发展方向:一是国际化,二是商业模式转型,三是布局战略产业。您谈到汽车和医疗,医疗行业是您非常关注的,因为有很多细分的子业务,比如说健康管理、便携式仪表等,那您能否告诉我们怎么来看东软医疗这一块的商业模式?有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或者架构?

  刘积仁:首先以医疗举例子。对医疗的判断,如果从全球来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医疗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导致了在医疗设备上的不断发展。

  第二,由于对医疗的要求越来越高,任何一个社会对它的社会保障系统、商业医疗保障、医疗服务保障会有更高的要求。东软在社会保障方面占了中国近50%的份额,我们是中国医院软件的领先公共卫生平台,同时基于这些服务,我们的社会保障系统在国内有上万个机构。

  世界在医疗上面对的挑战主要是老龄化社会对医疗的刚性需求,从而导致医疗费用越来越高。所以政府受到了很大的财政压力,如奥巴马的医疗改革。当然中国将来这个问题会变得更为复杂,因为人口多,还没有那么富裕,所以是另外一种需求,在中国医疗体系上,对疾病的预防一定是比医疗更为重要的。中国如果不能把疾病预防作为首要战略的话,我们这套体系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而且要面对一个大改革。

  几年前我们开始考虑云医院:如何把医院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传送到每一个村庄、每一个人,如何把个人的健康数据进行合理的收集,把原来不可能做到的对疾病的干预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干预。今天的移动互联网、互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手机终端、便携式计算机等发展速度很快,促使我们推出了熙康计划,熙康就是通过数字化技术,为医疗服务提供者与医疗需求者之间搭建数字化的平台。

  我们构造了O2O平台,因为医疗服务需要特别严肃和认真,没有面对面与在线的结合,这种服务是不可操作的。另外,我们认为没有大数据的支撑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构建一个能够收集到更多健康数据的互联网。因此我认为任何一个创新的前提就是你要有预见性,你要知道未来的解决方案,在没有发生之前做出最好的准备,这种准备可能是你成为领先者的重要保证。

  参访团:东软的医疗业务是一个大医疗项目,渗透到医疗领域的方方面面。

  刘积仁:大医疗业务就是要软件技术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从过去单纯的有病到医院去,到现在的预防疾病。所以我们就要构造一个大的生态,这个生态的基础是大数据,第二个基础是云,第三个就是IT技术,从而让更多的参与者在大数据和云的平台上搭建连接,这就是技术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

  事实上,过去谈到创新意味着要有单一的技术,而今天的创新更多的是创造社会价值。组成社会价值体系的背后,有技术也有别的手段,如媒体、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生态等,但我认为这是创新本身或者说创新模式,也是今天创新概念的深刻内涵。

  参访团:因为东软是一家上市公司,所以我们投资者非常关心像这样好的一套商业模式,它除了创造非常好的社会效应之外,怎样从商业模式变成实际的利润?如果我们以后要去看医疗业务的话,是看收入的增长还是看用户数的增长?

  刘积仁:资本市场思考怎样来判断公司的价值,这在美国相当成熟,美国的创新型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的时候可能什么东西都没有,那么投资者是在挑选适合他自己的投资对象。大家都说中国的医疗设备是靠进口,而我们一开始就参与到了这样的竞争中,投入这个行业。在互联网、云、大数据的时代,我们又迈出了一步,我们走向了对健康的实验,所有的这些是一种平衡。东软的业务发展战略考虑到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平衡、垂直业务的平衡、短期和长期的平衡,在资本市场上我们也会把保守和冒进平衡起来,因为这种平衡使我们不单纯服务于某一些投资者,还要表现出未来把握这个行业的机会的最大勇气。

  参访团:那这样来看的话,医疗业务模块是发展到初期阶段、中期阶段还是已经到了一个比较完善的阶段?

  刘积仁:我们在大的格局上已经构造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架构已经摆好了),就是架构系统很完美。银行要把金融推到家里,教育让每个人随时都可以学习,那我们说今后的医疗就在你的身边。这样的一种架构我们已经搭成了,不仅我们搭成了,而且还可以发挥生态系统的功能,比如说我们在中国社会保险系统的份额。我们拥有那么多的医院合作伙伴,他们都期待着变革,那么我们的积累为实现这个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

  参访团:那下一步要做什么?

  刘积仁:下一步我们要在这个云的平台上发展更多的医疗机构,让更多的医疗机构走上我们的平台,我们要找到更优秀的医生,把这些医生变成云医生;我们要找到更多的医院,把这些医院变成云医院。我们要让我们的客户了解在网上也可以从事医疗:第一是预防,第二是治疗,第三是康复。我们认为预防和康复这两个阶段通过互联网走向每一家都是有可能的,但是一定也需要治疗,治疗就是医院。在这样的系统上,我们通过云技术、大数据技术构造了这三个系统的统一,这是我们现在做的模型。

  参访团:我们再谈公司另一块战略产业布局,即智慧城市。东软来做这一块的话,商业模式是什么样呢?有什么样的优势?

  刘积仁:智慧城市更是一种描述,如果落到城市本地就是一种解决方案。过去20年东软一直在做智慧城市,今天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口号,我们可以把原来做过的东西加在一起放在这个筐里,比如说智慧交通、健康城市。健康城市是智慧城市的一部分,我们做了食品安全监控的整体系统,我们做了公共服务平台。如果把所有这些加在一起就是今天我们表现的数字城市,但是我对数字城市的这种理解并不完全是把一个数字城市原来的功能数字化,我认为数字城市的一个核心是它能够通过数字化的技术获取原来没有的资源,它也能够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把自己拥有的资源卖到全球去,比如说医疗就是最典型的。当一个城市有特别优秀的医疗资源的时候,智慧城市本身就会把自己的医疗资源服务于超出城市的更大范围;当一个城市很小,又没有好的医疗资源的时候,通过智慧城市能平等地获取与大城市一样的资源。

  所以,数字城市核心是应用开发,是输出资源和获取资源的开发,我们在未来几年通过数字城市的建设,以拉动经济发展或者获取别人更多的资源,从而完善城市的建设。

  参访团:那有没有一些独特的优势或者是商业模式呢?

  刘积仁:在竞争能力上,东软是来自每个细节而不是来自概念。刚才讲的健康,这个概念的数字城市我们具有完备的方案。将城市医院连接在一起的协同医疗,让医生之间可以在一起医疗,让个人和医生之间有着更好的交流方式。可以在网上查询到来自其他城市或者全世界其他地方的医生,例如,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上海和北京的医疗投资或者服务。当然如果你的城市里有更好的东西,比如说你有更好的农产品,可以通过这个数字城市把产品销售到其他区域。如果说过去数字城市是建立基础设施,那么现在越来越多的服务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

  参访团:东软凭着技术实力使得业绩稳定增长,如果业务有一个爆发式增长,您觉得这个驱动力最有可能的因素是什么?是医疗?还是其他?

  刘积仁:首先是市场。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我们也在不断地成长。社会在最开始的阶段是对资源的需求、对低成本劳动力的需求、对机会的需求,这是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推动力。而到今天,所有的因素都发生了变化,劳动力成本再也不是优势了,我们的资源在不断枯竭,我们的生产方式也不太容易了,而全球的市场需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来的富人现在花钱也开始计算了,不那么富足了,所以导致我们的出口发生了问题。所以下一轮的经济发展,我认为一定是技术和创新的推动,在这个模式里有三个方面对我们来说是机会:

  一是中国社会的转型,这个转型变得更加有效率,更需要很精细的管理,对信息基础设施的需求肯定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空间,包括健康、教育、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

  二是制造业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如果中国制造业不发展,中国的问题会很大,但是未来的中国制造业不是昨天的中国制造业。昨天的中国制造业竞争能力在全球的位置有问题,所以我们的制造业会像德国、日本、韩国这样,逐渐走向高端,这个方面最大的需求是数字技术、软件技术和创新。

  三是全球市场,中国人口红利消失了,建筑工人、制造工人、保姆全部都消失了,中国受过教育的年轻人的红利才刚刚开始。中国过去现代服务业不发达,科技产业也不够发达,对这样的一类人群没有提供更多的机会,但他们如果走到全球的市场,我相信还是有很大的竞争能力的。所以今后东软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我们还要不断地打造以人才为核心的服务业,而从我们现在已经成熟的几个领域的发展来看,如汽车信息技术、信息家电、移动终端,我们还会形成包括医疗在全球市场的这种格局来拉动我们的业务成长。

  参访团:您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谈到,一个企业家要有梦想,您能跟我们谈谈您的梦想或者是东软的梦想是什么吗?

  刘积仁:因为我本身是大学教授,作为教授就是要把知识推向社会,能够让更多人享受。中国在过去30年的经济得到了长远发展,我们创造了一个崭新的面貌,那我的梦想就是下一步让我们的技术和软件能够方便大家的生活,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软件和技术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把我们的技术与社会的需求、每个人的需求能够最好地融合。

  参访团:现在离梦想还有多远?

  刘积仁:今天每个人都拿着手机,每个人都把软件当做一种服务,每个人都把信息的消费当成一种自然状态,那么一个新时代就到来了。如果把社会更多的需求(比如说医疗、教育、交通)变得更为方便,我想这就是今后拉动我们业务发展的动力。同时我们也从一个最早的技术创造者,变成一个解决方案的提供者,我们今后将成为一个日用品的生产者,而这个日用品就是软件和信息技术,那么我想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