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情真语质的文赋

情真语质的文赋

时间:2023-03-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古往今来,有专门论叙来凤鱼的文章,也有兼及谈到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书刊报载或未经发表谈论来凤鱼的文章较多。当时居住在璧山县南来凤、丁家一带的百姓尤喜养鱼食用,达官贵族生前喜将鱼作为文化饰物,卒后烧制泥鱼置放于冢中或在岩墓洞壁与石棺壁面雕刻石鱼,用以表示富有。璧山来凤鱼是极具特色,深受人们喜欢的地方美食。来凤鱼饮食要向健康轨道进行,目标之一应是发展鱼文化,当地应以办节会等形式来推动其发展。
情真语质的文赋_璧山来凤鱼文化

古往今来,有专门论叙来凤鱼的文章,也有兼及谈到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书刊报载或未经发表谈论来凤鱼的文章较多。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本节仅汇集一部分作者写来凤鱼的文赋,以公爱好。

笔者对所收录的叙述来凤鱼的部分文章略有删节,同时对各篇文章写作年代予以注明,并对文章作者简要介绍。

双三娘鱼艺

·邓洪亨·

明末乱平,邓氏迁川入璧(山),插业本城、(来)凤驿、普兴诸场。居凤驿者多操旧业,以厨营生,擅雕艺鱼。初,雕鱼上盘供观赏勿食。乾隆初,吾族女高祖三娘始改为食肴,以不费物之故。

三娘喜烹群鲫过江、龙舟鱼,善以双乌炸制双龙戏珠、单乌炸乌龙吐珠,形色皆备极精工,肉皆酥香、脆美,渝璧宾客叹赞云:“妙绝冠世。”

又有刘进士女三娘,常家宴制鱼席,烹六冷九热鱼肴。

双三娘号艺同,皆以名家女习鱼艺而扬名,实乃奇人奇事,可载之邑乘传之不朽也。

【介绍】

邓洪亨,字元亭,璧山城西龙井湾邓家大院人。清道光十一年辛卯恩科(1831)举人,倡修参编同治《璧山县志》。其子邓材荣也考中举人。父子多文章著述,惜散失。

《双三娘鱼艺》文约写于清同治末年,收载入来凤驿人王文渊编《天灯杂记》中。王曾任广西思恩县令,父王倬系道光十二年(1832)恩科进士,钦点翰林,与邓洪亨友善。

鲜鱼为游者助兴

·杜渝·

重庆至大足百六十公里。行前拟抵达午饭。但途径璧山县来凤驿食店时,店前斗大的“鲜鱼”招牌,却使我们改变了主意。

店主笑容可掬地介绍种种鲜鱼,当面过秤、下锅,倾刻入席就餐,味美价廉,食者称赞不已。问及来源,回说每日派人四处采购,保证旅客需要。大家皆感此店用鲜鱼为游者助兴之诚,建议更名为“鲜鱼美”食店。

【介绍】

杜渝,男,20世纪80年代初在《重庆广播电视报》任记者,以后曾下派大足县任职,回渝后在《重庆日报》社工作。

1981年2月中旬,重庆市饮食服务公司与大足县饮食服务公司为了方便游客,联合设置旅游专车。作者杜渝与《重庆广播电视报》编辑周蓉等人应邀往游,过璧山来凤食鱼后才赶赴石刻之乡大足县。“鲜鱼为游者助兴”系作者《石刻之乡行》游记文九则中的第一则。全文最早见载大足饮食服务公司、重庆出租汽车公司合办于1981年3月印出的《大足石刻》小书册中。同年3月5日,《重庆广播电视报》第11期刊载,3月14日在重庆人民广播电台《重庆生活》节目中播出。

发展璧山鱼文化 兴办璧山“傩舞”节的构想

·邓启云·

璧山湖库遍布,鱼店林立,是巴蜀驰名的盛产鲜鱼之县。璧山产鲜鱼与食鱼的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以渔猎兼农耕为生。考古发现,汉代时较进步的科学文化促进了鱼的发展。当时居住在璧山县南来凤、丁家一带的百姓尤喜养鱼食用,达官贵族生前喜将鱼作为文化饰物,卒后烧制泥鱼置放于冢中或在岩墓洞壁与石棺壁面雕刻石鱼,用以表示富有。

璧山四境环山,中为丘陵平地,似如小盆地的地貌和与它邑有差异的气候特别适宜鱼的生长。居住在“巴渝名邑”这块富饶土地上的璧山人,历经千百年总结出一套又一套特殊的养鱼和烹鱼技艺,致使璧山鲜鱼名噪全国及海外,吸引了千千万万慕名而来的食客。

璧山鲜鱼出于巴渝腹心地区,且有自己的特点,从古至今备受名人百姓称道,是巴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发展璧山经济应充分利用璧山鲜鱼这一优势,把鲜鱼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来发展。设想可以鱼镇来凤和经济开发区青杠为中心,立足开辟扩建若干不同标准和等级的可供市省乃至全国级的钓鱼、观鱼、食鱼、购携鱼的整套服务设施;并保留和恢复来凤水乡古镇风情,将其建设成具有旅游观光与美食价值的鱼城。

璧山鱼菜品种繁多,但仍须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科学开发,从烹调技艺色香味,鲜鱼种类,鱼菜名词来历,店堂装饰艺术以及服务上桌等都必须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如宋代名状元冯时行、明代龙香妃、清代来凤王翰林、民国国府主席林森以及孔二小姐等名人垂钓喜食的鱼品种经开发后可以名为状元鱼、香妃鱼、翰林鱼、林森鱼、风流鱼等。经名演员游本昌赞赏之鱼不妨也名之为“本昌鱼”。总之,对每道鲜鱼菜均应赋予诗情画意,尽力掘其史实或掌故传说,配以精选的服务人员在菜上桌时给予讲解,使食鱼者在优质良好的服务中得到美的享受,增长了解璧山乡情风物知识,形成良性循环,扩大知名度。

开发鱼文化还应采用以办节为龙头,走文化塔台,经贸唱戏两者结合的道路。璧山宜于作为龙头的古文化有巴蜀地区独特的古“傩舞”。该舞源于原始社会,盛行于汉代。表演时由一名假面上有四只金眼,着玄衣系朱围裙,手执长戈厚盾的威猛“方相”神领舞,十二名头戴不同面具的狰狞神将执利器随后向四方舞蹈冲击。神将后列120名10至12岁,身涂花泥唱和歌词的裸儿“伥子”和多队美女声乐及各种杂耍技艺队伍。傩舞群体表演粗犷、古朴、刚健,“前歌后舞”惊天动地,充分展现了古代居住在璧山地区的巴氏人剽悍、劲勇之天性与大无畏精神和驱逐瘟疫恶鬼,祈求民裕年丰的盛况。

走文经结合之路可吸引国内外商贾游客。充分利用自己独特的文化优势和地方资源办节办会,可使本地经济得以迅猛发展,这已为自贡国际恐龙灯会、乐山龙舟会、绵阳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成都艺术节、四川服装节、内江张大千文化经贸节、广元女儿节等节会的开办所证实。如1991年最小的广元女儿节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成交额达15.5亿元,而1991年绵阳办会形成了“西部商潮”,交易额高达42.5亿元,外贸出口99万美元,外商投资278万美元,产权转让120万元,技术交流2130万元。

【介绍】

该文作于1992年。时国内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多选择利用本地特色资源办节会,用以聚集人气,吸引客商,推动地区建设发展。

璧山来凤鱼是极具特色,深受人们喜欢的地方美食。当时来凤鱼正值发展鼎盛时期,但同时由于受整顿路边店扩大化与过激的行为影响也使鱼饮食行业急剧下滑。

来凤鱼饮食要向健康轨道进行,目标之一应是发展鱼文化,当地应以办节会等形式来推动其发展。笔者时在县委宣传部任外宣干事,故撰此文予以宣传。文章载于1992年9月19日《璧山报》,引起了县人极大的关注。

璧南河水清 网箱养鱼肥

·张伟·

璧南河,这条璧山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在璧山的土地上由北向南无声无息地流淌,浇绿了两岸的庄稼,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朴实的璧山人。在她的两岸,人们造出了良田,盖起了房屋,建起了工厂……如今,又一项新的产业 ——河道网箱养鱼,正在她的怀抱中诞生。

……顶着炎炎烈日,我们穿行在河边墨绿色的包谷林中,一边走,一边看。只见翠竹掩映的河道上,漂浮起了一排排用粗大的楠竹和鱼网做成的网箱。在网箱的旁边,不时可以看见驾着小渔船的养渔人在拖动鱼箱,给鱼儿投入饵料。

我问一位正在河边照看网箱的养渔人时怎么想起搞河道网箱养鱼的,他说:“开始也是看到别人喂,后来我们逐渐了解到网箱鱼投资少,见效快,技术要求不高,所以也跟着搞起来了。”他指着河道的网箱说:“只要四根楠竹,一铺鱼网和几块木板就可以做成一个50多立方米的网箱,加上鱼苗钱,每养一箱鱼也不过投资500元左右,由于河里微生物丰富,所以一般用不着投多少饵料。网箱鱼儿生长极快,只需一年多时间,鱼苗就可长成成鱼投放市场,如果生长顺利的话,一个投放500尾鱼苗的网箱一年可赚1000来元。”

……

【介绍】

张伟,男,璧山人,1966年3月生。重庆渝州大学中文系毕业,长期任职于《璧山报》社,担任记者、编辑,2003年任副社长,后任社长。

该文原载于1993年6月20日《璧山报》,选用时有删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