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全球化的动力
(一)全球化的概念
我们可以对全球化作以下界定:(1)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过程;(2)全球化在理论上创造着一个单一的世界;(3)全球化是统一和多样并存的过程;(4)现在的全球化是一种不平衡发展过程;(5)全球化是一个合作和冲突并存的过程;(6)全球化是一个观念更新和范式(Paradigm)转变的过程。
全球化的历史渊源也许可以追溯到自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所标志的欧洲文明向世界扩张之际,但其概念的提出是在20世纪冷战的晚期。1985年T·莱维最早提出“全球化”一词,他用这个词形容此前20年间国际经济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因此,当人们讲到“全球化”时,就其原意是指经济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就是世界范围内各国和各地区经济融合成整体,按照市场经济要求保证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历史进程。它的低级形式是国际化或区域化——表明经济打破国界,从封闭经济走向开放经济的事实——以及地区一体化,而其高级形式则是全球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进程,是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经济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历史新阶段。
经济的跨国发展和国际化可以追溯到一个世纪或更久以前,经济全球化则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往来和相互投资获得巨大发展,各种国际经济机制开始形成,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大批发展中国家进入国际经济体系,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存,趋于一体。到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雏形已经显露。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政治出现历史性变革,经济全球化呈现加速发展之势。生产要素的跨国配置,加强了相互依存的全球分工体系,信息技术促进全球资本流动和技术转移,使经济周期规律出现新的变化。今天,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
国际化、全球化与一体化是同一个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的不同侧面和不同环节。“国际化”是指以相对独立的国民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过程,它反映的是一个相对封闭和有限开放的国民经济走向高度开放的途径和结果。“全球化”是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形成一个统一的、紧密联系的经济运行体系的过程,是一个更大规模和更紧密合作的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一体化”则是世界各国之间经济交往关系由国别差异所带来的制度障碍逐步被消除的过程。各国经济的国际化导致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而全球化发展中新的全球性制度的形成则导致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全球化是一体化的必要条件,一体化是更高水平的全球化。全球化与一体化的区别还在于,一体化表达的是各国经济在内在机制上的结合,而全球化所表达的是世界经济在空间范围上的扩大。全球化是一体化的外在形式,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内在机制。全球化是一体化的前提条件,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全球化不但扩大了世界经济的范围,而且加深了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因此,全球化可以说是功能性一体化。所谓功能性一体化是由经济活动本身的高度密切关系为基础的。
总体上,经济全球化一方面由地区一体化发展而来,是地区一体化在全球范围的继续;同时,它也是以全球信息化为主导的第四次产业革命在全球社会扩张的产物。地区一体化,首先表现为经济一体化,其开路先锋乃是贸易一体化,进而是投资、金融一体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全球化和生产一体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总趋势的三个组成部分。其中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先导,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关键环节,生产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深刻表现。贸易从产品交换阶段体现国际经济的联系,金融从要素配置阶段体现国际经济的联系,而跨国经营则从生产阶段体现国际经济的联系。三者构成整个生产过程,体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在现阶段发展的全面性。从发展层次来讲(二战后西欧的一体化发展为我们很好地展示了这种情景),经济一体化的实现主要有四个阶段: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货币联盟,并依次递进。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各种国际经济组织的纷纷建立,地区经济联系与相互依存的逐步加深,出于共同经济安全与经济利益的需要,国家利益中经济政策、外交、军事及政治协调性要求日益迫切,经济一体化逐渐发展到以集体安全、共同防御需要所代表的军事一体化进而演变至“用一个声音讲话”的外交、政治一体化,以至于以文明融合为标志的文化一体化,并不断冲破地区一体化模式,逐步迈向全球性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是各国经济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的结果,同时也是各国经济体制市场化的结果。经济全球化不仅使大部分国家融入世界经济的整体运行中,而且也深刻影响着各国经济的增长与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全球化商品与服务的国际流通高度自由化,使生产要素的国际配置更加合理,为整个世界的增长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有利条件。
当前,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贸易自由化的范围迅速扩大。1994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协议实现了贸易自由化,1996年基本实现了保护投资自由化的措施,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员在全球范围更加自由、更大规模的流动。1997年,在世界贸易组织的主持下,有关国家和地区相继达成了基础电信协议、信息技术协议、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前两个协议将对信息市场和信息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金融服务贸易协议要求各国和各地区开放银行、保险、证券和金融信息市场,同等对待本国和外国公司等。1997年实现商品及服务贸易额合计达67万亿美元,预计2010年将增加到166万亿美元。这样,从货物到投资的各项服务的世界贸易自由化在有效地展开,全球统一大市场正在逐步形成。
第二,金融国际化的进程明显加快。时间、地域、国界对资本流动已不构成最大的障碍,目前每年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实现的融资安排在1万亿美元以上。
第三,生产网络化的体系正逐步形成。作为经济全球化载体的跨国公司目前已有445万家,其设在境外的分支机构多达28万家。这些跨国公司“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进行生产。
第四,投资外向化的现象正日趋凸显。1970年国际直接投资数额为400亿美元,1997年达到4000亿美元,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也在稳步增长。
第五,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正加速发展。目前已有146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各种形式的35个区域性经济集团。这些区域经济集团不仅内部的商品和资本流动加快,共同大市场竞争形成,而且外部的开放程度也在提高,经济区域化与经济全球化“并行不悖”。
随着21世纪初的经济全球化,可以预见贸易自由化将进一步走向法制化,生产一体化进一步走向深层次,而金融全球化正在寻求更加强有力的制度保障,避免美国式金融危机再次爆发。
驱使经济全球化的最根本动因在于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这一点,马克思在描述荷兰的殖民扩张时就已清楚地指出:“哪里为它的资金支付最高利息,哪里就是它的祖国。”但总体而言,全球化既是一个事实又是一个过程。事实是世界各国及各国人民之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相互依存,而且这种依存程度越来越高。衡量相互依赖的尺度是贸易、投资和资金的全球性流动,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退化。这说明,促进全球化发展的既有正方面的也有反方面的力量。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新技术革命的突飞猛进,是全球化发展的直接与正面的动因;同时,科技革新、经济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自然资源等造成的挑战,全球社会共同面临的诸如金融危机、环境危机、人口等社会问题,武器扩散、地区冲突等国际政治问题……种种反面因素所形成的巨大挑战,则是促使国际协调与全球化发展的强大间接动因。
全球化不是以市场的全球扩展,而是以市场制度的全球扩张为依托的。可以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时东西方的“柏林墙”被拆除,跨国公司已能在全世界进行资源配置,并在全球进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这样做的结果就能使跨国公司通过价值链在全球布局,从而达到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这要归功于9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冷战的结束,世界被两大经济集团分割的格局终结,计划经济退出历史舞台,是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根本前提;第三靠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活动越来越呈现生产国际化、经营多元化、交易内部化和决策全球化等特点,将资本、技术和管理合成一体的“合成资源”推广到世界各地,形成全球性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信息网络化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市场化的变革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两者构成全球化实现的充分条件,而作为桥梁和纽带的跨国公司,则无疑是全球化实现的必要条件,三者共同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
(二)科技革命及其对全球化进程的影响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第一推动力。科技发展最显而易见的影响是地理上距离很远的地区和角色之间的一体化,这一进程现在正在许多领域内进行。
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与手段,也是人类扩大自身活动范围和控制范围的能力手段,技术还是经济区域化、全球化的基础。它为具有区域和全球能力的经济实体在区域和全球的扩展创造了条件;为人类社会的区域内和全球范围的广泛交往创造了条件;为区域性、全球性的经济体系运作提供了技术标准,为解决区域性、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手段。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技术又具有什么特征呢?一般来说,技术具有下列几项明显特征:(1)技术作为一种知识或技能,它可以被很多人同时使用或拥有,这有别于普通商品,普通商品当被某个人拥有时,就不能为其他人所有。(2)技术是人类活动的产物,虽然对技术的产生有时人们无法预料,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没有人的参与,它是不会自动产生的。(3)现实中经常可发现有很多个人和厂商因某项发现或知识而拥有垄断力量,获取垄断利润,这意味着虽然技术是一种非独享性商品,又不完全是一种公共物品,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
按人类技术影响的空间范围和历史演进划分,可以把人类技术大众化分为家庭性的、部落性的、国家性的、区域性的和全球性的。区域性、全球性技术是在19世纪陆续产生的。
19世纪初期产生的铁路是区域性的技术。铁路的诞生,大大改变了欧洲交通运输状况,对欧洲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军事格局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样出现于19世纪初期的蒸汽船技术则是一项全球性技术。它使人类航海能力大大加强,大海不再成为人类贸易和交往的畏途。新的运输和通讯方式使世界范围缩小,大大有利于新市场的开辟,世界贸易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同时也改变了生产活动的规模和管理方式。运输革命也加速了劳动力的国际转移。在技术革命中,一批新兴工业出现了,这些工业具有资本更加密集的特征:如机械工业、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新的工业导致了新的生产管理方法和大规模生产,也导致了新的公司结构与新的地理分工,从而推动了经济的一体化。
19世纪出现的这些技术进步,总体上对全球化的影响仍是较为间接的。20世纪的全球性技术则可以直接涉及每一个国家和每个人,对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产生直接的、可以强烈感觉到的影响。1901年12月,英国与加拿大之间实现了横贯大西洋的无线电通讯,无线电通讯技术对全球化影响是全面的。1920年后,机械扫描的电视机开始问世,1929年开始公共电视播放。电视与广播一起使人们即使在天涯海角也可以在精神上与这个世界连接在一起。人类的文化生活一体化进程开始了。1903年12月,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一种能迅速把人类聚集在一起的全球性技术诞生了。1941年,远程无线电导航系统由美国开发成功,从此飞机可以正确地确定自己的位置,提高了飞机作为全球性技术工具的作用。
1942年10月,德国成功地发射了惯性制导的V—2火箭。二战后,弹道导弹发展迅速。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洲际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开启了太空时代。从太空俯视地球,人类真正有了全球的视角。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由此人类开始向“网络世界”前进。尤其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技术创新开始加速。商用喷气式飞机、大型远洋货轮、集装箱运输、卫星通讯、光纤传导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等的发明和利用,极大地降低了运输和信息传递的成本,加速了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全球化进程。其中,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的是由微电子技术带动的信息和通讯技术,其结果是导致了新一轮的信息革命。由电话、传真和电子计算机构成的全球性通信网覆盖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从而将硕大的地球变成“地球村”。互联网络正在成为信息传输的主渠道,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降低了国际经济活动的成本。
这些全球性技术的出现是20世纪最重要的事件。
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更从技术革命的社会效应中体现出来。人类社会从蒙昧、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一直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大大小小许多次技术革命。每次技术革命都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当前的世界新技术革命就是在近代几次技术革命的基础上发生的。而这次技术革命的作用和意义又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革命。
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其主要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这次技术革命在人类社会史上第一次使热能转化为机械能,使机械动力问题得到解决,从而大大推动了工业、交通等各个部门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电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这次技术革命解决了新的能源问题,大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且使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变化,使人类社会迈入了“电气化时代”。第三次技术革命发端于20世纪40年代,其主要标志和内容是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外层空间探索和合成材料的开始使用。这次技术革命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对于推动生产和社会发展成效之显著,在历史上是空前的。
在以上几次技术革命基础上,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第四次技术革命,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世界新技术革命发生了,这次新技术革命以电子计算机、遗传工程、光导纤维、激光、海洋开发的广泛应用为根本特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科学技术革命。这次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使得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核心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随着微电子技术应用的成熟,开发了电子计算机和高科技通信技术,更为经济全球化进程推波助澜。例如在金融领域,金融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处理能力成倍的提高,金融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金融通讯范围空前扩大,使得传统的金融业务从手工操作转变为机械化和半自动化,甚至全自动化操作。它彻底改变了金融观念,直接导致了金融创新和金融革命,而金融界的变革,又进一步在各方面推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总之,20世纪科技革命的重要结果是产生了一个知识产业或曰信息产业,进而形成了信息产品的国际贸易,这种贸易以更高更深的层次增强了全球经济的相互依存。更突出的是,世界经济的信息化大大促进了一体化的加深。不仅如此,新技术革命更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推动了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了劳动方式和生产方式。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生产的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各部门间的联系和依赖性增强了。除此以外,新技术革命的一个重要后果是大大提高了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使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逐渐使经济走向世界一体化,并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全球村经济。同时,新技术革命还拉大了先进与落后的距离,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竞争;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它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次机会。
概括地讲,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由科技的发展所导致的信息全球化本身就成为全球化发展的最新时代内涵。科技进步作为全球化发展的动力可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反思中得到很好的反应。东南亚金融危机之所以爆发,一个被公认的原因是自主创新的能力不强,导致本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缺乏竞争力,难以抵御巨大的经济风险。事实上,对一国而言,科学技术是其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坚实基础,是其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还是其防范金融风险的屏障,更是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总之是其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市场制度的扩散和延伸
经济全球化就其意义讲是与全球市场经济同质的进程。经济向全球扩张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开始就出现的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这两句话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性,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全球化。
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是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市场规则是各国经济联系的基本规则,市场机制是全球化经济的基本机制。因此,全球化不仅要以各国经济的市场化为条件,而且不可抗拒地要求任何一个不想被全球化所抛弃的国家实行市场化的经济体制。市场制度的扩散和延伸,是经济全球化的铺路石。
全球化以各国市场化改革为基础,机制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一体化过程并不是从世界市场形成之日就开始,而是从世界经济形成以后才开始的。
经济过程是生产与流通的全过程,既包括生产要素的组合过程,实际的产品加工生产过程,也包括产品的交换过程。其中生产要素的组合过程又包括劳动力的流动与资本的流动。国民经济的运行包括所有这些内容,而世界经济一体化,从本质意义上讲,就是这些过程在全球范围内跨越国界进行的表现。这就是从功能上而言的世界经济一体化。从这一原理出发可以清晰地看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
欧洲的工业革命和地理大发现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贸易一体化的启动。在此基础上,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导致了世界经济的正式形成。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是与世界经济的形成同时开始的。从1870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第一阶段。
但是从根本上讲,世界并没有形成一个在共同发展基础上的一体化。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市场竞争,是当时世界经济中的一个根本矛盾。正是这种市场争夺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次大战中断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金本位制崩溃了,国际投资、国际贸易关系失去了一个重要的载体。二次大战是人类的一场浩劫,使全世界的生产力倒退了几十年。出于对世界和平、共同发展的渴望,战后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便产生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后来是世界贸易组织)。这三大支柱的建立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进入新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综合以上论述,概括起来说,与市场相联系的现代制度主要包括:产权制度、契约制度、货币制度、市场进出制度、竞争制度、产品责任制度以及“利人利己”的市场道德规则。其中有些原则早在作为世界第一部商品经济或市场交易大法的罗马法中就已存在,但是作为经济和社会制度却是在工业革命后,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而其横向拓展和延伸则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殖民扩张时期。这一时期从地理大发现开始一直延续到两次世界大战。
2.民族主义时期。二战后,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获得独立,它们中大多数选择了民族主义道路或资本主义道路,在经济制度上走市场经济的道路。
3.东西方经济体系的全球性融合。冷战结束以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改革的实践证明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随着原来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纷纷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国也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原来一些封闭经济实体逐步走向世界,全球性市场体系才真正得以完成。
在最为基本的层次上,市场体系被认为是以社会的基本价值观为基础,即确定财产权、为获得经济收益而结盟和组织起来的权利,以及对个人选择加以限制的基本价值观。市场被当作是个人排列其消费偏好和自由追求这些偏好的能力达到最大化的一种制度安排。结果市场制度便以关于个人将理性作为工具的能力这一基本信念作为基础。用最有效的方式来配置消费和生产要素,以保证社会的资源被用于最大化总体上的满足。
商品市场活动本来就是既不愿受部门、地区分割又不愿被国界阻隔的。资本受其本性决定也要到一切可以使其更快增值的地方去活动。因此它的扩张也必然跨越国界。到了当代,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分工和生产过程国际化的高度,资本的社会化也扩展到国际范围,形成了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金市场、国际劳务和技术市场、国际信息市场的国际市场体系。二战后几十年,整个国际市场体系交易规模取得了惊人的扩大。各国的对外经济活动已不只是国内经济活动的补充,国际市场也不只是国内市场的简单延伸了,尽管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在市场机制作用、市场交易方式、市场组织机构业务等方面是一致的。
市场指在公众场合下货物和劳务的交易。真正的市场要求这些交易应该建立在交易双方都享有经济自由的基础之上,也就是双方能够而且确实作出同对方交易的决定,是因为各方视之在经济上对自己有好处。如果一方或者双方都认为没有经济好处,或者好处不大,那么就不会也不应成交。换言之,在实现交易的那一刻里,双方处于经济上的平等地位,同时,各自具有自由意志。这个平等地位和自由意志的实质当然是经济上的,可称之为经济自由。
因而,经济市场化、开放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条件。只有大部分国家实行经济的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才有可能。从单个国家来说,开放是起点,国际化是结果;开放是政策和战略的选择,而国际化是经济机制的根本性转变。因此,要求国民经济的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转变为一种开放型的经济、国际化的经济,实行完善的市场制度,才能为经济全球化拓展道路。
(四)跨国公司
如果说经济全球化主要动力是科技进步与市场制度,并表现为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全球扩张,那么跨国公司就是这种动力的载体。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是通过跨国公司(TNC)进行的不断增加的信息、金钱和物资的流动。因此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与发展必然产生重要的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市场制度的扩散也为跨国公司的发展创造了拓展空间,并为跨国公司推行全球战略进一步创造了条件。随着跨国公司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倾向于推行全球战略。在这个过程中,跨国公司的作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动力。
追溯历史,跨国公司是殖民主义对外扩张的产物,第一批跨国公司以东印度公司为代表。帝国主义时期,跨国公司发展日渐成熟,拥有卡特尔、康采恩、辛迪加等垄断资本国际化的各种形式。从贸易、生产拓展到金融领域,对世界经济起着支配性的作用。
从当今跨国公司表现来看,跨国公司往往是所有权、管理、生产和销售活动跨越几个国家管辖范围的寡头统治公司。它的构成是:总部设在某个国家,一批子公司设在其他一些国家。跨国公司的主要目标是确保以最低的成本生产世界市场所需要的商品;只要作出最有效的生产设施配置或者从东道国政府获得税收减免,这个目标便可以达到。因此,国外学者认为:“跨国公司往往依赖于专业化生产,使用一个地方的廉价劳动力,另一个地方的廉价材料,第三个地方的市场和第四个地方的资金来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追逐最大利润的需要,发达国家的一些大企业根据生产要素最佳配置的原则,充分利用世界各国各自不同的资源和市场优势,凭借其雄厚的财力,在世界范围内选择生产某一产品,乃至一个产品的某个部件的国家,从事投资活动,从而促进了跨国公司的飞速发展。近几年来,全世界的跨国公司及其子公司控制了全世界40%的生产,掌握了全世界90%的对外直接投资,50%—60%的国际贸易,70%以上的专利和其他技术转让,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力量。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的推动下,跨国公司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包括跨国公司投资主要来自世界三大投资中心,即美国、欧盟和日本;企业兼并收购成为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重要内涵;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不断崛起;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趋向“当地化”;跨国公司之间技术及经济联姻,在技术研究与开发及经济上的跨国战略联盟,作为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发展模式正在不断得到加强等。
具体说来,从世界范围来看,跨国公司的发展出现的许多新的趋势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跨国公司数量急剧增加,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各国政府为了本国福利的增长,纷纷制定政策,鼓励本国公司跨国经营,使跨国公司的数量急剧扩大。据统计,全球跨国公司从1980年的1万1千家增加到1997年的近4万5千家,由此推动国际直接投资额大幅度攀升和国际直接投资总存量急速膨胀。1997年国际直接投资总流入再次创新高,已升至4000亿美元,比1990年增加了一倍,比1980年增加了6倍。目前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幅已明显超过了世界总产值和国际贸易的增幅,1997年,这三项指标分别为10%、66%和45%,显示了跨国直接投资在全球经济中的强劲潜力。跨国公司扩张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仅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膨胀,而且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也在急剧扩张。自1995年以来国际直接投资的繁荣真正体现了全球跨国公司的发展新阶段。
第二,企业合并浪潮的进一步兴起,强强联合导致跨国公司规模扩大,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1995年以后,企业合并又掀浪潮,成了世界经济中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这次合并浪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企业合并超越了国界,他们“打破民族与国家界限”,建立“无国籍经营实体”和“全球公司”,在“世界舞台上演戏”。(2)纵向兼并和横向兼并并行。既有跨行业的兼并,如迪斯尼和美国广播公司的合并,又有同一行业内部的合并,如德国的戴姆勒公司与美国克莱斯勒公司的合并。(3)强强联合,建立战略联盟。企业兼并的主体主要是一些巨型跨国公司,他们或者是为了共同进行科研开发,避免风险,或者是为了增加竞争力,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通过合并建立战略联盟。如美国波音和麦道飞机制造公司的合并。目前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的趋势日渐加强。
第三,跨国公司研究和开发更趋国际化。跨国公司为了适应市场的复杂性、产品多样性以及不同国家的消费偏好的差异性,为了充分利用各国的科技资源,降低研究成本和风险,他们一改在母国进行研究开发的做法,把研发分支机构建立在国外。研发机构国际化推动了跨国公司科技力量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第四,跨国公司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加速占领世界市场。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的热点。1994年发展中国家700亿美元的外资中,跨国公司投资占了40%。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目的是为了抢占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把全球市场纳入跨国公司体系。
第五,全球性公司正在兴起。有些跨国公司已经没有了母国,只有一个指挥中心。企业董事会成员也不是由一国人员担任,而是由多国人员担任。正如总部设在瑞典的ABB公司总裁巴内维克所言:“ABB公司没有地理中心,也没有民族轴心,与此相反它是许多民族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协作,我们到处为家。”全球性公司的兴起是跨国公司更高层次的一种形式,也是跨国公司的发展方向。
跨国公司既是对外直接投资(FDI)资金的提供者,又是它的调度员。跨国公司虽多达近5万家,但其权力却集中在占世界生产性资产25%的前300家跨国公司手中,而位于世界前100位的跨国公司则掌握着全球近4万亿美元的资产,占世界跨国界对外直接投资的50%。全球所有的跨国公司当中,将近一半来自美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4个国家。在包括国家在内的全世界100个最大经济实体中,一半是民族国家,而另一半则是跨国公司,像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年生产总值,超过绝大多数国家的年国民生产总值。
跨国公司的巨大作用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国际政治经济中无论哪个方面都未曾像跨国公司的全球性扩张问题那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人认为这些强大的公司能造福于人类,它们替代民族国家,并把技术和经济增长传播到发展中国家,与此同时,使各国经济交织成一张日益扩大的互惠依存网。另一些人则把跨国公司看作帝国主义掠夺者,跨国公司里的少数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剥削别人,同时使别国陷入政治上依附、经济上不发达的圈套。在跨国公司发展势头十足的时期,有些专家甚至预言,到20世纪末,几十个大公司将真正控制世界经济。
跨国公司由于规模巨大、资金雄厚、技术先进,以及遍布世界的生产、销售和科研机构,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一,跨国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生产的发展,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这种作用是两方面的:一方面,跨国公司通过对外投资,汇回了巨额利润,对本国资本积累规模的扩大,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跨国公司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本国所需的重要资源,开拓和确保了国外销售市场。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渗透对所在国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战后美国跨国公司在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活动,对这些国家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就业领域扩大,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作用。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跨国公司在这些国家的直接投资,在客观上部分地解决了它们资金不足和技术与管理落后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技术的改造和民族经济的发展。
但是,由于跨国公司从本身的利益出发,以追逐最大利润为目标来安排总公司和各分支机构的经营活动,从而不可避免地使公司的利益与母国的公众利益和东道国的民族利益发生各种矛盾和冲突。在母国,主要是导致国内投资减少,引起生产停滞和工人失业等后果。至于与东道国民族利益的矛盾冲突,其范围则广泛得多。主要表现在:(1)跨国公司的投资规模、资本有机构成、经营方针和工业区位都未必符合东道国经济发展的需要。(2)跨国公司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很容易控制东道国的某些关键工业部门,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牵制。(3)跨国公司将大量资金在国际间频繁转移,使东道国国际收支平衡和汇率稳定经常遭到破坏。(4)跨国公司按照自定的“全球战略”安排进出口贸易,以及为了逃税和避免其他风险在公司内部实行转移定价,使东道国蒙受各种损失。(5)跨国公司把那些劳动密集型、能源消耗多、污染严重的产品或零部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或加工,在这些国家中造成了一系列不良后果。尤其是少数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进行的各种违法活动,甚至对这些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独立造成了威胁。
第二,跨国公司促使了国际贸易的扩大。跨国公司不仅把大量的商品和劳务直接投入国际市场,而且向国外的子公司输出各种机器设备,扩大了本国的出口。同时,跨国公司还采取在各国子公司之间分工制造零部件、集中装配、定向销售的经营方针,造成国家间各种零部件、半成品以及产品的相互往返运输,进一步增大了世界贸易量,形成了无国界经济的局面。
第三,跨国公司有时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动荡。跨国公司除需要将其手中的大量闲置资金存放在国际金融市场机构以获取利息和准备进行再投资外,还需要从国际金融市场上筹借更多的资金以及在各地子公司之间和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调拨资金,从而掀起国际金融市场的波澜。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由于业务经营需要,经常通过总公司的统一调度,大量转移资金,各国政府无法加以控制。此外,跨国公司还经常利用汇率、利率的变动以及各国金融管理办法不一致,大搞货币投机,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国际货币金融的稳定。近年来,跨国金融机构利用各种现代衍生工具,在新兴市场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不断兴风作浪,是导致地区性经济危机爆发和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跨国公司的作用早已超出了经济领域,对广泛的国际事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跨国公司的这种日益强大的作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和载体,加速了全球化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