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问题概述
全球问题是在20世纪中期伴随着新技术革命而出现的,其要点是全球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都深深地交织在一起,相互促进也相互牵制。一般来讲,全球问题是全球化的消极效应,或者干脆称之为“全球化问题”,罗马俱乐部称之为“全球危机”或“人的困境”。他们是这样来描述全球问题的:“人类好像在一夜之间突然发现自己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大量危机:人口危机、环境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原料危机,等等。旧的危机已波及全球尚未消除,新的危机又接踵而至。这些危机是难以克服的,人们企图孤立地克服其中任何一个的各种尝试都只能取得暂时的效果,并且往往顾此失彼……人类必须正视现实,大量的危机已经构成世界发展中遇到的一种‘危机综合征’,应该把这些危机作为一个整体,进而采取互相协调的多种措施加以解决。”
这种所谓的全球问题,是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社会性问题。就其空间范围讲,不是各个国家存在的个别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人类利益的重大问题,具有全世界性和全人类性;就其严重程度来讲,它不是世界范围内存在的一般问题,而是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相当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就其解决的方式而言,全球问题的解决不是仅仅依靠某些国家或地区的努力就可以做到,而必须通过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具有全球的协调一致性和相互合作性。
概括起来,全球问题包括三个层次的内涵,第一,国际社会方面的全球性问题,它们与诸如社会经济体系、国家等这样一些社会共同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如和平问题和裁军问题、全球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以及克服某些国家和地区的落后状态等问题);第二,社会人类学方面的全球性问题,它们与人同社会的关系有关(科学技术进步问题、教育和文化问题、人口增长问题、保健问题、人的生物适应性问题以及人的未来问题);第三,自然—社会方面的全球性问题,它们存在于人与社会同自然的相互作用之中(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
现代的全球问题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而存在的,它们相互依赖,并且在这种统一和相互作用之中表现出其社会性。正是这一点使它们成为人类文明和人本身未来的一切发展方案的必要的组成部分。
总之,人类不仅带着已知的旧问题,而且是带着众多的新问题艰难地步入21世纪的。主要的新旧问题包括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生态问题、国际恐怖主义问题、疾病流行问题以及经济安全、社会安全、集团犯罪、毒品走私等问题。这些问题将对未来全球性危机的规模与性质、构成与内容及其表现形式产生巨大影响。它要求国际社会必须具有全新的理念和共同寻求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
(一)人口、资源与全球问题
在全球军事威胁程度下降的情况下,人口的变化成了全球问题中最表层的问题。诸如资源保障程度、地球生态环境状况、世界社会环境与政治环境等重要参数,都与地球上人口数量、区域分布及其经济活动规模息息相关。
世界人口的增长。在人类的长期发展历史中,由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相互抵消,世界人口几千年来处于缓慢增长状况。1804年,全世界人口只有10亿。近代以来,由于死亡率不断下降,世界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目前,全球人口以每年8000万的速度增长,人口迅猛增长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大特点。1927年世界人口达到20亿,1960年增至30亿,1974年增至40亿,1987年突破50亿,1999年达到60亿,2005年为65亿。尽管世界上少数地区的出生率近年来有些下降,但是全球性的人口爆炸仍在继续。联合国预计,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91亿。目前,出生率最高的是巴勒斯坦的加沙地带,每个妇女平均生79个孩子;非洲妇女为53个;亚洲和拉丁美洲妇女为26个;欧洲妇女为14个。而世界平均出生率为30个孩子。如果现在的出生率不大大降低,那么世界人口只有到21世纪末才能稳定下来,而到那时,世界人口将增加到120亿—140亿。
发展中国家占人口激增数额中的最大份额。最新的研究表明,人口增长的94%来自发展中国家。2020年,预计世界人口的83%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人口爆炸给世界经济、政治及社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压力,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激增对这些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加剧了耕地、森林、淡水等一系列危机,使许多人面临着饥饿和失业的威胁,有时成为诱发社会动乱的重要因素。
尽管全球人口总量仍将继续增长,但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年增长速度明显减缓,从而使得人们对过去盛行的“人口爆炸”会使人类走向毁灭的悲观理论产生了动摇。有学者根据目前生育率下降的趋势甚至推算世界将面临人口减少的危机并突出表现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年轻化和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因此,不应该孤立地看待人口变化进程,而应将其置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总体发展背景中。因为人口引起的尖锐问题有:
老龄化。人类的平均寿命从20岁延长到40岁经历了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而从40岁延长到62岁,只用了最近的200年。寿命延长导致人口老龄化。在20世纪以前的漫长岁月中,全世界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未超过6%;到20世纪中期上升到8%,达到2亿多人,30年后又翻了一番,达4亿人。预计今后几年会增加到62亿,占总人口10%,那时全球将是老龄社会,人口发展开始呈现严重的老龄化趋势。到2020年,全球人口将会更趋老龄化。从1995年到2020年,全球60岁以上的人口将会翻一番,从54亿增加到10亿。到2040年,老年人口将达13亿,届时每5个人中有1名老年人,他们中70%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老龄化发展呈现出两个明显趋势:(1)老龄人口的分布已由北方转向南方,以往人口老龄化主要发生在工业化国家,今后人口老龄化将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维持一个多世纪的老龄化区域格局将打破;(2)21世纪不仅老龄化速度加快,而且向高龄化发展。到2025年时预计每天庆祝80岁以上高寿生日者将达384万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高龄老年人口比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一倍。
人口老龄化成为今后几十年的主要问题。人口老龄化将使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将使国家降低革新能力,劳动生产率下降,社会负担加重,经济失去活力,生活水平下降,对综合国力产生潜在影响。
城市化。1950年,世界人口主要还在农村,因而比较分散。居住在城市的人口大约只有6亿,但今天已经超过了20亿。21世纪初,世界近一半人口(47%)将生活在城市中,到2025年这一比例将增加到近60%。总的情况是,城市人口的增长要比总人口的增长快得多,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长最快。世界银行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未来2/3的城市人口将属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国家的城市人口将达10亿,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将达20亿。贫困、饥饿和营养不良是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加速流入城市的一些主要原因。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大幅度增加带来许多问题,估计其中13%的城市人口(22亿)将得不到安全的饮用水,1/4的人口甚至没厕所可用。都市化的速度以及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已成为21世纪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移民。从20世纪初开始,估计有25亿人离开了自己的家园去寻找更好的生活;而目前世界上就有125亿人生活在其他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近2%,他们或是为了寻找工作,或是为逃避贫困和战争。有1500多万人永远没有国籍,大约有1250万人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流浪,有7000多万人远离自己的祖国在外工作,其中大多数在欧洲和北美。此外,各个国家的内部从农村到城市和从落后地区到工业化地区的移民数量就更多了;战争和迫害也导致了2500多万人的逃亡和迁徙。
资源短缺。资源短缺是指相对于人类需求的日益增长,包括生产资料(主要是能源)和生活资料(主要指粮食)在内的资源出现短缺问题。一方面人口在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与科技进步导致对资源的过度消耗,由此产生、加剧着资源短缺问题。人口的急剧增长给自然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导致所谓的“能源危机”,并正在吞掉“绿色革命”所增产的粮食。赫尔曼·戴利在世界银行担任环境经济学家期间曾经指出,整个世界在很短的时间内经历了一个历史性转折。他说,人类经济已从人力资源制约经济发展的时代转入“剩余的自然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的历史时期,这种演变是由于世界人口从相对缺乏变得相对膨胀而引起的。95个国家的1360名科学家发表生态报告警告人类:2/3地球资源快用光了。
能源危机。在过去的200年里,地球上的人已经用掉世界矿物能源总储量的一半左右——相当于3亿年太阳辐射产生的能量。仅仅在20世纪,人类社会用掉的能源就超过了有史以来所消费掉的能源总和。总能源消费的曲线虽然在变平,但不能完全变平:人类追求发展和舒适的渴望过于强烈,现在很难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削减总的生产定额。面对传统的矿物燃料短缺的威胁,人类不得不转向开发利用非矿物能源技术。但是,非矿物能源技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大规模利用的,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和环境等条件,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于是人们纷纷求助于核能,但是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又向核能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人类的发展总是充满了矛盾。
而且,能源消耗的不平衡分布始终是一个问题。美国人口只占世界人口4.3%,却消耗世界石油产量的1/3。现在,工业化国家每人每年消耗的商业性能量超过7.5千瓦,而在不发达国家,平均每人消耗的能量不超过1.1千瓦。如果12太瓦(即120亿千瓦)的能量平均分配,全世界60亿人平均每人就只能消耗2千瓦。在工业化国家,要求降低到这种水平是极不可能的。因此,如果今天全世界所有的人都使用安全和持久的能源,并按今天“富裕国家”的物质标准生活,就必须有18太瓦左右非矿物和非核能源。由于这一点几乎是做不到的,在能源的使用方面,不平衡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可能持续到21世纪末。
展望未来,世界能源危机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世界能源的绝对短缺,但是要使人类能源问题不成为问题,依然存在困难。其根本原因在于:第一,矿物原料开采的自然地理条件普遍恶化,能源的勘探、开采及远距离运输的开支大幅度增加。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地离主要需求中心越来越远。第二,目前在很大程度上是采取粗放的方式来满足迅速增长的燃料需求。第三,随着能源需求范围的扩大,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第四,世界上能源供货国增加,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地位削弱,从20世纪80年代初石油就变成了交易所的商品,这一切加剧了世界石油市场的不稳定性。第五,目前的生产力和技术进步水平不利于保障用可供选择的能源,首先是用核能代替传统能源时的安全。
粮食危机。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世界粮食产量增长速度开始放慢,但需求却继续增长。需求增长不仅与地球总人数增加有关,而且与大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实行广泛工业化这一新的因素密不可分。粮农组织提供的新数字显示,自1990年以来,世界粮食产量只增加23%,而人口增长了10%。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依然一再发生粮食危机,饥荒竟成为头号杀手,动辄夺去数千万人的生命。因此必须大力增产粮食。据该组织估计,到2025年,世界粮食产量必须增长75%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目前农业的发展已远远落后于世界粮食需求数量与结构的变化。如果这种趋势得不到彻底扭转,则今后二三十年内,短缺食品的进口量将增加好几倍。
世界粮食短缺导致世界粮食价格大幅上涨,2006年上涨12%,2007年上涨24%,2008年前8个月涨幅则超过了50%,受影响的人口很可能超过10亿。从根本上说,这将有助于刺激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但这样做所能产生的效果却是有限的。
第一,农用土壤退化。现在,世界上至少有15%的耕地不宜农用或需巨资恢复。
第二,农用水资源储备减少。灌溉系统的推广在使农业大幅增产的同时,也使河床干枯或水位下降,从而导致水资源短缺。
第三,无机肥料使用过多,采取增施肥料的办法已无法进一步提高产量。换言之,已不再具有过去几十年的“绿色革命”所具有的毋庸置疑的优势。同样,世界上大型拖网渔船队的建立使海产品产量增产,同时也使世界渔业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1996年11月13日至17日,186个国家的领导人云集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以此为标志,粮食问题可以说第一次被赋予了一种世界历史性的意义。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惊呼:“我们陷入危机之中。”第三世界(它已经变成粮食净进口地区)则清楚地认识到:“当前,饥饿与贫困已成为阻碍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构成了对全球和平与稳定的严重威胁,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会议闭幕期间,喀麦隆一位非政府组织领导人指出世界历史处在这样一种十字路口:在“少数人获利和每一个人获得粮食”之间作出选择。
罗马世界粮食首脑会议虽然表明人们在克服饥饿的斗争方面取得了进步,但同时我们要看到,在某些地区粮食生产也出现了严重的歉收。造成歉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治动荡、自然灾害、草原荒漠化、人口增长和贸易壁垒等,世界粮食首脑会议行动计划进而提出在2015年前将长期处于饥饿状态和营养不良的人数减少到目前人数(84亿)的一半。这有赖于在人口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大力推进采用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第二次绿色革命。国际社会可谓任重而道远。但是,十年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不得不宣布建立全球人道主义应急反应网络,在非洲、欧洲、中东、亚洲和拉丁美洲分别设立战略合作中心,以应对近年全球各地越来越多的自然和人为突发事件。
(二)贫困与饥荒
1996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世界粮食安全罗马宣言》指出:“贫困是粮食不安全的一个主要根源,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可持续的进展是增加获得粮食机会的关键所在。冲突、恐怖主义,腐败和环境退化也使粮食不安全大大加剧。”
我们看到,当代世界的紧张因素不止是人口统计的曲线,在发展中国家,人口与贫困常常被称为“一对孪生兄弟”。
根据世界银行保守的估计,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5亿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即年均收入不足370美元,到1990年增至10亿人。有15亿人甚至得不到最基本的医疗条件,大约20亿人没有安全饮水条件。90年代,除传统因素外,气候灾害、前苏联地区的动荡、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衰退(金融危机)、艾滋病在非洲的蔓延,又将成千上万的人抛进了贫困的队伍。由于贫困,全世界有8亿人患营养不良症。1999年的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表明,世界上的绝对贫困人口已增至15亿,到2015年,发展中国家中将有19亿生活在绝对贫困之中。正如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所说的:“我们正在输掉与贫困之间的斗争。”
严重贫困国家的数量也相应地增加了。1964年,被列入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名单中的国家有24个,1980年为31个,而到1990年则达42个——26年内增加了75%。1970年,只有一个国家(乍得)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持续下降;到1980年,这样的国家达35个;而到1990年,在人口与发展的竞赛中遭到失败的国家已不下90个。
从另一角度说来,贫富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在1970年至1985年期间,世界上最贫穷国家的人均收入已经从占富裕国家人均收入的31%下降到了19%。少数发达国家的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7,却生产4/5的世界产品,人均收入是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的20倍。相应的,这些发达国家用于医疗保健、教育和环保的总开支水平都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发达国家的人均寿命也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
贫富差距不仅表现在国与国之间,更表现于一国内部,即使在发达国家内贫富差距也持续拉大。2005年收入排名靠前的30万美国人的总收入相当于社会底层的1.5亿人的收入。前者的人均收入是后者的440倍,这几乎是1980年美国国内贫富差距的两倍。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首次明确把贫困定为地球的重要污染物。会议指出,由贫困产生的对生命维持系统的压力,和由工业、技术及富人过度消费造成的污染一样重要;两者都会导致基本自然资源的迅速耗尽。不难想象,事实也一再表明,发展中国家过度贫困,必然导致他们过度地使用有限的自然资源,进一步破坏生态环境,甚至导致出现内乱并波及其他国家和地区,从而使人类面临的种种问题更为严重。
于是,人们认识到,如果说20世纪是人类社会根除殖民主义的世纪,那么21世纪应该成为消除贫困的世纪。
与贫困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饥荒问题。饥饿和无粮食保障已波及全球,而且在一些地区有日益严重的趋势。联合国下属的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詹姆斯·莫里斯于2007年2月指出,虽然全球面临饥饿问题的人口比例已经从1/5改善到1/6,但由于世界总人口在不断增加,全球饥饿人口的绝对数量仍然在上升。他强调,今天,全世界有8.5亿人处于饥饿或者营养不良状态,其中半数以上是儿童。全球每天有大约1.8万名儿童因为饥饿和营养不良而死亡。目前,印度国内处于饥饿或者营养不良状态的儿童超过1亿,居世界之首。在非洲地区和拉丁美洲地区,分别有约1亿和3千万儿童处于饥饿状态。该署总干事雅克·迪乌夫指出,由于粮食价格上涨,截至2008年初,全球受饥饿困扰的人口从8.5亿增至9.25亿,一年净增7500万。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报告表明,预期寿命在下降,婴儿死亡率上升,经常发生饥荒。与此相联系的是,2008年度世界艾滋病报告显示,全球目前感染艾滋病病毒人数为3300多万,其中15—24岁青少年约1300万,15岁以下约250万,黑非洲仍是重灾区,共有225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
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指出:“饥饿是对人的尊严的侮辱和践踏。因此,必须采取各种国家、地区和国际性的紧急措施来消除饥饿。”因此,有必要积极地、最大限度地调动并利用各方面的技术和资金,其中包括减轻发展中国家外债等,以鼓励这些国家采取政策,确保食品持续供应。
但我们也应看到,全球化虽然随之带来了脱离社会发展进程和国家间不平等的危险,50年后的贫富差距可能比今天还大,可是忍饥挨饿的人数比例在不断减少。1970年有1/3的人营养不良,今天这一比例已下降到20%。到2010年,还将减少12%。从2010年到2015年这段时期,粮食生产可望提高2%。这看上去算不得什么,但对于忍受饥饿的国家来说真是久旱逢甘霖。然而,只有大力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改善分配体系才会带来根本的转折。其中,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将会成为提高粮食生产的一大潜力。但是,即使取得了所有的进步,消除饥饿与营养不良在今后几十年内仍是对人类的一大挑战。
(三)环境污染
20世纪中期,各种全球问题泛起并不断演化,其中最为核心的便是关系人类自身能否继续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
从1969年埃尔利希(Ehrlich)宣布海洋的死亡到1972年梅多斯(Meadows)应罗马俱乐部要求所作的报告,生态危机已决不是过去如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危言耸听。联合国《千年生态体系评估》报告指出,60%的生态体系已严重恶化。
目前,全球八大类环境问题十分引人注目。
1.物种灭绝加剧,生物多样性消失。由于环境破坏的原因,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目前许多野生动物和植物处于灭绝的边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95年11月4日发表报告说,如果不采取得力措施的话,那么成千上万的物种肯定将无可挽回地走向灭绝。
2.臭氧层耗损,亦即作为生命在地球上生存保护的屏障的臭氧层,由于大气污染而逐渐变薄,有的部位已出现臭氧洞。世界气象组织1995年11月13日发出警告说,由于臭氧层受到破坏,南极臭氧洞的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覆盖了南极大陆及远至南极圈的周围海洋。科学家们估计,如按现行速度推算,到2075年,地球上空的臭氧量将比1985年减少40%,将对人类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3.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ELNINO)便与此密切相关。地球的气温在上升,从20世纪70年代起,每年平均上升了0.1℃。南极和北极冰层在融化,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2毫米。海平面上升对小岛国家是生死存亡的问题。植物的光合作用也将失去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增加,由1992年的0.08个微粒,增加到目前的3.64个。
4.被称为“空中死神”的酸雨危害加重。除了发达国家普遍发现酸雨外,在拉丁美洲、东亚、东南亚、西亚和北非形成了新的酸雨中心。酸雨能使湖泊、河流酸化,还严重损害森林、农田、建筑,并危害人体健康。目前,酸雨已发展成为世界性危害,连地球最偏僻的北极地区也有发现。
5.森林锐减,水土流失。森林被称为“地球的绿色之肺”,然而它正在萎缩。198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进行了首次对热带森林资源的评估。计算发现,热带森林正以每年1130万公顷的速度被砍伐。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世界在1980年至1995年失去了18亿公顷的森林,其面积相当于一个墨西哥。
6.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趋势在发展。目前,全球荒漠化的面积已达36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受影响的人口约占全球人口1/6,尤其在非洲,约9亿人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和威胁。世界在近20年内丧失的耕地相当于整个美国的耕地面积。每年约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从地球上消失,600余万公顷土地变为沙漠。
7.大气、水质、土壤污染。比如,过度捕捞正使一些大洋可能变成海洋荒漠,世界的15大渔场中,有13个处于过度捕捞状态。大江大河的污染排放使入海口变成巨大的“死亡区域”。国际社会对水资源危机的认识在深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一项全球性调查显示,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中,1/3以上的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曾警告说,“下个世纪的战争将是由水”而不是由石油或政治引起的。千年之交,以色列和约旦打起了“水仗”。由于连续干旱,以色列要求将给约旦的供水量减少一半,约旦当即作出强烈反应,指责以色列转嫁水危机。美国不得不派特派员从中斡旋。以约的水危机拉开了21世纪为水争斗的序幕。如果人类不能杜绝滥伐森林和浪费水资源的行为,中东地区滴水贵如油的状况将是全人类的明天。
8.有毒、有害物质的随意处置与越境转移,垃圾污染。
所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例如,争夺稀有资源往往成为国家冲突、社会动乱的原因,如咸海的日益干涸已成为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争执点,而美国和加拿大则为大马哈鱼资源而翻脸。印度尼西亚的森林大火波及邻国,引起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不满;博帕尔毒气弥散,造成2500人死亡,数万人失明,20万人中毒,联合国为此下半旗志哀。印度最高法院要求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赔偿47亿美元;困扰世界的难民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环境问题,许多难民实际上是在逃避环境灾难,约有173亿人是由于气候改变而被迫移居他国。
正是由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自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召开以来,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给予了广泛的关注,促进了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化。1972年的联合国环境会议正式把环境问题确定为一全球性问题,标志着人类环境意识的全面觉醒。继这次会议后,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并把环境问题作为可持续发展观的中心,倡导各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表明环境问题成为人类生存、发展方式的综合组成部分而具有了整体性、长远性与本质性内涵。
人与环境,如毛之与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目前,环境问题已纳入经济发展、政治斗争、国际合作等各领域,并越来越被视为人类社会的安全问题,成为国际安全冲突与合作的重要主题,而且从以往人类生存状态的稳定与维持层面上升到社会生产力的协调发展高度。这是与整个全球性危机深入影响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这一时代特征密不可分的,而环境危机则成为全球性危机的核心。
(四)其他全球问题:毒品、跨国犯罪等
冷战结束后,战争之神尚未被人类降服,而各种灾难的“魔鬼”又把手伸向地球各个角落。全人类正面临生存与毁灭的威胁,大自然在毁灭人类,而人类也在毁灭自己,造成一幕幕人间悲剧,其中包括难民问题、毒品问题、跨国犯罪问题以及人类自身畸形发展所导致的妇女问题等等。
难民问题。“有家不能回,有病不能医,流浪在外,何日是尽头……”这是流落在泰国东北部边境帐篷里的柬埔寨难民的呼声。而历次中东战争曾使200多万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后,300多万库尔德人举家逃亡到伊朗和土耳其边界,成为难民。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造成大约80万平民流离失所。2007年为躲避冲突和迫害而逃到其他国家的难民人数上升至1140万。
在这个越来越缺乏安全感的全球化世界上,贫穷国家的人口激增,数百万经济和环境难民因一贫如洗而远走高飞。过去60年来,可能有7500万人以上被迫离家出走。而目前世界上就有5000万难民(有2500万人被迫离开了祖国,有2500万人在国内流离失所)。有人形象地把他们称作“第四世界”,没有权利,没有住所,最常见的是没有回家的希望。
随着各国人口剧增,难民现象现在已经遍及全球。难民危机的现实是,回流的难民几乎没有一个人永久性地安顿下来。
难民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对别国的侵略和占领是当今难民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其次是一些国家内部政治、经济、社会矛盾激化造成的战争、冲突和宗教、民族压迫等,这是就社会环境而言的。此外还有源于自然环境的恶劣而造成的难民,这就是数以千万计的“环境难民”(Environmental Refugee)。
解决难民问题的途径,除了依靠联合国难民机构的不懈努力和国际社会的人道主义援助外,更重要的是,要根除产生难民问题的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根源,增进对全体人类的人权及基本自由的关注,逐步消除社会动乱和不平等,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反对霸权主义、种族主义,缓解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逐步建立新的世界经济新秩序和政治新秩序。
毒品问题。自1803年德国化学家彻特诺首先从鸦片中提炼出吗啡以来,毒品这一孽种就开始侵入人的神经,毒害人的灵魂。如今,毒品种类繁多,主要包括:鸦片、吗啡、海洛因、大麻、可卡因、安非他明等。联合国公布的2008年度最新数据显示,全球15至64岁人口中,过去一年至少吸食过一次毒品的人高达2.08亿,因吸食毒品而死亡的人数每年约为20万。全世界毒品年交易额达5000亿美元,占世界贸易额的10%。毒品成为仅次于军火的第二大产业。毒品的全球性泛滥,造成了集毒品种植、加工、走私、销售、消费为一体的强大的全球地下经济网络,冲击了正常的国际经济生活。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经过“洗钱”的毒资达1万亿美元,大部分变成流动性很大的投机资本,渗透投资领域,破坏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贩毒正深入到国际政治领域,影响着国际关系。大麻、政治与武器三位一体。一位专家评论麻醉品与战争的关系时说:“麻醉品的生产在人们需要购买武器的地方繁荣起来,阿富汗和黎巴嫩的战争正是通过大麻和鸦片得到它所需要的金钱”。居住在巴基斯坦—阿富汗边境之间、海贝尔走廊南面的自由区部落,不受两国法律约束,以贩卖武器、大麻和海洛因为生。在达拉城,十公斤大麻换一支手枪,一公斤海洛因换一支冲锋枪。美国国内海洛因90%来自海贝尔走廊。毒品全球性泛滥破坏了国际稳定,特别是加剧了毒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美国是毒品消费大国,它的政策重点是从源头入手,禁绝毒品的种植和加工;拉丁美洲国家则认为,没有消费和市场,就没有毒品的生产和贩运。它们指责美国执行“枪口对外”政策,过多干预别国。美国总以缉毒、扫毒为名,干涉别国内政,监督和评价他国政策和行动,以决定继续或取消援助,还动辄予以制裁,甚至派特工到他国逮捕毒犯,派兵把巴拿马总统诺列加抓到美国,以贩毒的罪名对他审讯判刑,还曾指控哥伦比亚总统与毒品集团有染,取消他的赴美签证。
毒品危害各国人民,尤其是30岁以下的青少年,使整个民族体质下降。毒品与民族矛盾、宗教纠纷、领土争端、反政府武装、恐怖主义活动密切相关,加剧了各国社会的矛盾、暴力与犯罪,黑社会活动猖獗。毒品集团在有些国家成了独立王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武装力量,实行地方割据。毒品集团往往收买政府、军警要人,影响国家的决策,造成政府的腐败。根据联合国国际麻醉品委员会的调查,阿富汗等8国严重依附于毒品经济。在玻利维亚,官方统计的国民生产总值约40亿美元,毒品交易额则达30亿美元,据估计,玻利维亚近50%的经济受到毒品经济的控制。
毒品问题已成为21世纪国际社会和各国面临的巨大威胁。1988年,第42届联大确定,每年6月26日为“反对麻醉品滥用和非法贩运国际日”。同年12月,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世界禁止毒品大会”,通过《禁止非法贩运麻醉品和精神药物公约》。1990年2月,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联合国禁毒特别大会”,一致通过《政治宣言》和《全球行动纲领》。联合国反毒基金还向110项反毒计划提供了6250万美元。总之,根治毒品需要全社会的行动。
跨国犯罪。国际社会朝着民主、捍卫人权和人的基本自由、改善人民生活的经济和社会条件迈出了一大步,但是国际社会却没能防止有形形色色表现形式的暴力,也包括犯罪形式的暴力。世界上的犯罪率一年年增加。
目前犯罪的特点是团伙犯罪多。策划和实施犯罪的往往是组织严密的犯罪集团,它们拥有最新式的武器、通讯和交通工具等等。同时跨国犯罪迅速增加。这种犯罪的表现形式是形成了有几个国家公民参加的犯罪团伙,在两国或更多国家境内进行犯罪活动。
最危险和最普遍的犯罪现象之一是国际恐怖主义。20世纪90年代初,全世界已经有大约500个各种极端倾向的恐怖主义组织和集团在活动。10年间这些组织和集团就进行了6500起国际恐怖活动,有11000多人受害。我们在本书第八章已涉及恐怖主义问题,在此就不再赘述。
与非法毒品交易有关的犯罪现象使国际社会非常不安。这种犯罪就像传染病一样发展得很快。同时目前毒品交易已远远超出国界。毒品的非法国际贸易几乎蔓延到世界各国。仅美国黑手党走私毒品的年收入就超过了10亿美元,甚至高于一些国家的预算。
高技术领域的非法交易,即在边境进行电子计算机、无线电通讯设备以及其他类型的昂贵科学密集型技术设备的交易是新的犯罪形式。
妇女问题。和其他全球问题不同的是,妇女问题涉及人类自身的发展,关系全球问题的方方面面、整体甚至根本。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和人素质的提高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与希望所在;而人类发展的关键在于妇女的发展和两性关系的改善。
全球化发展至今,妇女问题已从一国内部的社会问题演变为全球性的制约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妇女问题是全球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某种程度上导致和制约了种种全球问题(不论是战争、人口、粮食问题还是广泛的社会问题)的产生与演变。妇女是人类的一半组成,也是全球性危机的最大受害者。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忽视妇女权益所导致的人的本质力量与整体性原则畸形发展的结果。可以说,全球问题的产生与激化相当程度上是现代文明建立在女性权益被剥夺的基础上和忽视女性力量、价值与原则的结果,是两性关系发展失衡而形成的人—社会—自然系统畸形发展的综合产物与历史积淀。因此,全球问题的解决必将孕育于两性关系的最终协调以及人类全面、自由与和谐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