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兼习,师从名将
1.文武兼习,师从名将
施琅出身平民家庭,幼年学文未成,弃而学武,据他说“习战阵,击刺诸技,于兵法无不兼精”。青年时应募从军,因力能举鼎,被用为低级武弁。后又通过其叔父施天福的推荐至郑芝龙部任职。因镇压地方反明武装有功,升为游击将军,任参将。明王朝被李自成农民军推翻之后,随着郑芝龙官爵的升迁,施琅的官职也不断提高。南明弘光政权建立后,他升副总兵,隆武政权建立时,他又升都督签事,任左冲锋。清军进入福建,郑芝龙降清,被挟持入京。施琅率所部转移至广东潮惠地区,被清军李成栋部包围于镜平(广东镜平北),苦守月余,突围返闽。沿途又收集流散民军八百余人,于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与其弟施显投郑成功。因施琅曾任郑芝龙部高级将领,又有实际统兵作战的经验,所以郑成功任命施琅为左先锋。郑军以镇为战略单位,先锋虽然也统领一镇,但职位高于一般镇将,在郑成功起兵初期,左、右先锋是郑成功部下的最高将领。当时施琅于成功诸将中“年最少,风宇魁梧,号知兵,自楼橹、旗帜、伍阵相离之法,皆琅启之”。
施琅在与清军及地方武装集团的作战中,屡立战功。如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十月攻云霄时,曾率部阵斩清守将张国柱,为攻克该城建立了第一功;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略取广东潮州地区时,独立攻占溪头寨,有力地配合了主力对和平寨的进攻;在与潮州郝尚久部作战时,大败敌军,并指挥亲随,强攻敌重兵把守的浮桥,将其焚毁,切断潮、漳间的惟一通路,稳定了战局等。因而郑成功与施琅“相得甚、军储、卒伍及机密大事,悉与谋”。当时海上抗清武装力量,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领导,郑成功兵力不过万人,仅以鼓浪屿小岛为根据地,虽然南征北战,频频出击,但只能以游击方式袭扰各处,尚无力与清军主力进行大的战役。郑芝龙旧部中兵力最大、装备最好的为占据厦门的郑彩、郑联两部。郑成功在潮州受挫退至潮阳时,深感兵力不足。当时正值郑彩率军南下广东,郑成功欲取厦门为根据地,兼并郑联所部,以扩大实力。但又考虑“彼船只倍多,部将老练”,惟恐“取之不得,反结为仇”,定不下决心。施琅认为单纯靠武力攻取,难有把握,“当设计图之”。他建议说:“联乃酒色狂徒,无谋之辈。藩主可领四只巨舰,扬帆回师,寄泊鼓浪屿。彼见船少,必无猜疑。其余者陆续假为商船,或寄泊岛美、浯屿,或寄大担、白石头,或从鼓浪屿转入崎尾,或直入寄碇厦门港水仙宫前。藩王登岸拜谒,悉从谦恭,然后相机而动。此吕蒙赚荆州之计也”。郑成功用施琅计,于八月间杀郑联收其众;郑彩亦主动退隐,将兵权全部交给郑成功。郑成功的军事实力,开始有了大的发展。
施琅因功而骄,“恃才而倨”,其弟施显已升为援剿左镇镇将,“兄弟具握兵权,每有跋扈之状,动多倚兵凌人”。遂与郑成开始产生矛盾,后又发展为战略方针上的分歧。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正月,郑成功率军去广东勤王,施琅反对主力南下,“不欲勤王”,向郑成功说:“勤王臣子职分,但郎(琅)昨夜一梦,似大不利,乞藩王思之”,郑成功当即令施琅的副将苏茂代理左先锋职务,命施琅随郑鸿逵军返厦门休假。
郑成功主力南进后,清福建泉中路总兵马得功,乘厦门空虚之际,渡海袭击厦门,守将郑芝鹏怯战逃走,厦门被清军占领。施琅随郑鸿逵军反击,率亲随百余人突击马得功指挥部,大败清军,几乎将其俘获。马得功在郑鸿逵庇护下逃回大陆。郑成功返厦门后,仅因功赏施琅银二百两,并未恢复其兵权,仍“令其闲住”。施琅心怀不满,要求为僧,郑成功令其“再募兵,许授前锋镇”,施琅拒不接受,二人之间的矛盾渐趋尖锐。当年四月间,施琅亲兵曾德犯法,郑成功意欲袒护,施琅却将其杀死。郑成功遂下令逮捕施琅及其弟显、父大宣和其家属。施琅被捕后逃走,郑成功竟下令杀死其父、弟及家属。施琅与郑成功在政治上彻底决裂,投诚了清朝。(www.guayunfa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