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干栏式吊脚楼的优点是可防各种野兽害人,人居楼上可通风防湿免病。至今,在来凤王翰林府等古宅处仍保存有干栏式吊脚楼,愿它们能长久地传存下去,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建筑文化遗产。干栏式吊脚楼民居的鱼装饰主要分布在顶脊上、檐角和挑廊、门窗、柱础上,以挑廊和门窗处的鱼图饰内容最丰富、雕艺最精工。
干栏式吊脚楼_璧山来凤鱼文化
此种民居建筑历史悠久,是几千年前重庆地区巴人创造的一种具有民族风格和艺术风格的住宅。它们依山就势而建,用当地盛产的多种上等木材做两层或三层楼房的木穿斗构架,楼下作杂物屋和牲畜屋,楼上住人,四周向外伸出挑廊,廊依靠楼层上挑出的横梁承托,使廊悬半空,非常美观,故名“吊脚楼”。干栏式吊脚楼的优点是可防各种野兽害人,人居楼上可通风防湿免病。
璧山来凤一带乡村和来凤镇上旧时有较多干栏式吊脚楼层,精美典型的当数明清代时在来凤街上临璧江河建的长排吊脚楼和龙江乡双石拱桥处建的干栏桥廊楼,遗憾的是,这些颇有地方特色的吊脚楼在上世纪末因新建楼房而被拆掉了。至今,在来凤王翰林府等古宅处仍保存有干栏式吊脚楼,愿它们能长久地传存下去,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建筑文化遗产。
干栏式吊脚楼民居的鱼装饰主要分布在顶脊上、檐角和挑廊、门窗、柱础上,以挑廊和门窗处的鱼图饰内容最丰富、雕艺最精工。
璧山来凤一带的干栏挑廊又叫转角楼,因旧时青春少女常在此倚廊栏刺绣做女工或休憩远眺,又名“美人靠”,此处多雕饰水波鱼纹。
在20世纪90年代末,拆毁的临璧江一处吊脚楼饰板上,浮雕有头相对尾外甩的“双鲤图”;另一处吊脚楼双石础上,则刻有“群鱼板籽”图。在原来凤驿站今来凤镇政府处的一干栏屋室中,有数幅百年以上的木雕窗棂,上饰“渔樵耕读”“荷塘鱼跃”图,惜均已不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