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1年,我国有2.4亿农民工,其中流动党员300多万。这些流动党员活跃在全国各行各业,如果未能管住、管好、管活这些流动党员,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就不会很好地稳定牢固,而如果没能管理好、沟通好、服务好长年奔波在社会基层和战斗在经济社会发展前沿的流动党员,我们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就会受到影响。
一、流动党员队伍的基本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人口的流动逐步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流动党员的数量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类型也越来越复杂,流出时间越来越长,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始终保持这支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已成为新时期党员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新课题。
1.流动党员队伍的基本趋势。
一是流动党员数量不断增多。流动党员外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农村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到20世纪90年代,党员外出逐渐构成一支较为庞大的队伍。外出的党员中以中青年党员为主,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大部分流动党员有一技之长。在流动党员中部分是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也有部分流动党员是停薪留职、辞职或下岗人员,总的来看,流动挂靠党员在逐年增加。
二是流动党员分布范围较广。从外出流动党员的地区分布看,有本市各区、县之间的,也有本省外市的,还有分布在全国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但出省的相对集中流向广州、深圳、东莞、江苏、上海、北京、天津等地。从外出流动党员从业看,主要以个人经商、开办公司为主,所从事的工作以电子、信息、计算机、贸易、营销等为主。还有少数流动党员出国经商或劳务输出等。
三是流动党员在外的时间较长。当前流动党员的实际情况是,部分流动党员已具有时间、地点相对固定的特点,少数流动党员已经连续多年在外地工作,而地点相对比较固定,甚至有部分党员已在创业地购置房产落户,很少回家。
2.流动党员队伍的基本特点。
一是扎根在最宜生存与发展的地区。早期外出的党员以零散、自由流动为多,流动性强,大多数党员没有固定职业、固定从业地点,哪里有工作易挣钱就向哪里流动。随着近几年城市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外出党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机遇越来越多,尤其是部分目光远大、社交能力和经营技能较强的党员,经过市场的磨炼和洗礼,已经驻足在固定地方投资兴业,为后来者做出了榜样,起到了示范的作用。从现状看,外出党员已经由过去盲目外出、无序外出向有明确目的选择外出转变。从统计情况看,外出党员外出面虽广,几乎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但相对集中流向于“大、富、热”地区,即外出党员首先主要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或大城市,主要是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区。其次是流向富裕地方,主要是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具体来讲且大多数党员流向深圳、广州、东莞、苏州这些富裕城市。再次是流向热门地方,这些地方大都是资源丰富、竞争的经商人员较少、商机较多的地方,如以新疆、云南等为代表的西部地区。
二是成为了带头致富奔小康的先锋。外出党员大多数懂经营善管理,绝大多数已由受雇打工者向自主经营者的角色转变。相当数量党员都自己经营管理。其中,相当一部分已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成为有一定实力的私营企业主阶层,有的甚至成为一个地方一个行业的领头雁,他们经过多次摸索和筛选,确定了固定的经营行业,一些经过多年经营的外出党员甚至成了较具实力的私营企业主,并以一个行业为主导经营相关联的行业。从一些地方的调查情况看,外出党员在大部分地方都以若干人抱成群体经营若干稳定的行业,如以经营建材、地产为主;以承包工程、医院为主或者以边贸、经营珠宝和玉器为主。
三是构成了富有亲缘纽带特征的创业团体。从外出党员的现有数量和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情况看,外出党员数已经达到相对的高峰期,并成为一支较为稳定的外出人员队伍。造成党员大量外出的原因主要有:一些地方的地缘特色,即人多耕地少,劳动力大量过剩。改革开放以后,各地商机涌动,精明的一些人必然大量外出经商,大部分外出党员靠的是亲戚朋友的介绍和带动,走南闯北,从城乡走向大城市,有的还举家外出,甚至有外出落户的势头。许多外出党员创办和入股经营的企业中,其业主和经营阶层都是由亲戚、老乡、朋友构成的。有的还相互转介、参股,在一定地域构成了关联性的经营群体。
四是外出党员队伍结构由单一身份向多种身份转变。从外出党员队伍的结构来看,由过去单纯的农民党员外出流动向农民、下岗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党员一并外出流动转变,流动党员的构成更加复杂,管理更加困难。
二、流动党员队伍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流动党员数量越来越多,流动范围越来越广,客观上给基层党组织的管理增加了难度,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一些新情况,从而产生了“所在支部管不到,所到支部管不了”的现象。调查说明,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六难”。
1.关系难接转。由于流动党员工作流动性大,加之转移组织关系又比较繁琐,因此,一些流动党员嫌麻烦不愿意转出组织关系。也有一些困难党员,在原所在地享受困难照顾,担心一旦转出组织关系,就不再享受有关照顾。此外,有少数非公企业党组织不健全,无法接收流动党员。同时,还有部分党员在私营企业务工或给个体老板打工,工作时间紧,工作量大,没有时间参与党组织的活动或根本不愿露出党员的身份,因而没有主动与当地党组织联系,而是一心一意去挣钱,成为“隐身党员”。
2.去向难掌握。一小部分党员组织观念不强,认为外出期间是不是党员不重要,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外出后不与原支部和所在地党组织保持联系。加之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因素,有的无固定地点且居无定所。因此,党组织很难随时联系外出党员的去向,外出党员的学习生活工作及思想状况更是难以掌握。从调查情况看,在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中,许多党员在外出前未向党组织报告,也有一部分党员没有与原党支部保持联系。
3.活动难开展。流动党员具有较强的流动性,难以参加正常的组织活动。原因:一是从时间上来看,难以保证。由于流动党员远离原党组织,流动时间又较长,即使在春节等节假日回家,也是来去匆匆,很少参加或不参加党支部的活动。二是从主观上来看,部分流动党员党性观念薄弱。他们不主动亮明身份,担心亮明身份后影响自己的务工时间,减少劳务收入,千方百计回避组织,不愿表露自己身份,使流动党员流入地党组织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三是从客观上来看,有的流入地党组织不履行管理职责,对流入的党员管理也没有纳入党建考核内容。因此,对流入的党员不闻不问,由此造成流动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以及管理培训等,都难以落到实处。
4.管理难落实。多数基层党组织没有制订切实可行的外出党员管理措施,认为外出党员只占少数,管不管无关大局或认为外出党员难管,怕麻烦,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存在着沟通少途径、工作少指导、行动少监督、困难少关怀等问题。有的地方党组织对流入党员管理也不重视,出现了管理上的“真空地带”。在流动党员中,少数党员还处于预备考察期,所属地党组织难掌握这部分党员预备考察期间的表现,培养考察难落实,造成转正手续难办理;有的外出预备党员到期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有的大学生党员,毕业后无法落实工作单位,只能将组织关系挂靠在原户籍所在地党组织,人却长期在外,难以管理;此外,由于党员目标管理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对于流动党员都难以落实,致使流动党员疏于管理和监督。
5.党费难缴收。在流动党员中,一定程度上存在党费收缴难的问题。主要问题:一是缴纳不及时、不规范。大部分流动党员一年半载甚至几年才返乡一次,党费多数都是一次性补交,或提前预交,还有的委托亲属代交。二是个别党员不愿缴纳党费或和党组织联系比较困难,收缴难度大。三是收缴标准难统一。由于流动党员收入情况很难掌握,造成党费收缴标准难于确定,往往出现少缴现象。
6.作用难发挥。“党的先进性要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而流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主要表现在:一是带头作用难发挥。部分流动党员外出期间对原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存在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想挣钱”的心态,对家乡建设关心不够、支持不够,不能时时处处走在群众的前面,成为群众的表率和榜样。二是桥梁作用难发挥。党员长期外出谋生,在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之间进行上情和下情的传递机会少,不能用言行带动和影响群众。三是奉献作用难发挥。由于流动党员外出忙于挣钱,讲究经济效益,对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观念淡薄。
三、流动党员队伍管理难的原因
流动党员之所以难于管理,究其原因主要是“党员流动性大不便管,有的党组织认识不够不想管,教育管理模式落后不会管,流动党员思想复杂不好管”,虽然各级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也尝试了一些新的举措,但流动党员仍然难以完全管理到位、作用难以充分发挥。调查发现,外出流动党员管理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有误区。流出地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认识不足,表现出轻视或忽视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存在畏难情绪,把流动党员管理视为额外负担,缺乏主动性。流入地党组织担心流动党员不稳定,不好管理,一般不太愿意接转组织关系,对流入党员情况不闻不问,很少组织他们参加组织生活。
2.党员意识不够强。少数流动党员党性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不强,外出时不愿向党组织报告,不愿亮出党员身份,怕受约束,始终把自己置于党组织之外。有的党员党的意识淡漠,忽视党组织生活,平时既不参加所在地的党组织生活,也不向原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情况。此外,还有少数下岗职工流动党员,由于对企业的改革不理解,造成了情绪低落,对企业和党组织有怨言,逐步疏远了党组织。
3.组织设置较滞后。流动党员大多在个体或私营企业工作,由于非公有制经济中党的组织建设还不够健全,适应不了党员流动性增强的需要,导致在非公企业打工的流动党员,党组织关系无法接转;党的组织活动不能参加,权利、义务无法履行,作用不好发挥。还有的外资企业不但没有党组织,甚至不愿聘用党员。
4.教育模式较老化。流动党员走南闯北,接受新鲜事物多,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呈多元化趋势,教育需求多种多样。而目前对于外出流动党员的管理都是采用传统的集中教育管理的办法,教育内容比较单一、教育手段比较陈旧,缺乏行之有效的活动载体。许多党组织在开展教育工作时既不贴近外出流动党员工作生活实际,又不符合他们的思想需求。
5.管理措施不得力。个别基层党组织没有制订切实可行的流动党员管理措施,基层党组织没有向外出党员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或开具“党员证明信”;还有的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活动证”没有进行认真的查验,造成了“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落实难。全国流动党员信息管理系统还未建立起来,县级以上党委组织部门互通流动党员信息的渠道不畅;流出地、流入地党组织之间缺乏衔接机制,流入地党组织的主要责任还未真正落实,大量持证党员找不到党组织或被拒绝接收。
6.政策执行不到位。个别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碍于情面,认为党员外出后不与组织联系,多数都是有客观原因的,主观上还是不想脱离党员队伍的,如果予以除名在感情上过不去。极个别的负责人害怕管理太严格,得罪人,不愿意采取措施,对外出党员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此,对流动党员所出现的问题没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管理,从而造成了“不参加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的“三不”党员数量逐渐增多。
7.管理投入难保证。当前,由于基层财力相对薄弱,大多靠发展经济和完成上级经济指标任务才能保证工作人员的工资和单位的基本运转,因此绝大多数基层党组织的主要精力是用在完成经济指标,保运转、保日常开支。而围绕如何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提高党员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就显得精力不济。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随着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大量“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化,人才流动不断加剧。人才在流动,党员也在流动。越来越多的党员改变了原来的工作方式和活动领域,投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形成了一支庞大的流动党员队伍。众多党员的工作流动,既给经济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又给党员队伍建设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根据流动党员的特点,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现阶段党员队伍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